話說咱們大胡建的很多地方,每當逢年過節,都要做一種名叫「粿」的食物用來祭拜,比如福州的」清明粿「、閩南的」紅龜粿「、」發粿「、閩北地區的」米粿「等等。
這些名叫」粿「的食物,勾勒著我們對」年「、」節「的記憶。
不過有趣的是,這些五花八門的」粿「,名字雖然相同,實際上卻是相差十萬八千裡,在用料、做法上都大不相同。在閩南土生土長的十七同學,就曾經因福州的」粿「凌亂過。
你家鄉的」粿「都是什麼樣的呢?快和十七同學一起來回憶一下……
咱們先從福州說起吧。在福州,最著名的「粿」,要數「清明粿」和「九層粿」了。
清明粿,顧名思義,是清明節時特有的食物,有鹹、甜兩種口味。
做法:用鼠鞠草或艾草與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蘿蔔絲、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粿;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豆腐乾、醃菜、豆芽餡、蝦米等,做成鹹清明粿。
來歷: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清明粿,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清明粿以禦敵自保。吃清明粿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九層粿的出現不知自何年始,民間說它「層層登高」寄寓美好,蒸熟後層數多,疊起來像本書,所以叫「九層粿」。
做法:各地的做法略有些差異,但大多以米和糯米為料,磨成米漿,分成九個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適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因此粿共九層,故名九層粿。其製法是紗布墊蒸籠之底,上第一層料,待半熟之後,再上第二層,反覆直至第九層為止。
來歷:在福州,吃九層粿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就是重陽節,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除了福州外,福建省內還有很多地區也將九層粿當成本地特色小吃,如三明大田、莆田等地。與福州相同,莆田地區製作九層粿,一應重陽之數討個吉利,二則敬祭媽祖升天,三則做為登高小吃,藉此求得合家平安。
紅龜粿因外形像龜而得名,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在閩南地區,主要是在正月初九祭拜天公以及正月十五祭拜時所用。
做法:先將浸泡過後的糯米研磨成米漿,倒入米袋綁緊壓幹去除水份,待半乾後拿出。緊接著加入 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後、再細分約巴掌大小一塊一塊,包入餡(一般為甜豆沙、糯米、芝麻等)後放入粿印壓平印出龜印。再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於弓蕉葉上,再置入籠床後置於灶上大鼎,以熱水蒸汽炊熟。
來歷:紅龜粿在閩南,除了被用於正月初九敬天公和正月十五上元節的祭拜,至少還會被用於各類廟宇所供奉的數以千計的神明的誕辰祭典。此外,紅龜粿還普遍被用於各種與人生大事相關的儀式。
這不僅是因為龜象徵長壽,其中還有更深層的文化根源——閩南人的崇龜文化。據史書記載與民間敘事,閩南人的很大成分源自從東漢開始不斷從北方大規模遷入的漢民。於是,古代中原的崇龜習俗也被閩南人沿襲或接受,龜在閩南成為宗教活動中最重要的動物形象。
在漳州地區,這種食物被稱為「發粿」,一般在冬至、春節等大節目或重大祭神活動中製作。而在泉州、福州等地區,它又被稱為「發糕」或者「碗糕」。閩南話中,有一句罵人的話就叫「碗糕」,意思是「做什麼也不知道」。
做法:糯米或在來米泡水後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的糖和發粉攪拌後倒入碗中,放入蒸籠蒸熟之後即成。現代往往也摻入少量麵粉以改善成品外型。發粿的顏色大體有三類,傳統的缽粄為紅色,系放入白糖與酒麴製成。還有隻放白糖的白色發粿或放黃糖的黃色發粿。
來歷:發粿最大的特徵就是發粿表面由於酵粉發酵膨脹開裂,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花,有時會在發粿分出的花瓣上點上一點紅色。發得越大,裂痕越深,象徵發大財、發好運,即代表運勢越好的象徵。古代即流傳過年吃發糕以求好兆頭。發糕諧音發財、高升,因為發粿寓意著發財、發家等意義,
做法:把糯米浸水後磨成濃米漿,加適量食用鹼製成,蒸成後形如圓盤,色呈金黃,故名「金粿」。
黃鹼粿又稱大米粿,是閩北地區的特色美食之一。每到歲末年尾,臘月時節,農村家家戶戶都會製作。
做法:把粳米蒸成熟飯後趁熱攪拌鹼水著色,鹼水是用幾種雜灌木燒成的灰,經開水衝淋、浸泡、過濾而成。隨即倒入石臼,手持術樣春搗。當熟飯春搗到粘稠而有韌勁時,再取出用手粘鹼水後分割、搓揉成圓餅狀,或長條形,每個一般兩三斤重。搓揉好的大米粿,集中擺放到鋪好幹稻草和薄膜的門板上晾乾後,就成了色澤細嫩、油黃髮亮而有韌性的「黃金果」了。
來歷:無從考證。舊時村民會在大米粿上,印上福、壽等字,有的還會貼上剪紙花樣或紅紙條,以示對來年美好的祈盼和互贈時對親人的祝福。
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是什麼「粿」,幾乎都是糯米和粳米的延伸產品。為了能吃到更美味的食物,老百姓們真是發揮了無限的創造性啊。
轉載來源:閩南食堂
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溪美街
因為有你才幸福
本公眾號長期徵收稿件
投稿郵箱:9726622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