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各種「粿」,相差十萬八千裡…

2021-02-08 溪美街

話說咱們大胡建的很多地方,每當逢年過節,都要做一種名叫「粿」的食物用來祭拜,比如福州的」清明粿「、閩南的」紅龜粿「、」發粿「、閩北地區的」米粿「等等。


這些名叫」粿「的食物,勾勒著我們對」年「、」節「的記憶。


不過有趣的是,這些五花八門的」粿「,名字雖然相同,實際上卻是相差十萬八千裡,在用料、做法上都大不相同。在閩南土生土長的十七同學,就曾經因福州的」粿「凌亂過。


你家鄉的」粿「都是什麼樣的呢?快和十七同學一起來回憶一下……


咱們先從福州說起吧。在福州,最著名的「粿」,要數「清明粿」和「九層粿」了。



清明粿,顧名思義,是清明節時特有的食物,有鹹、甜兩種口味。


做法:用鼠鞠草或艾草與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蘿蔔絲、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粿;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豆腐乾、醃菜、豆芽餡、蝦米等,做成鹹清明粿。


來歷: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清明粿,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清明粿以禦敵自保。吃清明粿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九層粿的出現不知自何年始,民間說它「層層登高」寄寓美好,蒸熟後層數多,疊起來像本書,所以叫「九層粿」。


做法:各地的做法略有些差異,但大多以米和糯米為料,磨成米漿,分成九個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適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因此粿共九層,故名九層粿。其製法是紗布墊蒸籠之底,上第一層料,待半熟之後,再上第二層,反覆直至第九層為止。


來歷:在福州,吃九層粿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就是重陽節,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除了福州外,福建省內還有很多地區也將九層粿當成本地特色小吃,如三明大田、莆田等地。與福州相同,莆田地區製作九層粿,一應重陽之數討個吉利,二則敬祭媽祖升天,三則做為登高小吃,藉此求得合家平安。



紅龜粿因外形像龜而得名,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在閩南地區,主要是在正月初九祭拜天公以及正月十五祭拜時所用。


做法:先將浸泡過後的糯米研磨成米漿,倒入米袋綁緊壓幹去除水份,待半乾後拿出。緊接著加入 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後、再細分約巴掌大小一塊一塊,包入餡(一般為甜豆沙、糯米、芝麻等)後放入粿印壓平印出龜印。再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於弓蕉葉上,再置入籠床後置於灶上大鼎,以熱水蒸汽炊熟。


來歷:紅龜粿在閩南,除了被用於正月初九敬天公和正月十五上元節的祭拜,至少還會被用於各類廟宇所供奉的數以千計的神明的誕辰祭典。此外,紅龜粿還普遍被用於各種與人生大事相關的儀式。

這不僅是因為龜象徵長壽,其中還有更深層的文化根源——閩南人的崇龜文化。據史書記載與民間敘事,閩南人的很大成分源自從東漢開始不斷從北方大規模遷入的漢民。於是,古代中原的崇龜習俗也被閩南人沿襲或接受,龜在閩南成為宗教活動中最重要的動物形象。



在漳州地區,這種食物被稱為「發粿」,一般在冬至、春節等大節目或重大祭神活動中製作。而在泉州、福州等地區,它又被稱為「發糕」或者「碗糕」。閩南話中,有一句罵人的話就叫「碗糕」,意思是「做什麼也不知道」。


做法:糯米或在來米泡水後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的糖和發粉攪拌後倒入碗中,放入蒸籠蒸熟之後即成。現代往往也摻入少量麵粉以改善成品外型。發粿的顏色大體有三類,傳統的缽粄為紅色,系放入白糖與酒麴製成。還有隻放白糖的白色發粿或放黃糖的黃色發粿。


來歷:發粿最大的特徵就是發粿表面由於酵粉發酵膨脹開裂,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花,有時會在發粿分出的花瓣上點上一點紅色。發得越大,裂痕越深,象徵發大財、發好運,即代表運勢越好的象徵。古代即流傳過年吃發糕以求好兆頭。發糕諧音發財、高升,因為發粿寓意著發財、發家等意義,




「七月半炊金粿拜祖宗」是莆田地區的風俗。莆田有句諺語云:「十一十二,金粿嘗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


做法:把糯米浸水後磨成濃米漿,加適量食用鹼製成,蒸成後形如圓盤,色呈金黃,故名「金粿」。



黃鹼粿又稱大米粿,是閩北地區的特色美食之一。每到歲末年尾,臘月時節,農村家家戶戶都會製作。


做法:把粳米蒸成熟飯後趁熱攪拌鹼水著色,鹼水是用幾種雜灌木燒成的灰,經開水衝淋、浸泡、過濾而成。隨即倒入石臼,手持術樣春搗。當熟飯春搗到粘稠而有韌勁時,再取出用手粘鹼水後分割、搓揉成圓餅狀,或長條形,每個一般兩三斤重。搓揉好的大米粿,集中擺放到鋪好幹稻草和薄膜的門板上晾乾後,就成了色澤細嫩、油黃髮亮而有韌性的「黃金果」了。


來歷:無從考證。舊時村民會在大米粿上,印上福、壽等字,有的還會貼上剪紙花樣或紅紙條,以示對來年美好的祈盼和互贈時對親人的祝福。



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是什麼「粿」,幾乎都是糯米和粳米的延伸產品。為了能吃到更美味的食物,老百姓們真是發揮了無限的創造性啊。

轉載來源:閩南食堂

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溪美街

因為有你才幸福

本公眾號長期徵收稿件

投稿郵箱:972662262@qq.com

❤您的點Zan,是小編辛勤運營的最大動力!

相關焦點

  • 福建各地的「粿」相差十萬八千裡,看看你吃過哪款?
    這些名叫」粿「的食物,勾勒著我們對」年「、」節「的記憶。不過有趣的是,這些五花八門的」粿「,名字雖然相同,實際上卻是相差十萬八千裡,在用料、做法上都大不相同,但味道都贊到不行你家鄉的」粿「都是什麼樣的呢?快和十七同學一起來回憶一下……咱們先從福州說起吧。在福州,最著名的「粿」,要數「清明粿」和「九層粿」了。
  • 名字和實物相差「十萬八千裡」的菜,老外很「費解」,你吃過嗎?
    名字和實物相差「十萬八千裡」的菜,老外很「費解」,你吃過嗎?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有讓人慾罷不能的美味,更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名字,而很多的美食名字都和實物是不太一樣的,就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螞蟻上樹。
  • 【觀影娜】看破產姐妹,學英語之「相差十萬八千裡」怎麼說?
    哎喲,跟我猜的差了十萬八千裡啊。 大學時應該有過「相差十萬八千裡」的翻譯,奈何,忘得一乾二淨...每次要翻譯了就搜搜搜唄: be poles apart:相差十萬八千裡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非常不一樣,非常不相同
  • 南方,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閩語區(覆蓋福建、潮汕、臺灣、海南、雷州半島及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區),就不奇怪了。攝影/甜怡 粿條不分早中晚,尤其在福建、海南、潮汕等吃粿大區,24小時都可能遇見賣粿條的檔口。 老鼠粄丨千千萬萬別誤會 老婆餅裡沒老婆,老鼠粄裡也沒老鼠!
  • 福建小吃炸芋粿,外酥裡嫩,還有芋頭的香味
    福建小吃炸芋粿By 星願1236炸芋粿是福建著名小吃,早餐店經常可以看到,外酥裡嫩,還有芋頭的香味,非常美味!
  • 這家開在南平裡巷子裡的粉粿店,居然把粉粿賣到了全國各地~
    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曾言:「食在廣州,味在潮汕」而在潮汕地區的美食版圖裡粿已有五百年歷史,每一個潮汕人一輩子都要跟粿打無數次交道~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家——它藏在南平裡的巷子裡已有好多年,很多人都吃過他家的產品,不僅好吃,還支持外賣盒快遞,這就帶你去看看!
  • 網友:兩者相差十萬八千裡
    網友:兩者相差十萬八千裡!最近,有個朋友說「吉利和寶駿」這兩個汽車品牌哪個質量好?和GM一樣,寶駿汽車的成本已經降低了,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隱蔽的地方都很簡單,吉利多的車型恰恰相反。從寶駿730到560,麵包車變成了MPV和SUV,外表比一種類型大,但結構成本比一種類型低,到最後幾乎都被召回了。寶駿510到530可以自動擋嗎?還是AMT?
  • 潮汕,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在吃貨的世界裡,不僅有甜點、糕點,更有來自我們廣東潮汕的「粿粿」們。    哪裡人是「吃粿」專家?
  • 南方,到底有多少種粿?
    在吃方面,南方和北方有很多有趣的CP:南米北面、南(湯)圓北(水)餃、南燜北燒、南煲北燉……關於各種糕點小吃,我們也發現了一對:南粿北餜。▲ 蘭溪雞子餜,近似北方的「餡餅」和「菜盒子」。作為一名江南的包郵區群眾,第一次吃到的一種「餜」是浙江蘭溪的雞子餜。雞子,即雞蛋,雞子餜就是在麵皮裡裹進肉末蔥花、灌上雞蛋液用油煎制的一種小吃。
  • 「粿」的誘惑,我講給你聽
    如果一個北方人跑到南方去轉一圈,尤其福建、廣東、江西一帶,會受到各式各樣的「粿」的誘惑。
  • 粉粿豆花石花和合包水圓仔……漳州小吃你到底吃過多少?
    大家都知道大漳州的美食多到數不完特色美食有:南勝鹹水鴨、綠豆粉粿、漳州滷麵、豆花、蘆溪鹹菜、手抓面、貓仔粥、蠔煎、魚丸、南勝麻棗、沙茶麵、鍋邊糊、四果湯、五香、潤餅、肉粽、三角餅、指頭餅、土筍凍、仙草、石花、漳州小吃「雞仔胎」、乾拌麵、鹽雞、豆花粉絲、海澄雙糕潤、白水貢糖、麻餈、豆包仔粿、和合包、面煎粿、三角餅
  • 孫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如不到十萬八千裡或超過,他怎麼翻?
    筋鬥雲就是翻個筋鬥上雲,上去了隨時都可以下來,所以不到十萬八千裡或超過,孫悟空都不用再翻。二、筋鬥雲是上雲之法最開始悟空不會筋鬥雲的時候,一頓飯的功夫往返不到三裡,菩提祖師說他那是爬雲,還不是騰雲,並告訴他「凡諸仙騰雲,皆跌足而起」跌足就是往地上一蹬。菩提祖師交給他的方法就是「念動真言,攢緊了拳,將身一抖,跳將起來」,這是一種上雲的方法。
  • 「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魚粿牛肉粿」——潮汕粿大全
    「粿」究竟為何物?滿大街都是各種有關「粿」的食物,卻對它充滿了好奇之心。「無工做幼粿」、「鬢歪歪做無雅粿」這些俗語都表現了「粿」的精細考究,小編整理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粿品。紅桃粿作為粿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紅桃粿」也叫「飯粿」,大多下香菇,蝦米,花生,有鹹有甜,有專門的形狀模具,可蒸,或蒸後再煎。因為節日裡,需要上貢,紅色顯得吉祥,白飯粿只用來吃。
  • 【漳州傳統風味小吃之二十六】煎臭粿,以大米為主料的粿!
    等鼎裡的水燒開後,把米漿倒進蒸籠裡。因蒸籠裡的蒸汽使布的溫度升高,米漿倒進蒸籠裡後,立即在布上凝結,形成一層不漏水的粿皮,米漿也就不會漏到鼎裡。米漿倒進蒸籠裡後,要用木製的粿漿攪拌,使米漿均勻受熱。蓋上蒸籠蓋後,大約每隔5分鐘就得掀開蓋,把底下已凝結的粿皮刮薄,以防沉底的粿漿凝結成厚皮,再次攪拌均勻,重新蓋上蒸籠蓋。隨著一次次的刮底、攪拌、蒸煮,米漿逐漸地變稠,攪拌也就越來越費力。
  • 美食探訪 鼠殼粿,鼠殼做的粿?!
    有鹹甜雙拼的粽子,有各種五顏六色的粿品,有彈牙的牛肉丸,還有吃遍牛各個部位的牛肉火鍋……好多好多,潮汕大地孕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蘊,讓許多人一提起它的時候,腦袋裡跳出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美食。今天,我將給大家介紹潮汕粿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鼠殼粿!Ps.因為我手上的素材有限,有些圖可能會從網上找到,來源或不詳或見水印,如有不妥,立馬刪文,請原作作者見諒。
  • 為什麼叫「粿」
    粿,在《潮州音字典》裡的解釋是「用米舂成粉末和水搓捏為柔塊,中包以餡(也有不包餡兒的),用模子印成各種形狀,蒸熟而成的食品」。至明代,粿類已成為潮汕人泡工夫茶時必不可少的茶點,最晚在明代中後期,粿類便和肉丸甜餅一起跟隨潮汕人足跡傳遍南方各州府(尤以江南地區、廣州府、臺灣和閩南等地受影響為大)和南洋各潮人集聚地,並成為各地早夜茶的當家花旦。據說清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揚州,與徽客汪某在客棧中相遇,品嘗粿類食品。回朝後,與內閣大臣曹文埴談起與徽商共進之美食時,稱席間之粿為食中佳品。
  • 正解西遊:筋鬥雲和取經都是十萬八千裡,《道藏》一語道破!
    得到師傅的首肯,悟空賣弄精神,咬牙切齒,抖手跺腳地折騰了半天,還別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還真飛起來了「一下」,按照原文記載,這猴子「跳離地有五六丈,踏雲霞去勾有頓飯功夫,反覆不上三裡遠近」——果然只是飛了「一下」而已。「這個……飛的雖然不錯,可是你是不是考慮換個渦輪增壓的發動機啊?照你這麼飛,比走也快不了多少,還是買張公交卡實惠些吧。」
  • 【課題研究】粿真有學問——探究詔安粿文化
    通過走訪老城區和菜市場,我們了解到,有些人專門以製作出售粿製品為生,收入可觀。由於粿的美味可口,即使在平日裡大家也有吃粿的習慣,逢年過節,粿的銷量更加火爆。我們參觀了粿的製作過程,收集了圖片資料。吳鑫:請問在詔安的各種節日中都需要做哪些粿呢?阿姨:春節的時候我們要做發粿和紅龜粿,清明的時候做野草粿(烏龜粿),正月十五的時候做甜粿、蘿蔔粿。吳鑫:請問做粿需要用到哪些原料呢?阿姨:很多啊,不同的粿原料也有所不同,烏龜粿需要用到糯米、野草(艾草)做果皮,香蕉葉或者竹子葉做粿底,花生或者綠豆做粿餡。蘿蔔粿需要蘿蔔絲,無米粿需要番薯粉。
  • 南澳年味 | 鼠殼粿,有故事的粿,家的味道~
    每個人都有一個阿嬤,她守護著你的童年,她可能比你的父母還疼愛你;她懂得特別多,她會做各種家常菜和雜鹹、各種粿;她喜歡潮劇、總是很虔誠的拜神、喜歡嘮叨我們多穿件衣服;很多人小時候都是她帶著的,記得喜顛時甲阿嬤,甜甜坐在門腳口哦古,記得喜顛時細,阿嬤擔,食大著愛聽話莫除人;鼠殼粿是潮汕過年的獨特的年味,潮汕歸鄉遊子回家必吃的菜品
  • 小味道:阿伯的粿卷無變賣
    (音:gao,福佬話裡是卷的意思),加上在福佬話裡形容多少、幾個的音近似粿字,所以才有了傲兄筆下的這段笑話。譬如到今天七月半,家家戶戶都做粿了,阿伯的粿未必就能容易賣得出去。 老家的風俗裡,七月半是一年當中比較重要的節日。舊時候,汕尾海陸豐各地都有大型的祭祀、祭孤活動,常常弄得風風火火,聲勢浩大。而時節做時粿的汕尾人也會做應節的層糕粿和粿卷,用來拜神祭祖公之餘,也讓全家飽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