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到最後一支:中國農大橄欖球隊"不想說再見"

2020-12-09 網易體育

北京的夏天,毒辣辣的日頭像下了火。39歲的中國農業大學體育教師賀忠亮不知不覺又走到學校的橄欖球場。本來定好的,大年初六,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就要回來訓練。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學校放假至今。

今年春天,賀忠亮拍下的農大橄欖球場。

望向球場上高高的球門,他的眼睛有點酸澀。這位中國第一位橄欖球職業球員知道,隨著今年綜合類大學最後一次特招橄欖球特長生,他很有可能見證有著近30年歷史的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最後一支隊伍的消失。

「這個球門從我入校的時候一直都在,現在總忍不住想回來看看老朋友。」賀忠亮的青春與橄欖球,緊緊捆綁在一起,而如今它要斷了。

40歲的劉凱,曾是賀忠亮在校隊和國家隊的雙重隊友。儘管現在的主業是律師,但作為精英橄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他利用業餘時間運營著全國唯一的英式橄欖球日更公眾號。

英式橄欖球(Rugby)與美式橄欖球(American Football)其實有著很大的區別,美式橄欖球的文化更推崇個人英雄主義,而英式橄欖球更需要團結和奉獻。

「真的太難了!」一提到農大橄欖球隊即將面臨的命運,劉凱唏噓不已。裹挾在時代洪流中,英式橄欖球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我從這項運動中得到太多,還是想為它再做點什麼。」

當告別變得觸手可及,賀忠亮和劉凱這兩個漢子咬緊牙關,不想說再見。

2006年,劉凱(前排右二)與賀忠亮(後排右五)幫助中國橄欖球隊獲得多哈亞運會銅牌,這是中國男子橄欖球隊在亞運會上的最好成績。

初創

國內橄欖球賽場的「巨無霸」

1990年12月,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橄欖球隊在中國農業大學誕生,英式15人制橄欖球從此在國內發芽。英式橄欖球追求正直、尊重、團結、熱情和紀律,與很多大學的校訓不謀而合,這也成為上世紀90年代初不少高校引入橄欖球運動的初衷。

中國農業大學第一支橄欖球隊成立後合影。

1994年,中國大學生橄欖球協會在農大成立。此後4年,農大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大學生橄欖球聯賽。在1996年,還舉辦了一屆國際大學生橄欖球邀請賽。

出色的成績、濃厚的氛圍,讓中國農業大學擁有了橄欖球特招資格,開始從練習田徑的高中生中發掘苗子。每年十幾個人的招生指標,讓農大成為孕育中國橄欖球人才的搖籃。

最初的訓練場只是一片土場子。每天訓練前,隊員們都要湊在一起把地面的小石頭、小樹枝撿起來,防止倒地時劃傷。儘管條件簡陋,但大家樂此不疲。

1995年的農大橄欖球場地,布滿泥濘。

大學生身上的那股子活力,賦予了橄欖球運動蓬勃的動力。1998年,中國橄欖球協會舉辦了全國首屆15人制橄欖球錦標賽。第一屆比賽只有7支隊伍,第二屆就增長到15支。參賽的幾乎都是大學生隊伍,以及幾支來自部隊的橄欖球隊。

這項賽事只辦了4年就戛然而止,農大橄欖球隊實現了「四連冠」。可以說,整個90年代,農大橄欖球隊在國內的橄欖球賽場上就是「巨無霸」般的存在,從無敗績。

發芽

練得是真苦,也是真快樂

2000年,身高1.93米的賀忠亮作為橄欖球特招生被招入中國農業大學。「那時候對抗性訓練都要趁著雨天和雪天進行,因為只有等場地溼滑,才能避免受傷。」 賀忠亮回憶,「如果天氣實在不給力,就要在訓練前半小時給土場澆水。」

農大橄欖球隊的訓練風雨無阻。

不過,僅過了一年,橄欖球隊就有了贊助商,隊伍終於有了一片天然草地球場。這片球場長期以來都是北京橄欖球運動的「聖地」,幾乎只有比賽才會開放。

2003年,在韓國延世大學和解放軍體育學院都打過球的劉凱兜兜轉轉被特招進了中國農業大學。5年前,18歲的他第一次接觸到橄欖球,新奇的規則、集體運動的熱血,深深打動這個青島高中生的心。

賀忠亮與劉凱,這兩位幫助中國男子橄欖球隊在多哈亞運會斬獲銅牌的隊友,命運終於在此交織。農大的真草橄欖球場旁邊,也修建了一片人工草足球場。這裡成為他們大學時最主要的訓練場所。

回想起在學校訓練的日子,兩人不約而同說出一個字:苦。每天早晨從6點10分訓練到7點半,然後快速洗漱去趕8點的課。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兩人還有著極重的專業課負擔。但下午3點半又開始訓練,結束時,食堂早已沒有晚飯可吃。

「我買了兩個一樣的飯盒,中午在食堂打兩份飯,中午吃一份,另一份就放在宿舍看門大爺的暖氣上,晚上訓練完吃。吃完再趕快上自習做作業去。」劉凱回憶起這段「慘痛」的往事,始終帶著懷念的微笑,「練得是真苦,也是真快樂。」

突變

15人制比賽怎麼沒有了?

剛入校的劉凱只想單純地好好打球,但很快他迎來第一次迷茫,「怎麼15人制的比賽突然沒有了?」

劉凱在比賽中。

2002年,中國橄欖球協會宣布,由於7人制橄欖球的特點和未來走向更適合在國內優先發展,且資源和經費有限,故停辦15人制全國錦標賽,通過賽事槓桿將國內橄欖球發展引導到7人制上面。

15人制橄欖球的比賽上下半場各40分鐘,7人制的上下半場只有各7分鐘。如果跟籃球類比,7人制就像「三對三」。在橄欖球世界裡,15人制比賽自然是主流,而從非主流的7人制突破,成為當時的政策導向。

劉凱如今看來,取消15人制比賽,給中國橄欖球的發展澆下了第一桶冷水。當然,當時20歲出頭的他還看不到那麼遠。「我只是為自己的隊友惋惜。」劉凱說,隊中本來按照15人制標準招來的體格高壯的前鋒,在更講求速度和靈敏的7人制比賽中,已經找不到位置了。

比賽時間不同,對運動員的要求和比賽戰術都有很大差異。7人制橄欖球選材要求跑得快、體能好,很多人一下子就入不了這個圈。在劉凱的記憶裡,當時70%的橄欖球運動員都面臨著被淘汰,更不用說業餘玩家了。橄欖球的土壤再次貧瘠起來。

2003年,中國隊與哈薩克斯坦隊在中國農業大學進行15人制橄欖球比賽。

憂慮

獨孤求敗背後的發展困局

馳騁在7人制賽場上,賀忠亮還是打前鋒,劉凱也從後鋒改為前鋒。他們代表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繼續在國內賽場「享受」獨孤求敗的寂寞。

2004年,全國7人制橄欖球冠軍賽首次設立女子組,中國農業大學男、女隊毫無懸念地摘得冠軍。

「其實那時我就有點不安,農大橄欖球隊實力太強,想要約個比賽越來越難。」劉凱坦言,現在想想一支球隊一家獨大,其實已經破壞了這項運動的整體生態。

更讓劉凱感到遺憾的是,農大橄欖球隊的影響力並沒有帶動周邊人對橄欖球的熱情。「那時候穿著隊服走在馬連窪,有大爺問我是哪個學校的,我一說農大的,大爺馬上說,是橄欖球隊的吧!但問起橄欖球的玩法,大爺卻一無所知。」

困在「陽春白雪」的高地上,無敵反倒變成一種「諷刺」。如何去推廣橄欖球?紮根到社區去、到基層去、到社會俱樂部去,讓青少年接觸並喜歡這項運動,才能為項目的未來注入源源活水。但當時在國內,顯然沒有這個氛圍。

失望的情緒讓劉凱逐漸產生「轉行」的打算。儘管從2001年起,他就和賀忠亮一起入選了國家隊,代表中國男隊創造了一系列的好成績,但卻在2009年碩士畢業時沒有選擇當教練。他埋頭學習,順利考過了司法考試,還通過了北京市公務員考試,最終成了一名法官。

離開橄欖球隊的日子並不好受。「我是真愛這項運動啊!」那顆種子依然種在劉凱的心底,不經意間勾起思念。

尷尬

沒有錢談情懷,只能是「鏡花水月」

與劉凱不同,好哥們賀忠亮走上了另一條人生軌道。2004年,畢業留校的他,以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部教師的身份活躍在橄欖球賽場。

2006年,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的世界大學生橄欖球錦標賽上,中國男隊戰勝世界強隊南非隊,獲得銅牌。那場比賽中,賀忠亮被對手撞到左肩,左肩鎖骨從關節腔被硬生生壓了出來。受傷時他沒有哭,被送到醫院得知隊友們拿下勝利時,淚水再也止不住了。「打球那麼多年,那是我第一次哭。」

2006年,中國男隊獲得世界大學生橄欖球錦標賽銅牌,左肩重傷的賀忠亮(左四)與隊友開心地站在領獎臺上。

隨後的多哈亞運會,這支隊伍頑強拼搏,斬獲銅牌,創造了中國男子橄欖球隊在亞運會上的最佳戰績。中國男隊的幾位隊員開始得到國外職業俱樂部的關注。

2007年,在斯裡蘭卡15人制橄欖球亞錦賽上,賀忠亮收到日本橄欖球職業聯賽球隊三菱重工隊遞出的「橄欖枝」。已經27歲的他幾乎沒有猶豫,立刻抓住這次機會,「當時真的非常想出去看看,開闊一下眼界。」職業球員的收入也確實有吸引力,每年折合人民幣五六十萬元的薪水與留校3000元的月收入可謂雲泥之別。

賀忠亮在日本職業聯賽的比賽中。

農大已經是國內對橄欖球隊最重視的單位,但每年也只撥出40萬元的訓練經費,這對於一支養著幾十人的隊伍而言,顯然捉襟見肘。沒有國家隊集訓的時候,隊員們每天的訓練補助只有五六塊錢。備戰多哈亞運會,農大和解放軍體育學院隊員聯合組成國家隊,當時每人的補助也不過每天25元。

錢固然不能衡量一切,但沒有錢談情懷、談發展,只能是「鏡花水月」。農大橄欖球隊還在勉力支撐,那些缺少資源、經費的隊伍,撐不住也就散了。

落差

 相比國外職業隊配置我們像「小學生」

2008年,賀忠亮來到日本。他在三菱重工隊效力了4個賽季,後又轉會到東京佳能隊,直到2013年備戰遼寧全運會,他才結束自己的「留洋」生涯。

孤身在外的日子,賀忠亮確實漲了見識,他對橄欖球運動的理解不斷提升。與國外職業隊的配置相比,國內隊伍就像「小學生」。在農大橄欖球隊,連隊醫都沒有,更不用說體能師和康復師。即便是國家隊的配置,也不過增加了一個往往兼職翻譯的領隊,以及抽調來的臨時隊醫。

而在國外職業隊裡,100多人的團隊中,隊員和保障人員的比例幾乎是1∶1。「隊裡除了隊醫和康復師,還有專屬的營養管理師,正是在這樣全力的保障下,運動員才能在這項對抗激烈的運動中減少傷病困擾並長期保持高水平競爭力。」賀忠亮說。

日本的職業橄欖球隊基本都由大企業冠名並投入。賀忠亮說:「其實職業隊在經濟上並不能給這些企業帶來太多收益,他們主要希望通過橄欖球運動的文化來打造企業文化。」

賀忠亮外出闖蕩的幾年間,中國橄欖球也「嗅」到一絲春天的氣息。2009年,神戶制鋼俱樂部籤下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畢業生王思博;2010年,賀忠亮的同事李陽加盟近鐵列車隊。

李陽代表近鐵列車隊在日本職業聯賽中徵戰了五個賽季。

而最振奮人心的消息,莫過於2010年國際奧委會宣布「橄欖球重返奧運會」。一時間,國內「金字塔尖」的橄欖球運動員和教練員,紛紛被各地方隊挖走。

意外

專業隊崛起卻不是「鯰魚」

專業隊崛起,中國橄欖球的新時代來臨了嗎?劉凱這個「局外人」卻感覺,專業隊並不是那條攪動池水的「鯰魚」,反而讓校園和社會橄欖球隊更加「窒息」。

從2010年開始,農大體育部橄欖球隊的留校老師接連被高薪撬走,以停薪留職的方式「走出去」,或帶隊、或繼續打球。「10個人,走了8個。」但經過兩個全運會周期的起起伏伏,現在已全部回到農大,重新當起體育老師。這期間,受到專業隊和體育院校招生的雙重擠壓,農大橄欖球特招生的水平呈現斷崖式下降。

「過分重視短期的競技成績,忽視金字塔底座的項目推廣和青少年培訓,國內橄欖球發展的基礎隨時要崩塌。」劉凱憂慮地說。

2013年,賀忠亮回國,代表山東隊參加遼寧全運會。這是橄欖球項目在全運會的第一次亮相,而且一枚金牌按兩枚金牌計算,備受關注。然而,北京女隊在決賽時抗議判罰而放棄比賽,讓橄欖球以如此尷尬的方式「上頭條」,卻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2013年,橄欖球項目首次進入全運會,卻因北京女子橄欖球隊的罷賽陷入爭議。

「全運會的壓力太大了。」這是很多業內人士對「罷賽」的解釋,但這一次「衝動」對橄欖球運動的傷害卻在發酵。2013年以後,7人制橄欖球的全國冠軍賽基本就成為專業隊的遊戲,大學生隊伍已經與國內的最高水平脫離。

機遇

有了民間土壤,才不愁花開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男、女橄欖球隊均無緣亮相。在專業競技低迷的同時,民間的橄欖球青少年培訓卻漸漸紅火起來。

「橄欖球注重團隊配合,強調勇敢精神,利於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比賽過程是極致的對抗,也是極致的克制。小孩子可以先從身體對抗不激烈的觸碰式橄欖球玩起,簡單易學。」劉凱解釋說,正是看到在青少年中的潛力,7人制橄欖球才得以登上奧運殿堂。

劉凱想借著這股東風乾點事。同一年,他創辦了公司,在律師的工作之餘全身心投入橄欖球的推廣中。他招募了20多位志願參與的小夥伴,開設了「橄欖球世界」日更微信公眾號。同時,他還將其他國家的橄欖球職業聯賽版權引入國內,義務進行解說,並著手青少年培訓。

機遇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個「坎兒」,劉凱走得步履維艱。國內橄欖球文化的缺失,觀眾對於橄欖球規則的陌生,很難拉近這項運動與普羅大眾的距離 。4年一屆的世界盃是水平最高的橄欖球比賽,2019年中央電視臺只播了其中1/3的場次。

但正是這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盃,卻在當地掀起了一股橄欖球狂潮。社交網站視頻播放數突破20億次,比賽門票售出99.3%,近184萬張,創橄欖球世界盃史上最高紀錄。東道主隊伍創歷史地晉級八強,這是亞洲球隊首次闖入橄欖球世界盃淘汰賽,激勵了無數日本少年走上球場。

數據顯示,橄欖球世界盃吸引了約24.2萬遊客訪日,其中6成是首次來訪。

這一切,讓參與了兩屆世界盃解說的劉凱感觸頗深,「有了民間土壤,才不愁花開啊!」

未來

失去體教結合,項目生態就不完整

2017年起,教育部連續發布文件,要求各院校集中精力辦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常設項目,橄欖球、賽艇、攀巖、手球等小眾項目要逐步取消。

這個政策導致一些原本招收橄欖球特長生的綜合類大學,如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取消了招生名額。劉凱擔憂:「這意味著很多青少年失去了重要的上升渠道,自然打球的孩子會越來越少。」

英式橄欖球從農大進入中國,走的就是體教結合的路線,但如今幾乎完全轉向專業隊的培育方式,讓這項運動基本告別了學校土壤和民間土壤。即使體育院校還擁有招生資格,但整個項目的生態依然是不完整的。

這個夏天,劉凱精心籌備的青少年橄欖球培訓夏令營還在等待「綠燈」。如今,他的公司已經與北京的幾所學校展開合作,將橄欖球課開進校園。「中國的橄欖球運動本身就誕生於校園,我始終堅信它的未來依然在校園。」

從2021年開始,中國農業大學將不再招收橄欖球特招生,這意味著三年之後,中國大陸第一支橄欖球隊將徹底失去建制。

「如果全國只有一萬多人在玩這項運動,那麼就不要談什麼擴展和發展了,它需要的是被拯救。」劉凱說。

掙扎

這條路再難,也要堅持走下去

2019年,其實也是中國橄欖球創造歷史的一年,隨著女子橄欖球隊獲得東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中國橄欖球隊將首次登上奧運會的舞臺。

「參加奧運會當然是每一個運動員的夢想,我們打球的時候沒有機會,已經成為永遠的遺憾。」得知這一消息,賀忠亮的激動溢於言表。他盼著,這支隊伍在奧運會舞臺上展示出風採,讓中國橄欖球也能被更多人看到,給這項運動搏出新的生機。

面對未知的未來,這個山東漢子只有樸實的願望,「隊裡還有十幾個孩子,我要珍惜這兩三年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工作,或許最後這批隊員恰恰是中國橄欖球希望的種子。」

與賀忠亮同一批進入農大橄欖球隊的15個人中,如今只有3人的工作與橄欖球有關。劉凱的同學中,也僅有兩人還在為橄欖球奔忙。他們多希望,這條路上有更多同路人。但即便再難,也要堅持走下去。

風雨之後總會見彩虹。

30年彈指一揮間。如果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真的消失了,從第一支到最後一支,這樣的告別將是中國橄欖球的悲涼。

賀忠亮回到農大橄欖球場的這天,雨後的北京天空出現一道美麗的彩虹。他拍下了這一幕,並發給了劉凱。一切盡在不言中,因為他們的心裡,還有夢。

本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程程_NB12651

相關焦點

  • 從第一支到最後一支:中國農大橄欖球隊「不想說再見」
    本來定好的,大年初六,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就要回來訓練。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學校放假至今。 望向球場上高高的球門,他的眼睛有點酸澀。這位中國第一位橄欖球職業球員知道,隨著今年綜合類大學最後一次特招橄欖球特長生,他很有可能見證有著近30年歷史的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最後一支隊伍的消失。
  • 從第一支到最後一支:中國農大橄欖球隊「不想說再見」
    這位中國第一位橄欖球職業球員知道,隨著今年綜合類大學最後一次特招橄欖球特長生,他很有可能見證有著近30年歷史的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最後一支隊伍的消失。「這個球門從我入校的時候一直都在,現在總忍不住想回來看看老朋友。」賀忠亮的青春與橄欖球,緊緊捆綁在一起,而如今它要斷了。40歲的劉凱,曾是賀忠亮在校隊和國家隊的雙重隊友。
  • 寫在中國農業大學橄欖球隊建隊三十周年之際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偉大母校的前身,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老師施振升被公派到日本麻布大學進修,而他的導師松原立光教授正是該校英式橄欖球隊的教練。
  • 農大,永不說再見 | 劉豔琴:農大給我無限可能
    我叫劉豔琴,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這是我與農大的故事:2016年7月,一份「沉甸甸」的快遞寄送到我的手上,自此,我踏上了這趟駛向未來的「啟航號列車」。照片中的天線寶寶套裝,是寢室室友一起購買的姐妹裝,當幾個天線寶寶同時出現,我想說「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的!」。如今要畢業了,曾經的家人即將天各一方,只願大家能夠各自安好,平安順遂!四年間,對我影響最深、改變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院學生會主席競選。從前的我也是一個膽小敏感的人,2018年6月1日,一場公開演講競選幫助我樹立了自信。
  • 農大,永不說再見 | 易湘瑋:我與工學院的獨家記憶
    農大,永不說再見 | 易湘瑋:我與工學院的獨家記憶 2020-07-08 1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大,永不說再見 | 李越:時間會回答成長
    我叫李越,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信電學院,這是我與農大的故事:01啟·聚2017年9月4日,T64次火車12車廂05下。人生每一階段的初始,是全新的,充滿期待的。作為總負責人,我需要聯繫同學、車隊司機、學校門衛、論壇入場對接人員等,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了。等到同學們有序入場就坐,我也輕鬆了許多,事後師姐說我在工作過程中一臉嚴肅認真,說我帶領的還不錯,我瞬間笑得像個孩子。
  • 揭秘臺灣第一支全裝備美式橄欖球隊——臺北獵人
    作者:鄭涵文  轉載自「報導者」  在臺灣,美式橄欖球雖然冷門,仍有一群熱血的人,東拼西湊,組成了全臺第一支全裝備美式橄欖球隊,要向這項高度複雜的競技型運動致敬。獵人隊主要由「臺灣黑熊」、「臺北Freaks」及「東吳Badgers」3支腰旗橄欖球隊的成員,再加上新選進的成員組成,隊員來自各地,背景千差萬別,從19到35歲,從學生、工程師、採購、翻譯、創業家、保險業到壽司師傅都有。
  • 西藏首支本土美式橄欖球隊——瓊鳥橄欖球隊
    拉薩融媒記者 凃 瓊攝  獄警、職工、教師……在西藏,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懷揣著對美式橄欖球的熱愛,聚在一起組成了西藏自治區首支本土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美式橄欖球隊——瓊鳥橄欖球隊。這支27人的橄欖球隊,為美式橄欖球領域增添了西藏色彩。
  • 熱血丨一群荷爾蒙爆表的嘉興男人組了支美式橄欖球隊,勇敢的你也可以來!
    去年10月,因為這句話,嘉興第一支美式橄欖球隊誕生了,江湖人稱「大黃蜂」。一開始,除了隊長章宇,其他所有隊員都是零基礎的門外漢,對橄欖球一無所知。章宇今年30歲,嘉興人,從事和貿易相關的工作,身形非常壯,比一般的「人高馬大」還要更壯一些,幾乎接近「龐大」,倒是和我們想像中橄欖球運動員的形象比較符合。在杭州工作時,章宇就加入了一支橄欖球隊,一玩就是三年。
  • 精誠團結 互幫互學 頑強拼搏 中國女子水球隊與中國女子橄欖球隊合...
    至此,擁有參加東京奧運會入場券的兩支國字號球隊——中國女子水球隊、中國女子橄欖球隊實現合訓,開啟共同訓練、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7月26日,結束3000米測試的中國女子橄欖球隊離開南京江寧足球訓練基地,轉訓至山東體育學院日照校區,與已經在此訓練了20餘天的中國女子水球隊會合。
  • 我區首支橄欖球隊:擋不住的熱愛
    獄警、職工、教師……在西藏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懷揣著對美式橄欖球的熱愛,聚在一起組成了我區本土首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美式橄欖球隊——瓊鳥橄欖球隊。這支27人的美式橄欖球隊,讓橄欖球場有了更多的西藏色彩。
  • 杭城這支巨帥的橄欖球隊,光看個熱身我就血脈賁張了!
    但在中國,橄欖球的土壤依舊貧瘠,受眾並不多。Roger決心做一個灌溉者,於是他的身後漸漸地多了一支隊伍。△劍齒虎周末訓練合照Roger所在的劍齒虎是杭州第三支民間橄欖球隊。從剛開始5名成員發展到了如今的30人,並在不斷擴張中。
  • 海南首支美式橄欖球隊:球員來自各行各業 期待更多人了解這項運動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都懷揣著對美式橄欖球的熱愛,從而一起組成了海南本土首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美式橄欖球隊——「海口巡洋艦」。「海口巡洋艦」美式橄欖球隊。(受訪者供圖)球隊:沒有贊助 球員裝備自掏腰包「一二一、一二一……」近日,在位於海口玉沙路的巨石混合體能訓練館內,海口巡洋艦美式橄欖球隊教練兼領隊劉瑞琦帶著隊員們一起進行深蹲等體能訓練,以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作為球隊資歷最老的一位成員,劉瑞琦今年才29歲,從2010年開始接觸橄欖球的他,已先後效力三支國內美式橄欖球球隊,執教過兩支美式橄欖球隊,可謂履歷豐厚。
  • 海南首支美式橄欖球隊:球員來自各行各業 期待更多人了解這項運動
    律師、警察、媒體從業者……在海南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都懷揣著對美式橄欖球的熱愛,從而一起組成了海南本土首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美式橄欖球隊——「海口巡洋艦」。這支46人的美式橄欖球隊,讓橄欖球場有了更多的海南色彩,也向大家展示著海南的多元與包容。
  • 國家女子橄欖球隊駐訓山東體育學院
    7月26日,在國家女子水球隊已駐訓20天時,山東體育學院日照校區又迎來了國家女子橄欖球隊。至此,兩支國家隊在結束3000米測試後「勝利會師」,實現合訓。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兼書記、中國橄欖球協會主席陳應表,山東體育學院黨委書記王毅,黨委委員、副院長、日照校區管委會主任毛莉虹等出席歡迎儀式。
  • 就要離開畢節了,他們不想說再見
    「 「我不想說再見 相見時難別亦難 我不想說再見 淚光中看到你的笑臉 一生中能有幾個這樣的夜晚 一輩子能有幾次不想說再見
  • 中國女子橄欖球隊 海口集訓打磨戰術備戰奧運會
    4月的海南海口觀瀾湖足球訓練基地十分熱鬧,中國女子橄欖球隊正在這裡進行大強度的集訓。從去年11月在廣州獲得東京奧運會參賽資格,到遠赴紐西蘭數月外訓,再到回國集訓,這支隊伍在刻苦訓練中迅速成長。七人制橄欖球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成為奧運項目,但當時中國女隊沒能拿到參賽資格。新的奧運周期,中國女隊踏上了追夢之旅。最終,她們在2019年年底以全勝戰績奪得東京奧運會女子橄欖球亞洲區資格賽冠軍,將奧運入場券收入囊中。
  • 「華盛頓橄欖球隊」!重新出發,展望未來!
    華盛頓從此不再紅皮首都期待新名字誕生和拉斯維加斯突襲者一樣這個休賽季更名的球隊又多了一支五年之後老闆馬歇爾把球隊從波士頓搬至首都華盛頓球隊也正式更名為了華盛頓紅皮這個名字一直用了83年 老闆當時還為球隊寫了一首助威歌並且還給球隊安排了一支軍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