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正積極推進疫苗接種之際,「英國變異病毒失控」的消息讓疫情防控嚴峻程度陡增。百年來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正在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和人類安全,醫學發展亦迎來巨大挑戰和重要機遇。
2020年12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辦「應對全球健康挑戰,中國召喚世界醫學人才」邀約會,回顧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百年歷史,探討醫學精英聚才大計。大會通過廣泛途徑同步向全球醫學精英發出邀約:加盟中國醫學!
過往鴻儒,今來俊傑
成立於1917年的北京協和醫院,百年間湧現出張孝騫、林巧稚等無數醫學大師,培養出奠基中國醫療事業的重要人才。在1949年,當時中國各醫學院院長大多數為協和畢業生。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介紹,1957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與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合一。校為院之肇始,院為校之依託。以院保持校之科技前沿性,以校保持院之學術傳承性。
在醫學教育領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院校」)更是貢獻了多個「關鍵第一」:中國第一個醫學研究生教育體系,第一個「MD+phD」雙博士培養制度、第一個實行「臨床博士後」制度的醫學院、第一個建立多學科「4+4」臨床醫學教育體制……
無論是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還是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院校在當代醫學研究都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新冠之戰,院校完成諸多科技攻關成果:最早發現病毒,確認疫情病原體第一時間分享;對特定地區特定樣本和樣本資源庫進行搜尋;研發6種(獲批3種)檢測試劑;首創模型3種,篩選藥物100種以上;證實病毒可經結膜、密接、高濃度氣溶膠傳播……在決策支撐方面,院校創新性地提出方艙醫院、封城、延長假期等多項建議。
院校研究領域覆蓋人口健康科技創新全鏈條,擁有23名兩院院士和500餘名高層次人才,12個學科ESI排名進入世界前1%,2個學科世界排名進入1‰,6個學科獲評教育部A類學科;擁有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臨床研究中心、12個其他國家級科研基地,總量居國內醫學高校之首。
「過往鴻儒,今來俊傑,共襄盛業。」王辰院士如此說道。他介紹,人才的工作目標是領軍醫界、推動發展。
種好梧桐林,才能引來鳳凰巢
俗話說「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鳳凰巢」。院校招募人才給出了怎樣的優秀環境和條件?什麼樣的人才符合標準?待遇是否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如何支持引進人才實現職業抱負?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王健偉教授介紹,院校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與關愛人才。這裡到底好在哪兒?王健偉教授表示,一是平臺比較好。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採用院校合一體制,22個國家級科研基地、56個省部級科研基地還有11個其他平臺,位居全國院校之首。眾多科研基地平臺,能使引進人才很快融入高水平創新平臺,更有利開展自己的學術研究,縮短前期積累過程。
二是學科全。院校在原有6家醫院、18個研究所的基礎上,在全國建立了創新單元等91個院外研發機構,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初具規模。通過創新體系和自由體系的結合,形成完備的知識和學科體系,使人才能夠迅速獲取各方面支持。
三是支持足。研究人員能夠獲取穩定足額的科研經費支持,院校提供5年充足的非競爭性科研啟動經費。對重大項目、重大科學問題的探索提供時間和經費上的持續支持,予以潛心科研的保障。
四是氛圍好。找工作不僅看硬體,軟體也非常重要。軟體包含服務態度、管理水平、文化氛圍。在制度設計上,院校採取減少考核,延長考核期的策略,準聘教授準聘期是6年,6年以內,人才可以潛心工作,院校也會給予相關支持。回國人員先給予預備期,建好實驗室,課題組建好,再進入準聘期。採用與國際接軌的評價體系,設立分類別、多維度的人才考評體系,營造多元包容的學術環境。
此外,有足夠的事業編制;依崗位匹配不同檔級的安家費;對於引進人才給與獨立的實驗室、辦公空間;配備科研助手,不受行政級別限制;研究生招生名額保障;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醫療單位支持……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一顆誠心,誠心誠意地邀約醫界英才,加入我們。」王健偉教授說道。王辰院士也發出邀約,「到協和,找主人翁的感覺」。
據悉,院校首批開放100餘個職位,廣納學術水平與業務能力達到同學科國際一流的科研教學人員加盟。招聘崗位包含教授、長聘、準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這些崗位長期動態招聘,可隨時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