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媒介 助推文化傳承創新

2020-12-26 拂曉新聞網

□李匯群

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媒介向來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傳媒技術的更新迭代,人工智慧和媒體深度融合,新媒介正全方位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推動新的社會實踐,形成新的社會連接,也為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傳承轉化提供新助力、帶來新挑戰。鑑於此,有必要梳理當下新媒介助力傳統文化傳播的經驗,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借鑑和啟示。

連接:建構集體記憶,增強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

媒介是信息保存和傳遞的載體。從最初的結繩記事,到後來的竹簡刻字、雕版印刷,直至現代媒介的誕生,人類的集體智慧通過媒介得以跨越時空,代代相傳,從而推動文明不斷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問世揭開信息化社會的序幕,移動傳媒和人工智慧技術結合生成的數字文化更是將人類推進新媒介時代,信息的傳播容量不斷擴充、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古老的傳統文化迎來傳播和發展的新契機。

通過數據化存儲、可視化呈現、便捷化傳送等方式,新媒介可以更立體地建構文化記憶,推動傳統文化在時間和空間的傳承。從時間層面來看,新媒介傳播引導人們回望歷史,探尋民族文化源流,增強文化自信;從空間層面來看,新媒介主導下的信息傳送無遠弗屆,能有效地覆蓋到更廣闊的領域,提升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比如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嘗試構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選擇100件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文物,用100個5分鐘,梳理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講述動聽的中國故事,吸引人們聚焦文物,聆聽來自歷史深處的召喚,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璀璨魅力。

再造:以現代文明轉化傳統文化,使之適應現代生活

從傳播媒介角度來看,傳統文化主要附著於書寫媒介和印刷媒介,信息傳播往往遵循從上向下流動、從中心向邊緣輻射的路徑,傳播形態多是線性的、單向的、有級差的。而新媒介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其傳播路徑呈現出多樣、平面、互動等特質。新媒介和傳統文化的交互相融,會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生成新的文化因子。

這種轉化既包括外在形式的改變,也包括內在精神的更新。如,近年來依託於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興起傳統服飾熱潮,傳統服飾之美得以向大眾展現。古代服飾原本具有社會符號性,寬袍博袖、衣長委地,多是遠離社會生產勞動的古代貴族生活方式的體現。而今天活躍於各新媒體平臺的「漢服圈」並不含有傳統服飾中的等級意味。「網生代」積極推動傳統服飾文化的改良和創新,如衣服袖子更窄、衣擺更短、穿搭更便利,等等。這種創新反映出青年群體面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包容,他們發揮「為我所用」的主動性,對漢服形制進行改造,使之更適應現代社會的節奏,展現出當代青年積極開放、共享合作的精神風貌。

落地:打通歷史與現實,增強優秀文化接受體驗

藉助人工智慧、5G、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新媒介擅長創造擬態環境,為人們打造出一個和現實時空相平行的媒介時空。尤其伴隨移動傳媒的擴張布局,媒介與人的伴隨性大大增強:等車時、吃飯時、跑步時…… 這些日常碎片化的時空都充滿媒介。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漸漸消弭,人們已習慣了媒介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新媒介全面進駐人們的生活空間,也為傳統文化重回日常生活帶來契機。傳統文化源於古人日常生活,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孕育了傳統文化的生活空間大多隨之消逝。而新媒介打通了歷史與現實、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屏障,讓人們能重新看見、聽見、觸摸到傳統文化,給人們帶來沉浸式體驗。比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發現·養心殿:數字故宮體驗展」,通過VR遊覽,讓遊覽者在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中自由穿梭,歷史畫面與現實畫面交織迴旋,電影蒙太奇般的敘事帶給遊覽者身臨其境的體驗。這種數字體驗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媒介瞬間切換到數字空間,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涵養性情,滋潤身心。

紮根:融入大眾日常生活,提供文化滋養和精神養分

新媒介建立了無所不在的新連接,為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強大的工具。博物館、美術館、歷史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要人們有興趣去了解,就可以輕鬆地通過新媒介獲取相關信息。今年,多家博物館開通「雲遊」直播服務,人們相聚「雲」端,共走絲綢之路、看敦煌的鳴沙山月牙泉、觀故宮的花開花落、賞蘇州的灰瓦白牆,人們在數字雲端分享心得、交流體會,感受到參與其中的快樂。如今,這種觸手可及的文化在線活動越來越多。

線上互動還會轉換為線下活動。近年來,通過新媒介的有效傳播,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地編織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比如,為傳播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多家聯合啟動「環球雲賞北京中軸之美」直播,吸引全球2.5億網民共賞中軸線美景,同時推出「非遺+旅遊」等多條線下「攻略」,讓人們切實可感地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人們從雲端相聚轉為線下相約,共同漫步中軸線,聽京韻京腔,走老城胡同,覓得一方寧靜和諧的天地,感受身心的放鬆和彼此陪伴的溫馨。在這個過程中,媒介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還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紐帶、情感紐帶,從而釋放出傳統文化中熱愛生活、尊重自然、守望相助等寶貴的精神元素,為現代社會提供有益的文化滋養和精神養分。

新媒介的介入讓傳統文化不再僅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化遺產,而是「活」起來、「動」起來的文化生命,助推傳統文化實現當代轉化和發展,激發生命力,使其成為引導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相關焦點

  • 為陶瓷文化發展插上金融「翅膀」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高...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支持像林海浪一樣的陶瓷創業者們的融資需求,人行景德鎮市中支積極引導轄內各銀行機構先後推出「景漂創客貸」「陶瓷電商創業貸」「版權貸」等產品,尤其是在景德鎮成為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之後,金融支持更是為這座千年瓷都重振輝煌注入不竭動力。
  • 助推文化繁榮發展 樹立文化強旗新名片
    助推文化繁榮發展 樹立文化強旗新名片 2020-12-18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好「武術+」,傳承創新菏澤武術
    用好「武術+」,傳承創新菏澤武術 2020-04-28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新了·故宮3》如何搭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試煉場」
    適逢《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選拔和錄製,北理工學子再度「出徵」,此次以「桌面潮玩擺件」為創作主題,與兄弟高校進行了文創大比拼,再次獲得了「上新」機會,相信這件文創作品也會很快面世。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多元化的高素質人才,對於藝術設計類學生來說尤為如此,需要同時具備豐富的學識與深厚的美育人文素養,其中美育人文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與社會實踐。
  • 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舉行
    本報訊(記者 高楊)「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暨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攝影分會成立大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在論壇開幕式上作視頻致辭。何維指出,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標誌著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新發展階段的現代化特徵將更突出,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將賦予新的現代化使命。高質量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中醫藥創新發展將迎來新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質量效益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民群眾的共享發展。中醫藥如何提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品質,值得同志們深入研究與探索。
  • 文化傳承 創新驅動 小仙燉鮮燉燕窩用品質引領行業發展
    小仙燉鮮燉燕窩創始人林小仙女士深諳這一趨勢,出生於中醫家庭的她,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簡單吃上一瓶既新鮮、營養又料足的燕窩,經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從產品源頭出發,精選馬來西亞、印尼溯源燕窩為原材料,燉煮過程中使用360°旋轉180次混勻專利技術,其速度每分鐘不超過5次,模擬手工燉煮的旋轉技巧,確保每瓶燕窩更新鮮、更營養,林小仙女士也由此創新了鮮燉燕窩工藝,開啟了燕窩滋補新時代。
  • 理論研究|王戰 魏祺航:守正創新 助推湖南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化發展
    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綜合發展指數一直位居全國「十強」行列,「廣電湘軍」「出版湘軍」「文娛湘軍」等「湘」字品牌造就了全國文化產業中獨特的「湖南現象」。如何堅持守正創新,助推湖南特色文化產業在高質量發展層次上闖出品牌化新路子?筆者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 理論研究|王躍文:傳承發展農耕文明 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要從三個方面著力,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助推鄉村振興。
  • 在傳承經典中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傳承經典中講好中國故事,既能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堅定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也能成為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有效途徑,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為我們在傳承經典中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向青少年講好文化傳承的故事
    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需要提高政治站位,重塑功能定位:打造上傳下達的治國理政新平臺,打造內引外聯的國際傳播新格局,打造惠國利民的美好實用新服務。向青少年講好文化傳承的故事,成為中青報加快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傳播重點。首先,為黨育人、服務青年,需要更多的文化自信。
  • 孫鋒:傳承好中醫藥文化瑰寶 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但與此同時,傳承發展什麼、怎樣傳承發展、如何發揚光大中醫藥文化和產業這些問題也擺在繼承者面前。近日,仲景宛西製藥董事長孫鋒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面對當前新形勢,中醫藥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融合發展,中醫藥從業者要助力中醫藥文化宣傳,進而成為中醫藥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共同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貢獻力量。
  • 禾時評|學麗水,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文化,在傳承中生生不息,歷久彌香。龍泉是青瓷之都、寶劍之鄉。走進成立於1956年的龍泉寶劍廠,鑄劍技師正一下一下地鍛打寶劍,不緊不慢的節奏仿佛帶領大家走進了刀光劍影的武俠劇中。這背後,是傳承文化的堅定決心,是當地創業創新平臺打造的鼓勵,也是現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助力。這啟示我們,文化的傳承,確需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投入,更需要領導幹部秉持「文化情懷」做事。只有這樣,嘉興厚重的文化青色才不會失色。文化,更要在創新中傳承。
  • 講好文化傳承故事
    黃志偉的作品《五子登科》生肖鼠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王名潤攝影報導)1月9日,「非遺璀璨·薪火相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志偉師徒作品展在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九九多一文化生活館拉開序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志偉攜40餘位弟子,用師徒聯展的形式集中展示石灣陶塑精髓,講好文化傳承故事。據了解,黃志偉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曾被授予「中華傳統文化傑出傳承人」等稱號。
  • 深化新時代媒介管理學研究
    據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邵培仁介紹,當前我國媒介產業格局在不斷調整變革,媒介經營管理模式隨著技術的發展快速更迭,傳統媒體在整個媒介產業中佔比在不斷下降,以網際網路、移動互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傳媒產業已經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在經營上,傳統媒體面臨受眾市場和廣告市場雙下滑的困難局面,而新興媒體在不斷搶佔市場的同時,大膽進行媒介經營模式上的創新。
  • 景德鎮建好試驗區推進陶瓷文化傳承創新
    本報景德鎮訊 (記者邱西穎) 御窯博物院掛牌組建,獲批設立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制定《景德鎮市陶瓷文化創新傳承條例》草案,陶陽裡歷史街區、陶溪川二期、智造工坊、洛可可設計谷、高嶺·中國村、鳳凰·世界傳承文化中心等大批項目快速推進……今年以來,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蹄疾步穩,
  • 《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文化的創新與傳承
    注重用詩詞立德樹人,加大針對青少年群體的設計力度,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弘揚。」《中國詩詞大會》的走紅並非意外,正如節目據說:「立足於文化本身,就會得到觀眾和市場的良好反饋。」古典詩詞曲高但和者眾,是因為它激發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才能更好地在現實生活中創造性地傳承傳統文化。
  • 內江社區大學長豐社區教育學習中心:舉辦「傳承孝德文化,助推雙戰...
    培訓現場(記者 鄒明) 近日,內江社區大學長豐村教育學習中心在長豐村8組九葉花椒基地舉辦「傳承孝德文化,助推雙戰雙贏」專題教育培訓活動。內江社區大學和椑木鎮長豐村幹部群眾30餘人參加。「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八種德行,你們知道八德最重要的德是什麼嗎?」 當天上午9點,活動從授課老師程從剛的「問答題」開始。「最重要的是孝。」村民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一問一答,「傳承孝德文化,助推雙戰雙贏」專題教育培訓活動立即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 敘州區法院抓實文化建設「三步走」 ,助推法院工作再上新臺階
    敘州區法院抓實文化建設「三步走」 ,助推法院工作再上新臺階 2020-12-10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老匠人探尋惠州陶瓷復活之路,傳承創新東平窯文化
    東平窯出品的刻花碗線條流暢自然,瓷器燒成溫度較高,約1300℃,胎體堅緻細密,因此用手指叩擊聲似金屬聲,沉穩、清亮,成品出窯每有奇勝之處,形成典雅、淳厚、古拙之風格。其中用浮雕手法刻出的蓮花爐更是宋代粵瓷中的佳品,堪稱惠州宋代的文化名片。據廣東省考古專家考證,東平窯在鼎盛時期,用於燒造瓷器的窯達3個,具有相當龐大的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