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
主辦方介紹,本次評選共收到54個申報項目。其中,文物古蹟類型涵蓋線性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多類。經過專家初評、公眾網絡投票、專家終評等環節,最終評選出15項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介紹,本次評選湧現了一批頗具創新性的活化項目,在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共享、業態選擇和管理模式創新,以及服務社區和促進公眾參與、促進鄉村振興、打造區域文化品牌等方面具有較好的表現。
對此,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廣州、東莞、汕頭、韶關等多處古蹟,採訪多位古蹟活化負責人,解讀廣東首批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的亮點和創新點,為更多老房子煥發新活力提供樣本借鑑。
管理模式創新 老房子「變身」網紅打卡地
在廣州中山四路與越秀中路交界處,低矮的竹林下,掩映著寫有「東平大押」字樣的牌坊。牌坊後方,一座五層高的青磚碉樓就是「東平大押」。清末民初,它是廣州第二大當鋪的儲物樓,如今是廣東省首家典當主題博物館。
早在2018年之前,東平大押就以民辦博物館的形式對外開放,但因運營困難,曾一度暫停開放。
「運營模式單一、展陳方式相對陳舊是當時的主要問題。」東平大押現副館長王瑩瑩告訴記者,2018年,她所在的廣州市鉑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受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委託,對東平大押進行合作管理,開始了長達一年的閉館升級改造。
在以前,為了保護古建築,館內同時段參觀限流30人,遊客往往要在側面玄關處排隊等候,現在這裡被改造成一個茶室,作為博物館服務配套設施。原有的落地玻璃與碉樓的青磚緊密相接,遊客一邊等候一邊品味茶飲,四周綠意環繞;菜單也頗為講究,多為香檳茶、氮氣茶、冷萃茶等新式茶飲,不少網友專程為了這杯茶飲而來,評價這裡是「城市中難得的一份清淨」。
「對於廣東人來說,飲食文化很具代表性,如果能以此吸引更多人來『打卡』,無形中可能對整個社區形成一種美學培育,也為博物館參觀帶來更獨特和豐富的體驗。」王瑩瑩說。
步入館內,替代傳統文物陳列展櫃的是百年前廣州當鋪的場景還原。一個高高的櫃檯被密密麻麻的柵欄圍著,檯面上擺設著典當必備的算盤、帳簿、當票、印章盒、試金石……遊客走上櫃檯,就能感受到店主和當戶高低懸殊的地位,而一面巨大的「押」字屏風恰好能遮掩住當戶的舉止,保護其隱私和「面子」。
沿著唯一的木樓梯拾級而上,每層樓的功能都有明顯區分:二樓是「廣州典當史」和典當業相關物件的文字及實物展示區域;三、四樓是當代藝術展覽區域,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展覽及專場導覽活動和專題分享會、講座等活動,使博物館集歷史空間傳承、藝術導賞、美學培育和互動體驗為一體。有趣的是,附近學校的學生也常常在午休時間前來博物館,觀看各種影像資料。
事實上,東平大押結合文物建築價值打造綜合文化展示空間的方式,與此前同時入圍的逵園藝術館頗為相似。「東平大押和逵園的活化利用是同一個運營團隊完成的,我們想讓這些獨特的老建築更年輕化、更具創造力,從而達到文化推廣的目的。」逵園藝術館藝術總監、東平大押館長黃軼群說。
曹勁介紹說,以東平大押為例,這次評選中,有多個項目均體現了管理模式的創新,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文物保護利用體系:如沿用社會委託管理模式,將東平大押由政府委託鉑林公司進行合作管理;廣州鄧村石屋活化項目則通過政府主導、村企合作、村民參與盤活閒置文物古蹟資源,建設成精品酒店,帶動鄉村振興;深圳大鵬所城規模較大,2017年成立專門的運營主體——深圳華僑城鵬城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文化旅遊區的管理,逐步呈現出「政、企、民、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促進公眾參與 講好革命歷史故事
記者注意到,在入選名單中不乏革命文物古蹟,如廣州楊匏安舊居活化利用項目、汕頭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活化利用項目、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等。
近幾年,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升級改造,眾多被遺忘的騎樓古建築被重新發掘修繕、進入公眾視野。海平路97號,這座三層樓高的老房歷經百年已經風雨飄零,破敗不堪,乍看與周邊建築並無兩樣。直到2016年,由工程師、文保專家、政府管理部門組成的修繕團隊進駐,附近居民才知曉,原來這裡曾是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
汕頭紅色交通站陳列館館長張如強介紹,這一舊址是1931—1934年間中共中央交通局的直屬交通站,在中央交通線的4條南方線中,有3條經該站轉至中央蘇區,是秘密交通線上的樞紐,也是大革命時期南方地區唯一未被破壞的紅色「生命線」,為中共中央安全轉移起到關鍵作用。包括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陳雲等263名中共黨員經該站進入中央蘇區。
不同於其他革命遺址,汕頭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吸引了政府、社會、公眾多方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項目之初,便有本地鄉賢聽聞消息,匿名捐贈600萬元,作為舊址的修繕資金;陳列館建成後,眾多民間收藏愛好者、汕頭市民自發捐出這一時期的歷史物件,豐富了館內的文物陳列。
「相對於建築藝術價值,革命文物更多承載的是歷史價值,因此保護好本體,講好歷史是最重要的方向。」曹勁認為,位於粵北的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同樣提供了較好的範本。
上世紀40年代初,中山大學等多所學校的前身都曾在韶關短暫紮根。隨著「三師」志願者團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多位教授的尋訪發掘,這段「學術抗戰」記憶逐漸浮出水面。自2019年起,多處遺址被重新保護修繕,連綴成「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
去年國慶假期,廣東省博物館、南粵古驛道網及廣之旅、廣中旅等推出的「韶關樂昌坪石古村遊」主題線路接連「爆滿」,成為國慶省內旅遊市場的「網紅」,一批批學生研學團走進坪石古村,在古蹟中讀懂這段革命歷史記憶。
目前,坪石基地場地整理、相關建築的信息牌安裝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坪石老街廣同會館就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設置了若干展覽,位於武陽司法學院舊址的王亞南故居內設立了「亞南書舍」,三星坪工學院舊址、塘口村理學院舊址也建立相關臨時展覽等等。曹勁說,未來還將進一步挖掘更多學院舊址和史料,形成遊徑規劃圖,有效推進粵港澳人文灣區與粵北地區的聯動,深化為文旅融合的典範。
東莞市茶山鎮寒溪水村,在依託羅氏宗祠新建成的村史館和依託古民居建成的寒溪水羅氏革命史跡陳列館裡,村民、遊客頻頻駐足,細讀羅氏族人的革命歷史故事。
這座建於清代的祠堂是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據記載,羅氏族人曾主動捐資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並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在解放後的近50年間,羅氏宗祠一直是當地的教學場地,一代又一代的寒溪水村人在這裡讀書、交流、成長。1997年,由於村裡建起專門的學校,羅氏宗祠被閒置了。
2014年起,在村委會負責文物工作的何鳳葵找出村中保留的羅氏族人的聯繫方式。在她的帶動下,多位羅氏紅色名人子女積極提供家族資料,並多次回到寒溪水村,參與宗祠的修繕和布展工作。「我們村的祠堂修繕工作是全民參與、全民出力的!」談及來自全村人民的支持與幫助,何鳳葵十分動情。
如今,煥然一新的羅氏祠堂除了用以展示寒溪水村村史外,還充當起了鄉村文化實踐場所。在這裡,村民們學習書法,組建「農光曲藝社」排演節目,弘揚傳統民俗……時隔多年,羅氏宗祠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歡歌笑語。
「有人氣的老房子更不容易破敗。」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秘書長崔俊介紹,本次入圍的潮州廣濟橋、揭陽洪氏愛祖祠活化利用項目也在老舊建築修繕的基礎上活化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讓當地居民有了文化認同歸屬感,更為昔日老宅舊院增添了新活力。
■連結
2020年度「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評選啟動 面向全社會徵集申報
為進一步保護和活化南粵古驛道及沿線歷史文化遺產,2020年度「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評選活動也在本次發布會上正式啟動。
該評選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旨在梳理近兩年來的重大發現,鼓勵社會各界對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關注和投入,傳承嶺南歷史文化,使古驛道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本次評選面向全社會徵集申報案例,申報範圍為廣東省轄區內的古道及其沿線兩側1000米範圍內的歷史實物遺存,包括文物考古新發現、調查研究新發現和社會人士新發現等。提名列入「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社會或文化價值,如埋藏於地下的遺蹟或遺物須是依法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發掘的,並已經有明確的考古結論;社會人士發現的古道及其相關遺存已經引起政府部門、科研機構或宣傳媒體的廣泛關注,並經過專家學者的調查核實等。
此前,在2018年度「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評選活動中,包括臺山大洲灣遺址、肇慶古城驛道遺址、韶關萊山遺址六朝墓群等在內的15處重大發現入選。在發現古驛道的過程中,主要以修復為主,從省的層面建立相關機制,設立修復古驛道的技術標準,並積極鼓勵各地政府加大投入,從文化和旅遊相結合的角度進一步挖掘和開發建設。
南方日報記者 黃堃媛 實習生 孫羽嘉 楊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