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閱讀是值得進行全篇翻譯的。
閱讀在考研英語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分值還是任務量。同時和其他部分也有很強的關聯性。比如在英語一中,翻譯部分直接在指定的文本中劃線,要求考生對劃線部分進行翻譯。其他部分,如完形填空、新題型等,也是建立在閱讀能力的基礎之上。
所以說對閱讀進行翻譯是有必要的。但是翻譯全文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讓翻譯全文這一步驟的效果最大化。
一、全文翻譯後不知所云?你只是沒有用對方法
考研英語的文本來源通常是《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Nature》 (自然)、 《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學美國人)《Business Week》(商業周刊)等外刊。在問題上以議論文、說明文、新聞報導等文體為主。通常涉及人文社科、財經等領域,在閱讀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無論是在閱讀上還是翻譯當中都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一味的參照詞典,簡單的進行英譯漢只能是做無用功。
二、抓住特點 逐個擊破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考研閱讀文章無論是從來源上還是文體、涉及領域。都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因此需要根據其特點做到對症下藥。
以在閱讀當中佔比高達80%的議論文為例,議論文通常由論點和論據構成。所謂論點是作者全文所論述的對象,也是全文的主旨大意所在,而論據則是用以支撐論點的材料。可以說,論點就是主線,論據就是論點的支撐材料。因此在翻譯全文時,需要學會對二者進行區分。抓住骨幹部分,對骨幹部分進行精讀後翻譯,對於論據部分,一些細枝末節部分可以大致翻譯不必糾結,例如涉及人物的title等。
三、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
考研英語平均每一篇文本的詞彙量在300詞左右,因此在翻譯時需要抓住重點進行翻譯。
首先要抓住題幹,可以幫助考生在瀏覽文章時迅速選定「精讀內容」進行集中消化、整理,同時捨棄與題目無關的信息,排除幹擾,從而減少閱讀量和時間,提高解題的正確性。
其次是文章的行文邏輯,即寫作大綱。把握好三個問題:(1)本文的核心觀點是什麼?(2)作者論述的是主題的哪個或哪幾個方面?(3)作者的論證方法?
最後是主題句、關鍵詞、路標詞等內容。
而對於除此之外的部分則可以不做精準翻譯,例如經常出現的,有關地位、職務、身份等與解題相關度不大的信息等。
通過以上三種方法的總結可以看出,閱讀通篇翻譯並不是讓你成為一個「沒有感情的翻譯機器」,這種事,交給谷歌翻譯就好了。
對於廣大考生而言,通篇翻譯的目的在於積累,積累生詞、句式、題型的過程,只有做到了以上三步,才能真正看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