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等地組成的英國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嗎

2020-12-11 鴻鵠高飛翔九天

在歐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海面上有兩個大島:209331平方公裡的不列顛島和6.4萬平方公裡的愛爾蘭島。在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之間還有一個面積只有572平方公裡的曼島。這三個島由於歷史上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合稱「英倫三島」。翻開如今英倫三島的地圖就會發現:英格蘭人佔據著面積最大的不列顛島東南部最大最好的地區;威爾斯人、蘇格蘭人分別佔據著不列顛島西南部和北部的山區;愛爾蘭島的土地則分別屬於愛爾蘭共和國與英國治下的北愛爾蘭。

我們通常所說的英國其實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事實上這個國家的正式國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四部分共同組成的。如果用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大一統」觀念來理解英國政治,那麼就只能得出隔岸觀火霧裡看花的結論。在英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從來就沒有「大英」的認同,蘇格蘭人、威爾斯人、北愛爾蘭人都有各自的民族心理認同。事實上這些民族彼此之間還有著相當複雜的歷史恩怨糾葛。

考古發現證實不列顛島在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居住。如今英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巨石陣就是這些遠古先民留下的,然而這些人卻並非現代英國人直系祖先,因為在此之後不列顛島曾多次被外來民族所徵服。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島,他們逐漸分布到整個島嶼上,如今的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在當時都由凱爾特人統治。與此同時一部分凱爾特人從中歐和不列顛島入侵愛爾蘭,逐漸形成統一的文字和語言,建立起至少五個小王國。

這一時期的英倫三島都成為了凱爾特人的地盤。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率四萬大軍入侵不列顛。羅馬人用三年時間徵服了不列顛島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英格蘭和威爾斯),而在不列顛島北部今天蘇格蘭人的祖先頑強地抵抗了羅馬的入侵並維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羅馬不得不在不列顛修築了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方凱爾特人對不列顛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侵襲。此後以哈德良長城為界形成了不列顛島的南北兩種不同文明。同樣沒被羅馬人統治過的愛爾蘭也較多保留了凱爾特人的原生文化。

英倫三島的文化就此出現分野:如今的英格蘭地區在羅馬人的長期統治下出現了在一定程度上被羅馬文化同化的跡象,而從未被羅馬人統治過的蘇格蘭、愛爾蘭等地則頑強保留著凱爾特人的原生文化。公元407年已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的羅馬帝國不得不撤出不列顛的駐軍。生活在如今蘇格蘭地區的凱爾特人開始趁機南下進入今天的英格蘭地區。然而這些南下的凱爾特人並未能在英格蘭站穩腳跟,因為沒多久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三支日耳曼部族進入不列顛。

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逐漸融合形成英格蘭人,他們所統治的地區就被稱之為英格蘭。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在英格蘭人的壓迫下分化為兩支:一部分凱爾特人逃到了今天不列顛島西南部地區形成了後來的威爾斯人,一部分凱爾特人逃到不列顛島的北部山區形成了後來的蘇格蘭人。11世紀初的諾曼第王朝時期威廉一世就將威爾斯變為英格蘭的附庸地。到了1216年威爾斯又進一步從王國降為英格蘭的公國。1284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發兵徹底徵服整個威爾斯並於同年頒行《威爾斯法》。

此後英格蘭不斷增強對威爾斯的統治。也就是從這時起英國歷代王儲均有一個「威爾斯親王」的頭銜。此後威爾斯有過幾次鬧獨立的起義,但都被鎮壓下去。從1284年至今這700多年的歷史裡威爾斯基本上是始終處於英格蘭較為穩固的統治之下。同威爾斯地區相對穩定的形勢比較而言:蘇格蘭、愛爾蘭與英格蘭的關係就要糾結許多。大約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成為蘇格蘭南方勢力最強大的首領,他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創建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

阿爾巴王朝末代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和他的女兒死後十幾家蘇格蘭貴族開始爭奪王位。這些諸侯大多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同時擁有土地,因此他們就請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來進行仲裁。1298年前來調停蘇格蘭貴族之間矛盾的愛德華一世趁機發兵佔領了蘇格蘭,此舉激起了蘇格蘭人的反抗,於是由梅爾·吉勃遜主演的電影《勇敢的心》中蘇格蘭的傳奇英雄威廉·華萊士閃亮登場。儘管在1305年愛德華一世捕獲並處死了威廉·華萊士,然而當愛德華一世於1307年死後蘇格蘭人再次起義並成功驅逐了英格蘭人。

英格蘭第一次試圖合併蘇格蘭的嘗試至此以失敗告終。此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分別作為獨立的國家各自發展:1534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創立英國國教聖公會。這樣一來英格蘭同仍保持天主教信仰的蘇格蘭之間又出現了宗教意識上的分歧。自從愛德華一世死後蘇格蘭從英格蘭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就一直視英格蘭為自己的最大威脅。事實上從當時的地緣格局而言:英格蘭也的確是蘇格蘭最大的外患,為此蘇格蘭採取遠交近攻之策。

蘇格蘭長期同歐洲大陸上的法國保持盟友關係,而法國則是英格蘭的宿敵。蘇格蘭和英格蘭這種對立關係持續到1603年時居然出現了一位共同的國王詹姆斯六世(他在英格蘭被稱為詹姆斯一世)。詹姆斯是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第九代蘇格蘭國王,同時他也是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侄孫。伊莉莎白一世終生未婚,所以她也就不可能有子嗣。伊莉莎白一世死後她的父親亨利八世這一脈就算是絕嗣了。亨利八世有一個兒子愛德華六世,還有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兩個女兒。

另據野史傳說亨利八世還與情婦有過私生子。基督教國家的王位是不能由私生子繼承的,所以亨利八世就只有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伊莉莎白一世這三個繼承人。亨利八世死後年僅九歲的愛德華六世繼位,然而這位體弱多病的國王在六年後就去世了。愛德華六世死後沒留下子嗣,所以王位由他的兩個姐姐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先後繼承。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同樣也沒留下子嗣,所以當伊莉莎白一世去世時英格蘭都鐸王朝已找不到繼承人了。

在這種情況下伊莉莎白一世選中了自己的侄孫詹姆斯作為繼承人,於是詹姆斯就這樣成為了蘇格蘭和英格蘭共同的國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兩國的合併,事實上兩國仍擁有各自的議會和政府,彼此是兩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只不過是奉戴同一位君主而已。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的詹姆斯六世很快痴迷醉心於英格蘭聖公會的君權神授理念,希望在蘇格蘭也能加強自己的集權統治。他的這種想法也影響到他的兒子查理一世:查理一世希望在蘇格蘭推行宗教改革,結果被激怒的蘇格蘭人直接發動了起義。

查理一世為籌措鎮壓蘇格蘭起義的經費強迫議會通過自己的徵稅法案,結果引起了與議會之間的內戰——這就是後來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由來。在和議會撕破臉後查理一世又轉而和蘇格蘭結盟對抗議會軍,但這並沒能挽救他的失敗,此後英格蘭先是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不久之後就被克倫威爾篡奪了實權並自封護國公,1689年英格蘭通過《權利法案》過渡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這一時期蘇格蘭人他們眼瞅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格蘭都在殖民擴張中賺得盆滿缽滿也開始躍躍欲試。

蘇格蘭成立了「蘇格蘭對非洲及東、西印度群島貿易公司」並開始公開募集資金,試圖在中美洲的巴拿馬建立自己的殖民地。結果蘇格蘭探險隊在當地的熱帶疾病和視美洲為自家後院的西班牙人的雙重攻擊下無功而返,這次失敗的殖民探險活動使蘇格蘭欠下了相當於蘇格蘭當時流動資本的1/4到1/2的巨額債務。蘇格蘭本就是小國,根本無力償還這筆巨額債務。此時英格蘭向蘇格蘭伸出了橄欖枝——表示願意為蘇格蘭承擔債務,而交換條件則是與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

別無選擇的蘇格蘭只得在1707年通過《聯合法案》同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曾發動獨立戰爭抗拒英格蘭的蘇格蘭最終卻以和平的形勢與英格蘭合併。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合併與歷史上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的佔領有本質的不同:蘇格蘭不是加入了英格蘭,而是作為平等主體與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當英格蘭人在不列顛島上與威爾斯人、蘇格蘭人縱橫博弈時鄰近的愛爾蘭島仍是原住民凱爾特人的地盤。公元432年聖派屈克來到愛爾蘭島傳播基督教及羅馬文化。

愛爾蘭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引來了周邊勢力的覬覦之心:丹麥人、諾曼人、挪威人相繼入侵愛爾蘭。1171年第一批英格蘭人登陸愛爾蘭並在都柏林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儘管他們只佔據了都柏林附近一小塊區域,卻堅持聲稱對整個愛爾蘭擁有宗主權。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為愛爾蘭國王,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合併,事實上雙方依然是兩個國家,只是共同擁戴一位君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加大了對愛爾蘭的徵服力度,到1801年愛爾蘭王國正式和大不列顛王國組成聯合王國。

隨著愛爾蘭加入聯合國王國後英倫三島就實現了統一,然而這種統一與我們中國人傳統印象中的大一統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如今在構成聯合王國的四部分中英格蘭由於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所以客觀上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然而這不代表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等地只是英格蘭的附庸。事實上構成聯合王國的四大主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並不存在誰附屬於誰的問題。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並不是加入了英格蘭,而是作為平等主體與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

秦始皇橫掃六國後通過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措施才得以鞏固大一統帝國。然而這樣的情況在英國是不存在的:蘇格蘭、愛爾蘭與英格蘭不是一方吞併另一方的關係,而是通過協議組合的聯盟,所以蘇格蘭、愛爾蘭從一開始就保留了自己的議會、司法系統與內閣。喜歡看足球賽的朋友應該都留意到了在世界盃的舞臺上從來沒有一支統一的英國隊,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一直都是以單獨身份參加世界盃足球賽的。歷史上愛爾蘭就在經歷多年的抗爭之後擺脫了英國的統治。

事實上愛爾蘭和英格蘭之間的矛盾並不是從1801年英國正式兼併愛爾蘭開始的,早在第一批英格蘭人登陸愛爾蘭之後雙方就一直摩擦不斷。尤其是在英國宗教改革之後試圖在愛爾蘭推行英國國教聖公會,而愛爾蘭人則堅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愛爾蘭為維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甚至同歐洲大陸的法國、西班牙合作以牽制英國。最終英國戰勝了愛爾蘭、法國、西班牙組成的天主教聯軍。然而英國政府面對愛爾蘭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抗浪潮還是最終放棄了讓愛爾蘭改變宗教信仰的嘗試。

除了宗教問題之外愛爾蘭和英格蘭的矛盾還集中表現在土地問題上:湧入愛爾蘭的英格蘭地主用種種手段霸佔了愛爾蘭的土地,到十八世紀初愛爾蘭人自己擁有的土地只佔愛爾全部土地的5%。 失去土地的愛爾蘭人苦苦掙扎以求得溫飽,然而在184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還是令愛爾蘭人猝不及防。這一年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馬鈴薯出現真菌災害,而作為地主的英國人卻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與此同時大不列顛本土仍從美洲進口大量糧產,其中一部分甚至經過愛爾蘭的港口轉運。

可飢餓的愛爾蘭人卻買不起這些糧食,最終釀成了一場持續五年的大饑荒。在這場災難中一百餘萬愛爾蘭人死於飢餓,這令愛爾蘭人認為是英國政府有意識地對愛爾蘭民族進行種族清洗。與此同時一些愛爾蘭人為生計所迫漂洋過海前往歐洲大陸和美國,這些愛爾蘭移民很快接觸到北美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成功經驗,受到啟蒙主義思想的薰陶,而他們也將自己接觸到的新思維傳播回愛爾蘭。在悲慘的現實處境和啟蒙主義思想的雙重影響下愛爾蘭人的民族獨立意識日漸高漲。

越來越多的愛爾蘭人投身民族獨立運動。1848年愛爾蘭爆發起義,但隨即就被英國當局鎮壓。起義失敗後參與起義的領導者有的被英國當局處死,有的逃到法國和美國繼續展開反英鬥爭,此後愛爾蘭就不斷發生各種起義。激進的新芬黨逐漸成為了爭取愛爾蘭獨立的先鋒。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對愛爾蘭是一種鼓勵:一則北美獨立運動給愛爾蘭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鑑的先例;另一方面愛爾蘭人對外移民的主要方向其實就是北美,很多愛爾蘭人和自己遠渡重洋的北美愛爾蘭裔親戚依然有聯繫。

1916年都柏林爆發了反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正忙於對德作戰的英國政府驚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受此鼓舞的愛爾蘭民眾通過城市遊擊戰不斷襲擊英國政府官員、軍人、警察,與此同時愛爾蘭各地爆發了各種罷工運動。

英國政府本想像以前一樣鎮壓當地人的反抗,然而卻發現在如此洶湧的反抗浪潮下根本沒法把軍需物資運到當地。愛爾蘭人儘可能避免與英國正規部隊正面對抗,而是以遊擊戰的形式不斷襲擾英國在愛爾蘭的官員和軍警。整個1919年愛爾蘭發生了1700次針對英國政府的襲擊事件。英國方面作為報復對正在看球的愛爾蘭民眾開槍,結果當場打死十幾人、打傷幾十人。愛爾蘭人把這一事件稱為「血腥星期天」。這時剛經歷完一戰的英國國力已大不如前。

儘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遊擊戰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籤訂《英愛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愛爾蘭就此成為和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不過英國在決定放手時還是使出了一招分而治之的策略。事實上分而治之是英國一以貫之的殖民策略:後來的印巴分治、巴以分治都是英國一手導演的。英國在從殖民地退出時一定會千方百計削弱其實力,從而得以儘可能保留自己在當地的利益。

在愛爾蘭問題上英國同樣秉承的是這樣一種原則。英國入侵愛爾蘭以後英國本土人民不斷向愛爾蘭移民。愛爾蘭東北部在地緣上距離英國較近,氣候環境也與英國頗為相似,所以這些從不列顛島移居愛爾蘭島的人往往選擇定居在愛爾蘭北部。到1921年時愛爾蘭東北部的6個郡土地大多已落入移民而來的英國人手中,在這6個郡移民而來的英國移民在數量上也遠遠超過了愛爾蘭的土著凱爾特人,已皈依了英國國教的這6個郡也和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島其他地區截然不同。

愛爾蘭島因此在英國與愛爾蘭的條約中被分為兩部分:南方26個郡主要生活的是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本土居民;東北部的6個郡主要生活的是信奉英國國教的英國移民。南部26郡成立愛爾蘭自由邦,而東北部的6個郡則仍舊留在英國版圖內,英國的正式國名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更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當《英愛條約》的內容傳到愛爾蘭時大多數人歡欣鼓舞:愛爾蘭人在經歷長達七百多年的獨立運動後終於迫使英國這個老大帝國讓步。

不過也有一部分愛爾蘭人對北愛爾蘭留在英國深感不滿,於是他們選擇拿起武器不斷在北愛爾蘭地區給英國製造麻煩。這就是北愛爾蘭問題產生的根源。現代蘇格蘭獨立運動的歷史序幕則是以1853年全蘇格蘭人民權利保護協會所發起的蘇格蘭議會的「自治」運動為標誌揭開的。2014年9月19日蘇格蘭獨立公投機票結果公布:55.8%、共1877252名選民對獨立說」不「,蘇格蘭因此得以留在英國。相比之下同樣作為英國組成部分之一的威爾斯卻似乎顯得平靜得多。

威爾斯作為英國第一塊拓展領土與英格蘭的關係已算是最親密的:如今威爾斯人作為英國的少數族群得以保留自己的民族語言,同時威爾斯也擁有自己的議會。威爾斯相比蘇格蘭、北愛爾蘭在地緣上也更加親近英格蘭:威爾斯與英格蘭利益分配衝突較小,反而經濟一體化程度很高。況且威爾斯自身實力也相對有限:威爾斯國土面積20779 平方公裡,相當於蘇格蘭的27%左右;威爾斯人口309萬左右,相當於蘇格蘭的57%左右。當然北愛爾蘭比威爾斯更小,但北愛爾蘭在地緣上比較容易得到愛爾蘭的支持。

威爾斯人儘管沒什麼獨立意識,但還是有自己的民族意識的:儘管威爾斯人並不主張脫離聯合王國,但對民族自治以及維護自身的獨特民族文化還是比較在意的。1955年威爾斯25萬人請願要求威爾斯要有自己的議會。威爾斯民族自治開始成為威爾斯一些政黨、族群最主要的政治主張。威爾斯民族黨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黨派。和蘇格蘭、北愛爾蘭相比而言:威爾斯人的確沒多少想要脫離聯合王國的獨立意識。威爾斯歷次民意調查表明:只有11-25%的受調查者認為威爾斯應該獨立。

所以威爾斯民族主義政黨都只在民族文化方面加強活動,而不敢發起與獨立有關的全民公投活動。然而近些年來贊成獨立的威爾斯人在數量上有上升趨勢。2017年贊成獨立的威爾斯人佔威爾斯總人口的比例為27%,2018年這個數字超過了38%。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威爾斯已有超過52%的人強烈希望威爾斯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2017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年齡在18歲至49歲之間的威爾斯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贊成獨立。隨著贊成獨立的新一代年輕人進入政黨領域也可能會引發局勢的新變化。

事實上不只是蘇格蘭、北愛爾蘭在鬧獨立,其實作為聯合王國主體部分的英格蘭方面也有主張分家的聲音:總部設在倫敦的英國主流大報《星期日電訊報》曾就蘇格蘭獨立問題展開民意調查,結果52%的蘇格蘭人支持蘇格蘭獨立,而認為蘇格蘭該獨立的英格蘭人的比例竟高達59%,甚至有人主張不僅蘇格蘭應該獨立,威爾斯和北愛爾蘭也應該分離出去,英格蘭應該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英格蘭人之所以存在分家的聲音主要是認為蘇格蘭、威爾斯等地在中央政府的公共支出預算中享有優於英格蘭的特權。

構成聯合王國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北愛爾蘭這四部分均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而且北愛爾蘭和蘇格蘭地區都有較強的獨立傾向,甚至就連威爾斯和英格蘭也存在主張分家的聲音。威爾斯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都是凱爾特人的後裔,然而英格蘭人卻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主要信奉天主教,英格蘭和威爾斯則是新教的地盤。由此可見英格蘭人、威爾斯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之間在人種、語言、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存在差異的。

事實上除了這四個主要部分之外還有位於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之間的曼島也有著頗為特殊的地位:曼島在歷史上是蘇格蘭王國的領土,直到1828年以後才歸英國統治。然而迄今為止曼島只有國防和外交由英國統一掌管,至於諸如領導人選舉、政府和議會等內政事宜均實行高度自治。曼島使用自己的貨幣,而不使用英國發行的英鎊。來島上的投資者只向島政府納稅。較低的公司賦稅和個人稅以及不收取遺產稅使該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國際離岸商業中心。

如此複雜的情況使不少人質疑英國到底是不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然而如果我們因此否認英國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那麼由50個州組成的美國豈不是也不算統一的主權國家?由85個聯邦主體組成的俄羅斯又算不算統一的主權國家呢?由28個邦、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組成的印度又算什麼呢?還有昔日由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又算什麼?儘管南斯拉夫現在是解體了,可人家當年難道不是統一的主權國家嗎?

這些國家和我們的國情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傳統的「大一統」觀念來看待這些國家本身就是脫離實際的。判斷一個主權國家的標準是看其國家權威的對內對外的實效:主權國家的主權屬性按照國際法應該符合對內的至高無上性和對外的獨一無二性,英國很明顯是符合這樣的特點的。儘管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都有高度的自治權,但這其實和美國的州、印度的邦、俄羅斯的聯邦主體、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國所享有的自治權並沒本質上的區別。

相關焦點

  • 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英國名稱背後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英國有好幾個名字,像它的正式名稱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此外在歷史上,它又被稱為不列顛,英格蘭,英吉利,大英帝國等等,為什麼一個國家有著這麼多的名字呢?咱們這期就好好聊聊英國這些名字的由來。
  • 英國留學不是只有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你需要了解一下
    英國是由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和英格蘭組成,在選擇英國留學的地區時,很多同學把目標鎖定在英格蘭地區,感覺英格蘭才是首選,特別是以倫敦為中心,倫敦因其在政治、經濟、人文、娛樂、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所以一直是很多學生嚮往的城市。
  • 英國由四大公國組成,除它之外,其餘三個都被印在了「米字旗」
    稍微對世界事件感興趣的人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不止英國是「米字旗」,就連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幾個國家的旗幟上都有「米」字的標誌,難道這是巧合嗎?既然稱之為聯合王國,那肯定是由政治實體加入組成的。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四大政治實體。我們看英國的「米字旗」,實際上就是將他們原本的旗幟元素拼湊而成的。
  • 英格蘭和英國的區別 英格蘭和英國如何區分
    提起英格蘭的時候,大家肯定想到的是英國。但實際上,「英格蘭就是英國」的這一說法是錯誤的。英格蘭和英國還是不一樣的。那麼,英格蘭和英國有什麼區別呢?一起來看看吧!  英格蘭和英國的區別  1、定義不同: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一個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北愛爾蘭這四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組成。
  •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千年糾葛
    蘇格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蘇格蘭人會很嚴肅的向你指出這一點。這時候也許你會很疑惑地問,蘇格蘭和英格蘭不都是英國這個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麼?蘇格蘭人這時會有些無奈但又狡偈地說,是的,我們是聯合王國! 看過「勇敢的心」這部美國好萊塢大片的人都對蘇格蘭對英格蘭之間的歷史仇恨有些了解了,但如果不是親身到蘇格蘭體驗一下,很難理解蘇格蘭人至今對英格蘭又恨又嫉又無奈的心情。
  •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千年糾纏
    這不是蘇格蘭第一次鬧獨立了,1977年民族黨上臺之時,就推動了一次全民公決,不過蘇格蘭民眾投了反對票。而這樣的分離主義,更是從一戰、二戰以來就開始了,到近年正式成了氣候。很多人以為,蘇格蘭、英格蘭都是親兄弟,不存在民族差異,鬧獨立只能滿足政客們的欲望,從地方長官變成一國首相。
  • 英國已經統治蘇格蘭300年,為什麼蘇格蘭人對獨立還是戀戀不忘?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一個聯合體,是由英格蘭王國、蘇格蘭王國、威爾斯王國以及北愛爾蘭王國這4個國家組成的。這四個國家除了沒有獨立自主的外交和軍隊外,其他的都和普通的國家沒什麼區別,他們是靠英國女王聯繫在一起,而不是英國政府。
  • 蘇格蘭為什麼不願被英國管治,一直鬧獨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來歷 所謂大不列顛,就是大不列顛島,由四個部分組成——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 這麼說的話,從名字來看,英國應該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北愛爾蘭組成的,但實際上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四部分組成。
  • 1603年之後,英格蘭和蘇格蘭也實現了共主統治
    (1)統一的文明已經取代宗教成為歐洲新的黏合劑。1500年之後西歐政治世界出現的另一大變化是人們開始廣泛認識到,這個世界已經成為主權國家的世界,正因為如此,300年間的變化奠定了今日歐洲版圖的基礎。葡萄牙在當時是有著自己國王的獨立王國,而西班牙雖然「統一」於國王與女王的共主統治之下,卻從法理上依然分為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兩國擁有不同的法律與傳統;還有納瓦爾王國,偏安於伊比利亞半島北方一隅。而在英格蘭,雖然因為歷任國王的徵戰,威爾斯早已劃入王國版圖,但此時他們還沒有統一全島,因為蘇格蘭仍是其陸上的強大鄰國。
  • 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要「脫英」?外媒:2021年,英國可能四分五裂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今年1月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然而,英國「脫歐」後面臨的問題已開始顯現——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斯特金暗示,該地區很快將以「獨立國家」身份重返歐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日稱,除蘇格蘭外,北愛爾蘭、威爾斯也面臨「脫英」問題。「2021年,英國可能四分五裂」。
  • 英國,英格蘭,大不列顛? 他們三個是相同的地方嗎?
    英國,英格蘭,大不列顛?他們三個是相同的地方嗎?他們三個是不同的地方嗎?如果英國人看到我們用錯了字眼,他們會悄悄地取笑我們嗎?圖中紫色所示的地方是英國。有人會誤會英國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英國是一個由國家組成的國家。 它包括四個平等且具主權的國家。第一是英格蘭 — 如紅色所示. 英格蘭常常被認為是英國,因為它是四個國中最大且最多人口的,它也擁有與英國相同的實際首都-倫敦。北面是蘇格蘭,如藍色所示。西面是威爾斯,如白色所示。
  • 都是英國,蘇格蘭和英格蘭為啥不同,哪裡不同?
    當時,英格蘭和威爾斯是羅馬帝國的一省份,稱為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之北(也就是現今蘇格蘭的部分)被稱為加勒多尼亞,不被古羅馬所管轄,是皮克特人居住的地區。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國、英倫,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爾斯以東,是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雖然就傳統上一般可以認為其政治地位相當於一個國家,但以國際通行標準上其仍然是一級行政區。
  • 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併300年,為何還想著「分家」?文化差異是根源
    不只是人,其實國家、政權、部落、民族之間也常常如此。所謂同化,有時候僅僅是形式。比如最近在疫情的衝擊之下,英國治下的蘇格蘭人又掀起了一波獨立浪潮。眾所周知,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四個政治實體組成。其中英格蘭佔據主導地位,其人口也佔據了絕大部分。可以說是由英格蘭在統治其他三個部分。
  • 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鬧獨立,為何威爾斯卻從來不鬧獨立?
    英國脫歐這件事影響其實很大,英國脫歐中支持率為52%,不支持的也高達48%,可以看出英國脫歐這件事也遭到了英國民眾的很大反對,即便是支持脫歐的英格蘭地區,也有人反對脫歐,威爾斯也是這樣,在2019年就有反對脫歐的威爾斯人也出來遊行,甚至要求威爾斯獨立出去,但這些與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鬧獨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 蘇格蘭同英國正式挑明了
    在這個關鍵時期,蘇格蘭一直心心念念的脫離英國再次被提上日程。英國,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四部分組成。所以英國一直都是一個聯合國家,很多英國公民對這個國家沒有任何歸屬感。特別是在英國脫離歐盟之後,蘇格蘭公投脫離英國的聲音更加強烈。
  • 你知道嗎?除了英國外,這個歐洲國家也由四個構成國組成
    在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國家中,大多數國家都是只有一個主體構成的,但有這麼一些國家是由獨立的幾個構成國組成的。比較著名的就是英國,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四部分組成。
  •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千年恩怨
    973年,在徹底驅逐了丹麥人勢力、吞併了不列顛島中部的"丹麥區"後,威塞克斯王國的埃德加國王在古羅馬人留下的溫泉療養勝地巴斯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加冕典禮,後世認為這標誌著統一的英格蘭王國的誕生。那些不肯屈服於盎格魯-撒克遜統治的不列顛人逐漸向不列顛島的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後退,前兩者與原住民結合,形成了後來的威爾斯人和康沃爾人。
  • 蘇格蘭作為英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何沒有自己經營的殖民地?
    從16世紀開始,歐洲人向全球進行殖民擴張,此時的不列顛島還不是統一的國家,英格蘭和蘇格蘭是兩個獨立的國家。英格蘭很早就參與到殖民活動中,而蘇格蘭則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防英格蘭上,直到1707年兩者才聯合成為「不列顛王國」,構成現代英國的主體(1801年愛爾蘭王國加入後,改為「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 英國留學要注意,蘇格蘭秋季開學政策和英格蘭有所不同
    關注英國留學,同學們會關心英國政策、院校、專業、成績要求、申請時間、開學時間、獎學金設置等等信息,這些都是常規操作。細心的同學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在這次疫情中,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政策步調有所差別。英國留學最明顯的:英格蘭上周已經開始小範圍「解封」,蘇格蘭可能在5月28日後才會逐步「解封」。
  • 揭秘蘇格蘭的「疑英」情緒:曾發動兩次獨立戰爭
    在蘇格蘭出臺二次獨立公投草案後,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就和蘇格蘭首席大臣斯特金會面,同時還創紀錄一併見了威爾斯、北愛爾蘭的首席大臣。德蕾莎·梅伊送了一個很大的「見面禮」——許諾會給大家更大的「脫歐」發言權,拍胸脯表示「脫歐」立場必須對全英有利。這些話顯然主要說給要鬧「分手」的蘇格蘭聽的,大有安撫滅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