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圖像,被忽視的中國攝影師何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2020-12-15 愛說話的周周

有這樣一個中國攝影師,幾乎不為人知,但他的作品卻贏得了許多世界獎項,甚至有「中國布列松」的美譽。他是何藩。聲明:以下圖片來自網際網路收藏。本圖集僅供學習和交流之用,請勿將其用於商業目的。

靠近影子Approachingshadow23歲

何藩年輕時何藩出生於上海。後他搬到了香港,他獲得了近300個地區和國際獎項,他的攝影作品被美國攝影學會授予世界攝影稱號。

他的許多作品被世界知名博物館收藏,並於去年被第二屆全球中文攝影大獎授予「年度致敬人物獎」,是之前亞洲中影響力最多的攝影師之一。

何藩加入邵氏電影公司,一開始,他是一個錄音演員,後來他被調到演員,但大多數都是配角。30多部作品。任導演,執導電影20餘部,以執導唯美愛情文藝片著稱。直到20世紀代,他們退休並搬到美國。

何藩在美國加州聖荷西醫院死於肺炎

症狀TheOmen1964

法國Da蓋爾製造了第一臺實用的銀板相機,雖然他仍然是一個簡單的木箱結構,這個偉大的發明開啟了人類記錄真實圖像的歷史。

第一次在中國海關工作的法國人儒勒依蒂耶把相機帶進中國,可以想像,他給仍處於封建時代的中國人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甚至有傳說說慈禧太后一直拒絕拍照,認為「攝人魂魄」。

雖然現在介紹中國時間還不算晚,但攝影在中國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何藩從18歲開始射擊生涯。沒有師承,只是依靠自己對光、影和構圖的敏感度來記錄香港這個城市。

他創作的黃金時期在25到35歲之間,他的鏡頭聚焦於草根階層和小人物在街頭,為香港留下了一個非常珍貴的形象。

讓我們回到1950-代上海灘和何藩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十二

12a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這是何藩和最喜歡的作品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W

三角形Triangular1962

私人Private

模式Pattern25歲聲明:以上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本圖集僅供學習和交流之用,請勿將其用於商業目的。

相關焦點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丨香港攝影師何藩
    何藩,攝影師、演員、導演,1937年8月生於上海,少年時隨家人移居香港,現居美國。一生與影像結緣,是香港街頭攝影的「一代宗師」。其實,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比很多導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橫街窄巷、電車軌道、招牌密布的三層騎樓、船夫、水波、走街串巷的小販、老者、婦人、孩子.黑白畫面光影縱橫,充滿戲劇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何藩18歲,無心繼承父親的織造工廠,於是天天拿著舅舅送的Rolleiflex雙鏡頭相機遊蕩,看到什麼就拍什麼,自此開始拍攝了大量香港街頭照片,而他對市井小民的興趣後來也從攝影一直延伸到電影之中。
  •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北朝鮮,他們在努力地重建自己的家園
    法國導演兼攝影師Chris Marker曾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走訪戰後的北韓,並拍攝了140幅珍貴的黑白照片,展示了當地人民如何從戰爭中努力重建經濟與家園。雖然現在的北韓給人們的是經濟衰落、饑荒頻仍的印象,但是再韓戰結束後,由於獲得了中國及蘇聯的幫助,北韓的經濟發展曾一度領先南韓。但無論如何,這個獨特的國度,從一開始就獲得國際的關注,越神秘就讓人們越想揭秘。下圖名為Hye-soon Li的演員,攝影師再經典韓國戲劇《Simcheongeon》的中場休息時遇到她,故事是關於女主角要被獻給海神,演員在回憶起時有點神傷。
  • 浙西海拔700米的村子,仍維持五六十年代模樣,村民出門不用鎖門
    高田坑古村落,位於浙江省開化縣,是一個建在海拔高度近700米的村莊,至今維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模樣,尚留存88幢完整的黃泥屋,被譽為浙西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村落。由於這個古村深處在高山之中,海拔較高,夏季的時候平均氣溫比其它地方要低5℃左右,可謂是浙江天然的高山避暑勝地之一了。
  • 瑪格南攝影師大衛·赫恩:「正是捕捉完美圖像的困難,才使它成為有...
    按:大衛·赫恩(David Hurn)的名字對於中國讀者甚至中國攝影師來說大概都很陌生,雖然他早在1967年便正式成為了大名鼎鼎的瑪格南圖片社的成員,但至今仍無一本中文版攝影集面世。2017年,英國BBC拍攝了一部關於大衛·赫恩的紀錄片,彼時他住在英國威爾斯瓦伊河沿岸的丁登鎮,這位83歲的攝影師無論去到哪裡都背著一隻小相機。
  • 《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攝影師多媒體展映在京舉辦
    2018年10月28日下午,由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主辦,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影像國際網、影像中國網承辦的《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攝影師多媒體展映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多功能廳進行展播。在山川穿行的這種體驗,也是中國國畫山水的參與形式,我也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圖像只是過程的結果。」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全民總動員「深挖洞廣積糧」,每家每戶都有...
    上個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冷戰高峰期,在世界大戰壓力威脅下的美國比中國先行一步,早早開展了「深挖洞,廣積糧」的運動。隨著時間邁入1970年代、全面核戰爭的機會越來越小,大多數美國民眾家中的核避難所逐漸轉變為用於儲存物品的地下室。同時,那些政府出資興建的公用避難所,也開始轉變為辦公區域或地下停車場,原本儲存的大批食品則陸續轉移、用以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不過,這些避難所民用化之後,人防工程的功能依然保留。
  •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奇書《紅星照耀中國》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西方出版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作者是《紐約太陽報》和英國《赫勒樂德日報》駐遠東戰地記者埃德加·斯諾。 他通過各種關係到達了蘇維埃的聖地延安,在延安他採訪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寫作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這本書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由此讓西方國家的人民認識到中國有共產黨及其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存在
  • 上世紀70年代的紐約:人均GDP相當現在的中國,中國落後美國幾年
    上世紀70年代的紐約:人均GDP相當現在的中國,中國落後美國幾年?如果問你們,在當今世界上最大都會區是哪裡呢?這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那便是紐約。在遊玩紐約的途中,小編這位朋友還有幸看到了上世紀70年代紐約的照片。這讓驢友發問:中國究竟落後美國多少年呢?在上世紀的70年代,紐約就已經高樓大廈林立了,甚至與現在紐約的模樣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在街道上面,都有著許多廣告牌立屹立著,看得出來那個時候的紐約經濟超前,一副鼎盛繁榮的景象。
  • 老照片:攝影師唐納德·曼尼鏡頭下的1920年代的江南店鋪
    攝影師唐納德·曼尼用鏡頭記錄下1920年代的江南街景 一排排廣告牌1920年代,清朝早已滅亡,中國進入民國時期。清朝滅亡後,西方先進開放的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很多封建舊習俗被廢除,服裝、髮型等均有一定的變化。但是在1920年代的江南地帶,還是有很多商人穿長袍、留長辮。江南地帶氣候適宜,開放口岸多,經濟相對發達,店鋪也相對密集。
  • 日本攝影師拍下80年代臺灣,這些老照片你從未見過
    若談及80、90年代的臺灣,或許許多人都對其一無所知。甚至記不清這個年代的臺灣,到底長什麼樣。有幸的是,有位日本攝影師 Doi Kuro,他在臉書分享一系列珍貴老照片。全部是他在1979年、1984年兩度來臺時留下的精彩瞬間,所遊覽的地方包括高雄、臺南、臺北等地。
  • 30位青年攝影師用天馬行空的圖像寫下青春之歌
    □本報記者 邊鈺  自我與欲望、城市與記憶、現實與夢想、未來與想像,年輕攝影師用鏡頭髮出自我宣言,記錄著生活的變化和思考。8月22日,第二屆「未來因子·30×30青年攝影展」在成都市米拍影像藝術空間開展,展出了30位30歲以下青年攝影師的138件作品。  粉色的沙漠、戲謔性的調侃、塑料模具樣的人物……這些作品個性十足。在策展人王強看來,或許青年藝術家的影像還不夠成熟,充滿了未來的不確定性,但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多元的攝影探索,成為展覽的迷人之處。
  • 上世紀50年代初 美國普通大眾看到汽車空調的反應是這樣的
    進入21世紀空調是轎車中的一個基本配置了,但是這東西首先在富裕的美國普及還是上世紀60年代的事情,而最早在轎車內裝上空調的嘗試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1933年,針對豪華轎車用戶的需求美國的一家空調安裝公司首先提供轎車空調安裝業務,這項業務開展後在北美的富人消費群體中非常受歡迎。
  • 80年代震驚中國的三大騙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氣功是否真實存在尚不可知,但時不時的總會冒出來一些所謂的大師出來騙錢,而其中的翹楚當屬張寶勝和王林這兩位了,受騙上當的人實在太多,而且受過教育的高階層人士數量也不少。
  • 東流不作西歸⽔ 13位當代攝影師的中國河流攝影展
    展覽「東流不作西歸⽔」 與坐落在塞納河畔的瑞⽶耶⽇修道院相呼應,此次展覽「東流不作⻄歸⽔」* 聚焦於中國河流,展示了13位當代攝影師對中國河流的視覺觀察。從中國傳統國畫的傳承,⾄那些桃源鄉般的景⾊在時間的⻓河中浮沉反覆到現今加速現代化的過程及其對⾃然和環境的影響,視覺上的敘事喚起我們對江河⼤川的記憶。
  • 120名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70年變遷,你一定沒看過
    今天,阿信帶來了120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攝影師的作品,70多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中國,記錄下了中國的變遷,集結成了《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一書。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中國,正處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攝影師湯姆·哈金斯捕捉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蓬勃向上的生活景象,這些優秀的作品,在當時只有很少一部分被選登在了1957年的美國《生活》雜誌,剩下的直到30多年後才得以公開展示。這些60餘年前的影像記憶,在歷史輾轉中藏而復現,更顯彌足珍貴。
  • 著名畫家安德魯·懷斯,上世紀80年代,影響了中國一代青年畫家
    上世紀80年代,懷斯還在中國掀起一股「懷斯風潮」,影響了中國一代青年畫家。當時,我們還是美術學院裡的一名學生,對安德魯·懷斯迷戀的不行,總是期盼自己也能畫出這樣的美術作品。他延續了曾以愛德華·霍伯(Edward Hopper)為代表的美國地方主義繪畫傳統,並啟發了後來出現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照相寫實主義繪畫,他與抽象表現派畫家傑克生,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及雕刻家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同為美國藝術界的代表人物,具有崇高的地位。
  • 跨越70年,外籍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社會百態
    那些一去不復返的色彩和聲音,那些難得一見的面容,它們是人和社會關係重新結構的珍貴標本。今天,拍者君為大家帶來世界各地多位攝影師拍攝的中國影像,從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細節中,回顧過去的歲月。透過鏡頭近距離觀察中國並且向世界傳播,便成為了無數攝影師的夢想,他們中的很多人的作品,都成為了時代記憶中,關於中國的標誌性「視覺記憶」。
  • 外國攝影師這樣拍中國!
    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氣功一直是中國普通市民進行身體鍛鍊和養生的方式之一。 弗朗索瓦·洛雄(Francois Lochon)/攝 約翰尼斯·艾西爾(Johannes Eisele)/攝 在19世紀上半葉攝影術誕生早期,中國就已經出現在攝影師的鏡頭裡。從20世紀初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前,宮廷畫師、博物學家、探險家、商人、隨軍攝影師、商業攝影師、記者等各色攝影者紛紛進入中國,拍攝了數以萬計的作品。
  • 《除暴》的童年陰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那場與犯罪者的戰役
    低迷了一段時間,院線終於又有新片上映——《除暴》影片背景設在上世紀90年代,講的是一夥悍匪與警方長達數年的鬥爭。回頭看,《樹大招風》《三狼奇案》《追龍2》等影片,當中的悍匪都有原型,片子也很好看。《除暴》也不例外,它的原型,是活躍於上世紀90年代的搶劫殺人重犯,中國第一悍匪——張君。張君,1966年生於湖南常德,高中時期喜歡看《少林寺》,17歲因打架鬥毆被送少管所,之後的6年間犯案十餘起,殺死、殺傷近50人,搶劫各種財物,總價值約600多萬,還定期在團夥內部開展「技能」訓練,包括:射擊、負重越野和潛水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