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5——新亞洲人與黃色人種

2020-12-09 全球史下看中國

K 單倍群是F 單倍群下留在伊朗高原的一支,也是 F 單倍群下的最大分支,如今全世界除西亞、非洲以外,大部分都是 K 單倍群的後裔,如我們漢族中 96% 的人都是 K 類型下的分支。 K 單倍群在 3.5 萬年前分化,一支向北進入中亞的裏海附近,形成 P 單倍群的中亞部落,另一支 NO 後來從伊朗高原向東南進入印度北部,再通過東南亞進入中國。

NO人群由於晚於老亞洲人C,D抵達亞洲東部,所以他們又被稱為新亞洲人,新亞洲人在與老亞洲人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如今東亞及東南亞基本全是新亞洲人的天下,而且新亞洲人的配偶不但包括自己的原配 N,還融入了大量老亞洲的配偶 M,這源自新亞洲人 NO 對老亞洲 C、D 的徵服。因為人類的戰爭基本就是男性的戰爭,在古代戰爭中失敗的男子往往被殺死,而他們的女人則被勝利者當作戰利品掠走,古詩「馬前懸人頭,馬後載婦女」就是對人類古代戰爭的真實寫照。而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以氏族公社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各氏族部落的兼併戰爭,通常就是殺光男人,留下女人,不會留下俘虜作奴隸,女性的基因也因此比男性的基因更容易流傳至今。

古代戰爭,通常就是殺光男人,留下女人

如今亞洲黃種人的父系主要為新亞洲人NO及少數的老亞洲人C3,其中老亞洲人C3的後代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和東北亞地區,其配偶主要為M,代表人群外蒙古人的外貌特徵是扁平臉、矮鼻梁、單眼皮、小眼睛、淺眼窩,這些特徵也被當作是黃種人的典型外貌特徵,黃種人也因此被稱為蒙古種人。

蒙古人

新亞洲人NO的後代則廣泛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各地,他們的配偶主要是原配N下面的A,B,F及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G,M7,其中M下的成分更是佔到約60%。

新亞洲人和老亞洲母系的混血,形成今日大多數東亞人的外貌,而從常染色體角度上說,老亞洲人的基因更是佔到今天東亞人基因的約一半。因此新亞洲人群的後代有些擁有老亞洲人的外貌特徵,也有些擁有明顯不同於老亞洲人的外貌特徵。可以說,黃種人是由老亞洲人與新亞洲人混合形成,東亞黃種人一些明顯不同於西亞人種的典型體態特徵如單眼皮、小眼睛、矮鼻梁、扁平臉等來自老亞洲人的基因,而有些與西亞人種較為相似的長臉、中鼻梁、雙眼皮、大眼睛、深棕發、棕色眼珠等體貌特徵則來自新亞洲人的基因。

亞洲人的幾種典型外貌

新亞洲人NO 後來分化為南支 O 和北支 N,南支 O 是現今東亞與東南亞黃種人的主體類型。O 在東亞、東南亞的擴張主要兵分三路,並形成 O1、O2、O3 三種不同類型。

第一路 O1 從東亞沿海北上中國,形成中國古代東部沿海的越族,如今東越早已融入華夏,O1 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大單倍群類型。雖然中國北方漢族人中,O1 的比例都小於 5%,但是在長江以南 O1比率一般在10%以上,尤其以江蘇南部和浙江地區比例最高,超過 20%,可以說O1成分不同是導致南北方漢人外貌不同一重大原因。

O1 最北直達東北亞地區,在亞洲東北部的布裡亞特蒙古人、錫伯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都含有 O1,但比率一般不超過 10%,朝鮮族是東北亞地區O1最高民族,比率達14%。

目前O1最高頻率的民族是東亞、東南亞的南島語系民族,南島語系也叫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它主要分布於西起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島和夏威夷群島,南抵紐西蘭的廣闊海域內的島嶼上,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根據Hammer在2006年的數據,南島語系下的中國臺灣高山族的約89.6%、菲律賓10.4%、東部印尼12.9%、西部印尼20%都是 O1 類型。

擅長航海的南島語系民族除佔領東南亞諸島外,向西他們一直抵達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與當地的非洲土著混血形成使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馬達加斯加人;向東南他們從馬來群島一路擴張到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三大群島,並與當地棕種土著混血,形成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三大人種,其中又以玻里尼西亞人種數量最多。玻里尼西亞意思是「多島群島」,它北起夏威夷,南至紐西蘭,東至復活節島,是太平洋三大群島中範圍最大的群島。玻里尼西亞人種包括毛利人、湯加人、夏威夷人、復活節島人等10多個支系,共有90多萬人,可能是由於渡海遷移,只有最強壯的人能活下來的原因,這些玻里尼西亞人是世界最高大強壯種族之一,其中毛利人男性平均身高180CM,在過去是著名食人族。雖然玻里尼西亞人種為棕黃混血人種,但是在部分地區O1的成分佔絕對優勢,其中湯加島上的湯加人O1比率更是高達82%。

南島語系民族的擴張
棕黃混血人種——毛利人

第二路 O2 後代分為 O2a 和 O2b 兩支,O2a 是中國漢族第三大單倍群類型,不過除兩廣外(廣東約18.8%、廣西約 26.9%),其他地區比率都不高。O2a 直系後代主要分為壯侗語系民族和南亞語系民族兩支,東南亞的安南山脈是這兩大語系民族的重要分界線,今日壯侗語系中泰國人的約 65%,中國少數民族中壯族的約36%、水族的約58.7%、布依族的約40% 都為 O2a 類型;而在南亞語系民族中更是佔主要地位的父系支系(平均為84%),南亞語系下的柬埔寨高棉族的O2 a的比率更是高達90%以上。

泰國男性的 65%為O2a

O2b 除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外,還向北直達東北亞地區融入當地通古斯民族,並經朝鮮直達日本,根據Hammer2006年的數據,日本人的29.5%(76/259)、韓國人的36%(27/75)都為O2b類型,是日朝韓三國主要的父系來源,由此可知日本黃種人的主體應該是從朝鮮半島渡海前往日本列島。

第三路 O3 是 O 下最大的分支,在今日東亞佔絕對統治地位。O3發源於緬甸,在北上東亞的途中分化出 O3a4-M7 與 O2a 混合形成了使用苗瑤語族的民族,主要包括中國西南地區的苗族和瑤族,以及華東地區的畲族。另一支 O3-M134 到達中國西北甘肅後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形成華夏族,也就是今日漢族的祖先;另一支向西南形成藏緬語族人群,包括中國的羌族、彝族、藏族,緬甸的緬族,泰國的克倫族,印度的梅泰族、那迦族等。

目前 O3是漢族的絕對主體,根據2004年文波的數據,山東、河南、陝西、雲南、廣東、四川、浙江的漢族中O3的比例都達到50%以上,而在2006年Hammer的數據中北方漢族O3更是高達65.9%(29/44),顯示出全國各地漢族的共源性。

除漢族外,如越南人的約 52%、藏族的約 48%、馬來人的約45%、朝鮮族的約 40%、滿族的約38%、菲律賓人的約 32%、蒙古族的約 20.5%、日本人的約20.1%、爪哇人的約 20%、維吾爾族的約 14% 都為 O3 類型。而最純種的 O3 種族,當屬雲南省貢山的獨龍族,他們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現約有 7000 人,由於山區與世隔絕,他們父系 O3 成分高達 100%。

相關焦點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3——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
  • 從分子人類科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4——白色人種
    在老亞洲人C在東亞生根立足後, C的兄弟F也走出非洲,如今F 單倍群是現代人中數量佔壓倒性的類型,是今日非洲以外的居民大都是這個變異點的直系後代。F 從東非沿海—阿拉伯半島抵達伊朗沿海後,分化出 G、J、I、K 等分支。
  • 美國科學家: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都起源於亞洲
    關於人類起源的學說,歷來存在著一元說和多元說兩種見解。一元說認為全世界人類起源於一種古猿,這種古猿後來才演化成不同的人種。而多元說則認為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種是由各種不同的古猿演化來的。近幾十年來,由於廣大地區發現大批的猿類和人類化石,經過科學家的分析研究,已充分證明一元說是正確的。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在 N 到達烏拉爾山脈後,曾經在伊朗高原和 NO 新亞洲人分離北上的「中亞部落」P 也分化成R與Q兩支,其中的Q 向東北進入西伯利亞和 N 系與C3系的北亞黃種人相遇,如今 Q 的後代主要分為三支。之所以印第安人和東亞人長得更像,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母系祖先N與M,當時在西伯利亞生活著新亞洲人N,及老亞洲人C3,Q要橫穿西伯利亞抵達美洲,不可避免要與新老亞洲人發生通婚和戰爭,如今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父系基本全都是Q,但是其母系既有新亞洲人原配N下面的A、B,也有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而A,B、C,D也正是中國人母系的主體類型,可知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算得上表親戚,因此兩者之間也擁有較為相似的外貌
  • 26萬年前頭骨或揭秘現代人起源:人種的"大雜燴"?
    自那以來,考古學家們始終對其痴迷不已,但他們始終無法確定這個頭骨到底屬於哪個人種。目前有關這個頭骨的來歷主要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理論認為,這個頭骨屬於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的某個亞種。海德堡人的大腦幾乎和現代人同樣大,平均身高與工業化前的人類相似。儘管化石記錄還不夠完整,但考古學家相信這個亞種出現於70萬至20萬年前。
  • 人類學視角下的蒙古利亞人種
    根據蒙古利亞人種的不同特點,可分為亞洲蒙古人種和美洲蒙古人種(紅種)。亞洲蒙古人種又可分為北方蒙古人種、南方蒙古人種。有的學者把介於兩者之間的漢、藏、朝鮮等民族稱為遠東蒙古人種或東亞蒙古人種。學者們還把蒙古人種和北歐白人的混血種叫烏拉爾人種或北極白海人種。把中亞的黃白混血人種叫南西伯利亞人種或中亞人種或突厥人種。
  • 歐洲人、亞洲人——別逗了,我們都是非洲人
    歐洲人、亞洲人---別逗了,我們都是非洲人您是哪人?歐洲人、亞洲人、美洲人?NO,我們的祖先是同一來源,非洲人。納尼?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該實驗室以分子人類學為基礎,研究生物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各個領域。他們做了一項研究,採集覆蓋整個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的12000人、163個群體的Y染色體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中國人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類一樣,是六萬多年前從非洲走出來的。
  • 從分子人類學角度分析漢族和華夏文明的形成
    從分子人類學角度分析漢族和華夏文明的形成 (2011-11-29 13:18:21)轉載▼目前分子人類學的進展配合考古學,人類比較學,以及古籍記載的大量證據,越來越清晰地勾畫出漢族形成的過程。以下做出個人的推測。
  • 殷墟人種的DNA之謎:試論中華民族史研究中的複雜性和敏感性
    這是因為基因數據實際上顯示的只是該檢測樣本的分子遺傳學屬性,而所謂的「西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也稱白色人種)」等概念顯示的則是體質學屬性。顯然,根據分子遺傳學概念來推導體質學特徵,這本身就存在邏輯陷阱。
  • 人類源流——蒙古利亞人種1
    黃色人種主要分布於烏拉爾地區、東亞、北亞、東北亞、西伯利亞地區、南亞、東南亞、馬達加斯加、大洋洲。3、人類學視角下的蒙古利亞人種兩萬年前,蒙古利亞人開始從東亞向周圍遷徙。今天的中亞、西亞、南亞、東歐、中歐、北歐,生活著很多黃白混血種。今天的東南亞、太平洋諸島、非洲的馬達加斯加,也有很多的民族是黃種人與赤道人種的混血種。
  • 我國古代北方的匈奴人是什麼人種?蒙古人種為主,混有少量白種
    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顯示:匈奴人是一個複雜的民族集合體,實際上目前發掘的大部分匈奴人骨都屬於蒙古利亞類型,少部分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諾因烏拉墓地中的匈奴貴族形象還原圖杜門教授對蒙古各地匈奴墓葬出土的 38 個頭骨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從平均值可以判定匈奴時期的顱骨系列,在人種上屬於蒙古人種北部亞洲類型;此外, 對建造於公元前1-公元後1世紀,屬於匈奴大貴族的諾音烏拉匈奴墓的女性和男性顱骨的人類學研究結果顯示:兩個匈奴貴族皆為北亞蒙古人種。
  • 我國古代北方的匈奴人是什麼人種?考古學家:大部分是黃種人
    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顯示:匈奴人是一個複雜的民族集合體,實際上目前發掘的大部分匈奴人骨都屬於蒙古利亞類型,少部分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諾因烏拉墓地中的匈奴貴族形象還原圖杜門教授對蒙古各地匈奴墓葬出土的 38 個頭骨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從平均值可以判定匈奴時期的顱骨系列,在人種上屬於蒙古人種北部亞洲類型;此外, 對建造於公元前1-公元後1世紀,屬於匈奴大貴族的諾音烏拉匈奴墓的女性和男性顱骨的人類學研究結果顯示:兩個匈奴貴族皆為北亞蒙古人種。
  • 世界上各種不同的人種是怎樣形成的?
    不同的人種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人種,通常指同一起源並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種共同遺傳特徵的人群。現代人種是在距今約5萬年前的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後期,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形成的。生物學家通常將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類: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又稱歐羅巴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這是根據人類的自然體質特徵,主要是皮膚顏色、眼睛顏色、頭髮顏色及其形狀方面的特徵劃分的。
  • 田口卯吉的「日本人種雅利安起源說」及其批
    1902年,田口出版了一本題為「古代之研究」的專著,其中收錄了兩篇他有關「日本人中雅利安人起源說」的文章:其一是1901年4月20日他在史學大會的一篇題為「從國語上觀察人種的初代」的演講稿,①在此演講中他第一次提出「日本人種雅利安起源說」。此講稿隨即在同月的《史學雜誌》上發表。然而,田口的論文在日本最權威的歷史學雜誌一經發表,立即引發了各界激烈的批判。
  • 史林|明治日本的黃禍論與人種論
    但是,飯倉的結論,即「日本例外主義最終演變成大亞細亞主義,導致了日本人自認為自己是指導民族,負有解放亞洲的責任,釀成了悲慘的結果」,筆者並不認同。因為,在考察黃禍論之際,如果用黃白人種對立的圖示加以考察之,日本的確走向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但是,以東亞內部秩序重構的視點考察之,日本對周圍同樣是黃色人種國家的歧視卻被日本例外主義忽略了。
  • 羅靈傑:為什麼古埃及人塑像會有亞洲人長相?
    隨著中國人口袋富足,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出國外一覽世界奇觀。到過埃及的朋友會很容易發現,古埃及人遺留下來的雕塑相貌並非人們以往想像的是印歐人或非洲黑人,而更像亞洲人。  十九王朝時期的古埃及法老塞特一世墓中的壁畫,堪稱人類史上最早的人種比較學,從左到右依次是古利比亞人(白色)、努比亞人(和古埃及接壤,屬於尼羅河上遊地區,黑色)、西亞敘利亞人(白色)、古埃及人自己(棕黃而接近巧克力)。
  • 探尋人類精神文明起源
    該測年的意義不僅在於證實了亞洲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巖畫的古老性,而且打破了在藝術和精神文明起源問題上的歐洲中心論。正因如此,美國的《科學》雜誌將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更新世洞穴壁畫的發現與年代的測定列為2014年十大科技突破(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之一。雖然亞洲巖畫時代的古老性已被確認,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19世紀是對人類物種和人類起源充滿爭論的世紀。曾經只有一個人種還是有多個人種?如果上帝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被18世紀的旅行者發現的那些原始人是介於猴子與人類之間缺失的環節嗎?他們是我 們生物學意義上的祖先嗎?一旦承認他們完全的人性,那麼問題就來了:他們是否還停留 在歐洲人已經超越的人性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