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後一批80後也都要滿30歲了。成年人的世界,「畫小人」的童年已經去得有點遠了。
小時候大家都會畫畫,拿起筆就能畫小人畫叢林畫怪獸畫星球大戰,長大後很多人就都不會了,難怪藝術家 Keith Haring 會說,「那些大人忘記的事情,小孩子都記得」。
「Children know something that most people have forgotten.」
——
Keith Haring
1980年至1989年,80後出生及童年的這段時間,也是 Keith Haring 的黃金十年,20歲到30歲。
▲ Berlin Mural, 1986 - Keith Haring 1986年 Keith 受邀參與柏林圍牆塗鴉
十年間,他滿世界不間斷地「畫小人」,從地鐵站到博物館,從廣告牌到柏林圍牆,速度越來越快,線條越來越流暢,越來越明確的符號化,越來越深刻的主題,從不為人知到舉世聞名。
十年間,他從一個尋求自由的紐漂青年,變成了紐約藝術圈交際的中心人物,當然安迪·沃霍爾功不可沒。他交了很多朋友,小野洋子、麥當娜、Patti Smith、格蕾絲·瓊斯……也送走了很多朋友和愛人,安迪·沃霍爾、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uan Dubose……
80年代的這十年,給了他動力也耗盡了他的生命,1990年2月,Keith Haring 便去世了,年僅31歲,死於愛滋。
他的活力、他的性情、他的早逝、他的HIV陽性,或許,沒有誰比 Keith Haring 更能代表80年代的紐約。
▲ Untitled, 1983 Keith Haring
時代和人一樣,有些比其他的需要更多的氧氣,20世紀80年代的紐約就是這樣。那時它正從破產的邊緣掙扎著走向繁榮,人們活得更大聲更用力,死得也更早。一方面是張揚的活力,一方面是不可控的愛滋——兩個極端,既給這座城市注入了強烈的創造力,也永遠地改變了這座城市。
19歲,紐約是他唯一可以去的地方
1978年,19歲的 Keith Haring 離開賓夕法尼亞洲,來到紐約,因為他的家鄉已經再也無法滿足他。
從小就和父親一起畫漫畫,創作人物和故事,以為長大要去迪斯尼的 Keith Haring,被迫去學過商業藝術,但很快就退學了,不想當漫畫家或者平面設計師,他想成為藝術家。18歲帶著女友一起搭車週遊美國,看不同的藝術作品,開始被一些現代藝術家影響。
Pierre Alechinsky
▲ Pierre Alechinsky - Découverte de l'acide
在卡耐基博物館看到 Pierre Alechinsky 的大型回顧展,那是他第一次看大到「一個比我年長的人在做一些和我的抽象畫有些相似的事情」,這給了他全新的信心。
Christo
▲ Running Fence, Sonoma and Marin Counties, California, 1972-76
他也被 Christo 影響,那是在 Christo 完成作品《Running Fence》之後,他意識到公共藝術可以將藝術創作帶到比傳統觀點更廣的領域,它們可以和更多不同的人進行交流,而不是將藝術視為精英主義的專屬。
19歲,開始想要一個更大的舞臺更自由的環境,開始想要一個大的突破——紐約是他唯一可以去的地方。
▲ 1980 Keith Haring 受William Burroughs影響的cut-up拼貼作品
當時的紐約正處於破產的邊緣,雖然市政府得到了聯邦政府的救助,但這座城市卻在富人和窮人之間,在奢華與墮落之間,在光鮮與邊緣化之間,在上城區和下城區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分化。紐約的藝術界也呈現出一種精神分裂,一邊是上東區的波普巨星,一邊是實驗東村的塗鴉藝術家。
▲ Untitled (The Blueprint Drawings - No. 1), 1990
Keith Haring 拿到了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獎學金,和概念藝術家 Bill Beckley 學習符號學,研究象形文字和原始藝術,並且嘗試視頻拍攝和表演藝術的可能性,他學習垮掉一代作家 William Burroughs 的文學創作思路,用文字圖片之間的隱藏信息及相互聯繫來表達觀點,也開始了大量的寫作。他在這些嘗試中尋找一種獨特的視覺交流方式,人群、動物、飛碟、金字塔……這些圖形開始符號化,開始發展為一套他自己的圖像化詞彙。
地鐵站,Keith Haring 最早的實驗室
「去到紐約兩年後我才開始塗鴉,讓-米歇爾·巴斯奎特是我開始玩塗鴉的主要靈感,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我並不知道誰是讓-米歇爾,但我認識他的作品」。
紐約街頭的塗鴉給了他特別的靈感,塗鴉描繪了一個時尚、街頭智慧、創意、自發和地下的世界——所有這些都是他所仰慕和嚮往的。
Keith Haring 一直沒有開始塗鴉,直到1980年的一天他在地鐵站看到那個本該貼廣告卻意外空著的黑色展板,「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完美的繪畫場所,我回到地面上的一家玩具店,買了一盒白色粉筆,又下去在上面畫了一幅畫」。後來每碰到一個這樣的黑色空間,他都會很好的利用它們,畢竟這可是營銷專家們用來宣傳產品的廣告位。
就好比在學校他總喜歡把自己的作品掛在走廊讓所有人都能看見,Keith Haring 喜歡在公眾場合畫畫,喜歡有人看著他畫,對他來說這是一種哲學和社會學的實驗,他在學習在觀察人們對他畫畫的反應和互動,「我總是很驚訝,當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遇到的人真的關心它們的意思。不管他們多大,不管他們是誰,人們問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你畫的這個意味著什麼?總能得到人群的反饋,也總會有衝突,無論是有興趣看它的人,還是想告訴你不應該在那裡畫畫的人……」
慢慢的,Keith Haring 有了一些知名度,「不止一次,我被警察戴上手銬帶到了警察局,但他沒想到警署裡的其他警察都是我的粉絲,他們急切地想見我,跟我握手」。
到1984年,Keith Haring 在地鐵的塗鴉已經開始產生反作用,因為所有的人不再只是看畫,而是開始偷畫,每次他畫完不到兩個小時,畫就消失了,因為已經被人賣掉了。
接下來的幾年,Keith 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他以驚人的精力工作,在鹿特丹、東京、那不勒斯、安特衛普、倫敦、科隆、米蘭、巴塞爾、慕尼黑、波爾多、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城市舉辦展覽。
而早在1982年他在紐約辦第一個個展前,他的作品就已經傳遍了世界,「人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而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詞彙。印有圖案的T恤在日本出現,運動鞋在巴西出現,連衣裙在澳大利亞出現,遠遠早於我製作任何商業物品……」
參加麥當娜的婚禮,安迪沃霍爾是他的男伴
在一次採訪中,Keith Haring 被問到:「如果你可以成為歷史上的任何藝術家,你會想成為誰?」他說:「沃霍爾或畢卡索」。這說得通,因為溝通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他想接觸到最多的人。
▲ Pop Shop
1986年4月,Keith 在紐約開了一家名為 Pop Shop 的零售店,將他的作品印在T恤等各種各樣的產品之上進行商業化傳播。「我的作品開始變得越來越昂貴,在藝術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這些價格意味著,只有買得起高價藝術品的人才能接觸到這些作品,但是 Pop Shop 使它們觸手可及。」
「評論家和策展人的權力之大令人恐懼,這樣的人有足夠的力量把你從歷史中抹掉……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一些批評人士受到了侮辱,因為我不需要他們。我也沒有通過任何 『適當的渠道』,而是成功地直接走向公眾,找到了我自己的聽眾……我繞過他們,找到了沒有他們的公眾。」
安迪·沃霍爾在他的「Factory」批量生產絲網印刷作品,同時不斷推出由他包裝出來的「superstar」,而Keith Haring 通過他的 Pop Shop,用生活方式來傳遞他所要傳達的信息,不同的方式,卻又有本質的相似。
Keith Haring 和安迪·沃霍爾從1983年在一次展覽中認識後便成了朋友,他們之間也是一種「共生」的關係,沃霍爾通過 Keith 來了解年輕的藝術趨勢,而 Keith 通過沃霍爾的社交圈才有了最終的名聲。
麥當娜和 Keith Haring 曾經在同一家 club 打工賺生活費,同樣是在剛來紐約剛起步的那段時間。1984年,許多有影響力的名人聚集在 Paradise Garage 參加 Keith 的26歲生日聚會。
在安迪的陪同下, Keith 的老朋友麥當娜走上舞臺,穿著一件粉色夾克表演《喬裝打扮》(Dress You Up),外套上覆蓋著 Keith 大膽的黑色馬克筆畫。一年後的1985年,麥當娜和演員西恩·潘舉行了一場明星雲集的婚禮,作為麥當娜的好朋友, Keith 受邀參加婚禮,並選擇了安迪作為他的男伴。他們合作為麥當娜的婚禮創作了一幅狗仔隊靈感的作品,同年,安迪把麥當娜放在了《Interview》的封面上。
小野洋子回憶 Keith 和安迪·沃霍爾的異同
「Andy 帶 Keith 去我兒子西恩的生日聚會時,Keith 拿著這幅大畫布進來了——還是溼的!那天西恩九歲。
我一直認為 Keith 和 Andy 是非常好的朋友,有很多共同點,但他們又是非常不同的藝術家。Andy 的觀點很幽默,但他對待自己的觀點非常認真。當他畫坎貝爾湯罐頭的時候——那是一個非常幽默的概念——但他對待湯罐頭的態度非常嚴肅,他不得不那樣做來表明他的觀點。
▲ Andy Warhol畫的Keith Haring,和Andy Mouse-1986
Keith 的情況正好相反。 Keith 涉及的都是非常嚴肅的話題,比如愛滋病,但反過來,他又以一種非常幽默、生動、令人振奮的方式來探討這些問題。這和 Andy 情況完全相反。這就是 Keith 這麼有趣的原因,我不認為 Andy 會處理像愛滋病這樣的問題,他會處理一些非常膚淺的東西——反映世界表象的東西——然後以一種非常嚴肅的方式對待它。所以他的方向和 Keith 的很不一樣。
Keith 一直站在藝術界之外,因為他的藝術就是人民的藝術。在這方面,他就像一個流行音樂的唱片製作人——那些歌曲深入人心的團體。約翰·列儂做到了,披頭四在60年代也做到了。
▲ We the Youth-1987 (Philadelphia) Keith 非常喜歡參與兒童項目
Keith 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他在這麼大的層面上進行交流。 Keith 很平易近人——他也很善良,尤其是對孩子們。他天生就善於與人溝通,而大多數藝術家卻沒有這種能力。我沒有。但他做到了——這太神奇了!」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會英年早逝」
80年代的紐約,AIDS是相當重要的話題。 1981年愛滋病疫情大爆發,總統裡根直到1985年才在公眾演講中第一次提到了「AIDS」這個詞,由於很長一段時間都不了解病毒來源和傳播方式,在人際交往活躍的紐約,疫情的爆發更是讓許多藝術家和創作者都身處其中。
▲ Keith Haring 和 Juan Dubose
Keith Haring 身邊的朋友不斷離世,包括Juan Dubose,以至於 Keith 感染了愛滋的謠言比他1988年實際檢測出HIV陽性還要早很多。
▲ A Pile of Crowns, for Jean-Michel Basquiat, 1988 巴斯奎特去世時Keith所作
1987年2月,安迪·沃霍爾手術後因意外的心臟病發作去世,一年後他另一個好友讓-米歇爾·巴斯奎特死於藥物過量,同年,Keith 被診斷出愛滋,這並沒讓他感到意外。
1987年3月20日,Keith 在日記中說:「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會英年早逝。但我認為它會很快(一場意外,而不是一種疾病)。時間會證明我不害怕。我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愛的生活。」
▲ Ignorance=Fear 1989, 無視=畏懼
他為種族歧視而戰,為愛滋病而戰,為兒童而戰。1987年3月,Larry Kramer 在紐約成立 ACT UP,一個愛滋病民間工作組織,口號「Silence = Death」(沉默=死亡),Keith Haring 是組織背後的贊助人,也為此創作了那張著名的海報,Keith 版本的 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
「不管你工作多久,總有一天會結束的,總會有一些事情沒有完成,即使你活到75歲也一樣,仍然會有新的想法,會有一些事情是你希望自己能夠完成的。你可以工作好幾輩子……我在面對死亡的現實時沒有困難的部分原因是,在某種程度上,死亡不是一種限制,它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也會在任何時候發生。如果你以此為標準來生活,死亡就無關緊要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種對永生的追求,因為你在創造這些你知道有不同生活的東西,它們不依賴於呼吸,所以它們的壽命比我們任何人都長,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延長了你的壽命」。
即便在「狗屎」中,也有希望的成分
在1982年3月18日的日記中,Keith Haring 反思自己「生於1958年,Space Age 的第一代孩子,出生於電視技術和即時滿足的世界,原子的時代。60年代在美國長大,從《生活》雜誌上了解到越南戰爭」。
這位年輕的藝術家非常清楚核戰爭的危險以及他的國家在廣島和長崎開創的先例,也同樣認識到在「和平時期」使用核能所固有的危險。1979年臭名昭著的三裡島核洩漏事故發生在距離賓夕法尼亞州庫茲鎮他的家鄉不遠的地方。將射線投射到地球人身上的UFO經常盤旋在他的作品上方,他那著名的「發光寶寶」Radiant Baby 可能既是是未來和完美的象徵,或許也同時暗示著放射汙染和精神光芒。
Keith 的作品不像我們有時認為的那樣單純,也不像我們有時認為的那樣肯定。19歲的時候,他在日記中寫道:「在所有的shit中,閃耀著一縷希望的光芒,那是少數人的常識。音樂,舞蹈,戲劇和視覺藝術:表現形式,希望的藝術。這就是我認為我適合的地方」。即使在「狗屎」中,也有希望的成分,這兩個實體的共存定義了Keith的宇宙。
①
人群
在 Keith 的作品中,人群意味著力量,但這種力量可能消極的也可能是積極的。在某些情況下,群眾被描繪成反對壓迫的強大而不可戰勝的統一戰線。 Keith 解釋說,在他10歲這個易受影響的年齡,在電視上看到越南戰爭和種族騷亂,對他的政治和社會意識產生了巨大影響。
對 Keith 來說,這群人也可以代表一群很容易被虛假神引入歧途的暴民。他知道1978年瓊斯鎮大屠殺的恐怖,當時有900多人在邪教領袖 Jim Jones 的帶領下集體自殺。當然,人群在很多畫面裡也代表歡快。
②
十字架
Keith 生長在宗教家庭,他的作品中十字架的含義一直是爭論的話題。哈林反對原教旨主義的基督教和所有教條,十字架有時會出現在屏幕上,經常被用作刑訊或謀殺的工具,而其他人則站在旁邊。不管他是否拒絕了自己的成長,他的作品顯示了他對基督教故事的了解。
③
狗
在Keith的作品中,狗跳舞、吠叫或咬人的場景經常出現,並發展成與他有關的標誌性形象。後來成為狗的形象,一開始其實是一種沒有定義的生物,而 Keith 的狗(通常用兩隻腳來描繪)可以被理解為人類的神話代表。
跳舞的狗經常被用來指代藝術表演或霹靂舞,但 Keith 的狗也代表古埃及神阿努比斯(Anubis)。阿努比斯長著一個豺頭,負責看守死者。在 Keith 的版本中,狗狗們玩弄或碾碎小人類的形象既體現了埃及人的生與死觀念,也體現了基督教觀念中的「dance of the dead.」
④
科技:從棍子到收音機、電腦和UFO
在Keith的作品中,棍棒是一種常用的武器,被選為最基本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來毆打、折磨或謀殺。它也是一種力量的來源,充滿魔力,並以力量激活他作品中的生物、人和物體。
Keith對包括電視在內的科技有著矛盾的感覺,而電腦、機器人或太空老化的機器常常被描繪成控制人類。哈林在1978年預言,矽晶片和計算機將成為它們自己的生命形式,把人類變成計算機的奴隸,而不是反過來。在他1983年未命名的作品中,這位藝術家描繪了一隻頭部有個人電腦的毛毛蟲。毛毛蟲是生物蛻變成蝴蝶的進食階段,有時也會表現為怪物,象徵著暴飲暴食和貪婪。
而UFO代表著他者,代表著社會規範之外的人。
⑤
空洞或者帶有「X」的人物形象
經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空洞,象徵著我們所有人的空虛,最初是對1980年約翰·列儂被一名瘋狂的歌迷謀殺的回應。
「X」是一種反對把人變成目標的更普遍的說法。有時,他會以「不許開槍」的姿勢斬首或舉起手臂,強烈反對當時的一些事件,比如愛滋病危機、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緊急狀態,或者越南戰爭。
虛線代表他性,包括同性和膚色,這是Keith最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議題。後來,圓點也表示了疾病的差異性,主要是愛滋病。
⑥
擁抱
儘管Keith的作品中充斥著暴力意象,但他的基本思想是虔誠的人道主義和愛。以他反覆出現的擁抱為例,這種擁抱通常發生在兩個無性別和無種族的人物之間,當他們擁抱對方時,兩人都容光煥發。
什麼都不重要,所以才什麼都重要
Nothing is important... so everything is important.
——
Keith Haring
14 JUNE – 10 NOVEMBER 2019
TATE LIVERPOOL將會有Keith Haring的大型展覽,探索激進主義如何在他的藝術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