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茶雖以團餅茶為主,但也有其他茶,陸羽《茶經六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系、餅茶者。說明當時除餅茶外,有粗茶、散茶,末茶等非團餅茶。
所謂粗茶,是指粗老鮮葉加工的散葉茶或餅茶;所謂散茶,是指鮮葉經蒸後不搗醉直接烘乾的散葉茶所謂末茶,是指經蒸茶、碎後未拍成餅就烘乾的碎末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有臘麵茶、散茶、片茶三類:片茶即餅茶,臘麵茶即龍風出餅,散茶是蒸後不搗不拍的散葉茶。
散茶的應用,實際上是從元代便大量出現了。忽必烈建元大都時,開始學習中原文化,但由於秉性質樸,自然不好繁文縟節,所以雖仍保留團茶進貢,但大多數蒙古人還是愛直接喝茶葉。於是,散茶大為流行。
隨著飲茶方法的簡易化,元代茶文化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是增多了「俗飲」,使飲茶更廣泛地與人民生活、民風、家禮相結合,另一個特點是重返自然,茶人走向自然界,重新將茶、將自己融於大自然之中,從而繼續發掘了道家冥合萬物的思想。
正式廢除團茶是明初。朱元璋生於鄉閭之間,頗懂民間疾苦。明初尚有團茶進貢,他聽說茶農很苦,團茶那樣費功夫,耗資又大,便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正式廢除進貢團茶。明代時期,團餅茶的一些缺點,如耗時費工、水浸和榨汁都使茶的香味有損等,逐漸為茶人所認識,因此感到有必要改蒸青團茶為蒸青散茶。
廢除團茶的此舉一出,結束了自唐以來團茶統治飲茶世界的歷史,開闢了飲茶的新時期,奠定了散茶的地位。散茶大量生產,茶廣泛走向民間各家各戶,向海外發展的可能性也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