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團餅茶到散茶轉變的重要時期!

2020-12-14 習茶君

唐代制茶雖以團餅茶為主,但也有其他茶,陸羽《茶經六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系、餅茶者。說明當時除餅茶外,有粗茶、散茶,末茶等非團餅茶。

所謂粗茶,是指粗老鮮葉加工的散葉茶或餅茶;所謂散茶,是指鮮葉經蒸後不搗醉直接烘乾的散葉茶所謂末茶,是指經蒸茶、碎後未拍成餅就烘乾的碎末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有臘麵茶、散茶、片茶三類:片茶即餅茶,臘麵茶即龍風出餅,散茶是蒸後不搗不拍的散葉茶。

散茶的應用,實際上是從元代便大量出現了。忽必烈建元大都時,開始學習中原文化,但由於秉性質樸,自然不好繁文縟節,所以雖仍保留團茶進貢,但大多數蒙古人還是愛直接喝茶葉。於是,散茶大為流行。

隨著飲茶方法的簡易化,元代茶文化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是增多了「俗飲」,使飲茶更廣泛地與人民生活、民風、家禮相結合,另一個特點是重返自然,茶人走向自然界,重新將茶、將自己融於大自然之中,從而繼續發掘了道家冥合萬物的思想。

正式廢除團茶是明初。朱元璋生於鄉閭之間,頗懂民間疾苦。明初尚有團茶進貢,他聽說茶農很苦,團茶那樣費功夫,耗資又大,便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正式廢除進貢團茶。明代時期,團餅茶的一些缺點,如耗時費工、水浸和榨汁都使茶的香味有損等,逐漸為茶人所認識,因此感到有必要改蒸青團茶為蒸青散茶。

廢除團茶的此舉一出,結束了自唐以來團茶統治飲茶世界的歷史,開闢了飲茶的新時期,奠定了散茶的地位。散茶大量生產,茶廣泛走向民間各家各戶,向海外發展的可能性也更大了。

相關焦點

  • 餅茶產生於三國時期?
    治興茶道學習筆記之4151中國古茶書撰刊情況茶為之飲,最早是咀嚼鮮葉開始的,進一步發展為生煮羹飲。古代,燒烤茶鮮葉,實際上也是達到了殺青的目的。茶葉最初的加工方法,可能就是「曬乾收藏」,將採集的新鮮茶枝葉,利用陽光直接曬乾或燒烤再曬乾,容易保存。
  • 揭秘普洱茶「內幕」:普洱餅茶和散茶買哪個好?聽聽行內人咋說
    我們知道普洱茶,從形態上講一般分為普洱散茶和餅茶2大類,但是一些朋友,買茶的時候就會糾結散茶和餅茶有什麼區別?這2款茶到底買哪一款好?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普洱餅茶和散茶的定義:普洱散茶呢,在學術定義上是稱為曬青毛茶,一般是以一芽二葉或者一芽三葉為採制原料,經過手工殺青、揉捻工序,再經過日曬製成的。普洱散茶就是它保持茶葉原本零散的狀態,沒有被壓製成特殊的形狀,而餅茶就是經過高溫蒸壓壓製成茶餅,從形態上看大家也很容易理解。
  • 白茶到底散茶好還是茶餅好?
    市場上的白茶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散茶,另一種是餅茶。因為每個人的喜好是不同的,所以人們對白茶的兩種外形有不同看法。有的人喜歡散茶,而有的人不喜歡,認為餅茶比散茶更好。也因此很多人對到底選散茶還是餅茶有了很深的不解,到底哪一種比較好?哪一種形式更適合白茶,對白茶更好?
  • 擴展茶知識:中國制茶史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
  • 乾貨 | 中國茶發展簡史精華版(建議收藏細細讀)
    唐/周昉《調琴啜茗圖卷》茶類的演變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的轉變元/趙孟頫《鬥茶圖》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用散茶代替餅茶進貢,散茶開始流行在制茶上,普遍>白瓷、青花瓷、宜興紫砂壺開始流行明代時期「普洱」才正式得名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南亞,甚至歐洲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將「普口」改稱為
  • 普洱茶中的散茶和茶餅區別有哪些?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你就明白了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賣茶葉的店鋪,會放置一些用紙包裝好的茶餅,當我們進到茶店鋪裡面,發現還有很多用袋子裝了很多散裝的茶葉和包裝好的散茶,也許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不統一用包裝袋裝好,當然這裡面是有很多的學問的,不同的茶葉可能包裝的形式也會不一樣,往往打壓成茶餅的茶葉,主要是白茶和普洱茶為主,其它的紅茶和綠茶就以散裝為主,
  • 煮茶和泡茶,哪個難度係數高?
    煮茶之風興起於唐代,是飲茶文化中的一筆重彩。長久以來,泡茶和煮茶的利弊,一直是人們競相談論的話題。其實無論泡茶還是煮茶,只要掌握了科學正確的方法,對人們的身體健康能起到有利的作用,就已經達到了我們喝茶的目的。
  • 茶書選摘丨唐代煎茶/宋代點茶
    《封氏聞見記》裡提到:「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隋唐之前,飲茶習俗多在南方,北方人很少飲茶。到了唐代開元年間,隨著降魔藏禪師將煎茶法帶到山東泰山一帶,北方飲茶之風才開始興盛起來。
  • 白茶很好,但是碎茶很煩,衝泡時應該怎麼處理這個煩心事?
    不然每撬一次餅,心裡都會滴血。學會撬餅很重要,但這是後話,面對已經撬碎的白茶,又應該怎麼辦呢?有部分茶友,將撬碎的白茶另外裝起來,就靜靜地放在紙箱裡,沒有然後了。還有部分茶友,很乾脆,就直接將碎茶都扔了。
  • 茶與器,好茶配好壺,品茶韻,知茶趣,悟茶道
    人草木茶禪文化唐代的飲茶方式是煮茶,當時人們喝的是餅茶,茶葉經過烤炙研碎後,再經煎煮而成茶湯,因此青瓷茶碗成了茶具的重點。人草木茶禪文化從宋代開始,飲茶方式為點茶,飲茶習慣逐漸由煎煮改為「點注」,團茶研碎經「點注」後成茶湯;同時當時盛行「鬥茶」,由於飲茶習慣和茶俗的因素,影響了唐代青瓷茶碗的審美標準,
  • 普洱茶餅怎麼製作?
    普洱茶餅怎麼製作?普洱茶餅怎麼製作?普洱茶餅加工步驟:雲南大葉種茶鮮葉—萎凋—殺青—揉捻—曬乾—蒸壓—乾燥:採摘:手工採摘一芽兩葉為上。萎凋:攤涼於無直射陽光通風乾燥處三十水分,置於竹編竹篾上方。時間視鮮葉含水量及當時氣溫溼度。
  • 明朝末年福建大部分茶區都是綠茶製法,唯獨武夷山茶區是發酵茶
    明朝末年福建大部分茶區都是綠茶製法,唯獨武夷山茶區是發酵茶明清之際東南海域風起雲湧,除了朝代更替帶來的戰亂與動蕩外,大洋之上的硝煙則更大程度地改變著福建這片依靠外貿帶動經濟發展的土地。與元朝的蠻橫統治不同,由於清朝政策的安撫,域內遺民文人情緒相對比較緩和。進入清朝中後期,由武夷茶牽頭的福建茶葉獲得極大發展,在外貿上漸漸獨佔整頭,成為福建最重要的外銷商品。與此同時,工夫茶文化從閩北到閩南再到廣東、臺灣風靡開來,福建茶詩數量增加(如表3-3所示),新一輪福建茶文化風潮逐漸形成。這種飲茶風潮,即便是在明朝之後漸趨內斂的文人詩風中也壓抑不住對其的稱讚。
  • 神威的制茶日記:006 普洱茶成品質量的關鍵性指標
    在這之後,將毛茶進行緊壓定型是標準的成品茶,實際上,這也是普洱茶特殊製作工藝的傳統,原本在2008年之前,普洱茶的成品形態並沒有嚴格的要求是否緊壓定型,這項傳統的延續,保障了也促進了普洱茶的存放價值,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越陳越香」的陳化或發酵價值。
  • 歐陽修:一輩子愛茶
    當他第一次到達夷陵時,他寫了《夷陵縣至喜堂記》夷陵的習俗是樸野,很少發生搶劫,日食有米飯和魚的味道,還有桔、柚子、茶和竹筍的味道,江山很漂亮,城市恢復後,一切都很美好。此時歐陽修年僅30歲,顯示出他早年對茶的熱愛。
  • 團茶•分茶•鬥茶
    李清照的詞作中,有意無意地涉及了當時的飲茶風俗,從中可以一窺宋代的茶文化,亦折射出了女詞人的茶思茶情。 一團茶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李清照在《鷓鴣飛》這首詞作中就提到了團茶——「酒闌更喜團茶苦」。其實,宋代人飲的茶並非今人飲用的葉茶,而是精心製作的團茶。「團茶」即茶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