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前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為什麼不喜歡《達基亞人》這部電影?

2021-01-14 文學私秘

《達基亞人》是1977年在中國放映的一部羅馬尼亞電影。

這部電影現在更常見採用的譯名叫《達契亞人》,本文為與當時公映的片名一致,仍稱其為《達基亞人》。

當時這部電影與《勇敢的米哈依》一起在中國放映,而這兩部反映羅馬尼亞歷史上不同時期的電影,導演是同一個人,那就是被稱之為「羅馬尼亞的史匹柏」的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這兩部電影,分別是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導演的處女作與第二部影片。

不得不說,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是一個電影奇才,他並沒有經過電影學院的系統訓練,但卻在羅馬尼亞一度時期的電影製作中獨執牛耳,而他導演的影片,也是羅馬尼亞導演中引進中國最多的。

《達基亞人》其實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72年譯製的,這也是文革以後,長影廠第一部譯製的電影。

但當時僅僅是作為內參片放映,全國觀眾看到這部影片,已經是在1977年。

這部電影公映後,當時中國的核心電影雜誌《人民電影》雜誌刊發了一篇評論,同時評價了《達基亞人》、《勇敢的米哈依》兩部影片。

此篇評論中涉及到《達基亞人》的部分,介紹了電影的背景。這個雜誌插頁上稱這部電影叫《達基亞人》,但評論中卻稱電影為《達吉亞人》,我們照錄如下:「《達吉亞人》反映的是公元87-89年第一次達吉亞—羅馬戰爭的史實。羅馬皇帝派兵北渡多瑙河,企圖徵服達吉亞人,但恰巧中了德切巴爾的埋伏,敵軍潰敗,統帥被殺。次年,狡猾的多米提安再次派兵進犯達吉亞,經過激烈戰鬥,入侵者遭到慘重的打擊。」

一句話,電影表現了達基亞人抵抗羅馬帝國大軍的一段歷史事實。

但是,這一段歷史記載,在史書中卻是一片空白。

我們不妨看看由羅馬尼亞人編著的《羅馬尼亞通史簡編》中對《達基亞人》涉及到的那個歷史時期的史實記載情況是如何分析的,書中寫道:「在文字資料方面,古代並未給我們留下一部關於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一世紀達契亞的詳細歷史。」

也就是說《達基亞人》裡的故事,沒有任何一點影子,因此,這部電影,可以說完全是現代人按照自己的想像編寫出來的,與歷史毫無關係,說白了,就是一部羅馬尼亞的「戲說」歷史劇。

據「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網站介紹,這部電影並沒有討得齊奧塞斯庫的歡心。當時的總理伊恩·蓋奧赫·毛雷爾很喜歡這部電影,然而,齊奧塞斯庫卻對此片沒有好感。

那麼,齊奧塞斯庫為什麼會討厭這部電影?

據資料介紹,齊奧塞斯庫認為這部電影把達契亞人描繪得太野蠻了。

我們注意到,影片裡描寫達基亞人在迎戰羅馬大軍的時候,採取了一種迷信的方式,就是把國王的兒子,扔到插有鋼刃的鐵板上,刀鋒刺破軀體,當場亡命,通過這種儀式,意圖讓國王奉獻出他所擁有的最寶貴的生命的代價,去向他們信奉的地神「扎莫爾克西斯神」傳達信息,贏得天神的護佑。

這個祭典儀式,我們可以在希臘神話裡阿伽門農為了擺脫逆境獻祭其親生女兒有著類似的理念模式。

這種對「扎莫爾克西斯神」的信仰,是否歷史上真實存在?

我們可以在《羅馬尼亞通史簡編》裡看到達基亞人時代的信仰模式。

該書中介紹道,「扎莫爾克西斯神」是達契亞人信奉的地下神,「希羅多德告訴我們,每五年達契亞人以一人作犧牲,派遣他作為覲見扎莫爾克西斯神的使者」。

顯然,《達基亞人》在編寫這個用兒子作為「犧牲」的情節,還是尊重歷史記載的,把歷史上的信仰作為電影裡的一個重要情節觸發點。

影片裡的國王為了國家大業,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兒子,以換來族內聖靈的衛護。

然而,可想而知,這個國王所面臨的巨大的精神損失與親情傷害是讓人難以承受的,以這種方式刻畫出來的古羅馬尼亞的先人達基亞人首領的這種嚴峻的生存情態,顯然會讓齊奧塞斯庫觸景生情,產生精神上的不適感。

齊奧塞斯庫稱電影「太野蠻」指的顯然就是這個國王犧牲兒子的情節。

而日後羅馬尼亞轉型時期,上演了東歐國家中最為慘烈的一幕,齊奧塞斯庫作為唯一的東歐國家領導人被處死,其實,我們回過頭來,從羅馬尼亞的歷史與影像中尋找蛛絲馬跡,便會發現,這個國家的骨子裡,有一種殘忍的潛因伏筆其中。

所以,齊奧塞斯庫感受到了這個電影裡傳達出的不祥之兆,自然地衍生出自己的厭惡感。

實際上,《達基亞人》在情節上,還有許多叫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都透露出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膩歪來。

可以說,《達基亞人》給人一種「不正」的感覺,它的情節鏈條中,帶有一種「邪惡」的雜音。

影片裡的羅馬大將阿提斯,率領著羅馬軍隊浩浩蕩蕩殺向達基亞人的所在地區,但這個阿提斯,卻是達基亞國王派到羅馬去的間諜,他一直把羅馬的信息,通報給達基亞國王。

他自然在立場上是反對羅馬對達基亞人的進攻的。後來他前去達基亞人的營地,準備與國王談判,但是卻被達基亞人誤殺。

而他的兒子塞維魯斯懷著強烈的復仇理念,繼續帶領羅馬大軍,準備為父報仇。在與達基亞國王見面之後,國王告知了真相,就是他的父親也是達契亞人,是站在達契亞這一邊的,塞維魯斯不得不面對自己使命的重新定位,最後,他與達基亞人再次相見於戰場,他用自己的犧牲,來回報他身為達基亞人的血脈因子的職責。

這個情節,給人的感覺相當的古怪。從電影裡的情節來看,達基亞人在應對羅馬人的鋒芒的時候,採取了一種間諜手段,讓自己派出的間諜,打入對方內部,打探情報,控制對方的決策,來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

電影可以說是不打自招地說出了達基亞人策略身上所蘊含著的羅馬尼亞的國家潛在動機,那就是在戰爭中知道自己打不過,因此,最佳的方策就是同化掉對手,讓對手聽從於我。

因此,《達基亞人》的構思裡展現的古羅馬尼亞國家的應對戰爭的手段,並不是正大光明的,而是一種奇技詐謀,一個國家靠此立足,總之是上不了臺面。

而電影裡在戰場上的宏大場面之外,還加進了一段塞維魯斯與國王女兒的浪漫情感,電影裡對這一段情感的交待,也是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基本沒有什麼合理的交鋒,這也可以看出,羅馬尼亞電影裡對人物的情感交待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弱項,對人物心靈刻畫也缺乏深度敘寫的著力點。

因為按電影裡的設定,塞維魯斯本來就是達基亞人的後代,他的血脈是純正的,與達基亞國王的女兒產生戀情上的互動,沒有什麼道義上的障礙,這也為最終塞維魯斯與達基亞國王在最終對決時故意賣了一個破綻、死在達基亞人大軍之前,作了一個鋪墊。

但電影由此形成了一種尷尬,就是達基亞人的影響力太大,把間諜的伏線延伸到了羅馬帝國,而且還讓羅馬大將陣前手下留情,用「間」用的無所不在,這可能是一個小國的無奈之舉,但把這些情節塞入到遠古的達基亞人戰事經歷中,不能不讓當時的羅馬尼亞當政者,感到一種不適。

《達基亞人》是由羅馬尼亞與法國合拍,影片裡的羅馬將領,都由法國演員扮演,但奇怪的是,達基亞國王的女兒梅達,竟然也是法國女演員出演的。

當初,在這一個角色遴選時,很多大人物都曾幹預到這個角色的選擇。

當時羅馬尼亞最高領導人是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他去世後,齊奧塞斯庫才當政。喬治烏-德治的女兒也是一名演員,也想出演電影裡的女一號,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受女兒之託,找來了電影導演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意圖通過走後門的方式,讓他的女兒出演主角。

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在電影裡扮演羅馬將領

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個性上確實有一點耿直到不轉彎的程度,面對當時的最高領導人的這麼一點小人情,他並沒有做順竿爬篙,而是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說這個電影是羅馬尼亞與法國合作的項目,目前已定下了法國女演員, 如果臨時改變的話,估計法國的項目投資就會中斷了。

接下來,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也不失時機地恭維了一下最高領導人的千金小姐,說《達基亞人》裡的國王的女兒不過是一個浪跡山林的柴禾妞,您的女兒氣質高雅,不適合演這樣的赤腳小妞。

不管怎麼說,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還是寬容大度的,並沒有強制性地把自己的女兒推上主角地位,此事也就罷了。

不過,在《達基亞人》裡法國女演員瑪麗·何塞·納特扮演的達基亞國王的女兒梅達,也不算出彩,總體來說,她甚至沒有羅馬尼亞演員更具有楚楚動人的氣質,筆者感覺到在《勇敢的米哈依》中由羅馬尼亞演員扮演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侄女克裡斯蒂娜的扮演者,就很有冷豔高傲但又放蕩妖冶的氣質。

而扮演梅達的弟弟的演員亞歷山德魯·赫雷斯庫並不是一名專職演員,當時他還是布加勒斯特大學的一名學生,學的還是物理專業。在這部電影裡,他把國王兒子的那種天真未泯的青春氣息表現得相當具有感染力,如同今日中國影壇上流行小鮮肉一樣,受到了觀眾的喜愛,稱之為「羅馬尼亞的阿蘭·德隆」,不過他後來並沒有從事演藝事業,一直到退休,都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師。

《達基亞人》的戰爭場面,已經初步顯示出日後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導演在《勇敢的米哈依》中全面推開的宏大戰事場面營造跡象。但並不能說電影裡的場面,就能夠做到與歷史真實相合拍。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導演曾經參照羅馬的圖拉真圓柱上的雕像圖飾了解當時的服飾、儀制與器物,但有些道具明顯是穿幫的。

如電影裡的騎兵都使用了馬鐙,而實際上,我們知道,馬鐙直到8世紀才開始在歐洲普遍使用,電影裡的羅馬時代顯然是不可能出現使用馬鐙的騎兵的。

相對而言,電影裡的文戲確實有一點簡單粗陋,人物刻畫顯然沒有到位,在處理國王女兒與弟弟的感情、與敵國將領的感情升華等重點戲份上,都顯得生硬造作。

這部電影的編劇也正是《勇敢的米哈依》的編劇提圖斯·波波維奇,這位編劇不得不讓人佩服,他轉戰在古典題材與現代題材之間,電影裡都透著一股特有的意在言外、別有用心的內涵,他的電影,時而能夠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首肯,時而又讓當權者反感,如他編劇的《勇敢的米哈依》就受到齊奧塞斯庫的肯定,正是齊奧塞斯庫的認可才使這個電影改變了被文化部官員封禁的惡運。他能在這種微妙的藝術與領袖好惡之間維持一種走鋼絲般的平衡,不能不說他有著相當高深的創作技巧與政治智慧。日後,他曾官至羅共中央委員,可見他一直如魚得水地行走在官場與藝苑兩個空間板塊上左右逢源。

作為塞爾玖· 尼古拉耶斯庫導演的處女作電影,《達基亞人》算不上非常出色,不過,影片還是斬獲了一些國際獎項。1967年曾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獲獎,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工人電影節上獲得三等獎。今天透過這部歷史影片,或許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當時的羅馬尼亞的國家旨向的這些額外的維度與元素,正所謂: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揭密文化隱衷,袒現創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視靈魂真相,敬請指正。如要轉載須徵得本人同意,並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羅馬尼亞前總統齊奧塞斯庫之死
    導讀:1989年12月25日,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領導人尼古拉·齊奧塞斯庫與妻子一同被槍決,羅馬尼亞政府在處決了齊奧塞斯庫夫婦後
  • 羅馬尼亞前總統齊奧塞斯庫及妻子被處決後,三個子女的人生結局!
    1918年,齊奧塞斯庫出生在羅馬尼亞南部一個農民家庭,後來到布加勒斯特打工,成為一名鞋匠。 1933年,他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其後,多次因參加革命鬥爭和反法西斯活動而被捕入獄。
  • 羅馬尼亞前總統齊奧塞斯庫及妻子被處決後, 三個子女的人生結局
    1918年,齊奧塞斯庫出生在羅馬尼亞南部一個農民家庭
  • 羅馬尼亞土地肥沃卻不富有,多數人都懷念社會主義時期的美好時光
    初到布加勒斯特,感覺馬路寬建築大,但新建築不多,街上人也略少,有一種落寞的破敗感,是一座不美不醜的一座城。古代的教堂和歷史性建築幾乎毀壞殆盡,城中歷史景觀出奇地少,走在路上有很多巨大的齊奧塞斯庫時代的建築物。羅馬尼亞這個存在了42年的社會主義政權一夜間煙消雲散。
  • 那年聖誕節,羅馬尼亞人民槍決了他們曾經的上帝
    這項反人性的繁殖國策製造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人道災難,羅馬尼亞婦女不僅承受著奇恥大辱,而且被迫淪為國家的生殖機器。另一方面,孤兒院和收容所裡大量被遺棄的孩子「從來沒有合法存在過」,這些身體和精神上承受雙重傷害的孤兒成為羅馬尼亞社會一個永遠的傷痛。更為匪夷所思的是,齊奧塞斯庫為了增強新生兒的體質而進行輸血,由此導致愛滋病通過血液大量蔓延,這些「愛滋孤兒」成為齊奧塞斯庫時代最黑暗的記憶。
  • 齊奧塞斯庫夫婦被判死刑,行刑前無指揮官,為何幾個士兵敢行刑?
    最讓人詭異的是齊奧塞斯庫被抓3天就被槍決,審訊時間短,而且不允許他上訴,特別是行刑前,現場無指揮官,幾個士兵居然敢於開槍。一切都讓人匪夷所思。危機羅巴尼亞在齊奧塞斯庫長期執政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而且齊奧塞斯庫獨斷專行,不管民眾疾苦,此時羅巴尼亞國內民眾對齊奧塞斯庫的執政帶來苦難生活,抱有一定怨氣。在社會流傳許多醜化齊奧斯塞庫的笑話。
  • 【遊記】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的火車上沒有醬油和辣子的香味,只有凜冽的寒風摩擦著掉漆的火車鐵皮颼颼作響。我想家了,離開了半年,不知道北京還是否有霧霾,不知道五號線地鐵裡的信號是否還那麼差,不知道家人最近如何。睡眠的時間不是很久,不覺間,陽光掃進窗戶,天亮了,不遠處就是布拉索夫火車站。
  • 2015自駕歐洲(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
    渡輪進入羅馬尼亞,船票也不貴,人和車總共6歐元。現在為羅馬尼亞議會參,眾兩院,憲法法院和一些重要機關所在地。革命廣場上的重生紀念碑,這是2005年樹立的紀念碑,用以紀念1989年推翻獨裁統治者齊奧塞斯庫。
  • 摩爾多瓦曾經是羅馬尼亞領土的一部分,為什麼又分裂出去了?
    摩爾多瓦人和羅馬尼亞人可以說是同根同源,都是古代在喀爾巴阡山與多瑙河之間生活,並建立古代王國的「達基亞人」的後代。在13至14世紀,由於東亞蒙古人和歐洲匈牙利人的入侵,「達基亞人」逐漸分成了三個分支,分別是摩爾多瓦人、瓦拉幾亞人和特蘭西瓦尼亞人。
  • 羅馬尼亞電影《勇敢的米哈依》的愛情描寫,看似閒筆,卻事關主題
    這樣,《勇敢的米哈依》這部電影便顯得有一些奇怪,它好像在現行的世界歷史中,硬性地撕開一個裂口,然後在這個短暫暴露出的裂隙中出現的時間與空間裡,插入一個世界歷史對他毫無興趣的「勇敢的米哈依」,來展現他的超人的意志與非比尋常的豐功偉績。這就是羅馬尼亞電影的尷尬。也是這個國家本身生產的電影的比況。羅馬尼亞電影,在世界電影裡,只能以夾縫一樣的生存方式,顯示出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