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父親因反奉失敗被害,公公是梁啓超,51歲患病痛苦離世

2020-12-26 一起讀史鑑今

林徽因1904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戶大戶人家,外人也許覺得光鮮亮麗,只有林徽因自己心裡知道,要聽話懂事,好好念書,才能讓自己和母親在這個家裡安穩度日。因為生母不得子嗣的緣故,在林家不得寵愛,父親另娶了程氏生了一個女兒四個兒子。也因為如此,林徽因一直嚴於律己,小小年紀就有不少的學問。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清末年代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作為當代的一名知識分子,他主動要求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識和見識以開啟中國的立憲政體。

這個時代聯繫都是靠書信往來,林徽因也常在信裡與父親交流學問,父親很是喜愛這個女兒,常常不吝嗇誇讚,他在給林徽因的回信裡寫到:

徽兒知悉 得汝兩信我心甚喜 兒讀書進益 又馴良 知道理 我尤愛汝

林徽因對於父親這些信件都會妥善收藏好,每當閱讀完父親的書信後,她就會小心翼翼地把它們貼在了日記本上面。1916年,因為父親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任外交委員會委員一職,林家一家搬到了北平,當時12歲的林徽因進入北平培華女中,這是一所由英國教會創辦的學校。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

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了3年,只是一場運動的來臨,林徽因的人生又開始改寫了。1919年5月4日的學生運動爆發,林長民辭去外交委員會委員一職,作為國際聯盟觀察員,在1920年林長民帶著林徽因一同前往歐洲考察。

林徽因在隨行期間,既是父親的翻譯也是秘書。林長民感概:要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做到友誼的了解。

林長民帶著林徽因是有目的的,他有意讓林徽因多接觸了解他國的事務來增長自己的見識,並且讓她留在自己的身邊,耳濡目染自己的思想遠見,也暫時拋下家裡面的雜事,專注學識擴寬眼界,對事物能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能力。

到了英國倫敦後,林徽因便到聖瑪麗學院就讀了。家裡時常人來人往,有各路人士前來拜訪林長民。其中有一位就是徐志摩,被林徽因深深吸引的徐志摩其實已經在國內有了結髮妻子,但是依然沒有放棄追求林徽因,林徽因成為了他寫詩的靈感源泉:

在半空裡娟娟的飛舞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等著她來花園裡探望飛揚 飛揚 飛揚……

這是一場無疾而終的愛戀,1921年,林家父女不辭而別,離開了英國倫敦,林徽因也受到了徐志摩的影響,開啟了對文學詩歌的熱愛,開始拜讀雪萊、拜倫、濟慈的作品。

1921年,林徽因隨父親回到了北平,他們在北平的居所位於雪池胡同。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常常登門拜訪,有著日本居住過往和正在清華學院就讀的梁思成跟林徽因十分投機,雙方的父親也有意結為親家。

某一次林徽因臥病在床,她囑咐父親代寫信給梁思成: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病情已略輕減。徽命令我詳細寫信給你,這爸爸真是書記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

1924年,由於梁林兩家父親希望培養出中西合璧的兒女,在他們的建議之下,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到美國留學。兩位父親希望他們能夠在異國他鄉相互照顧,互相陪伴,打好感情的基礎,兩個人也算投機,他們共同選定了建築學作為專業。

由於林徽因幾年前隨父親一起遊歐洲時,就了解到建築系這個專業,建築這個專業既需要美術功底,也需要精細的專業知識,林徽因認為這非常符合她的需求,既有藝術又有技術的結合。林徽因的觀點打動了梁思成,所以梁思成也確定了自己的專業方向為建築系。

只是林徽因選擇專業時並不是順利的,原因是賓大藝術學院的建築系並不接收女學生,因為這個專業經常需要加夜班繪圖,女孩子不方便,林徽因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美術系做為專業。

儘管林徽因沒有進入建築系,但是她依然選修了建築系學生所有的專業課程,還成為了建築系學生的助理教員,並且從自己的美術系順利畢業。

林徽因在1926年當地的《蒙大拿報》的採訪中跟記者說到:「等我回到中國,我要帶回什麼是東西方碰撞的真正含義。令人沮喪的是,在所謂的「和世界接軌」的口號下,我們自己祖國獨特的原創藝術正在被踐踏,應該有一場運動,去向中國人展示,西方人在藝術、文學、音樂、戲劇上的成就。但是絕不是以此去取代我們自己的東西。」最後,林徽因說:「一個女孩的價值最多體現在家庭中,我崇敬這裡的民主精神。」

不過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自從1909歸國後對政治的抱負始終不能實現,政治舞臺上的爭權奪利,軍閥混亂更是讓他厭倦不已,他不在知道自己未來的政治方向在哪裡。這時起了反奉心思的郭松齡正需要延攬人才,他專門派人說服林長民協助他,擔任他的智囊。

林長民以為郭松齡的反奉事件會成為這場民不聊生、軍閥混亂中新的曙光,欣然應允。懷著太多的美好願望,林長民獨自一人坐上了去東北的火車,臨行前也不曾同梁啓超打過一聲招呼,這一去就成了林長民的不歸路。最後由於反奉失敗,林長民殞命於戰亂之中。

梁啓超來信說到:「今天報紙上傳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訴你,又不能不告訴你,你要十二分鎮定,不可因刺激太劇,致傷自己的身體,徽因遭此慘痛,唯一的伴侶,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林叔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何況更加你們兩個的關係,我從今以後,把她和思莊一樣看待。」

林徽因跟父親一直都像朋友一樣的相處,可是父親就這樣突然離世實在讓她悲痛萬分。正打算回國奔喪的林徽因被梁啓超勸阻下來,當下國內局勢混亂,為今之計只有繼續完成學業,好為日後回國做準備。

1928年初,林徽因和梁思成完成了學業,結束了留學生活,也收穫了愛情的果實,在回國之前,他們到歐洲的古典建築開始了他們的蜜月旅行。旅行期間,他們收到了父親的一封信:「思成,徽因,我將近兩個月沒有寫「孩子們」的信了。今最可以告慰你們的,是我的體子靜養極有進步。半月前入協和灌血並檢查,灌血後紅血球竟增至420萬,和平常健康人一樣了,你們遠遊中得此消息,一定高興百倍。」

而事實上,梁啓超一個月前在協和醫院剛剛做完一次失敗的腎臟切除手術,生命留給梁啓超的時間已經不到一年,他只盼著遠方的孩子們歸來了。

梁啓超

1928年8月初,梁啓超盼來了他的孩子們,他們在天津團圓共同生活了不到一個月就分別了,夫妻二人一同受聘到東北大學。就在他們離開後的一個月,梁啓超病情又發作住進了醫院,來年1月19日,梁啓超病逝。

27歲的梁思成和24歲的林徽因到了東北大學後,這時的東大沒有建築系,全系只有他們兩個人,夫妻二人需要搭建整個教育的框架,也需要承擔起繁重的教育。林徽因既是一位專業教師,同時也是梁思成的助手。在結合母校賓大的模式和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教育的摸索下,他們創建了東大建築系課程體系。並增設《中國宮室史》《營造則例》《東洋美術史》等課程。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東北大學帶領起第一批建築系學生, 在學生管理上,梁思成與林徽因對學生紀律要求相當的嚴格。學生上課時教授點名,嚴格限制曠課。對考試作弊情況更是嚴懲不貸,規定了:凡建築系學生不論月考、期考,如查有夾帶或互相通融情事立即開除學籍,永不得回建築學系授課,嚴重施行,決不寬貸。正因為他們的嚴苛,東北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學風嚴謹,刻苦認真,在當時國內高校成為美談。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徽因參賽,她以象徵東北地理特色及其氣魄的長白山和黑龍江為主元素設計了「白山黑水」圖案。林徽因將校徽設計成圓形圖案,中心圓內的花朵上書有校訓「知行合一」;圓外圈上半部為環形半圓體,書有大篆字體的校名「東北大學」四字中間嵌入白山黑水圖案,圖案左側繪虎,右側繪龍,反映了東北虎的雄姿和黑龍江的喜龍之態。在眾多作品中,林徽因的作品獨受青睞,獲得了400銀元的獎勵。

1929年夏天,梁思成和林徽因第一個孩子出生於東北,為了紀念父親梁啓超,「飲冰室的」的主人,他們為女兒取名為再冰。寒冷的東北使林徽因肺病發作。1930年冬天,她只能辭去東北大學的工作,帶著剛剛一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心修養。

在香山期間林徽因沒有往日在建築系的神採奕奕,她寫的詩也多了幾分憂愁:山中有一個夏夜 深得像沒有底一樣黑影 松林密密的周圍沒有點光亮對山閃著只一盞燈 兩盞像夜的眼 夜的眼在看

徐志摩當時正在北平任教,他曾前往香山看望林徽因,走時他贈給林徽因最後一首詩:《你去》你去 我也走 我們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條大路 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燈一直亮到天邊你只消跟從這光明的直線你先走 我站在此地望著你放輕些腳步別教灰土揚起我要認清你的遠去的身影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不斷的提醒你有我在這裡為消解荒街與深晚的荒涼目送你歸去……

1931年11月19日,原本徐志摩是要參加林徽因為外國駐華使節安排的演講會《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搭乘上了從上海飛往北平的飛機,卻因為大霧天氣出了事故,飛機在山東境內撞山墜毀,34歲的徐志摩結束了一生。

1931年夏天,在東北大學工作了三年的梁思成決定離開東大建築系,回到北平。1932年,林徽因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因為那部中國古代建築經典《營造法式》的作者李誡,他們將兒子的名字取名為,從誡,作為紀念。

在北平的日子是林徽因最快樂的時光,親情、友誼、思索、創作。梁家人來客往,許多的文人雅士都渴望來「太太的客廳」領略林徽因的風採,傳說中的她妙語連珠。林徽因總是這個客廳裡的主角,任何話題她都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地,不是盲目的觀點,她總能有理有據地從事情本身的來龍去脈去分析。

他們的好朋友金嶽霖評價她:擁有著獨有的天賦和才氣,她是一位擁有持續性的激情和創造力的女子,她擁有敏銳的感受力和鑑賞力,她擁有著人們所渴求的一切才能,林徽因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女子。

1937年,由於「七七事件」爆發,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家踏上了戰爭逃亡之路,在離開北平之前,林徽因的肺病已經被醫生囑咐不可再奔波了,只是即使沒有戰爭,林徽因依然是不安分的,她總是執著於創作,她的學生後來說到,如果她有好好養病,就不至於那麼早就離去了……

1941年金嶽霖在林徽因臥床不起的期間,前往李莊看望,他說徽因向往常一樣,充滿活力,依然侃侃而談,總是那樣執著與尋找藝術靈感,為著人性憂慮的同時揮灑著她的博愛。她無時不在的思想活動讓她無法安於病榻,不時地就會像又在發表演說,一會兒是佛像,一會兒是希臘風格,一會兒又回到她的家庭成員身上……」

生病的林徽因還在侃侃著梁思成性子慢,做事情總是不能分心,對於家中雜七雜八的事務總是應接不暇,就像那紐約中央火車站,從四面八方向他駛來,她或許會被火車碾著,但是梁思成肯定不會。她的趣味中和了梁思成的寡言,使得氣氛剛剛好。

1946年7月,戰爭平息了許多,在李莊這樣的陰雨綿綿,終日不見陽光,潮溼的環境下實在不利於林徽因養病,梁家搬回到北平,距離上次開始的流亡生活已經過去九年了,此時的林徽因虛弱、無力,只能靠著攙扶移動。

1947年林徽因的身體狀況開始急劇惡化,她無法再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有時沮喪,有時勸自己不去多想。她時常想起往日高談闊論,談笑聲灑滿客廳,滿載歡歌地到野外考察和旅行的快樂時光,讓她顯得此時是多麼地孤獨、落寞、無助……

1947年12月,林徽因做了一個成功的手術,那個被結核病菌感染多年的腎臟成功摘除掉,死亡離林徽因暫時遠了一些……

經過這次大手術,在病床幾乎躺了七年的林徽因,即使此時的她已是瘦骨嶙峋,終於可以虛弱地站起來了,不曾安分的她迫不及待地穿上制服,參加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她被聘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她還當選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她為清華建築系地學生開設了《近代住宅》課程。

病床上的林徽因

1955年3月28日,因為是當時建築界「民族形式」的倡導者,一輩子研究中國古典建築的梁思成的「大屋頂」建築被批判浪費人力物力,此時的梁思成、林徽因雙雙病倒住進醫院。

「他們兩個人住在連著的兩個病房裡,門是可以通的。有一次我去看梁先生,他說你到隔壁看看。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到隔壁一看,林徽因林先生,她看到我講的第一句話是:我們難夫難婦。」——吳良鏞回憶

林徽因健談,也渴望與人交談,不舒服時她就暗自扯著嗓子,默默聽著旁人說著。如果身體真的承受不住,她就假裝自己在休息,聊天,事實上她已經聽不清別人所說的話了,交談過後的林徽因會疲憊、痛苦不堪,但是依然沒有讓旁人察覺出來。

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還在為著人民批判抱病鬱郁不得志時,林徽因卻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離開了她的親人,離開了這座她愛著的美麗城市。悲痛萬分的梁思成雙重打擊,他為林徽因設計了墓碑,碑飾取自林徽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浮雕圖案。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金嶽霖在林徽因追悼會上贈輓聯一副

相關焦點

  • 16歲給徐志摩寫分手信,51歲離世,一生被愛的傳奇女子林徽因
    林徽因有學識。她16歲隨父親林覺民到倫敦,父親忙於公事,她整日在寓所讀書,讀的是全英文的拜倫,雪萊,蕭伯納,之後也在東北大學教授過西方文學課,語音流利,聽課學生眾多。泰戈爾訪華,她是唯一全程陪同翻譯。林徽因有事業。
  • 他是梁啓超的曾孫,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孫子,卻改姓了周,有何隱情
    林徽因是民國才女子、奇女子,她的一生都是傳奇,尤其是她的愛情故事,被人傳為佳話。她對徐志摩一往情深,金嶽霖對她單戀一生,而她最終卻把婚姻給了名門大家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了婚禮。婚後一年,他們的大女兒梁再冰出生,第四年,兒子梁從誡出生。
  • 林徽因墓碑被砸後,兒子為啥不讓修復?有一種愛叫放手!
    林徽因林徽因是名門之後,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族叔林覺民是民主的先驅。梁思成是清末文好梁啓超的長子,他和林徽因在1924年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1924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在學習期間,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8年春,兩人結婚。
  • 「梁思成林徽因特展」開幕 梁林兩家教誨後輩的書信裡寫了啥?
    ,更首次展出了梁啓超和林長民教誨後輩的書信手札。林徽因則在文學藝術、傳統工藝保護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上海藝術品博物館先後於2010年、2014年、2019年舉辦了「人間四月天——梁思成林徽因珍藏藝術展」「永遠的四月天——林徽因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 和「源流——梁思成林徽因文獻藝術展」等,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 林徽因:冰心、錢鍾書諷刺她,婆婆也嫌棄她,她不是女神是綠茶?
    林徽因祖籍福建,出生於杭州,是名門之女,雖然算庶出,但在封建王朝都要成為過去式的年代,身處一個思想比較開放的大家庭,這個身份並不妨礙她獲得父親林長民的喜愛,更不妨礙她成為人人皆知的民國才女、一代傳奇女神。才貌雙全的她,確實有成為女神的資本。但不要以為林徽因的生活就很風光,她一樣有普通人的煩惱。
  • 山西大同的梁思成紀念館,他出生於日本東京,與林徽因相濡以沫
    梁思成為什麼會在日本東京出生,原來,作為清末改革家的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為躲避清政府的迫害而出國,梁思成就出生於這段出國避難期間。 梁思成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梁啓超的長子,妻子林徽因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文學家。
  • 梁啓超在徐志摩婚禮上的「證婚詞」,良師益友,句句諍言
    徐志摩,中國近代著名詩人,作家,梁啓超的愛徒。1926年徐志摩大婚,娶到了追求多年的北平名媛陸小曼,徐志摩十分得意,特邀老師梁啓超做證婚人。梁啓超卻嚴斥之為「不道德之極」,堅決不去。一開始,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時,追求林徽因,後來林徽因嫁給了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徐志摩又開始追求陸小曼。陸小曼是北平有名的交際花,「舉措得體,儀態萬方」。陸小曼的丈夫王賡,是徐志摩的好友。王賡與陸小曼結婚後,常叫上徐志摩三人一起跳舞或郊遊。由此徐志摩認識了陸小曼,並為之傾倒。
  • 林徽因到底有多美?從小到大12張經典照片,告訴你何謂風華絕代
    林徽因攝於倫敦1920年,16歲的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去歐洲遊學。林徽因 泰戈爾 徐志摩1924年4月23日,著名的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擔任隨行翻譯,林徽因與梁啓超、蔡元培、林長民等一群文化人喬裝打扮負責接待。
  • 梁啓超給徐志摩的證婚詞:希望這是你最後一次結婚!
    這份「證婚詞」,便是梁啓超在其愛徒、中國近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婚禮上當眾講說的。  梁啓超「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6歲中舉,18歲拜康有為為師並參與「百日維新」,23歲發起「公車上書」,後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兼京師圖書館館長。
  • 林徽因死後7年,梁思成為何不顧家人反對,堅持迎娶小27歲的林洙
    在外人看來,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結合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梁啓超也說這是「全生涯最愉快的一件事。」對於男人而言,與林徽因的27年婚姻讓梁思成滿足了男人所有的虛榮心,可兩人的婚姻生活實在不容易,因為兩人都患有嚴重的疾病。
  • 失敗100年的中國頂級家族
    由於病體影響,梁思永此後大部分時間都是躺著休息,站立時必須拄著拐杖,1948年,梁思永和哥哥梁思成一起被評選為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這位科學硬漢在新中國成立後,又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54年,這位硬漢最終因為心臟病去世,年僅51歲。
  • 林徽因,真愛之謎,圍繞她一生
    林徽因被大家熟知的身份是著名建築師、詩人。1904年,她出生在杭州一戶書香門第,父親林長民,晚清著名政治家。16歲時,父親派往歐洲考察訪問,也帶其到歐洲增長見識,很順利的便入學倫敦聖瑪麗學院。無巧不成書,當年徐志摩也剛剛到了倫敦,他們兩個像被老天註定一樣,無可避免地相遇了。在與林徽因的交往中,徐志摩寫下了《再別康橋》《偶然》。
  • 這幾個男人,個個對林徽因愛之入骨,而最痴情的還是他
    徐志摩為了表達對林徽因的愛,為她寫了無數的情詩,每一首都扣人心弦,林徽因已然成了徐志摩這位浪漫詩人永恆題材和靈感的源泉。 他在自己24歲那年,在異國他鄉,在風景如畫的康橋,便迷戀上了年僅16歲還未成年的林徽因,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在北方讀書的那幾年,他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思想也注入了新的元素,也遇到了對自己影響甚大的老師——梁啓超。1918年6月,21歲的徐志摩拜師時年45歲的梁啓超,兩人一見如故,梁啓超認定了這位青年的才華。在梁啓超面前,徐志摩畢恭畢敬,謙虛好學,又不失自己的鋒芒與個性。
  • 才女林徽因病危,彌留之際留下14字,卻成了梁思成一生最大的遺憾
    父親林長民更曾擔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徽因在這樣的家境中長大自然是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因為工作原因,在1916年林徽因隨父親定居到了北京,進入了培華女子中學讀書。雖然當時的林徽因年僅12歲,卻已經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小美女了。1920年,16歲的林徽因又隨父親一同去了歐洲,在哪裡結識了徐志摩。
  • 張學良別有用心,請林徽因當私人老師,她說著最軟的話做最硬的事
    這是金嶽霖在林徽因離世之後為其所作的悼詞,非常貼切地形容出了林徽因清麗出塵的氣質,也交代了林徽因如同詩歌一般浪漫美好的人生。作為近代知名的才女,甚至於是最知名的才女, 林徽因完全當得上這個名頭。除了本就爛漫美麗的面容之外,她的氣質、風骨、學識與一如人間四月天一般的生命力,才是最為吸引人的。
  • 劉丹車禍去世不久 哥哥患病離世,父親因公殉職,香妃這是有多慘
    哥哥患病離世,父親因公殉職,香妃這是有多慘 還珠格格是一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小編在小的時候曾經看過這部電視劇很多次。這部電視劇應該是咱們國家年輕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 誰造就了梁思成與林徽因?看完它,會有答案--上觀
    梁思成父親梁啓超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林徽因父親林長民則畢業於日本私立第一學府早稻田大學,曾參與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他們在教育子女時有一套獨特做法。梁啓超不強求,反而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他一直主張做學問要有「趣味主義」,其中就包括「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一種探求的精神和勇氣。在他的教誨下,子女們都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長女梁思順是中國詩詞研究專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學家,三子梁思忠曾任炮兵校官,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五子梁思禮是火箭控制系統專家。
  • 林徽因: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叫她林先生
    北洋政府因林長民參與五四運動,被罷免所有職務,讓其擔任一個可有可無的「國際聯盟觀察員」職務。1920年,林長民去歐洲考察,帶上了他心愛的女兒林徽因,正是這次歐洲之行,改變了林徽因的人生軌跡。1920年10月,還是青年的徐志摩放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前往倫敦,在一次國際聯盟協會的演講會上,徐志摩與林徽因第一次相見。那年的她十六歲,徐志摩二十三歲。
  • 梁啓超:好的教育就是拼爹!
    文:一方一言對於梁啓超大家已經是十分熟悉啦,為了挽救危及的清王朝,他同康有為發動了戊戌政變,雖然這場變法只持續了百天就以失敗而告終,兩人也逃亡日本,但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終是留下了濃墨重筆。關於梁啓超政治上的作為的文章已經有了很多,我們就不過多於闡述,今天就單純的來講述這位大師的育兒方式。梁啓超的一生有多個子女,而每一個都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立下了功勞,其中最為出名的也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他同妻子林徽因跑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去考察古建築,保護古建築。現在且看大師的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