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的「東宗」與「南宗」族人必知,曾氏宗親閱!

2021-02-07 曾氏總譜

點上面「曾氏總譜」加入曾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曾」;請點擊上面「曾氏總譜」再點「關注」,即可擁抱曾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聚曾氏親情,揚曾氏文化,傳播曾氏正能量,共築和諧繁榮曾氏。

史載,據公率千餘族人自山東嘉祥南遷廬陵,山東未發現曾姓。公元72年漢明帝為曾子建廟。爾後歷代皇帝加封曾子,封號至「宗聖公」,配孔、顏、孟後裔守廟祀祖,未見宗聖(曾參)後裔。明世宗嘉慶皇帝於1537年(一說是1533年)命吏部、戶部及地方官員查訪宗聖后裔,選嫡系賢者歸山東故裡承襲翰林主理祀事。吏命左侍郎詹事府兼翰林院士顧鼎臣領旨查訪。於江西查明,宗聖曾參37代曾慶有兩個兒子,長子曾偉、次子曾駢。曾慶後裔傳20餘代。長子曾偉後裔曾參五十九代嫡孫曾潮瑤「久住南方,不願北返回山東」。於是次子曾駢後裔曾參五十九代(庶裔)曾質粹則「素念遠祖,追求不已。」經朝廷議準,皇帝頒詔,曾質粹應詔自江西永豐石源塘歸山東故裡(以小宗祧大宗,北返山東武城)。初,以普通宗子身份祀祖,後承襲翰林五經博士,為宗聖廟祀官。曾駢為曾慶次子,因其後曾質粹回山東嘉祥守曾子廟、墓,被封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承祧大宗,為與曾慶長子曾偉之後相區別,史稱「東宗」。曾質粹,字南武,世居江西吉安永豐縣。生於(明)弘治五年(1492)二月初一日,卒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二月十六日。他奉旨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返回先祖故地。故山東復有曾氏,從曾質粹始,所繁衍後裔,實為次子曾駢一脈,稱為「東宗」。


長子曾偉之後由江西永豐再遷湖南寧鄉縣,即從曾偉之後起為「南宗」。



清嘉慶年間,曾慶長子曾偉的後裔曾衍泳稟報朝廷,請準建家廟於湖南寧鄉縣,由長房後裔增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一名,在南方分承宗祀。從此,曾氏山東翰林院五經博士的世系稱為「東宗」,在南方奉祀曾子的翰林院五經博士的世系稱為「南宗」。


曾氏從六十三代開始,用與孔、孟、顏、曾統一的字輩,即: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東宗世系1曾參 元 申(未傳)華山東嘉祥南武城前505年生42曾碩 承淐承翰 承晁 承順永豐縣木塘垸 承資 淑亮54曾從紋 利賓 用賓永豐縣木塘垸(避宗諱,崇改從)59曾質粹 昊回山東武城奉祀明嘉靖12年 封五經博士63曾宏毅 宏聞達 聞迪 聞道 山東武城奉祀明崇禎1年襲64曾聞達 貞豫 貞宸貞泰貞震 貞巽 貞臨 貞隨 貞賁 山東武城奉祀明崇禎14年襲65曾貞豫 尚溶 尚溥 尚淓尚泗 尚潔尚漋 山東武城奉祀清康熙7年襲66曾尚溶 尚衍模 衍橚衍枚衍樸山東武城奉祀清康熙29年襲69曾毓墫 傳鎮傳錫 傳銓 傳鍈 傳錄傳鋙傳鉞山東武城奉祀清康熙26年襲71曾紀瑚 紀廣芳 廣莆 廣之山東武城奉祀清嘉慶18年襲74曾憲祏 慶源 慶澂 慶湘1949年徙臺灣清光緒13年襲75曾倩源 繁山 繁林慶湘代理奉祀(避宗諱,慶改倩)76曾繁山 祥符(輔子 廣莆6代孫)民國3年(1914)改為奉祀官七十五派:祏長子慶源公,字養泉。蔭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配孫氏,繼娶苑氏,生二子:繁山、繁林。
七十六派:慶源長子繁山公,字敬齋。時清滅亡,翰林院五經博士襲公爵制隨之而廢,民國政府改稱宗聖奉祀官,於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八日被南京國民政府授首任宗聖奉祀官。與孔德成、顏世鏞、孟慶棠一起赴南京就職。配白氏,撫一子祥符。
七十七派:繁山撫子祥符。為紀瑚七世孫:紀瑚-廣莆-昭吉-憲祜-慶潼-繁琪-祥符。現居山東嘉祥縣縣城。生於一九四六年,幼年承襲宗聖奉祀官。山東嘉祥縣第一、第三屆政協委員,第二、第四屆政協常委。生平踏實穩重,積極參與修復宗聖公廟、林。帶頭捐資、植樹。二00四年九月被評為山東嘉祥縣二十四孝星之一。配田氏,生二子:令光、令磊;二女:令霞、令虹。 七十八派:祥符長子令光,生於一九七二年,任職山東嘉祥縣三磊建築公司。配李氏,生一子:德宗。
 祥符次子令磊,生於一九七四年,現職濟寧菱花味精廠。配魏氏,生子德正;祥符長女令霞,一九七O年生,任職嘉祥縣曾子研究會辦公室,致力於曾子文化研究和曾氏宗親聯誼工作;次女令虹,生於1977年,任職在濟寧市電視臺。
七十九派:令光子德宗。 


讚賞碼

整理不易,支持小編,支持曾氏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進行讚賞

感謝宗親對曾氏家族事業的支持和奉獻


相關焦點

  • 曾氏先祖介紹大全
    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2.曾參,尊稱曾子,為五聖之一的「宗聖」,武城派曾氏以宗聖公曾子為開派祖(一派祖)。曾子廟:在山東嘉祥縣,有興趣的宗親可以前往參觀祭拜。
  • 洞口縣曾氏宗親聯誼會成立大會紀實
    主持人宣讀洞口縣曾氏宗親聯誼會章程《草案》,全會宗親代表一致舉手通過章程《草案》。主持人宣布洞口縣曾氏宗親聯誼會擬任領導班子名單,宣讀選舉辦法,指定計票人,監票人名單。全體宗親代表一致舉手通過由十七名宗親組成洞口縣曾氏宗親聯誼會。
  • 曾氏宗源總系之簡介,曾氏宗親請傳閱!
    曾參,俗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生於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 十六歲拜孔子為師。盡傳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 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先祖),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校)的主張。
  • 記石崗村曾氏祠堂
    帝聰曾公祠石崗曾氏源自山東武城曾氏,宗聖公曾參是武城曾氏的開派祖先。曾參,俗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滿硐鄉南武山村,一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魏莊鄉南武村),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大戴禮記》對其言行記載甚詳,相傳《大學》一書是他所著,後世尊為「宗聖」,並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 曾氏祠堂聯集錦
    泉州龍山曾氏宗祠聯:門聯:東魯名賢裕後,南閩鼎甲開光。堂聯:周魯仰宗聖,唐開啟龍山。臺灣屏東曾氏宗祠聯:宗傳內元雙學士,聖教中第一名賢。臺灣莆田曾氏宗祠聯:東魯傳經府,仙溪教授家。東魯家聲大,南豐世澤長。
  • 曾氏家族簡介
    「鄫」去邑(阝)為曾,稱為曾氏。曾巫的孫子曾點,字暫,是孔子賢弟子;曾暫兒子曾參傳孔子之學,被後世儒家奉為「宗聖」。武城即為曾姓的遠祖發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追遠堂:取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曾參「慎終追遠」之意。此外,曾氏的主要堂號還有:「魯陽堂」、「敦本堂」、「宗聖堂」、「守約堂」、「養志堂」、「若文堂」等。
  • 資料:曾氏後裔遷徙
    孔子著名弟子曾參,春秋魯國武城人,後世被尊為宗聖曾子。曾子之後經15代曾據舉家南遷,59代曾質粹自江西永豐應詔赴嘉祥從祀曾子,至今已延續兩千五百多年。在封建社會裡,隨著曾子地位的不斷提高,曾氏家族與孔、顏、孟等家族同樣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多種優惠和特權。曾氏後裔遵照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誨,子孫繁衍,家族興旺,名臣賢士輩出,成為我國最大的名門旺族之一。    曾氏後裔繁衍自曾巫居南武城後至今,可分為3個階段,即:春秋滅國後定居南武城;西漢末南遷至唐、宋時家族鼎盛;明清以後遍布全國。
  • 寶安曾氏的發源地!曾氏榮耀,萬古流芳!
    新橋古村是曾氏南遷寶安的始源地,曾氏大宗祠是上星、上寮、新二、黃埔、南洞、長圳、玉律、塘家曾屋、石巖浪心、東莞麻湧、化州平垌的主祠。明清時候,建祠堂按照紀念對象的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分別設定規格,只有公爵的祠堂才可享受最高規格五開間。曾子被封為宗聖公,因此曾氏大宗祠可以建成五開間。
  • 石崗村曾氏祠堂重修陞樑儀式
    庚子年冬月初五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街道石崗村曾氏祠堂舉行陞樑儀式曾氏宗祠△帝聰曾公祠△石崗曾氏源自山東武城曾氏,據《武城曾氏族譜》記載,曾氏先祖於宋宣和年間從江西吉水縣蘭溪遷入廣東廣州甜水巷,南宋年間從廣州甜水巷遷入花都本地。
  • 薦讀:曾氏「東宗」與「南宗」講述,曾姓請收藏轉發!
    曾氏的「東宗」與「南宗」綜述:史載,據公率千餘族人自山東嘉祥南遷廬陵,山東未發現曾姓。公元72年漢明帝為曾子建廟。爾後歷代皇帝加封曾子,封號至「宗聖公」,配孔、顏、孟後裔守廟祀祖,未見宗聖(曾參)後裔。明世宗嘉慶皇帝於1537年(一說是1533年)命吏部、戶部及地方官員查訪宗聖后裔,選嫡系賢者歸山東故裡承襲翰林主理祀事。吏命左侍郎詹事府兼翰林院士顧鼎臣領旨查訪。
  • 千年南武城|曾氏祖源地
    點上面「曾氏宗親總會」關注只要你姓曾,無論你在哪裡,請點擊上面「曾氏宗親總會」關注,收穫知識,攜手同行,弘揚曾氏文化,共建繁榮曾氏
  • 曾氏家族4000年遷徙史,快看看你的先祖從哪來
    王莽之亂後,曾據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並以此為中心不斷向湖南、福建、廣東等地繁衍,曾據也因此被稱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開始向臺灣及海外遷徙。    春秋時期    曾姓遠出於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點,曾參(宗聖曾子)父子。曾姓族譜中把宗聖曾子作為自己的一世祖。
  • 山東嘉祥曾子誕辰2525周年祭祀大典 暨曾氏宗親聯合總會第三屆代表大會
    為進一步弘揚曾子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曾氏宗親的凝聚力、親和力和影響力。下午進行了曾氏宗親聯合總會第三屆代表大會,曾氏宗親代表三百餘人,齊聚一堂,共襄盛會。、火箭軍某部原副參謀長曾蛟;國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煥求;一力集團董事長、全國勞模、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曾子文化促進會會長曾勝;河南宗聖建築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氏宗親聯合總會監事長曾廣春;宗聖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氏宗親聯合總會副會長、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曾氏孝文化委員會會長曾佔國以及河南大學教授曾祥芹等,全國各地曾氏後裔知名企業家及著名學者。
  • 曾氏家族簡介,今天全球近800萬曾氏族人都在看
    (註:此十字為南宗曾氏族譜總局民國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譜》記載,東宗沒使用,各地分支族「揚」字後有不同續派語。)民國初年大總統袁世凱還代表民國政府頒發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人口統計 中國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52%左右。全球曾姓人口約800萬。
  • 曾氏歷代先祖,姓曾的快來對接一下!看看你是老曾家多少世!
    點擊打開曾氏總群曾點、曾參父子遊學聖門,同是孔子學生(點小孔子六歲,參小孔子四十六歲)。曾蒧(《論語》中為「點」),孔子學生。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七載:「曾蒧字子皙,侍孔子,孔子曰:『言爾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爾嘆曰:『吾與蒧也!』」,蒧以孝著稱,是孔子精通六藝的72名弟子之一。
  • 御賜宗聖裔統一行輩
    擊上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全球曾氏一家親公眾號如果您有各地宗親聯誼活動的消息、文字、圖片、視頻等稿件資料,請您投稿於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整理髮布到平臺,讓全球的宗親共同學習各地的曾家文化,學習宗聖曾子、繼承儒家思想; 以及資源整合、共享、互幫互助。
  • 湖南洞口:曾氏祠堂韻悠長
    文圖:唐仁榮尋根問祖,人之本性。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受親友之邀,我與家人利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之假期,驅車走進了擁有"祠堂之鄉」美譽的洞口縣,參觀了著名的曾氏宗祠。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曾氏宗祠,那恢弘的氣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震撼了我。該宗祠是洞口縣幾十座家姓宗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一家祠堂。曾氏宗祠佔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始建於乾坤七年,同治七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