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曾氏總譜」加入曾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
「曾」;請點擊上面
「曾氏總譜」再點「關注」,即可擁抱曾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聚曾氏親情,揚曾氏文化,傳播曾氏正能量,共築和諧繁榮曾氏。
史載,據公率千餘族人自山東嘉祥南遷廬陵,山東未發現曾姓。公元72年漢明帝為曾子建廟。爾後歷代皇帝加封曾子,封號至「宗聖公」,配孔、顏、孟後裔守廟祀祖,未見宗聖(曾參)後裔。明世宗嘉慶皇帝於1537年(一說是1533年)命吏部、戶部及地方官員查訪宗聖后裔,選嫡系賢者歸山東故裡承襲翰林主理祀事。吏命左侍郎詹事府兼翰林院士顧鼎臣領旨查訪。於江西查明,宗聖曾參37代曾慶有兩個兒子,長子曾偉、次子曾駢。曾慶後裔傳20餘代。長子曾偉後裔曾參五十九代嫡孫曾潮瑤「久住南方,不願北返回山東」。於是次子曾駢後裔曾參五十九代(庶裔)曾質粹則「素念遠祖,追求不已。」經朝廷議準,皇帝頒詔,曾質粹應詔自江西永豐石源塘歸山東故裡(以小宗祧大宗,北返山東武城)。初,以普通宗子身份祀祖,後承襲翰林五經博士,為宗聖廟祀官。曾駢為曾慶次子,因其後曾質粹回山東嘉祥守曾子廟、墓,被封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承祧大宗,為與曾慶長子曾偉之後相區別,史稱「東宗」。曾質粹,字南武,世居江西吉安永豐縣。生於(明)弘治五年(1492)二月初一日,卒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二月十六日。他奉旨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返回先祖故地。故山東復有曾氏,從曾質粹始,所繁衍後裔,實為次子曾駢一脈,稱為「東宗」。
長子曾偉之後由江西永豐再遷湖南寧鄉縣,即從曾偉之後起為「南宗」。
清嘉慶年間,曾慶長子曾偉的後裔曾衍泳稟報朝廷,請準建家廟於湖南寧鄉縣,由長房後裔增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一名,在南方分承宗祀。從此,曾氏山東翰林院五經博士的世系稱為「東宗」,在南方奉祀曾子的翰林院五經博士的世系稱為「南宗」。
曾氏從六十三代開始,用與孔、孟、顏、曾統一的字輩,即: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東宗世系1曾參 元 申(未傳)華山東嘉祥南武城前505年生42曾碩 承淐承翰 承晁 承順永豐縣木塘垸 承資 淑亮54曾從紋 利賓 用賓永豐縣木塘垸(避宗諱,崇改從)59曾質粹 昊回山東武城奉祀明嘉靖12年 封五經博士63曾宏毅 宏聞達 聞迪 聞道 山東武城奉祀明崇禎1年襲64曾聞達 貞豫 貞宸貞泰貞震 貞巽 貞臨 貞隨 貞賁 山東武城奉祀明崇禎14年襲65曾貞豫 尚溶 尚溥 尚淓尚泗 尚潔尚漋 山東武城奉祀清康熙7年襲66曾尚溶 尚衍模 衍橚衍枚衍樸山東武城奉祀清康熙29年襲69曾毓墫 傳鎮傳錫 傳銓 傳鍈 傳錄傳鋙傳鉞山東武城奉祀清康熙26年襲71曾紀瑚 紀廣芳 廣莆 廣之山東武城奉祀清嘉慶18年襲74曾憲祏 慶源 慶澂 慶湘1949年徙臺灣清光緒13年襲75曾倩源 繁山 繁林慶湘代理奉祀(避宗諱,慶改倩)76曾繁山 祥符(輔子 廣莆6代孫)民國3年(1914)改為奉祀官七十五派:祏長子慶源公,字養泉。蔭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配孫氏,繼娶苑氏,生二子:繁山、繁林。
七十六派:慶源長子繁山公,字敬齋。時清滅亡,翰林院五經博士襲公爵制隨之而廢,民國政府改稱宗聖奉祀官,於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八日被南京國民政府授首任宗聖奉祀官。與孔德成、顏世鏞、孟慶棠一起赴南京就職。配白氏,撫一子祥符。
七十七派:繁山撫子祥符。為紀瑚七世孫:紀瑚-廣莆-昭吉-憲祜-慶潼-繁琪-祥符。現居山東嘉祥縣縣城。生於一九四六年,幼年承襲宗聖奉祀官。山東嘉祥縣第一、第三屆政協委員,第二、第四屆政協常委。生平踏實穩重,積極參與修復宗聖公廟、林。帶頭捐資、植樹。二00四年九月被評為山東嘉祥縣二十四孝星之一。配田氏,生二子:令光、令磊;二女:令霞、令虹。 七十八派:祥符長子令光,生於一九七二年,任職山東嘉祥縣三磊建築公司。配李氏,生一子:德宗。
祥符次子令磊,生於一九七四年,現職濟寧菱花味精廠。配魏氏,生子德正;祥符長女令霞,一九七O年生,任職嘉祥縣曾子研究會辦公室,致力於曾子文化研究和曾氏宗親聯誼工作;次女令虹,生於1977年,任職在濟寧市電視臺。
七十九派:令光子德宗。
讚賞碼
整理不易,支持小編,支持曾氏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進行讚賞
感謝宗親對曾氏家族事業的支持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