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是新時期一個為某種行為發明的動詞,不應該被貼上的卻是惡俗的標籤,或者被認為有衝擊道德的嫌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開發商為了抬高房價而炒作,也會看到某些明星為了曝光率而炒作,更會看到商家為了商品大賣而炒作。炒作其實一個貶義詞,但在中國歷史上,這種炒作的行為早就發生過,只不過他們成為了典故,我們並沒有從中發覺有什麼不妥而已。
01中國炒作第一人非「姜子牙」莫屬。
為什麼說姜子牙是中國炒作第一人,因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則典故,便是最典型的炒作案例。只不過它的炒作改變了歷史走向,我們並未察覺他的炒作。要知道古代不比當下,那時的人們不可能通過朋友圈發布所見所聞。僅能通過口口相傳來進行消息傳播。
而當時的中國人口遠沒有現在這樣多,所以在消息傳播上,可以用很難來形容。可姜子牙卻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讓文王知道他的存在,更成功地將自己推銷了出去。這難道不正是炒作帶來的結果嗎?
炒作明明是一個貶義詞,這在古代王朝中,多會被文人所不齒。可姜子牙非但沒有被別人嘲笑,更將這種炒作變成了典故。像姜子牙利用炒作的古代名人還有很多,就比如說下面這一位。
02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位炒作高手。
」炒作「大家注意第一個字,是炒菜的炒,炒菜講究的是火候。火候到了味道才會鮮美,諸葛亮就是將炒作,淋漓盡致地發揮在了職場。他與姜子牙一樣,同樣將炒作變成了典故。那就是最著名的」三顧茅廬「。
為什麼說他這是一種典故?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如何躬耕於南陽的?如果他真是一位鄉野村夫,會有閒情逸緻的到處尋師訪友嗎?如果他真的躬耕於南陽,影視中作品中的諸葛亮,就不應該羽扇綸巾了。所以,他躬耕南陽僅僅是一種說辭。而是隱居於鄉野待價而沽。
如果他真的躬耕於南陽,根本不會有人知曉他的存在。更不會有人傳唱他的歌謠。正常人在遇到劉備這種大人物到訪後,都會主動上門,或者留在家中等待他的再次到訪。但諸葛亮卻沒有這樣做,他吊足了劉備的胃口。可真相真的如這些炒作者設想的那樣嗎?
03其實炒作之所以被人看成是典故,源自於共贏。
為什麼人們會將炒作這種貶義詞的行為,看成為典故?其實那是因為在炒作者炒作時,達到了三方共贏的效果。這究竟是哪三方共贏呢?無論是文王還是劉備,他們作為用人單位的直接領導,做出了禮賢下士的行為。他們迎合這炒作者的思路,因為他們真的是求賢如渴。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告訴天下人,只要是人才,他們就會使用。
而第三方則是普天下的百姓,因為前兩者組合在一起,並非貪圖私利,而是在為全天下的人謀福利,他們的炒作改變了歷史走向。所以,人們並不認為這種炒作有什麼不妥。
04炒作雖然當下名詞,但他並不屬於今人的專利。
與古人相比,現在人的炒作更多凸顯出的是自己的私利。所以人們將其視為貶義,比如當今的房價,不正是開發商們一手抬高的嗎?當然,這離不開吃瓜群眾的推波助瀾,但開發商畢竟是始作俑者。
再譬如某些明星為了能夠得到曝光率,故意走光或者摔倒。目的無非是吸引大家的注意,但身為明星如此做,真的有些不妥。因為很多人也會如此學習,這些炒作行為大家可以發現,都是單獨的一方獲利,其他兩方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好處。作為第三方的大眾甚至會因此成為受害者。
我們這些作為第三方的吃瓜群眾,需要有一種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面對當今社會中的種種炒作,我們不要輕易的隨聲附和。我們不要因為某些人的私利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