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賢 | 作者
賢聊君 | 編輯
昨天我的孩子作業做到了11點,四年級,因為每天有校羽毛球隊的集訓,所以基本是18:00回到家,吃完飯玩一會兒開始做作業,正常完成作業的時間是20:30到21:00前後。而昨天之所以做作業到11點,是因為數學考卷上的錯題,每個題目需要抄3遍,包括應用題。剛好,昨天只考了80幾分,所以需要抄的也就有點多。
我很贊同老師們關於數學成績,其實也跟語文有關的觀點,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數學是有標準答案的學科,所以「對題目的理解」真的很重要,理解一出錯,等於方向就錯,那解的過程再用力再花時間最終也就是個錯。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重視孩子們課外讀物的時間和興趣的培養。不過,我個人不是很贊同「罰抄題目」的這種方法。
作為一個學習認真的人,我自己是學生的時候,是有「錯題集」的,沒有人要求,我自己也會這麼做,因為在應試教育下,我覺得只有這麼做,才能提高我的分數尤其是高中的時候。但是,如何真的記住那些題目包括答案呢?這個問題,我是到了大學才知道答案的。
「怎麼做,記憶才有效果」
「記憶」,是普通心理學認知過程裡的重要一環,想要讓信息從短時記憶(保持1分鐘左右)進入長時記憶,我們通常使用的記憶策略有四個,它們是——複述(重複)、精加工、組織、概括和歸納。
複述策略主要是通過重複來提高學生對學習任務的熟悉性和記憶效果。方法包括:劃線、機械重複、過度學習、及時複習、睡前複習等;
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繫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方法包括:記憶術、做筆記、提問、利用背景知識、聯繫實際等;
組織策略:即根據知識經驗之間的關係,對學習材料進行系統、有序的分類、整理與概括,使之結構合理化。更側重於對學習材料的內在聯繫的建構,方法主要有:列提綱、利用圖形、利用表格、概括和歸納。市面上現在流行的「思維導圖」之所以能提升學習效果,原理就在此處。
概括和歸納。略去枝節,省去不重要的材料;刪掉多餘,對已涉及的內容不再重複;用上位的概念代替下位的概念;則取要義,找出主題句;自述要義,主動構建主題或中心思想。
就記憶效果而言,複述策略是最簡單也最低效的策略,它只適合一些簡單的記憶任務。「罰抄」就是一種簡單的重複,如果是語文的詞語,我覺得這個方式是合適的;如果是英語的單詞,其實光重複也是極其低效的。我在高中之前,英語單詞是不需要複習的,每次上完課我就知道新的單詞怎麼寫,單詞的拼讀以及在語境中的理解就是一種典型的「精加工」策略,對於初中時期不算難的單詞而言,如果你使用的是「精加工」,你就不需要一遍一遍的在那裡重複單個字母的單詞記憶。
而對於數學的應用題而言,很抱歉我個人覺得複述策略是非常低效的,因為我有親身經歷。我是個數學成績不好的人,我常開玩笑說,這輩子我如果數學成績一般,不用太好,一般也就是100分裡面的七八十,我就可以上清華了,因為我其他科目分數都還挺高的,但數學,我真的沒有這個能力,不是不認真,是真的缺少這個能力。我做過一切可以做的努力,也背過題目,但很遺憾,我覺得自己始終徘徊在這個學科的門外,根本就沒有進去。
而為什麼我們說,「自己懂」和「能教到別人懂」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後者對知識的掌握更精更深呢?是因為要教別人懂,你要運用的策略絕對不會是簡單的重複。一個優秀的老師,他傳授知識幫助你記憶的時候,在他的課件中,你已經可以看到他使用了精加工、組織、以及概括和歸納,他一定是一個特別精於提煉、去粗存精,然後切換上位學習和下位學習的方法,幫助你擇取要義,形成自己對知識的把握和理解的人。
所以,總結,第一點,你的孩子成績不好,不一定是他不夠認真,而是因為他可能沒有好的記憶策略。
成績的好壞,跟學習能力相關
第二點,想提醒很多家長朋友,不知道為什麼,很多朋友一旦當了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就會有個特別自然的念頭——「我的孩子不夠認真」「他學習態度欠端正」「如果她花更多心思在學習上,成績一定會好」……
我覺得在心理學上,這應該可以符合「不合理信念」的「絕對化觀念」!
很少有人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認真」和「學習好」之間真的可以劃上絕對的等號嗎?
希望你的回答夠客觀。
於是我想說,我們必須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事情,是我們無論怎麼認真怎麼努力,也依然做不好的。
比如,你賺500萬試試;
如果你覺得賺500萬很輕鬆,那你養孩子試試;
如果你覺得養好孩子也很簡單,那你談個真正的戀愛,搞好幸福美滿的親密關係試試……
當你覺得只要認真,就能夠做好一件事的時候,其實不是因為認真,而是因為你已經擁有了做這個事情的能力。
比如對於馬雲,賺500W算事?他可能幾秒就解決這個問題。同理,為什麼越是低年級學生的家長,越是容易被孩子的作業氣到出家、心臟搭橋?是因為那些低年級的作業、知識你都會,你已經擁有了做出那些作業的能力。
而你要知道,在親子教育專家的眼裡,你養孩子的困難、衝突,我們也是可以切這樣的視角來看的。想一想,父母們如果足夠認真,足夠努力,親子關係的結果是不是一定就會變好呢?
你知道,這個答案是不一定的,你可能很認真,但你的孩子還是不理你;你也可能很努力,但你的伴侶還是沒有愛你。
我們常說人要有「同理心」、「共情力」,這不是一句口號。我們要有這樣的思維角度:孩子們在面對新的學習任務(作業)的時候,他們所遇到的困難,跟我們面對新的人生挑戰——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所感受到的難處和挑戰是一樣的。
在這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評和責怪,不是去覺得對方只要認真這一切就會解決,我們要做的,只有和對方站在一起,幫助他提高應對這個新任務的能力。
所以,第二點,你的孩子成績不好,不一定是他不夠認真,而是因為他解題的能力還不夠。
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們提高學習能力?
這裡有個重點,我們必須得明確一點,能力,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能力是個人的天賦,有的能力需要後天訓練來提升。
1983年,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加德納(H.Gardner)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認為就其基本結構來說,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項智能,即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音樂能力、空間能力、身體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認識能力。
希望家長們遇到成績問題的時候想一想,
我的孩子在哪項智能上有天賦?哪方面比較欠缺?
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幫他揚他的長板,同時補他的短板?
如何揚長?肯定、欣賞和鼓勵。
不要害怕去肯定你的孩子,中國人常有一種「誇孩子就會導致他驕傲自滿」的念頭,有的父母於是就走了極端,哪怕覺得自己的孩子千好萬好也閉口不說都放在心裡,這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你的孩子需要你的肯定!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的眼神、溫暖和鼓勵,「媽媽」凝視過我,我就能凝視整個世界,孩子們,需要你的肯定去形成一個「好的自我」。
如何補短?分享、引領和資源。
如果你恰好擁有你孩子短板上的那部分智能,甚至是專家,那麼你可以做的是分享和引導。比如,我覺得我可以引導和幫助我孩子提升的,是語言、英語和自我認識的能力。在這些方面,我能迅速發現孩子卡住的那個盲點,然後運用不同的方式去帶領他看見然後走過去;但我絕對不會去引導孩子的數學和體育,很簡單,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沒有必要、也不需要成為萬能的爸媽、完美的父母。
非常幸運的,孩子的爸爸是理科智能非常優越的人,孩子的奶奶作為一個體育老師身體運動智能一級棒,我覺得這就是「家」的意義,對於培養一個孩子來說,「家」最大的意義就是土壤。
而如果你家的「土壤」中恰好沒有支持他的養分,這也很正常,不要去比較和怨天尤人,這是最無效的。請你去適當購買一些「肥料」吧,合理的家教和課外班是可以的,但注意,它們的存在,是用於補足你孩子成長的養分,而不是用來解決替你承擔你育兒的責任或者你渴望自由的擋箭牌。如果你給孩子報班的目的是後者,那麼要記得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一個人如果刻意逃避所懼怕的東西,到頭來回發現自己只是抄了條近路去見它。
育兒,即育己;
育兒,如育己。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聊聊記憶的精加工和組織策略,來幫助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點讚、轉發分享!
作者簡介:周 賢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
浙江師範大學心理教育與輔導碩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