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EW 媒體|朱瑋倩
審閱 嶽 鴻
疫情之下,作為「在場者」的紀錄片,受到了格外的關注。
過去半年裡,疫情的發展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亦使觀眾重拾對專題紀錄片的關注,紀錄片的功用性得到充分釋放。
此前舉辦的上海電影節金爵論壇曾以「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為主題展開探討,不但使行業充分意識到後疫情時代紀錄片的社會價值,也預示著類型紀錄片在市場的再次突圍。
回到本屆上海電視節「影像記錄時代——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研討」論壇,從受邀嘉賓們的發言來看,傳統影視媒介關注國產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從內容創作、技術革新等維度思考作品「出海」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紀錄片的網生力量不容小覷,以騰愛優為代表的頭部網絡視頻平臺,也將紀錄片視為內容競爭的下一個機會窗口,加速對紀錄片品類的布局與擴張,並通過內容結合消費積極探索紀錄片的商業價值轉化。
「行業發展正面臨重大跨越的關鍵機遇期。」在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覺宣傳司司長馬黎公開表示,將從優化政策環境,突出項目帶動,加強人才培養,加大海外傳播力度四大方面推動紀錄片高質量、創新性發展。
隨著影視行業的復工復產,相關利好政策的出臺,或將加速國內紀錄片產業的重構。
疫情時期的紀錄片
UGC創作模式成為行業發展新趨勢
疫情之下,關於抗疫內容的紀錄片作品不斷湧現,類型紀錄片創作成為行業發力重點。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專場以「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為主題,邀請五位抗疫題材紀錄片創作者共同探討特殊時期紀實影像的拍攝角度與邊界拓展。
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亮相的嘉賓林晨是駐紮在B站的短片個人創作者,他的作品《武漢日記》在站內獲得超兩千萬播放量。在眾多抗疫題材紀錄片中,其紀錄片作品頗具野蠻生長的特性,不僅突破了以往紀錄片大體量、團隊化製作的生產體系,而且在內容方面完全以個人視角呈現,沒有作為紀錄片自我界定或自我限制。
而這只是網生紀錄片UGC創作模式中的一例。事實上,由於疫情帶來的空間限制和內容新需求,網際網路平臺還湧現出大量用戶自發拍攝的以記錄疫情生活為主題的微紀錄片。此前,由77位快手短視頻的用戶聯合拍攝的紀錄片《手機裡的武漢新年》在微博平臺獲得超四千萬次播放量。
另一方面,傳統製作平臺也開始試水紀錄片的全民UGC創作模式。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抗「疫」題材紀錄片《溫暖的一餐》採用全民合拍的形式製作,並於今年3月同步登陸電視頻道及各大視頻網站;本場論壇受邀嘉賓秦曉宇的作品《餘生一日》內容完全來自網友自發上傳的拍攝素材,並將在不久後亮相院線。
「內容眾籌」式製作在拓展紀錄片表現手法之餘,也使作品得以藉助參與者的社交傳播效應完成宣傳推廣。秦曉宇在對話中坦言,「以後這種方式會常態化。」
由此可見,疫情期間紀錄片UGC模式的創作導向,將成為行業創新發展新趨勢。在這一趨勢下,行業上遊的創作者生態得到重塑,作品形態也出現了小體量、切片化敘事的微紀錄片、短視頻等新變化。
「紀錄片的媒介是無所不包的。」徐崢在此次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上表示,紀錄片的播放可以突破電視、電影院等傳統媒介,擁有更多想像空間。聯繫到後疫情時代紀錄片創作呈現出的UGC潮流,可以預見,紀錄片生產或將成為短視頻平臺內容轉型與升級的新風口。
國產紀錄片的市場現狀
傳統平臺改革團隊,流媒體平臺紛紛加碼
此次疫情使紀錄片的社會價值和傳播效應變得更為顯性。事實上,行業內部對紀錄片產業的價值其實早有認識,無論是傳統電視平臺還是流媒體公司,都已針對紀錄片的內容生產展開長線布局。
2019年4月,SMG成立紀錄片中心,整合上海紀實衛視、東方衛視、融媒體中心、第一財經和版權資產管理中心等臺、集團紀錄片從業人員,形成專業化紀錄片「生產中心」。此外,SMG改版紀實頻道,取消欄目制編排方式,實行項目制,生產的紀錄片內容面向電視端、視頻網站、短視頻等多渠道分發;推行紀錄片工作室制度,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團隊已推出《人間世3》《長江之戀》等多部優質紀錄片作品,其中紀錄片《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是本屆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入圍的三部國產作品之一。
作為傳統廣播電視臺,SMG在改革紀錄片內容生產模式的同時,著力提升作品的國際影響力。「實際上我們不缺乏好的故事題材。但是我們缺乏好的講述故事的手段。特別是要運用好技術的手段,把這些故事傳播好。」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總監、真實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逸在本屆電視節「影像記錄時代——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研討」論壇表示,將繼續探索紀錄片製作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助推紀錄片作品「文化出海」。
以騰愛優為代表的網絡視頻平臺也逐漸在激烈的影視、綜藝內容競爭中關注到紀錄片低成本、小眾圈層背後帶來的商業價值和受眾粘性優勢,結合平臺自身屬性加碼布局紀錄片的創作播出。
整體來看,各大網絡視頻平臺對紀錄片內容的類型化布局,具有顯著共通性。但在紀錄片不同垂類的內容開發中,平臺又各有側重。
例如,騰訊視頻著力打造美食品牌,先後推出《風味人間》《宵夜江湖》《早餐中國》等美食題材紀錄片。在此基礎上,平臺開發紀錄片大IP,推出「風味」系列三部曲——《風味人間》《風味實驗室》《風味原產地》,打造紀錄片矩陣。
此外,騰訊視頻的紀錄片內容布局還展現出年輕化的標籤,推出作品《我們的浪潮》關注潮流文化、《小孩的神秘生活》解讀兒童行為心理、《真實生長》聚焦95後高中生活。
愛奇藝則傾向於「小體量、創新型」的布局策略。愛奇藝紀錄片中心總監寧玉琪在此次論壇中表示,平臺並沒有創造頭部內容的打算,只是想從幾個維度搭建不同平臺板塊,嘗試和用戶對話。從題材上看,內容涉及歷史、民生、美食、音樂等多個維度,沒有明顯傾向性,但以《生門》《人間世》《中國醫生》為代表的醫療題材一直表現突出。
優酷副總裁、泛文娛內容中心總經理幹超則認為,紀錄片追求的「一個是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命題,一個是人們內心柔軟的地方。我們更多關註腳踩大地上的人們的生存狀況。」優酷在紀錄片內容的布局始終堅持人文調性,今年的自製作品在增加抗疫題材的基礎上發力歷史、文化、地理等垂類。
而除此之外,去年以來,B站、西瓜視頻等平臺紛紛加碼紀錄片領域。
可以看到,隨著媒介平臺的多樣化,國產紀錄片的題材和類型不斷豐富,更加注重娛樂性與綜藝性。頭部視頻平臺根據自身用戶畫像進行垂直內容的重點布局,以提高用戶粘性,搶佔市場份額。
國產紀錄片的商業化
內容消費紅利尚有較大挖掘空間
縱觀國際紀錄片市場的商業運作,制播分離的原則貫穿其中,即電視臺不尋求對紀錄片的獨佔性和負擔全部製作成本,允許製片人和其他電視機構籤約。多方出資者的存在一方面規避商業風險,另一方面增加了節目播出渠道,以放大傳播聲量。
同時,遍布世界的各類電影電視節通過基金設置資助優秀的紀錄片製作項目,為制播分離提供更寬鬆的資金來源。
由此,製片方可以在前期獲得較為充分的資金支持,並充分保證創作自由,發行階段還可爭取最廣泛的文化市場,和播出平臺實現良性共贏。同時,電視臺得以通過項目篩選提升紀錄片作品質量,擴大作品的傳播途徑和範圍。
在本屆電視節主題為「影像記錄時代——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研討」白玉蘭論壇上,相關主管部門對於紀錄片的市場化運作提出了較為具象的支持。
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馬黎表示,將支持優秀的國產紀錄片製作團隊和機構,參加境外高水平的影視節展,鼓勵支持中國電視媒體製作機構與境外機構加強合作交流,鼓勵支持中外合拍中國題材國際表達的優秀紀錄片。對優秀合拍片,將視同國產紀錄片,給予重點支持。
這意味著傳統電視平臺將迎來國際合作、專業人才培養、社會資金支持等政策利好。
而在流媒體平臺紛紛加碼的當下,紀錄片內容消費領域的紅利尚有巨大挖掘空間。
一方面,相比影視、綜藝等內容產品,紀錄片的內容形態具有更高的濃度和專業度,受眾質量普遍更高,因而可以在內容的分眾定製、付費觀看等維度發力,實現盈利。
其次,紀錄片可以與電商打通,結合作品的垂類特性進行品牌植入和帶貨。如當下大熱的美食題材紀錄片就可根據內容匹配相關產品,進行商業變現。
衍生品開發也曾在紀錄片商業化探索中取得佳績。《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其衍生品「故宮文創」系列一度成為網購潮流.
對於市場反響良好,受眾穩定的紀錄片,平臺還可以進行系列IP的開發,將內容延伸到院線、線下門店等其他場景。例如,院線電影《舌尖上的新年》藉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粉絲效應上映;B站也曾推出紀錄片《人生一串》的線下同名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