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引擎逐漸從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中國區域發展也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趨勢:「雲貴川」在悄悄崛起。
「雲貴川」的核心城市分別為昆明、貴陽和成都。成都多年來在與重慶的不斷競合中愈發強大,最終兩者一起成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中心。而昆明和貴陽,這對曾經的網民口中的「難兄難弟」,近幾年也不斷發力,不僅頂住了經濟下行的壓力,還逆勢生長,頻頻登上國內省會城市經濟增速排行榜前列。
遠眺昆明城區。 圖 | 圖蟲創意
此外,昆明和貴陽手上都有幾張好牌,比如昆明的綠色能源、大健康產業以及連接東南亞的「橋頭堡」的標籤;貴州則被稱為「大數據之都」和「中國數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昆明的經濟總量高於貴陽,2019年GDP為6475.88億元,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排名提升至12位,但論城市存在感,昆明卻不如貴陽。貴陽以大數據為抓手,不僅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得風生水起,還成了「網紅城市」,而提起昆明,大家想到的還是其四季如春的氣候,滇池、西山交相成映的城景,還有獨特的美食。
這讓一向「從容淡定」的昆明有些著急。
2020年剛開始時,昆明就表現出了「雄心」:提出力爭今年將石油(含化工)打造成為千億級產業,同時建設一批做優做強產業鏈的大項目,推動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發布了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努力將大健康產業培育成為昆明市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
近日,昆明又再次明確了今年年度投資計劃,涉及新基建投資項目62個,總投資1953.45億元。包括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及物聯網、「智慧+」基礎設施、新能源充電樁、軌道和航空基礎設施等領域。
昆明是一座怎樣的城市?昆明該拿什麼撐起自己的「雄心」?
文 | 李大橘
編輯丨崔赫翾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昆明所在的雲南省是個「寶藏省份」。
地形複雜。
密布的溝壑和林立的山川猶如褶皺,似乎要把雲南從中間崩裂。熱帶雨林、大江大河、高原湖泊、高冷雪峰等在這裡都能找到。整個雲南高差異常懸殊,最高點梅裡雪山海拔高達6740米,最低點在南溪河與紅河交匯處,海拔只有約76米。
不僅如此,還氣候多樣。雲南真的是「十裡不同天」,北高南低的巨型階梯使這裡足足出現了北熱帶、南亞熱帶、高原氣候區等7個氣候類型,相當於從海南島到黑龍江的氣候變化。
昆明滇池,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 圖 | 圖蟲創意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給雲南貼上了諸多標籤:「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中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複雜而又豐富多彩成了這裡的底色,放到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裡都相當亮眼。
但如果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雲南的地理條件並不太好:
首先,雲南地處西南邊陲,遠離國內主要政治、經濟中心,絢爛的雲南只能孤芳自賞。即便秦朝統一後開鑿「五尺道」(路寬五尺)連接了巴蜀與雲貴,使雲南不再孤獨,此後歷代王朝也念念不忘經營雲南,但在以中原為核心的古代,雲南很容易就成了一枚「閒棋冷子」。
其次,雲南各區域間也因峰連疊嶂的阻隔聯繫不深,各種勢力此消彼長,主導雲南的中心城市也在不斷遷移。元代前,昆明、曲靖、大理都曾當過雲南的中心城市。
還有一個很戲劇化的規律:雲南中心城市的交替幾乎每隔500年就發生一次。隨著元代雲南行省的建立,洱海沿岸的大理在當了南詔國、大理國500多年(748—1278年)的都城後,無法擺脫500年一變的宿命,被滇池沿岸的昆明所取代。
元代統治者之所以選了昆明,主要源於兩點。一是昆明位置好,正好在雲南中間。古代交通不便,「居中而治」是對一定區域實現有效治理的正道,在雲南範圍內居中的昆明也就更容易受到青睞。同時,昆明比大理更靠近中原,與元大都往來更方便,利於中央政府統治。
二是昆明的水利灌溉條件也更好。農業時代,省城乃至首都是耗糧大戶,周邊比較好的灌溉條件對於維持城市的正常運轉有很重要的價值。
如果說元朝時昆明再次被推向了雲南舞臺的中央,成了區域內各城市的「大哥」。那明朝之後,昆明的性格則被不斷打磨,具備了統轄區域各方應有的氣場。
明朝初期,傅友德、沐英、藍玉三大將領率30萬大軍遠徵雲南,後來這些軍人大多留在雲南。他們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打仗,打仗之餘還要耕田種地。「屯種聽徵」拉開了向雲南大移民的序幕,此後陸續到來的漢族移民達三四百萬之多。
相應地,昆明城也被好好營造了一番,街道市井、署衙書院、寺觀禪院、官邸民居、商鋪作坊等都漸次鋪開,吸引內地各種技術人才和商業人才,這促進了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昆明城市化得以提升。
而到了清朝康熙平藩後,雲貴總督府在昆明設立。雲貴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吏之一,昆明的政治地位提升,昆明的城市功能、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
此外,為了便於開礦,清政府對雲南交通下了很大功夫,以昆明為中心的滇黔線、滇川線、滇貴線等逐步建立起來,甚至連接到了緬甸、越南,雲南交通網得到前所未來的擴展,而昆明穩坐中間,不斷向四周擴散著影響力。
1840年前後雲南驛路交通狀況示意圖。
圖源:《雲南早期工業化進程研究》
除了昆明,滇西南紅河流域的元江、滇西的大理和騰越(即今騰衝)、滇東的曲靖等次區域中心城市也發展起來。
古代城市繁榮的一大標誌就是人口,清道光年間,昆明的人口就接近30萬,而幾乎同期的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人口也剛超過30萬。
當時昆明及整個雲南的發展潛力絕不止於此,但由於閉關鎖國政策的存在,雲南與越南、寮國、緬甸三國接壤,天然具有的外貿優勢基本沒怎麼得到開發,商品流通規模很小,甚至直到1875年,雲南對越南的出口幾乎為零。
即便在雲南外貿最活躍的19、20世紀之交,其進出口總額也不過40萬-50萬英鎊,而同期單是廣州一處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就達到了2000萬-3000萬銀元(大約相當於250—375萬英鎊)。
總的來看,此時的昆明已經是一座廣泛接納移民,並被多種文化長期糅合的城市,漸漸變得自由包容、圓融通和。
1866年6月,六個法國人組成了一支「湄公河探險隊」,從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逆流而上,他們的目的就是證實一下湄公河能否利於通航,從而考慮把中國西南地區的物產運到西貢去。在此之前,法國已武力侵佔了越南南部六省。
這支探險隊跋涉了5000多英裡,其中3000多英裡是西方人此前從未涉足之地,他們被無數的水系和難以適應的氣候弄得暈頭轉向,根本找不到源頭,最後得出湄公河上遊(即中國的瀾滄江)灘多流急,並不適合航行的結論。但他們結合探險中的見聞斷定,另一條河流紅河肯定能由滇入越。
在法國覬覦雲南這個「寶藏省份」時,英國也沒閒著。英國早在1852年就發動了侵緬戰爭,佔領緬甸,然後就開始謀劃從緬甸仰光通往大理,再進入四川。
英國於1875年組織了一支近200人的探險隊,也許因聲勢過於浩大,在闖入雲南後,探險隊與當地民眾發生了衝突,其中名叫馬嘉理的英國翻譯官被打死,其餘人被趕回緬甸。但此後英國利用這起事件大做文章,通過不平等條約進入了雲南。
看到英國向雲南步步緊逼,法國很著急,作為18世紀與英國比肩的殖民強國,在此前北美洲和印度殖民地的爭奪中,法國基本沒撈到什麼好處,如果連雲南也丟了,那法國擴張的野心就只能悄悄藏起來了。情急之下,法國在1883年發動了中法戰爭。
這場戰爭中,雖然清軍也打出了諸如「鎮南關大捷」等漂亮戰役,但孱弱的清政府已經不能繼續支撐這樣一場戰爭,最終落敗。於是,法國也通過不平等條約進入了雲南。
就這樣,英法兩個侵略者分別以緬甸和越南為據點,各自從雲南東西兩邊發力,你通商,我通航,你修路,我架橋……雖然是為了榨取資源,掠奪市場,但竟也無意中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使西南邊陲的雲南在危難中成為了西南門戶重鎮,也使自由散漫的昆明慌亂中跟近代工商業結了緣。
1884年,當雲南疲於應對英法兩國的侵略時,早已認識到侵略者工業品威力的雲貴總督岑毓英在昆明創立了雲南機器局,這是整個雲南的第一家近代企業,主要生產火炮。後來,冶金、電力、玻璃、火柴、捲菸、製革等企業依次鋪開,有的甚至引領了全國風尚,比如耀龍電燈公司興建的石龍壩水電站,就是我國第一個水力發電站。
與此同時,繼蒙自、河口(今屬紅河州)、騰越(今騰衝)、思茅(今屬普洱市)開埠後,昆明也於1905年開埠。
跟前面眾多「小兄弟」有所不同,昆明是主動開埠的。
當時英法的觸手已經伸到了雲南周邊,選定的幾個通商口岸都是重要節點——騰越是雲南進入緬甸的門戶;蒙自和河口是紅河沿岸的重要口岸,而紅河能通往越南;思茅是雲南傳統產茶區,也是滇西南最重要的茶葉集散地。
昆明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一直被英法惦記著,主動開埠肯定比被英法「碰瓷」開埠好得多。
雲南當時主要通過蒙自、騰越、思茅「三大關」進行貿易,開埠後的昆明充當商品集散腹地,外商紛紛在這裡設立洋行、開公司,直接經營從各口岸運來的各種洋貨,昆明的工商業逐漸繁榮起來,有商行僅靠銷售瓜子、蜂蜜、白糖等土產每年就有「數萬金生意」,與光緒初年昆明土產銷售「寥寥無幾」的狀況對比鮮明。
開埠5年後,又一件深刻改變昆明城市格局的事件發生: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這條翻山越嶺跨河谷的鐵路從昆明一直修到了越南海防港,這是中國第一條國際鐵路,由中法雙方合資建成,中國出土地、勞動力及負責以後的維修、保養等,法國出資金和技術。
滇越鐵路路線圖。圖源:昆明日報 王麗娜/制
自此,雲南經濟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原來從雲南運貨到海防港,靠馬拉肩扛,最快也要半個月;有了鐵路後,從雲南錫產地個舊到海防港只需4天左右,而從昆明到海防港,再坐船去香港,也僅需一周。
從此,雲南貿易量成倍往上翻,滇越鐵路雲南段壟斷了雲南近85%的進出口貿易,100%遠走南洋、歐美的客貨、郵路運輸。
滇越鐵路。 圖|圖蟲創意
1908年,雲南對外出口額為1200多萬關兩(清朝中後期海關所使用的一種記帳貨幣單位),滇越鐵路開通兩年後的1912年,這個數字便一躍達到2200多萬關兩。
但滇越鐵路的開通也讓洋菸大量湧入雲南,迅速佔據市場,菸草製品成了雲南進口貨物的第三位。
1922年秋天,一個名叫庾恩錫的雲南墨江人在昆明創立了亞細亞菸草公司,為了緬懷蔡鍔將軍及其領導的「重九起義」,他將公司創造的第一個捲菸品牌命名為「重九」,跟當時雲南眾多菸草品牌一起,開始了與洋菸的激烈抗衡,不過在當時支持國貨的潮流下,亞細亞菸草公司很快把洋菸的氣焰打了下去。
儘管後來亞細亞菸草公司停業關閉了,其他70多家菸草企業也因為規模較小而漸趨衰敗,雲南菸草一段時間在全國市場上平平無奇,但云南菸草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故事剛開始的還有當時的昆明,藉助滇越鐵路,昆明變得很風光——滇中、滇東及部分滇西地區的貨物先運到昆明,然後通過滇越鐵路疏散到各處。涓涓細流匯成奔流大河,昆明穩坐水中央,成了全省的廣闊腹地和交通核心點,資金、市場、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此交融,新生產力呼之欲出。
但昆明畢竟缺乏積累,1933年國民政府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東部上海、廣州、天津、無錫、青島的工業資本就佔了全國58%多,工業產值佔了70%多;中部地區工業集中在武漢,屬中上水平;西部地區的佼佼者重慶工業水平也只是處於中下水平,而西安工業產值僅佔全國0.02%,當時根本不值一提。昆明未被列入統計,但能想像其在全國大體是什麼水平。
或許當時「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昆明也並沒有太把這個放在心上,反而因為那幾年的跨越式提升而有點小興奮。
然而,一座城的命運是參差多態的。漸漸習慣於從容淡定的昆明未曾想到,終有一天自己也會被置於潮頭搏擊風浪。
1937年11月16日,70多歲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南京寫下遺囑,登船先行入蜀,三天後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接著,中國大地上開始了一場自東向西的人口和物資大遷移。
當時,隨著日本侵略者的全面侵華,北平、上海等東部大城市相繼淪陷,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東部地區分布著全中國的工業精華,幾乎所有的兵工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都在這。所以,儘快遷走這些戰略物資才能保住中國民族工業的元氣。
與此同時,日本軍隊還封鎖了中國沿海,切斷了中國大陸同國際社會的海上交通線,讓中國拿不到海外援助的各種戰略物資,這也成為中國抗戰的當務之急。
這時候很多人不自覺地把目光投向了雲南——緊鄰越緬,能構建國際大通道,且對內相對封閉,能有效抵禦日寇入侵。於是,雲南就成了不亞於川渝的中國抗戰大後方。
正所謂「西南邊疆,無事則已,有事則雲南首當其衝。而雲南一隅之得失,小則關聯西南諸省之安危,大則影響整個國家之興廢。」
一時間,大批沿海或內地的中央、地方及民營企業紛紛內遷到昆明等城市,冶金、紡織、機械製造、軍工、化工、交通等企業都來了,有的是繞道越緬北上進入雲南。
在眾多來滇的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央機器廠(昆明工具機廠前身)、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器廠等大型機械廠,這都是當時「央」字輩的大牛企業。比如中央機器廠,就是那個時代的「神奇工廠」,廠長王守競提出的經營方針是「你需要什麼我就生產什麼」。當時各種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蒸汽發電機、電動機,車床、銑床,碾米機、抽水機,都是從這源源不斷生產出來。這讓原本機械工業十分落後的昆明瞬間有了重量級產業。
據統計,截至1940年,昆明地區主要工廠企業已達80個,昆明工業內遷數量僅次於重慶、川中(即四川中部),昆明也因這些企業的遷入形成了四個區:茨壩(以機械製造為主)、馬街(以電工器材為主)、海口(以兵工生產為主)、安寧(以鋼鐵生產為主)。
此外,從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戰時工業集中分布的8個省份中,雲南工廠總數最少,但其實繳資本和幣值資本卻高於除重慶、四川之外的其他各個省份,說明了單個企業較高的資本密集程度。而雲南機械、化工等「重磅產業」多集中於昆明,不難想像,遷入昆明的產業都有相當高的技術及資本密集度。
戰時工業地域分布表 圖源:陳真、姚洛《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
當時,除了這些帶有官方色彩的大企業,商人們也沒閒著。雲南人繆雲臺創建了昆明水泥廠、王少巖開辦了雲茂紗廠,從江浙遷來的盧根記營造廠承包建築,上海「冠生園」也在那時來到昆明,帶來了西式糕點。
跟工業一塊遷入的還有資金,當時的國民政府「四大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紛紛來昆明設立支行,東南亞地區幫助國內抗戰的海外僑胞也把資金匯到了昆明。
人才也來了。提到人才,就得說西南聯大。
戰時南遷的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在長沙組建成西南聯大,後來長沙淪陷,學校只得臨時遷往了昆明,這一待就是八年。
當時中國的幾乎所有文化精英都集中到了這裡,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等,接踵而來的還有茅盾、老舍、巴金……都是振聾發聵的名字。
昆明接納了各路文化深流,融化了他們心中的苦悶,而散居城中的教授學生們也組成了昆明的「精神高地」。
於是,西南聯大在昆明開枝散葉了,這八年時間裡培養出了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和鄧稼先在內的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和不計其數的、在新中國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的人才。
產業、資本、人才再次在昆明這個絢爛多彩的城市中融合,昆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其產業高級感、文藝範兒、國際範兒都大為提升。
當然,在那個敵寇來襲,戰火紛飛的年代,成長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1937-1945年全面抗戰期間,在主政雲南的龍雲領導下,共有42萬雲南人投入抗戰一線,參加了20多次重大戰役,包括著名的臺兒莊戰役;
隨著沿海通道相繼被日軍封鎖,處在滇越鐵路、滇緬公路,以及後來開闢的駝峰航線三條生命線連接點的昆明,是中國對外聯絡,接受援助的唯一支撐點;
作為抗戰的大後方,昆明及整個雲南的農民努力開荒、生產、節衣縮食,負荷因戰爭湧入的同胞,並為抗戰前線提供大量抗戰物資,所以中國很多「第一」都出自昆明:第一臺汽車、第一臺軍用望遠鏡、第一爐電力煉製的鋼水……
應該說,身居偏遠南方的昆明人,多數時候是以一種寵辱不驚的生活態度,不慌不忙地安居樂業,然而一旦需要,昆明人又會做出石破天驚的壯舉,甚至改寫歷史的進程和走向。
抗戰結束後,大量工廠和人員陸續遷出大後方,國內經濟重心重回東部沿海,昆明工業開始下滑。
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昆明工業總產值只有0.88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下同),但當時大家整體水平都不高,成都也只有0.97億元,西安為1.1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日後憑工業崛起的「中部黑馬」長沙,彼時工業產值只有0.58億元。
此後,作為省內優先建設的城市,國家重點對昆明的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等產業進行建設,新建了昆明水泥廠、普坪村電廠、昆明拖拉機廠、雲南印染廠等企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於西部地區來說,有兩件事不能忽視:156個重點核心項目的建設和「三線建設」。
「一五」「二五」時期,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核心項目有1/3布局在了重慶、成都、西安和蘭州,雲南獲得的4個項目安排在了個舊、東川(後成為昆明下轄區)、會澤,作為省內「一哥」的昆明一項都沒有。
在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三線建設」中,成昆線、貴昆線等鐵路縫合了「雲貴川」的鐵路網缺口,讓昆明的觸手進一步延伸,但昆明在產業方面的支持還是比重慶、成都、西安等城市弱了不少:
重慶接收了東部遷來的上百個大項目和數十萬技術工人,建立起配套的國防工業體系;
成都不但機械、電子、航空等產業得到進一步強化,而且綿陽、廣元、西昌等一眾「小兄弟」也「各懷絕技」;
西安的航空、航天、重汽等產業藉此成長了起來,大批院校和研究所的遷入也讓整個城市「脫胎換骨」。
昆明為什麼當時沒像它們一樣得到那麼多支持?
這跟美國有關。
「三線建設」前,美國在越南燃起了戰火,讓雲南既是「三線」,又成了「一線」,考慮到戰爭危險,雲南當時沒被作為重點地區,其投資僅是全國投資的7%多,是四川省的36%,略高於貴州。
但當時的昆明並沒因此而鬱鬱寡歡,反而依靠前期形成的「小而全」的工業門類,在工業領域頻頻發起衝擊。
1958年7月的一天,在昆明城北郊遠離市中心的雲南捲菸廠(後改名為昆明捲菸廠)裡,一個名叫徐天騮的農藝師研製出了一種新的香菸配方,這個新品種與當時中國菸草業最好的上海煙風格迥異。香菸無論是從色澤、香味還是品質,都堪比英國老牌香菸「茄力克」,經鑑定其質量達到捲菸中的最高級別:甲一級,此後開始大量投入生產。當時所有的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只等著為它取一個好名字,大家商量後,將其命名為「雲煙」。
無獨有偶,也是在這一年,在離昆明不到100公裡的玉溪,玉溪捲菸廠第一包紅塔山香菸下線。次年,玉溪捲菸廠生產的幾箱紅塔山香菸送到北京。
雖然此時菸草界以上海、青島、天津生產的捲菸為主,但此時,日後「上青天時代」的兩大終結者均已齊聚舞臺。
與此同時,在重工業領域,昆明工具機廠也向屬齒輪、精密箱體等關鍵零件製造工藝發起衝擊。隨著一道道技術難關的突破,1965年,昆明工具機廠研製出了T42100大型雙柱坐標鏜床,這種有著18887個零件的大型精密工具機是當時世界上技術最複雜的工具機之一,稱之為「工具機之王」也不為過,而昆機則摘下了精密工具機的「王冠」。
成立於1958年的昆明機模廠也漸趨輝煌,當時生產模具的工廠在雲、貴兩省只有這一家,連老牌「茅臺酒」的酒瓶模具也由該廠負責生產。
改革開放伊始,昆明在工業領域依然銳氣不減,不僅昆明工具機廠、雲內動力、昆明捲菸廠、CY集團、昆明鋼鐵廠等重點企業的發展邁入了快車道,而且還孕育出了「白玫」牌洗衣機、「蘭花」牌冰箱、「春花」牌自行車、「山茶」牌電視機、「茶花」牌汽車這「五朵金花」,讓全國商界驚羨不已。
「五朵金花」都是軍轉民的成功典型,代表了那個時代「昆明製造」的輝煌。
「白玫」牌洗衣機是當時全國少有的洗衣機生產企業,《雲南日報》甚至曾稱之為「大西南的創舉」。
「蘭花」牌冰箱幾乎走進了那個年代雲南的千家萬戶,它是航空航天部昆明電冰箱廠引進義大利先進技術生產的當時代表國際水平的產品。
「春花」自行車主打女式自行車,當時昆明滿大街都能看到男士騎著 「金雞」自行車,女士騎著 「春花」自行車的身影,這成為一種潮流。
當年全國開始生產電視機的就只有三個基地:天津生產的「北京」牌,上海生產的「上海」牌,昆明生產的「山茶」牌。「山茶」電視機雖然比前兩者產量少很多,但鼎盛時期也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建立了銷售網點。
「茶花」牌汽車更是曾創下汽車和汽車底盤年產量超過3000臺、銷售收入達1億多元的業績。
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這些產品往往供不應求,以「五朵金花」為代表的昆明製造業讓這座城市陡然一震,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連昆明的捲菸業也做出了創新,整個雲南對菸草工業先後投入了450億元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來武裝雲南菸草工業,使雲南菸草產業於1982年成為全國龍頭產業。
1984年的「春城」。圖源:昆明日報
「當時,整個昆明火車站附近賓館的房客,一大半是從全國各地來雲南倒賣捲菸的,整個中國菸草可以說是唯雲南馬首是瞻。」一位媒體界人士如是感嘆。
菸草製造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集聚大量的財力。舉個小例子,著名的「菸草大王」褚時健,在他52歲時(1979年)被調往雲南的玉溪捲菸廠,隨後17年裡,他帶領玉溪捲菸廠累計創利稅達800億元以上,一年上繳稅金曾經佔到了雲南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雲南也就能有更多資金投入到農業、通信、運輸等建設。
到1987年,在全國38個省轄市及重點城市中,昆明工業總產值能排到第22位,這對一個西部城市來說,很不容易。
昆明市政府也讓製造業這把火越燒越旺,積極為企業尋找市場。1990年10月,昆明市政府組織了200多家國營、集體企業到毗鄰緬甸的瑞麗舉辦邊貿交易會。「五朵金花」、金馬柴油機、龍門洗衣粉、金殿檀香皂、昆紡棉紗、昆明製藥的阿司匹林等,都是中緬邊境貿易的主流產品。後兩年,昆明又開啟了向東南亞的進出口交易會——昆交會。
此時來看,昆明「工業」和「開放」這兩張牌似乎都打得不錯,但四季如春的昆明卻感覺到陣陣涼意,因為接下來,不知該怎麼走了。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迎來關鍵一年。
但這一年,昆明「五朵金花」之一的「白玫」洗衣機卻賣不動了,此後被迫停產。「五朵金花」中的其他品牌在經歷了各自的高光時刻後,也像同時遭遇了寒冬一樣,不約而同地匆匆凋零。
在工業品第一波消費浪潮,即工業品進入家庭的浪潮中,「五朵金花」脫穎而出,但十多年過去了,「五朵金花」的技術水平、經營策略始終沒有什麼改變,註定了其在第二波工業品消費潮,即當生產相對過剩時,消費者追求更高技術含量中銷聲匿跡。
「五朵金花」的凋零隻是當時昆明工業衰敗的一個縮影,昆明一些在上世紀聞名全國的企業,要麼被併購,要麼在行業內逐漸丟失了話語權。
這背後,暴露的是長期以來昆明工業難以癒合的裂痕。
昆明當時的主要產業有菸草加工、機械製造、化工、機電、礦冶、花卉生產及生物製藥等,在這些產業當中,礦冶、菸草加工、花卉生產及生物製藥等產業是外面引進技術與自身優勢結合的產業;旅遊產業是立足自然人文資源向外推廣的產業;物流及商貿產業是地緣優勢的產物。只有機械製造、化工、機電等產業,是近現代國家產業戰略布局的產物,是硬生生「移植」過來的,要想讓其進一步發展,必須給這些產業做好配套,使其「開枝散葉」才行,但這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真正發揮優勢。
昆明的機械製造、化工、機電等產業顯然只停留在傳統產業階段,沒有向深層次發展,在技術設備更新及生產工藝上存在明顯不足,產業鏈也相對殘缺。
就拿「五朵金花」來說,由於上遊企業缺失,許多零部件和原材料都必須從省外或國外購進,外購件幾乎都在80%以上,給企業增加了15%-20%的生產經營成本,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市場競爭力不足。
「單兵作戰」的企業,最後肯定走不了很遠。
昆明顯然也看到了自身的工業困局,1995年前後,昆明全市掀起了一場大討論,爭論的焦點是:昆明仍作為工業城市繼續擴大工業規模,還是發揮地緣優勢,主攻第三產業。
當然,兩種觀點各有理由,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昆明有礦、有工業基礎,而且二產經濟效益明顯高於三產;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則認為昆明環境容量有限,工業發展制約度大,在區位、旅遊和社會經濟資源方面優勢大,發展第三產業能揚長避短,也能為省內其他地州發展工業騰出空間。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發展工業跟發展商貿、旅遊等並不衝突,城市本來就是起源於社會分工,發展於商貿,騰飛於工業,但當時的昆明面臨的工業發展壓力確實很大,再加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來襲,昆明此後逐漸開始從商貿旅遊方面突破,工業方面則著力很小。
1999年,昆明三次產業結構首次呈現出「三二一」特徵。也是在這一年,昆明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這是我國首次成功舉辦的國際級別最高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一舉將昆明這座城市推向高潮。直到現在,在昆明還有著濃厚的世園會的影子。
世園會曾經給昆明的發展帶來不可多得的機遇,為了世園會,昆明修了69條道路,城市建設提前了至少十年。
隨著東部沿海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當河南、重慶、四川等中西部省市紛紛乘勢引進產業集群中的「第一粒種子」——河南建設了富士康工業園;重慶引進了惠普、宏基、華碩,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時,昆明全市新審批工業用地及新上工業項目大幅下降,也幾乎沒能引進足夠形成「熱島」的巨無霸企業,昆明工業經濟增速趨緩。
到了2000年,在西部省會城市經濟總量排名中,重慶、成都分別以1590億元和1313億元霸佔前兩位,後面的西安和昆明不相上下,GDP分別為689億元和626億元,當時的西安也陷入了製造業發展的困局,自從1980年殺到全國城市經濟總量第20名後,一路下滑,直到20世紀結束再也沒擠進過前20,最糟糕時候甚至不如中部的湖北襄陽。
那時候,昆明和西安是一對迷茫的「難兄難弟」。
時間轉眼來到了21世紀,2003年,感覺到發展壓力倍增的昆明提出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再次回到了大力發展工業的軌道上來。
也是在這一年,昆明大力拉伸了城市的「骨架」,提出以滇池為中心,向南發展。這一規劃讓昆明的「圖騰」滇池搖身一變成為昆明的中心湖。
但昆明這個中心的樣子有點糟糕——在多年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滇池水質嚴重下降,80年代末就已經風光不再了。雖然昆明一直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搶救性治理,但恢復起來緩慢,2004年,曾有昆明人想到滇池中打撈「二戰」時期飛虎隊的飛機殘骸,但潛水員潛入5米深的水裡,就像掉進黑暗的馬裡亞納海溝。
圖為2019年1月無人機拍攝的滇池和周邊溼地,滇池近幾年水質已明顯改善。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所以,昆明在發展工業的同時,還必須小心呵護生態,肩上的擔子顯然更重了。
這時,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已開始強力推進,整個中國都在搞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對能源、資源以及機械、化工產品等需求都較大,正好給了昆明工業發展一波助攻。
到2007年,昆明的金屬冶煉、化學工業、通用設備製造等相比2003年都有不小的發展,而菸草製品業仍穩坐第一大產業的寶座,在工業增加值中所佔比重超1/3。
圖為2003—2007年昆明市各工業部門增加值所佔比重及年平均增速
那時中國各城市在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上都下了很大功夫,昆明即便有些許進步,但依然在強手如林的中國城市中也顯得平平無奇。
「實力並不強、速度還較慢。如果不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就有可能被遠遠地拋在後面,就可能被邊緣化。」昆明的官員很焦慮。
這種焦慮甚至還在「春城」掀起過一場有關「昆明被邊緣化」的討論。
也是在這時候,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滾滾而來,昆明工業軟肋也再次暴露,偏重的工業結構很容易因為外部的「打噴嚏」而引起自己「感冒」,連曾經榮譽加身的昆明工具機也被需求萎縮這「最後一根稻草」壓垮,陷入連年虧損,此後一蹶不振。
經濟危機中,新中國成立初期發展程度還不如昆明的長沙,卻依靠前期對完整產業鏈的布局,縱身一躍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而幾年前經濟總量落後於昆明的合肥和南昌,也都有了拿得出手的工業力量,大踏步超越了昆明。
到2012年,在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排名中,川渝仍在前面領跑,西安、昆明分別位列第三、第四,看起來似乎跟2000年沒什麼差別。
然而,此時西安經濟總量已破4000億元,昆明卻剛過3000億元,西安已領先昆明一個段位,早就不等昆明了!
知恥而後勇。
接下來幾年,昆明主要集中精力做這麼幾件事:一是進行大規模城市改造;二是以招商引資來促進投資,拉動城市發展;三是默默對產業結構進行升級,逐漸減輕對菸草製造業及資源、能源型工業的依賴。
可以說,那幾年昆明一方面在還舊帳,另一方面也是在謀突破。
沒想到,此時中國的大發展,竟再次讓這座城市跟隨潮水行至浪尖,成了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熱點。
之後,國家送來多份「大禮」:
2011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昆明及整個雲南的地位更加突出,「邊陲」變成了「前沿」;
2015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雲南滇中新區,作為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舉措;
2019年1月,《滇中城市群發展規劃》獲得原則同意,將進入組織實施階段,範圍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7縣市,面積11.14萬平方公裡,是國家重點培育的19個城市群之一。
一般來說,國家對一個城市的定位,是基於城市的自然稟賦與發展狀況給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這個城市能走多遠。
在我國眾多城市中,昆明是一個很獨特的存在,這種獨特性根植於內生,也同樣根植於外在。
從國內看,昆明雖然不是雲南的正中心,但若把貴州也框進來,整個雲貴高原就是一隻手掌,昆明幾乎就在中心。
跳出來看,雲南是整個中南半島的制高點,以這裡作為中心點,能夠俯瞰總人口有數億之多的超大地理板塊——中南半島的紅河三角洲、湄公河大平原、依洛瓦底江平原。
昆明深知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重要性,積極抓住機遇進行對接。
首先,找準目標。
昆明的目標是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區域性」主要指立足祖國西南,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指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心」指在區域內成為各類要素聚集中心,發揮樞紐和帶動作用。
為此,昆明提出到2030年分三個階段基本建成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
第一階段,到2020年,全市GDP達到7000億元,人均GDP達到1.4萬美元;
第二階段,2021年到2025年,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特徵初步顯現;
第三階段,2026年到2030年,基本建成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
其次,打造名片。
這幾年,同為西部城市的成都、西安著手加強對自身形象的宣傳,搭乘新媒體和網際網路高效傳播的快車,悄悄變得「時髦」起來,成了被網友津津樂道的「網紅城市」。連隔壁的貴陽都靠大數據讓自己有了「科技範兒」。
相比而言,作為中國乃至世界自然資源最好的城市之一,昆明在自我宣傳方面有所欠缺,其大美山水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展示,提起昆明,很多人只能聯想到鮮花、滇池、西山.
因此,近幾年昆明著力打造「世界春城花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健康之城」三張城市名片,在「顏值高」「底蘊厚」「稟賦好」的基礎上強調「國際範兒」。
再次,在產業方面下功夫。
長期以來,昆明缺乏亮眼的產業,其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菸草工業和石油項目的帶動,昆明急需拿得出手的產業。
於是,近幾年,昆明把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188」重點產業發展,其中包括先進裝備製造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電子信息製造業等新興產業,向中高端產業下功夫。
2015-2019年,昆明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8%。其中,2017、2018年,昆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位。
今年,昆明加強布局了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慧、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上百個新興產業項目。
最後,打通內外交通「大動脈」。
歷史上,昆明的幾次雄起都離不開內外通達的交通。這幾年,滬昆、雲桂高鐵使昆明的交通網更完善;正在建設中的渝昆高鐵從重慶西到昆明南,將連通雲貴川;長水國際機場是國內連接南亞、東南亞通航點最多的機場,正在進一步改擴建,未來將發揮更大作用。
圖為昆明長水機場一景(2013年8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除此之外,建設中的中老鐵路、中緬國際鐵路、中泰鐵路等,通車後將構建起以昆明為起點的泛亞鐵路網。
嶄新的昆明,正在悄悄積累、長成。它曾勇立潮頭、擔當過大任,也曾迷茫徘徊、丟失過機遇,但其包容開放的底色從來沒變過。在東南亞各國慢慢釋放潛力、成長起來的時候,只有自己練好內功,才能終有一天凝神聚力,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團為庫叔提供15本《經濟新動能》贈予熱心讀者。注重創新意識,增強金融國際競爭力,解決產能過剩,尋求脫虛向實。2020年,判斷中國經濟走向和產業進程。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