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麗梅
1月7日,貴州、廣東等省區的音樂與舞蹈學本科生招生術科聯考陸續開場,2021年藝考拉開大幕。據統計,每年藝考報名人數都呈上升趨勢,2020年已達50萬人次,其中絕大多數學生要參加各省組織的聯考,聯考已成為影響藝術生命運的大事。
牽動著眾多學生與家長神經的同時,聯考也關係到近200所高校、數十個音樂專業方向的招生大計。如何讓聯考制度更為合理、完善?如何讓聯考真正有助於各院校選拔符合自己要求的優秀人才?音樂教育專家們積極探索,獻計獻策。
校考減少,聯考成大勢所趨
今年藝考,一些擁有獨立校考權的高校開始分地區、分專業地承認省統考成績,減少校考。例如,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今年在北京地區招生沿用校考,在北京以外的省區招生開始使用當地的聯考成績,明年起,該校在北京市以及外地招生將全部採用聯考成績;山東藝術學院今年對聯考覆蓋的部分專業取消校考,在聯考成績達到該校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考生高考文化成績擇優錄取。
這些學校招生方式的調整,是根據去年10月1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2021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2020]13號)要求而相應作出的。該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在省級招委統一領導下,認真落實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國家教育考試組考防疫工作的有關部署,統籌考慮當地疫情防控要求和學校實際,科學制定特殊類型考試工作方案,包括招生專業、考試時間、考試地點和方式、考試科目、防疫措施等有關要求。要為考生提供更多考試便利,儘量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省級招生考試機構要積極創造條件增設藝術類專業省級統考科類,鼓勵省際間聯合組織省級統考,擴大省級統考專業範圍。鼓勵高校進一步減少藝術類校考專業範圍。」
「校考有其自身的優點,主要在於個性化,即學校可以按照自己的發展目標與具體的教學要求來設計考試形式與內容,保證及時招進自己學院所需要的人才,例如,本校交響樂團、民樂團中哪些樂器聲部急缺人,就可以優先招收這些專業的學生。」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田耀農在肯定校考優勢的同時,也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容易因人為因素產生不公平。如果沒有強有力和有效的監督,負責招生的老師容易滋生腐敗,這是國家近年來大力推行聯考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校考招生面比較窄,不能全面鋪開。
據了解,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已從去年開始面向聯考合格生源招生,要求考生首先參加本省聯考,聯考成績合格者才有機會參加校考;聯考沒有覆蓋的專業可以直接參加校考。目前,已有15所校考院校明確部分專業招生方式依據省級統考成績進行初選,達到院校劃定的初選合格標準的考生方可參加校考。獨立校考的藝術院校正在減少,聯考已變得越來越重要。
【爭議】
現行聯考的四大弊端
實行二十多年來,聯考的優勢與弊端都顯現出來,參與聯考的各院校有深切體會。
首先,聯考使得各院招生對象的比例受到制約,專業分配不均衡。海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曉平舉例,各省分配指標,往往造成一個分數段內某一個專業分布過多,超過了這個學校的需求。而學校需要的某些專業人數又不夠,無法統籌安排各個專業小方向的錄取比例,特別是舞蹈專業學生還存在男女生比例的問題。
其次,評委的質量不易把控。華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梁軍總結,由於報考人數多導致聯考的戰線過長,評委老師很難做到在所有時間段內精神都高度集中;評委教師數量龐大,但其水準在甄選過程中很難把握。
第三,聯考逐漸將藝術性考試變成了純技術方面的考核。河南一所高校音樂專業負責人認為,聯考由各省的考務行政部門來組織,考試科目的多少、取捨不是從專業角度而是從操作程序的簡便方面來設計的,儘量減少有爭議的專業科目、採用容易標準化的科目,考核結果可能並不客觀。
第四,全省統一的標準及考試內容與各學校的實際需求脫節。田耀農表示,表演類專業需要體現個性,而教育類專業要求的綜合素質高,很難用統一標準。
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蔡夢進一步分析,「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定位,選拔人才的標準也不同。比如,我們學校招生有三個不同側重點:針對音樂表演專業,看重考生的演奏或演唱能力;針對音樂師範考生的考察,鋼琴與聲樂並重,無論對基礎還是發展潛力,要求都比較高;選拔優質美育教師也有一整套不同於前兩者的標準。而有的省份聯考只考察聲樂或者器樂(鋼琴或其他某一門器樂都可以)其中一項技能,沒有個性化的設計與選拔方法,很難選拔到理想人才。」
【建議一】
探索分層分類的新聯考模式
聯考雖然有不少缺點,但同時也有一些校考所不具備的優點。
浙江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郭克儉總結,聯考的優點在於:外請其他省份的評委,教考分離,程序比較嚴密、規範;評委們集體打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之後計算平均分,之後有兩級複查保證公正;考試科目比較全面,對於選拔綜合素質好的同學有優勢,適合師範大學音樂教育、舞蹈專業的考生;一次省聯考成績可以使用很多次,考生可以一考多選,不需要到自己報考的各個學校依次去趕考,大大降低了考試成本。
由於關係到大多數藝考生的命運,如何通過改革讓聯考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優勢成為焦點問題。
「無論是校考還是聯考,關鍵在於抓住擇優錄取的本質,變革機制,使其更合理。聯考也曾經被利益薰染,後來考試全程使用錄音、錄像,之後評委聽音打分就規避了風險。」不過,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徐元勇也表示,對於一些專業,藝術考試的校考應該堅持,重點是建立人們無法逾越的制度、健全規避人性弱點的考試規則。
重慶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孫偉建議,不能固定評委群體,每年應該在不同城市、不同大學隨機抽掉老師擔任聯考招生的評委,以免滋生腐敗;對於表現好的評委老師要給予表揚。
蔡夢建議,根據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的結果,將全國院校分為若干層次來設置考點,例如,處於A級、B+級的學校形成一個考點,中等層次的學校形成一個考點,C級的學校形成一個考點。這樣,考生可以去符合自己水平的考點參加考試,目標準確,避免跑冤枉路。
梁軍建議,將招生學校分為專業音樂院校、師範院校、非師範類綜合大學三類,進行相同類別的校際聯考招生;每一類院校可以按行政片區進行聯合考試,評委由另一片區的專業教師擔任評委。不過,區域聯合招生的組織管理比較困難,場地、費用的承擔、分攤協調起來較為複雜。
【建議二】
聯考科目分級別、多樣化
星海音樂學院聲樂教授段嶺認為,聯考的形式和內容都應與時俱進。比如,有些省聯考的聲樂考試,常年考核那幾首固定曲目,如果是為了便於比較不同考生對同一首曲目的演唱水平,那每年的固定曲目也可以更新一下;音樂表演專業招生需要面對面,而一些省聯考面試要拉簾,讓老師無法對學生的演唱以及形象是否適合作出評判。
田耀農建議,擴大聯考科目,使之更加多樣化。例如聲樂、鋼琴等每一種專業都要單獨設置考試項目,提供可供挑選的目錄,學校各取所需——專業音樂學院的聲歌系選擇聲樂科目的成績,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聲樂專業可加選其他項目;基本樂理、視唱練耳設置多個等級,專業院校作曲系可以選擇第三級的成績,師範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可以選擇第一級的成績。
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康瑞軍認為,借鑑獨立院校2020年校考的成功經驗,對專業主科初試可實行遠程線上遴選,提高複試入圍要求;在人數合理、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開展線下面試,進一步加強對考生品德、表達、臨場表現等綜合能力的考察,學生只要到自己通過初試的學校或省份參加複試即可,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
【建議三】
建立省際、校際聯考平臺
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李海鷗介紹,近兩年,山東師大嘗試建立省際聯考平臺,去年有23所高校參加這一平臺,除了山東本省的高校,還有遼寧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福州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增加了考生的選擇機會、提高了錄取率。今年將有135所高校參加山東師大的平臺聯考,網上報名從1月15日開始。
康瑞軍分析,按照([2020]13號)文件精神,「鼓勵省際間聯合組織省級統考」,意味著教育管理部門也注意到了省統考機制自身的局限,因而鼓勵省際聯考,將上述科目設置及評分起伏過大的問題控制在一個較好的水平線上。這對於相鄰省份高校或辦學層次較為接近的院校來說,既是指導性文件也是一條可探索的出路。去年10月,6所部屬師大音樂院系的負責人經多次研討,並形成了一個倡議性的方案,希望今後有機會得到主管部門的批覆試行。
康瑞軍建議,還可以嘗試校際聯考,通過跟各省招生管理部門協商溝通,在評委互派、試題庫(包括樂理、視唱練耳等科目)共享等方面密切協作,規避招生評分環節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熊小玉建議,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學校可以就這一專業向全國招生,將統一考試定在某一天。例如,全國報考江西師大音樂學專業的學生都於特定日期到該校參加考試;其他非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可以在本省內聯考或者舉行校考。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方能充分發揮出選拔各校所需優秀人才的作用。
- THE END -
「星標」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
不錯過每條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