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局、山東分局:
聽了林胡笳〔乎加〕同志報告後,中央認為膠東黨在僅僅五十個同志努力之下,年餘發展了數千黨員,創造了六、七千人的黨領導的隊伍,這是偉大的成績。中央對膠東工作有以下提議:
一、膠東黨及軍隊活動應該努力爭取山地,以建立膠東的堅固的抗日根據地。
二、在整個山東,應提拔本地幹部,培養本地領袖,這對山東抗戰與黨的工作有極重大意義。在膠東適當的解決林一山同志工作,鞏固膠東黨內團結,由陝北去的王文同志擔任膠東區委書記,是否適當,請分局考慮。
三、在膠東及整個山東,應大量發展黨的組織,特別是我軍活動的區域。
四、繼續鞏固與發展部隊,建立各種制度。山東縱隊應派人去參加政治工作,擴大兵工廠,解決子彈及武器問題。
五、加強對偽軍的工作,爭取其反正或瓦解其部隊。向漢奸籌款應有適當的政策。向商店富戶籌款,亦應有一定限度和次數,不能隨時大籌,引起他們反對我們。
六、林過北局及分局時,望具體討論,給膠東工作以幫助。
中央書記處
1939年5月13日
(1943年初調任中共山東泰山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的林乎加同志)
林乎加,1916年12月生,山東長島人,高中學歷,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12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至1939年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路指揮部中隊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委員,八路軍山東縱隊五支隊政治部青年部部長,膠東區黨委青年部部長、民運部部長。1939年至1940年任魯南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1940年至1942年任魯南區黨委宣傳部部長。1942年至1943年任魯中區黨委宣傳部部長。1943年至1949年任中共山東泰山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1949年起任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農工部副部長、省委宣傳部部長。1950年8月起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1952年12月至1957年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秘書長。1955年8月至1965年2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65年至1967年為國務院「小計委」領導成員。1967年至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關押。1972年至1977年任國家計劃委員會革委會副主任、黨的核心小組成員。1977年1月至1978年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上海市革委會副主任。1978年6月至10月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書記、天津市革委會主任,市警備區第一政委。1978年10月至1981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其間曾兼任北京衛戍區第一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1978年10月至1979年12月任北京市革委會主任。1979年12月至1981年1月任北京市市長。1981年2月至1982年5月任農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任農牧漁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任農牧漁業部顧問。1988年4月至11月任農業部顧問。國務院「三西」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共八大代表,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任職至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中共十三大分別增選、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2018年9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身患眼癌重病的林一山同志)
從求學到革命——林一山,1911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文登縣澤頭鎮林村。1931年在濟南上中學期間,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9月,進入北平師範大學讀書,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學校地下黨中心黨支部書記,組織參與「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37年5月,林一山代表北師大中心黨支部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七七事變」後,為加強膠東黨組織的領導力量,中共山東省委緊急會議後,中共北方局和山東省委派遣林一山、張加洛等一批共產黨員到膠東。林一山等人到膠東後積極活動,東到文登、威海衛、榮成,西去蓬萊、黃縣,與當地黨組織取得聯繫,進行武裝起義的發動工作。自1937年11月起,膠東特委派林一山到威海開展統戰工作。經同學孫明光的介紹,林一山同當地「民先」隊員取得了聯繫,並與專員孫璽鳳進行了幾次談判,代表膠東特委向孫璽鳳提出了發動威海起義,共同抗日的主張。1937年12月15日,中共膠東臨時工委在溝於家村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決定重建中共膠東特委,理琪任書記,呂志恆任副書記,林一山等任中共膠東特委委員,並做出了發動天福山武裝起義和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的決定。林一山作為天福山起義的重要領導者之一,見證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的成立。12月24日天福山起義時,林一山專門就做好武裝工作講了話。1938年威海起義後,中共膠東特委決定成立膠東軍政委員會,同時成立「三軍」司令部、政治部,林一山任膠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三軍」政治部主任。同年2月13日,林一山與理琪、宋澄等率領「三軍」一部攻打牟平城。雷神廟戰鬥理琪犧牲後,呂志恆、曹漫之、林一山等率部西上抗日。1938年4月起,先後擔任膠東軍政委員會主席兼「三軍」總指揮,膠東區黨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和統戰部長,臨時參議會參議長、膠東行署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林一山先後擔任青島市委書記兼市長、安東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遼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組織領導遼南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不做大官做大事」——林一山年輕時就很信奉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而不做大官做大事也成為他一生的信條。1949年夏,林一山任第四野戰軍南下幹部團秘書長,南下工作途中,中央宣布了廣西省領導班子的人選,林一山任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四野」南下工作團到達武漢後,林一山在長江邊看到因水災流離失所、逃荒要飯的災民,立刻脫下戎裝,投入到復堤救災工作當中。這次水災讓他深深地體悟到水利是立國的根本。當時國家建設百廢待興,本著「不做大官做大事」的信念,林一山不顧戰友們的勸阻,接受了中南局的挽留,不惜降級出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長、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等職,並參加了對南京國民黨政府水利部和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的接管工作,他潛心鑽研專業知識,很快就完成了從外行到內行的轉變。一代水利泰鬥——1953年2月,林一山接到通知,隨毛澤東主席外出並匯報工作。19日,林一山備齊資料,踏上海軍「長江」艦,開始了三天三夜的難忘航程。在「長江」號軍艦上,毛主席向林一山了解長江洪水的成因,問及長江流域氣象特點、暴雨區如何分布。林一山打開隨身帶的長江流域圖,一一回答了主席的提問。第二天,林一山把長江平原防洪工程的規劃向主席作了匯報。在「長江」艦上,毛主席第一次對林一山提出了南水北調和興建三峽大壩的宏偉構想,並通過一系列指示,從戰略高度指出了長江建設中最為關鍵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兩個重大課題。毛主席的一席談話,決定了林一山後半生的命運,直到1994年83歲離休,林一山再也沒有離開過水利崗位。憑著一股鑽勁兒,林一山硬是在迷濛的長江水利問題治理和工程建設上趟開一條道路,成為一代水利泰鬥。從1953年到1958年,毛主席曾6次召見林一山。1956年在武昌接見武漢地區黨政領導人,毛主席曾風趣地向林一山打招呼:「哦,你這個『長江王』!」並對林一山說:「你能不能找個人替我當國家主席,我來給你當助手,幫你修建三峽大壩?」1958年,林一山擔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1970年12月,中央在「文革」的特殊環境下,根據武漢軍區和湖北省的報告批准興建的葛洲壩工程,在準備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倉促開工。這樣,施工不到兩年便問題叢生,難以為繼。1972年11月,周恩來總理抱病親自主持葛洲壩工程會議,宣布成立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指定林一山為技術委員會主任,具體修改設計任務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承擔。正在此時,林一山卻被查出患了眼癌。為了不辜負主席和總理的委託,在身患重症的情況下,林一山仍通宵達旦地研究影響葛洲壩工程的技術問題,最終形成「一體兩翼」方案,將一個陷於困境的工程引向了成功。林一山主持制訂了長江流域規劃,確立了防洪為主,綜合利用的規劃方針。明確流域規劃以三峽為主體,由防洪、發電、灌溉、排澇、航運和向相鄰流域調水等計劃組成。作為新中國領導三峽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世界權威專家所選的南津關壩址,重新選定三鬥坪為最優壩址;把三峽工程擺在治理和開發長江的主體地位,並將各項水利技術研究工作納入興建三峽工程軌道;提出用修「母子壩」即修建三峽和葛洲壩兩個工程的辦法,解決三峽大壩以下河段航運問題並回收水頭;寫出無限延長三峽水庫壽命的論文《水庫存長期使用問題》;研究「圍堰發電」「分期開發」方案,以縮短三峽工期;還總結用「移民工程」取代「移民安置」的方針。1979年,林一山任水利部顧問。全國人大第五、六屆常委會委員。林一山在黃河水沙利用、東北和內蒙林牧區土地綜合利用、西部調水以改造新疆和內蒙荒漠等問題上,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葛洲壩二、三期工程及其水電機組」項目,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特別是在雙目失明的艱難條件下,林一山先後完成了《林一山治水文選》《葛洲壩工程的決策》《中國西部南水北調工程》《高峽出平湖》《林一山論治水興國》《河流辯證法與衝積平原河流治理》等著作,成為一代水利理論大家。2007年12月30日,林一山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國家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悼念首任主任林一山時,用短語概括了他傳奇的一生:近百年歲月,叱吒風雲。十五載戎馬生涯,求索北平,馳騁齊魯,鏖戰遼瀋,南下荊楚,壯志沖天。矢志不渝也,情操高尚矣,大禹傳人難忘林一山。逾萬裡巨川,奔騰浩蕩。六十個治江春秋,辯證問水,三段固本,高峽平湖,南引北濟,厥功至偉。哲人其萎乎,餘澤長存焉,西陵石壁永鐫長江王。
(1952年毛澤東主席在「長江」艦上聽取林一山同志匯報工作)
(身患眼癌重病的林一山同志晚年伏案工作)
(王文同志)
王文,1911年生,原名王學善,曾用名羅文、老金,陝西省綏德縣耿家山村人。幼時家貧,得親友資助入校讀書。16歲考入綏德師範學校。1927年,在綏德師範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任綏德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和縣委書記。1936年8月,任中共吳寶縣縣委書記。同年12月,任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1937年10月,任中共米脂中心縣委書記。1938年春,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到山東。6月到膠東,任中共膠東特委書記。8月,赴掖縣與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領導人鄭耀南等面商部隊合編事宜,遂撤銷三支隊番號,將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和掖縣三支隊各部合編為第三軍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和五十五團,統一了膠東黨的武裝。9月18日,按照上級指示,第三軍改編為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12月,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1938年12月,中共膠東區第一屆黨員代表大會在掖縣葛城村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共膠東區委員會,王文任書記。1939年9月,膠東成立山東省第三軍區,統一領導除第五支隊以外的各地方武裝,王文兼任政治委員。1940年9月,原第五支隊編為山東縱隊第五旅,第三軍區又先後組建三個團,組成新的第五支隊,王文兼任政委。1940年夏,王文親赴大澤山區調查社會情況,並先後派出200多人的工作團,重點開闢大澤山區,使膠東半島的西部有了一塊較穩固的抗日根據地。1942年7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王文任主任。他根據膠東區黨委的指示,提出並強調把依靠群眾、堅持武裝鬥爭放在第一位;用人民武裝保衛人民的利益;處理好軍隊與地方、幹部與群眾、上級與下級的關係,並身體力行帶領廣大幹部深入農村,組織農救會、工會、青救會、婦救會等群眾團體,全面開展減租減息、大生產、參軍支前運動,勝利度過了膠東抗日戰爭史上最艱苦的一年。王文早年患有胃病,由於長期從事異常繁重的工作,不僅得不到醫治,而且愈加嚴重。1942年又染上肺病。1943年病情日趨惡化,在組織的一再催促下,才於8月住院治療,期間仍不忘為黨工作。同年11月16日病逝,時年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