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棗莊市薛城區常莊街道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服務退役軍人的張裕信感到無限榮光,用真情實感和驚人毅力,扛起服務3144名退役軍人及優待優撫對象的重任,被當地的群眾親切地稱呼為「獨腎鐵人站長」。他自2019年5月任常莊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以來,時刻以退役軍人為中心,高標準創建全國示範性退役軍人服務站,勇於擔當,善於作為,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創新服務新模式新機制。先後被中共薛城區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市、區級「先進個人」,2012年當選為薛城區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身殘志堅,與「軍」結緣
生在「紅色常莊」,現年52歲的張裕信,對軍隊和軍人有著特殊的情感。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他與軍旅無緣,卻讓他成為了崇敬軍人的「鐵桿粉絲」,有著像軍人一樣的工作作風。參加工作34年來,他時刻以軍人為楷模,以英雄為榜樣,以鐵道遊擊隊精神鼓舞為力量,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寫下了不平凡的履歷。2013年春,他不幸上患尿毒症,於當年8月進行了腎臟移植手術。術後,按照組織相關要求,本可以在家休養的他,卻始終堅持工作。
沒有圓上穿軍裝的夢,卻走上了服務退役軍人的崗位。2019年初,儘管身體不允許、家人不同意,但經過一番推心置腹的「做工作」,張裕信最終還是毅然走上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崗位。腎移植術後患者是能夠離開醫院的病人,但需每天早九晚九準時服用抑制免疫製劑藥物。為了不耽誤工作,張裕信常常隨身帶上藥盒,裝上服用的藥丸。有時工作忙起來,忘了服藥,給身體帶來危害,但他從不計較在意,有時晚上工作忙起來,來不及服藥,家人追問,就搪塞過去……
潛心鑽研,愛「軍」奉獻
張裕信常念叨的一句話,一門行業,你一年不通,三年不精,七年不成為專家,那你就「白混了」。從事服務保障工作短短三個月,他就做到了政策「一口清」、流程「隨口來」、方法「全會用」。2019年「八一」前夕,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領導到常莊街道走訪看望烈士遺屬,張裕信面對領導詢問街道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基本情況、政策落實和業務流程等等,對答如流,了如指掌,並對烈士母親曹召蘭的家庭情況、思想狀況、經濟情況、人際關係等作了一一介紹,獲得了領導的讚許。
在他的帶領下,服務站進一步精簡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標準,對服務事項按照「最多跑一次」,做到「應減必減,減無可減」,特別是對「農村60歲退役軍人生活補貼」「60周歲老年烈士子女生活補貼」等6項服務事項,實行系統提取、部門協同、上門服務、全程代辦。所需材料由原來的8項減為2項,事項整體辦結時間壓縮73%,平均辦結時間由以往15天減少為4天,最大限度方便服務對象。
拓展陣地,揚「軍」榮光
張裕信從小就喜歡聽老人們講述革命故事,感悟紅色情懷,嚮往軍旅生涯。為深度挖掘常莊街道英烈故事,傳承紅色文化,他歷時6個多月,走訪133戶軍烈屬及英模家庭,聆聽英烈事跡,收錄常莊籍英烈、英雄30餘位,擬撰寫出版30餘萬字的《常莊英雄兒女》,目前已整理7位英烈事跡。
今年上半年,張裕信結合「全國示範型退役軍人服務站」創建工作,利用3個月的時間,規劃設計建成200餘平方米退役軍人榮譽展室和退役軍人之家,收集英烈戎裝、勳章等實物30餘件,史料資料200餘條。同時充分挖掘陳金合烈士英勇事跡,建成佔地20畝的擁軍廣場,設有陳金合烈士紀念館、英雄廊、解放槐等14處紅色景點;並與原安徽軍區司令員沈善文、原濟南軍區炮兵第二十四團團長張宗超等常莊籍將校軍官取得聯繫,廣泛徵求老兵們的意見,獲得全力支持和高度認同。榮譽展室和擁軍廣場的落成,吸引了黨員幹部和周邊群眾參觀學習,有力地推動了常莊街道紅色文化傳承和發揚。
籤約服務,盼「軍」體健
常莊街道現有退役軍人及優待優撫對象3144人,其中烈士遺屬、參核參戰、60歲以上農村退役軍人等優撫對象289人,現役軍人家屬187人。新時代,如何做好退役軍人和優待優撫對象服務保障工作,增添他們的尊崇感、獲得感?張裕信經過深入調研,探索推出了優撫對象醫療籤約服務新模式。退役軍人服務站聯合區婦幼保健院、街道中心衛生院,成立了21支由89名全科醫師、鄉村醫生組成的優撫對象醫生籤約服務團隊,推出優撫對象醫生籤約服務新模式。「籤約服務」推行後,籤約醫生服務團隊定期對優撫對象進行常規體檢、入戶巡診、健康狀況評估,並有針對性地制定健康管理方案。街道吳莊村89歲抗美援朝老復退軍人張宗儉患心臟病,治癒出院第二天,張裕信就帶著街道中心衛生院李愛國、田壯、劉娟三位籤約醫生,來到張宗儉老人家,進行醫療保健巡診,認真為老人檢查血壓、血糖,並囑咐老人一定保持健康心態,合理飲食,注意休息。張宗儉老人激動地說:「真沒想到你們還上門來給我檢查身體,政府想得真是太周到了!」感謝之情言之不盡。
張裕信始終牢記「把好事辦好辦實」,努力推動服務保障退役軍人全周期、優撫對象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全覆蓋、服務體系全方位,按照下沉式、一站式、應需式、容缺式「四式」服務要求,創新開展退役軍人常·回家、常愛+、常安+、常·鄉聚和軍創企業常商匯的「五常引領」服務模式,街道、村(居)服務站服務保障水平得到了全面地提升。(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環澤 通訊員 王雷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