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應面向我們走來的是「雄炯炯氣昂昂」的天安門國旗護衛隊。
每天早晨的4點多鐘,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國旗愛好者,聚集到這裡,瞻仰五星紅旗的升起。 溫馨提示一下,如果取得晚,只能看到頭。
每一天,不管春去秋來,寒霜苦楚,五星紅旗總會伴隨著太陽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大地之上。
還記得去年的世紀大閱兵,來自「海陸空」的武警官兵和來自全國各個行業的優秀勞模參見了主席的檢閱。
很多明星也曾將打卡「天安門」,我覺得你的旅行地圖也一定少不了一張和天安門的合影。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一座中國綜合性博物館,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收藏品包括但不限於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世界三大宮殿之一。 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為中國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所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開始營造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廢帝(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逐出宮禁。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根據當時臨時革命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紫禁城後部的「後寢(內廷)」。當時的政府決定,將熱河(承德)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和盛京(瀋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於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從宮內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達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煥然一新。故宮博物院制定了「著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古建維修方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殘破、滲漏、瀕臨倒塌的大小殿堂樓閣得到了修復和油飾,愈顯金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