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瀟湘客
說起《西遊記》的二郎神,大家都不陌生,也十分喜歡這個角色,因為二郎神這個人有很多的優點,首先是他本事大,能和十萬天兵都打不贏的孫悟空打的有來有回,最終還聯合眾天神之力將他降服,其次他顏值高,在原著中他儀表堂堂,氣宇不凡,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聽調不聽宣,而且心高氣傲,吳承恩在贊詩中描寫他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總結一句話來說,二郎神就是現代版的一個高富帥,小鮮肉。
但筆者最近卻發現關於二郎神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二郎神這個聽調不聽宣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上來看,很容易理解成二郎神性子高傲,只聽調派,不聽宣傳,但仔細一想,宣傳和調派不都是一回事嗎?都是接到命令要去執行,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因此將聽調不聽宣理解為二郎神性子高傲是不太靠譜的。那麼這其中的意思就需要另外深究了。
要理解這個聽調不聽宣,我們就要問作者,作者已經去世好多年了,我們就要結合作者寫作時期的時代背景去分析,然後得出結果,這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西遊的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老先生,吳承恩所生活的明代時期有一套十分有意思的封國制度,是從永樂帝朱棣開始施行,這個制度就是皇帝的長子封為太子,其餘王子從小就封王位,而大約長到十七八歲就要去自己的封地結婚生子,只允許花天酒地,不允許幹涉政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宮廷內鬥。
朱棣實施這個制度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的皇位就是從他的侄兒朱允炆手中奪來的,因此他非常忌憚這樣的事情。
而這樣的制度吳承恩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也映射進了他的作品《西遊記》中,《西遊記》二郎神是玉帝外甥,是玉帝親戚,按照明代的制度,皇親不可幹涉朝政,因此二郎神就住在灌江口,平日不在天庭辦公,並且聽調不聽宣,這裡面的宣就是皇帝召見臣子,由於二郎神沒有幹政的權力,所以不聽宣;調,就是調派,是應對緊急情況時二郎神要接受的命令,承擔的責任,所以二郎神要聽調。這就是聽調不聽宣的意思。
而且,我們也可以推測一下,其實這所謂的聽調不聽宣,很有可能不是玉帝為了約束二郎神提出的,而是二郎神為了避嫌自己向玉帝要求的,所以說這根本不是心高氣傲的意思。
還有一點非常的有意思,就是二郎神接到玉帝調派,來到花果山見了天兵天將之後,說了一句話,他說此戰我如果輸了,不必你們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如果贏了,也不必你們綁縛,我自有兄弟幫忙。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二郎神害怕天兵搶他得功勞,實則不是這樣,這其中也是二郎神為了劃開與天兵之間的界限,消除自己的嫌疑而做出的無奈之舉罷了。
因此,哪有什麼心高氣傲的二郎神,不過是二郎神為了明哲保身的假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