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方言之「tiao腿就走」的「蹻」(tiao)

2021-02-12 洪洞土話


臨汾洪洞方言之「蹻」(tiao)

文/劉志傑(山西臨汾)

「蹻」,舉足行高也。從足,喬聲。(《說文》)

可蹻足而待也。(《漢書·高帝紀》)

莫不蹻足抗首。(揚雄《長楊賦》)

又如:蹻蹄輦腳(高舉腳,輕落足);蹻著腿坐著;蹻足(舉足);蹻腿(抬腳舉步)。

「蹻」音qiāo,本地方言中轉音讀作tiāo。同例轉音的還有敲鼓讀為tiāo鼓,手巧讀手tiǎo。

每個鮮活的生命自從一聲哇哇哭聲,呱呱墜地,過上一頭半年就會勇敢地蹻開步子,從此就開始了一生不息的奔波。蹣跚學步時先蹻哪條腿,先邁哪只腳,並沒有刻意地講究,這是人生的散漫自由階段。

而進入朗朗書聲的校園,就開始了人生的理性規範階段。班長喊出「齊步走」,必須先蹻出左腿,再蹻出右腿,「一二一,一二一」,喊「一」蹻左腿,喊「二」蹻右腿,整個隊伍步調一致,從此就融入了集體的大家庭。如果誰的步子蹻錯了,不是踩前排人的腳,就是被後排的人踩了腳,還惹得轟堂大笑,臉紅脖子粗丟人丟大發了。

最刻意並記在心間的蹻腿是「步米數」。捲尺是測量地面距離最精確的量具,但我們不可像帶著眼睛鼻子一樣隨時攜帶著捲尺。要估一下這個馬路有多寬,怎麼辦?有經驗的長者就會說「用步子步一下,就知道有多少米。」於是刻意地蹻起一隻腳,落下,再蹻起另一隻腳,落下,一步一步地蹻下去。關鍵是保持距離相等,還得一步一步地記著數,大概每蹻一下就是一米,這樣大概的距離就出來了。有人形容某個地點離得很近,就誇張地說:「那個地方蹻腳就到了。」這也是來自於蹻腳沒距離的經歷。

最雄壯威武的蹻,要數大閱兵時天安門前的壯觀場面。一排排、一列列,無論是身材魁梧整齊劃一的軍隊帥哥,還是英姿颯爽鍵步起落的巾幗女,正步走是最基本的步法。有過八年武警服役經歷的網友感慨地說:正步說是蹻,其實是踢出來的。部隊訓練正步要求是:踢腿如閃電,落地如炮彈,齊步走要求是腳跟先著地,正步走卻是全腳掌著地。一個方隊走正步,腳落地點整齊的話,聲音真的很響亮清脆,讓人聽了感到無比的震撼和激動。

最高最顯功夫的蹻,要數蒲劇武生的「朝天蹬」。朝天蹬其實是武術運動平衡動作之一,也稱「蹬靴」,支撐腿直立站穩,另一腿用手經體側上託,腳尖勾起,腳底朝上,高與頭平。要求蹻起並上蹬的腿能貼近耳側或扳向頭後,支撐腿站穩,身體立直。在武術中套路中為持久性平衡動作,須停足二秒鐘。如此瀟灑倜儻的蹻姿,須知蹻起十分鐘,蹻前十年功。要每天做一小時的壓腿、劈叉、下腰,堅持一年左右就可以把韌帶完全拉開。壓腿有正壓腿和側腰腿,算上左右一共是四個姿勢。劈叉分豎叉和橫叉,豎叉分左右,一共是三個姿勢,都要練,貴在堅持。

最講究最具有神秘色彩的蹻,當屬蹻進署衙或廟宇。記得是零幾年的時候,單位組織去平遙古城旅遊,在有名的縣署景點,人們散散落落,毫無節奏地蹻腿踏入了三百多年前的門檻。這時聽見導遊女士對一位遊人說:「先生,您的小孩是男孩。」那人愣了一下「是的,您怎麼知道的呀?」「進入古縣衙的門檻是有講究的,邁出左腳跨入門檻的一定生男孩,邁右腳進來的生的是女孩,這個很靈驗的。」

這時,同行的一個洪洞老太太沒聽太懂,問兒媳:「導遊剛才都說些什麼呀?」年輕時尚的兒媳操著一口洪洞土話對老母親解說道:「就是說蹻左腳進門蓋的生的是廝兒(對男孩的俗稱),右腳進門的生女子。」

「哦!那你出去,再從新蹻一下腿進門兒,記著蹻左腿,明年咱家裡能生個帶把子的……」隨行的遊客不禁大笑起來。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30課:「䟠」和「蹻」
    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蹻,今多以翹為之。」《集韻·宵韻》:「蹺,舉趾謂之蹺。或作蹻。」《素問·針解》:「巨虛者,蹻足(骨行)獨陷者」,王冰註:「蹻,舉足也。」這是說下巨虛穴的位置,巨虛穴,在蹺足時小腿外側肌肉凹陷最深之處。
  • 中醫六術之導引、按蹻
    所以就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這類治療原則,以之來使機體恢復到平人的狀態。因此,中醫治病的藥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要麼偏寒要麼偏熱,要麼偏溫要麼偏涼,要麼偏上要麼偏下,要麼偏左要麼偏右,而這個偏性古人就稱之為毒。毒藥的來源是西方。
  • 解密穴位 導引按蹻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裡介紹中醫常見的治療方法有五種,分別為
  • 【歷史】洪洞建築之——明代監獄
     洪洞素有槐鄉之美稱,在城內縣衙(今縣政府)西南隅,有一古老的監獄,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縣楊茂建,距今已600
  • 收藏|富平童謠,富平方言!
    惟以當地方言吟誦,方能品出原汁原味的妙趣。若用普通話誦讀,有時往往詞不達意,難以達到風趣的效果。筆者憑幼時記憶,整理出昔時盛傳於流曲一帶的鄉間童謠十餘首,謹供讀者閒暇一樂也。上樹樹,逮雀雀(tiao), 逮下雀雀餵老貓。【拐子拐】拐子拐,拐線哩,他媽叫娃吃飯哩。啥飯?麥飯,把娃賣到美原。美原殺雞哩,把娃哈(嚇)得作揖哩。美原殺牛哩,把娃哈的磕頭哩。
  • 陽 蹻 脈
    陽 蹻 脈
  • 洪洞土話品讀:「搲簟」的搲(wā)
    洪洞人經常「搲」,但能寫出「搲」的人估計不多,因為「搲」的這個義項更多地被「抓」替代了。「抓」出現時代跟「搲」差不多,宋代編輯的《廣韻》中就錄入了「抓」。在洪洞土話裡,「搲」「抓」讀音完全不同,嚴格區分的話,「搲」就是「搲」,「抓」就是「抓」,儘管很多時候它們的義項是相同的,運用的語境也相近。跟「抓」義項接近的,還有一個「挖」。「挖」進入字書很遲,首見於清朝著名學者、藏書家吳任臣著的《字彙補》。
  • 探源陳氏太極拳與洪洞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與陳式太極拳均突出一個「纏」字,洪洞通背拳之「纏」法與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練習方法具異曲同工之妙,表明了洪洞通背拳與陳式太極拳在拳法內在規律思維認識上的一致性,這也表明了二者技法、技理之間的內在聯繫。
  • 導引按蹻·上海課堂回顧
    12月13日上午,傅弘老師以導引按蹻經典正解的內容作為了上海站課程的開場,有很多同學也是從這一天,才真正的了解了什麼才是導引按蹻。| 取穴導引按蹻的最大特點是:運用手的中指點按在穴位上,便可以改善或解決許多疾病問題,而一種病所治療選用的一般是一到兩個穴位,最多三個。
  • 蘇承慧說洪洞土話:約莫·約摸
    「約莫」,似乎不應該在方言裡探討。《漢語大詞典》錄入了「約莫」,釋義為「大概,估計」。
  • 認祖歸宗尋根之源——說說山西洪洞大槐樹
    洪洞大槐樹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洪洞十大特色美食
    洪洞大槐樹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民間祭祖聖地,被譽為「根祖聖地」、「天下故鄉、華人老家」。洪洞還有著很多的特色美食,有機會的一定要嘗嘗!1、洪洞羊雜燴羊雜燴是洪洞縣的特產,最早出現於元代。
  • 瀕臨失傳的一門中醫古法 | 導引按蹻
    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什麼意思呢?隨著這近千年,中醫和醫理的不斷的發展,導引按蹻其實也在發展,那麼到現在,對於絕大多數的中醫內科疾病,導引按蹻同樣是有方法去治癒的。| 導引按蹻這四個字怎麼去理解?蹻字是中醫的特有字,這裡代指經絡穴位。按蹻,就是點按經絡穴位,並施以導引。
  • 學習中醫 | 失傳的導引按蹻
    於是堯帝便創編了一種舞蹈,教人用舞蹈來宣導氣血,通利關節,消除腿腳腫痛之病。這大概便是導引的雛形。《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其中,按蹺即是用手和腳來為病人治療的方式,按是用手,蹺是用腳。意思就是吃得多動得少,居住環境溼氣重的人,容易得「痿厥寒熱」這樣的病。
  • 洪洞大槐樹的火樹銀花
    7月7日晚,許多遊客在洪洞大槐樹景區夜遊主題活動中,近距離觀看了民間焰火之最——打鐵花表演。流光溢彩的鐵花,讓洪洞大槐樹出現了「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壯觀情景,藝人爐火純青的表演,贏得了現場遊客的陣陣喝彩。
  • 【史海沉浮】1303年洪洞大地震與山西洪洞大槐樹族根傳說
    也有的學者「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並結合所「收集查閱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臺簿」等資料統計,認為「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00餘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500餘縣(市)。
  • 豫章方言之見《方言》
    《後漢書·馮衍傳》:「拔周唐之盛德兮,捃桓文之譎功。」李賢註引《方言》曰:「捃,取也。」今豫章方言背地掠取他人財物曰「滾」,或以欺詐手段謀取他人財物者曰「棍子」,「滾」、「棍」皆「攈」之開口聲轉,按《南昌方言詞典》202頁:「滾:以假嫁人的方式拐人錢財。」發音kun,上聲調。   《方言》卷三「膠、譎,詐也。涼州西南之間曰膠,自關而東西或曰譎,或曰膠,詐,通語也。」
  • 山西洪洞大槐樹劉氏移民
    這大概是因為:一是洪洞隨「蘇三起解」的傳唱而揚名。二是隨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廣泛記憶。在長江以北的地方,特別是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為祖居地,在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這些省人口的外遷而也把洪洞作為尋跟問祖之地,如東北三省、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