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洪洞方言之「蹻」(tiao)
文/劉志傑(山西臨汾)
「蹻」,舉足行高也。從足,喬聲。(《說文》)
可蹻足而待也。(《漢書·高帝紀》)
莫不蹻足抗首。(揚雄《長楊賦》)
又如:蹻蹄輦腳(高舉腳,輕落足);蹻著腿坐著;蹻足(舉足);蹻腿(抬腳舉步)。
「蹻」音qiāo,本地方言中轉音讀作tiāo。同例轉音的還有敲鼓讀為tiāo鼓,手巧讀手tiǎo。
每個鮮活的生命自從一聲哇哇哭聲,呱呱墜地,過上一頭半年就會勇敢地蹻開步子,從此就開始了一生不息的奔波。蹣跚學步時先蹻哪條腿,先邁哪只腳,並沒有刻意地講究,這是人生的散漫自由階段。
而進入朗朗書聲的校園,就開始了人生的理性規範階段。班長喊出「齊步走」,必須先蹻出左腿,再蹻出右腿,「一二一,一二一」,喊「一」蹻左腿,喊「二」蹻右腿,整個隊伍步調一致,從此就融入了集體的大家庭。如果誰的步子蹻錯了,不是踩前排人的腳,就是被後排的人踩了腳,還惹得轟堂大笑,臉紅脖子粗丟人丟大發了。
最刻意並記在心間的蹻腿是「步米數」。捲尺是測量地面距離最精確的量具,但我們不可像帶著眼睛鼻子一樣隨時攜帶著捲尺。要估一下這個馬路有多寬,怎麼辦?有經驗的長者就會說「用步子步一下,就知道有多少米。」於是刻意地蹻起一隻腳,落下,再蹻起另一隻腳,落下,一步一步地蹻下去。關鍵是保持距離相等,還得一步一步地記著數,大概每蹻一下就是一米,這樣大概的距離就出來了。有人形容某個地點離得很近,就誇張地說:「那個地方蹻腳就到了。」這也是來自於蹻腳沒距離的經歷。
最雄壯威武的蹻,要數大閱兵時天安門前的壯觀場面。一排排、一列列,無論是身材魁梧整齊劃一的軍隊帥哥,還是英姿颯爽鍵步起落的巾幗女,正步走是最基本的步法。有過八年武警服役經歷的網友感慨地說:正步說是蹻,其實是踢出來的。部隊訓練正步要求是:踢腿如閃電,落地如炮彈,齊步走要求是腳跟先著地,正步走卻是全腳掌著地。一個方隊走正步,腳落地點整齊的話,聲音真的很響亮清脆,讓人聽了感到無比的震撼和激動。
最高最顯功夫的蹻,要數蒲劇武生的「朝天蹬」。朝天蹬其實是武術運動平衡動作之一,也稱「蹬靴」,支撐腿直立站穩,另一腿用手經體側上託,腳尖勾起,腳底朝上,高與頭平。要求蹻起並上蹬的腿能貼近耳側或扳向頭後,支撐腿站穩,身體立直。在武術中套路中為持久性平衡動作,須停足二秒鐘。如此瀟灑倜儻的蹻姿,須知蹻起十分鐘,蹻前十年功。要每天做一小時的壓腿、劈叉、下腰,堅持一年左右就可以把韌帶完全拉開。壓腿有正壓腿和側腰腿,算上左右一共是四個姿勢。劈叉分豎叉和橫叉,豎叉分左右,一共是三個姿勢,都要練,貴在堅持。
最講究最具有神秘色彩的蹻,當屬蹻進署衙或廟宇。記得是零幾年的時候,單位組織去平遙古城旅遊,在有名的縣署景點,人們散散落落,毫無節奏地蹻腿踏入了三百多年前的門檻。這時聽見導遊女士對一位遊人說:「先生,您的小孩是男孩。」那人愣了一下「是的,您怎麼知道的呀?」「進入古縣衙的門檻是有講究的,邁出左腳跨入門檻的一定生男孩,邁右腳進來的生的是女孩,這個很靈驗的。」
這時,同行的一個洪洞老太太沒聽太懂,問兒媳:「導遊剛才都說些什麼呀?」年輕時尚的兒媳操著一口洪洞土話對老母親解說道:「就是說蹻左腳進門蓋的生的是廝兒(對男孩的俗稱),右腳進門的生女子。」
「哦!那你出去,再從新蹻一下腿進門兒,記著蹻左腿,明年咱家裡能生個帶把子的……」隨行的遊客不禁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