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策顯示,教育部打算逐步提升體育分值,將達到和語數英同等分值。可以說,這個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不具備可操作性。最大的障礙就是學生的課業負擔太重,沒有時間鍛鍊身體。
目前多數中學生熬夜成了家常便飯,學生受累,家長無奈,面對做不完的作業,只有延長作業時間這個唯一的辦法。
在老師們布置作業時,沒有一個老師說他布置的那門課的作業需要1小時以上。而這科老師沒有考慮,除了他教的這一門課,學生還要完成其他課程的作業,幾門課加起來,就不是1~2個小時能完成的了。並且,除了作業,學生還要有自己的時間,安排個性化的查漏補缺,這樣才能完成當天的教學任務。
同時,在這門老師布置作業時,預估完成作業所需時間的標準,有可能僅僅是站在教師的角度,一個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這門知識的專家的角度去估算,而沒有實際操作,另一些老師有可能根據以往學生平均完成時間,預估本次作業所需時間。但是都沒有實際操作進行計算。
另一方面,教師布置作業針對的是全班所有同學,並沒有照顧到個體的差異。
由此造成,單科教師認為自己布置的作業量不大,而到了學生這裡,就多得做不完,每天除了熬夜做作業,再也沒有時間進行針對自己的查漏補缺工作,作業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在內卷,受害的只能是學生,然而跟著焦慮的,是在旁邊幫不上忙的家長。
實際上,這種布置作業的方式,就是教育工作中的懶惰作風。
國家一再強調減負,此時,班主任完全可以負責起來,真正地落實減負,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互動環境。
首先,班主任需要了解其他課程進度,每天為當天每科課程安排最大作業完成時間。比如當天有語文、數學、物理作業,班主任可以為數學分配1小時,物理1小時,語文40分鐘。
完成每科作業時間分配後,需要做的第二項工作就是讓該科教師完成已經布置的作業並計時,以自己的熟練程度和班級學生比較,用自己完成作業的時間乘以比值係數,用來調整作業量,以保證學生能夠在分配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這是控制作業量的一個可操作建議,實施後會有明顯效果。如果期望進一步提高作業的質量,還需要每一門課程的老師下功夫,除了布置共性的必須完成的作業以外,再針對少數個性化問題布置一些選做題,這樣效果會更好。
這項可操作的建議,如果能得到各個學校的重視,不僅有利於學生,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更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受益的是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