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雲南的大理古城入選首屆「小鎮美學榜樣」名單。作為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理古城的美一直讓我記憶深刻,這座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古城,總讓人想起大理段王爺,他風度翩翩,足遍江湖,四處留情。
唐宋時期,大理相繼建立過南詔、大理國兩個地方政權。後大理國被元朝滅亡,城毀於兵燹。到了明朝,明軍佔領大理,並築新的府城,即大理古城。雖說今天到大理古城是始建於明朝時期,但大理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1982年,古城的南城門重修時,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比起麗江古城,大理古城更讓我傾心。居於蒼山之下,洱海之濱,城內的大多數街道引自蒼山的清泉水緩緩流淌,是國家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也吸引了眾多人來此創業,不論是在古城裡還是在洱海邊,不少人放棄高薪或賣房,就為來此開客棧,過詩意人生。
據說,這些人中有相當部分是來自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的優秀年輕人,他們抱著詩與遠方的夢想,來到這裡。自古以來,大理繁華不斷,無數文人墨客在此揮灑人生。但因為環境治理等各種原因,洱海沿岸的海景房紛紛被關閉,許多人的夢或斷或碎。但古城依舊喧囂、繁華。
今時今日的大理城,風花雪月佔據了一切。不論是偷閒還是尋找故事,哪怕是文藝青年無病呻吟的小資情調,大理始終吸引著無數遊客,古城的繁華似乎從沒有沒落過。
但這並不妨礙我對它的迷戀。當冗長的歲月在歷史的長河裡漫漫淌過,年代久遠的古城建築散發著時光的印痕。縱然旅遊和商業令它十分吵鬧,但在街巷深處仍有僻靜之地。除了幾條早已名聲在外的主要街道,古城裡依舊是有許多安靜的巷子,巷子裡,無數光陰在竄梭。
暮色下的大理和傍晚時分的大理,最是迷人,沉靜。這種沉靜,從喧囂中去感受它,更為難得。由於地處邊疆,民族文化濃厚令這裡的一磚一瓦於歲月的沉澱裡愈發飽滿。從過去到現在,5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中原文化、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在這裡碰撞、交流、融合。
愈發小資的大理,街頭巷尾處處可見文藝與粉飾,不僅是有小家碧玉的嬌羞,也充滿了異域風情。一花一木一罐,隨意搭配,便是一景。
青灰色的城牆將熱鬧的街市圍在一起,這裡頭似乎是另一個世界,千百文聖古蹟興許已勾不起他人興趣,但歷史留下來不僅是時間的沉澱,更是古城的魅力。
不論是太和城遺址、古廟宇、古書院、古城樓等,正是因為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才令這「上關風,下關花,蒼山雪,洱海月「變得如此迷人,沉醉。街巷之上,藍天之下,如果沒有歷史遺韻,那麼風花雪月就是一場尋歡。
古城內保存著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建築,以及古老、傳統的風土人情,如洞經音樂、本主信仰、大理白劇、白族舞蹈等等,成為白族文化與民俗成為小資情調之外的一種風景。
儘管商業已經充斥著整個古城,但在強勢的商業氣流裡仍有一股屬於古城的平和歲月,它瀰漫大街小巷,依舊引人神往。林徽因說,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這句話還真是不假。
有人說,大理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地方。有人說,大理就是一個商業區。對於大理古城的繁華鬧騰有時候就像是兵荒馬亂的沒個安寧之處,它的鬧騰無法辯駁,但源於繁華深處的僻靜也是難以遮掩。
如果有時間,請一定要去古城邊緣或最深處的巷子裡走走,那裡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依舊是有「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有些老人家還會做一些私房菜,價格便宜,味道好,最重要的是還可以與他們談笑風生。順便聊聊江湖與段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