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共享撞球杆公司「響袋科技」近日獲得數百萬元戰略融資,投資方為杭州眾樂樂及另外一家行業內企業。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升級產品、擴充團隊和增加布點。
成立於2017年,「響袋科技」面向C端消費者,提供撞球杆分時租賃服務,最終目標是建立行業智能服務平臺,連接撞球行業從業者和消費者。
CEO張洋告訴36氪,撞球對比三大球相對低調,但市場體量很大,消費者付費意願高。國內撞球愛好者約有8000萬人,行業整體產值將近200億。同時,撞球市場非常傳統,整個市場約分散有10萬家撞球房,連鎖品牌很少且規模有限,連鎖品牌最多擁有10-20家連鎖店。
「90%的撞球愛好者,使用著價值幾十元的劣質公杆,支付著平均每小時幾十元的臺費。很多人打球前有一個習慣,先拿一支球桿放在案子上滾一滾,看看球桿直不直。」 張洋解釋說,「第三方提供中高端球桿租賃,提高消費者體驗的同時,還能幫助球房節約運營成本。這是我們選擇從球桿租賃切入整個撞球市場的原因」
「響袋科技」的目標用戶是愛好撞球,重視體驗和手感,對環境和用品要求較高的,有消費能力的人群,年齡在25-40歲之間。而非擁有自己專業球桿的「撞球發燒友」,和「偶爾玩一玩」的消費者。
近期,為了提高用戶體驗,團隊將租賃櫃升級至2.0版本,把定位晶片由外部植入至球桿內部避免損耗和丟失,並在機器外部增加了液晶屏幕。每個柜子的球桿容納數量被提高到6支,用戶可以搭配線上公眾號,進行租賃操作。可供租賃的球桿價值,從一千元到幾千元不等,按5元/小時-10元/小時計費。
共享模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但也存在兩個關鍵問題:如何賺錢是一個,如何轉化用戶形成延伸價值是另外一個。
張洋介紹說,共享經濟風口的時候,有幾家共享球桿公司出現,然後很快消失。這類項目的進入門檻似乎不高,但對從業者的運營能力和撞球行業的經驗有很高要求。經過兩年多的運營,公司從2018年底開始實現收支平衡,目前覆蓋150家中高端球房,北京市區合作球房數量為90家。每套設備的回本周期平均為半年左右。2.0產品營收數據相比1.0產品增長300%。付費用戶1.3萬人,復購率為34%。
體育行業一般分為四大板塊:設備和裝備、場館、賽事以及培訓。隨著「響袋科技」的業務拓展和數據整合,張洋希望將球桿租賃作為切入口,逐漸搭建起一個連接B端和C端的行業智能服務平臺。將業務向器材租賃、裝備銷售、場館升級解決方案,和體育培訓等方面拓展。並複製到其他相對小眾的體育行業如釣魚、高爾夫等。
團隊目前在供應鏈、廣告業務等方面,已和多家撞球行業內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包括京東鉬媒和正在合作溝通中的阿里體育等。擴張方面,公司採取直營為主、加盟為輔的形式。目前與所有商家籤約的形式是獨家3年合作協議。2020年的目標是覆蓋大概20個城市的1000家球房,公司也計劃在下半年開啟新一輪融資。
團隊方面,創始人張洋有10年銷售管理工作經驗,和6年自營撞球廳經驗,曾是暴風魔鏡VR事業部合作人。其他成員大部分具備多年硬體管理和渠道銷售經驗。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