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開門紅」攬儲大戰開打!中小銀行重金投入線上渠道,大行依然...

2020-12-23 金融界

來源:券商中國

歲末將至,某國有銀行營業大廳裡,雞蛋、糧、油等整整齊齊擺成兩排,標誌著2021年銀行「開門紅」活動的號角已經吹響。

銀行「開門紅」活動往往會從12月延續至次年一季度末,存款利率上浮、送禮品、返優惠券等都是往年銀行衝刺「開門紅」時吸引儲戶的常規手段。但券商中國記者走訪深圳多家銀行網點發現,今年銀行間分化趨勢愈發突出,國有大行和股份行並未推出利率明顯上浮的存款產品,中小行年末「攬儲」的積極性明顯更高,網際網路營銷渠道的競爭也愈加激烈。

對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小銀行處於經濟下行周期和利率市場化環境中,加之疫情對上半年線下網點展業的衝擊,與往年相比生存壓力更大、「攬儲」需求更盛。與此同時,亦有研究報告指出,明年銀行業負債端成本上行壓力依然不減,其中又以中小銀行最為明顯。

「開門紅」活動力度不一

12月3日,券商中國記者走訪深圳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國有銀行中,客戶群體年齡偏大、存款佔比最高的郵儲銀行衝擊「開門紅」最為積極。在郵儲銀行某網點營業大廳裡,為儲戶準備的生活用品、米麵糧油等禮品早已擺放得整整齊齊。據該行某網點客服經理介紹,儲戶存款達10萬元以上,就能挑選任意一款禮品。

但國有銀行和股份行提供的定期存款利率漲幅均不明顯。上述客戶經理表示,該行提供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15%,這一利率略高於其他國有銀行存款利率,但較此前利率相比,並沒有上調;還有國有銀行理財經理表示「今年沒有『開門紅』活動」。

「銀行都在衝『開門紅』,但現在來看,今年活動力度其實不是很大。」某股份行網點的客戶經理也表示,他所在的銀行營業廳正在主推一款年利率為3.9%的三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和一款年利率為3.85%的新客專享大額存單產品,前者為12月份推出的「開門紅」產品,但提供的利率上浮幅度不大。

相比之下,不少中小銀行的「開門紅」動員大會早已召開,活動的營銷力度也明顯更大。例如,某村鎮銀行推出年利率達6.075%的五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存滿50萬元返500元現金,且上不封頂,該活動截止日是12月31日。

某農商行董事長也在該行11月中旬召開的「開門紅」動員大會上表示,與往年相比,2021年「開門紅」考核任務更重、目標更高,「同時新增基礎客戶數拓展、電子銀行業務目標,更加突出綜合營銷理念」。

易誠互動首席業務官孔繁強表示,吸存和獲取新客數是很多銀行分行和各渠道的重要考核指標,因此銀行業在年底到次年一季度常用活動和優勢產品衝擊指標。尤其是地方性中小銀行在經濟新常態和利率市場化到來後,生存壓力加大,加之今年疫情影響,提高或變相提高存款利率來吸存和獲取客戶基數是自然的選擇。

線上「攬儲」之戰正酣

線上營銷渠道也已成為中小銀行的「攬儲」戰地,在今年的「開門紅」活動中,有網際網路平臺採用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疊加加息券利率的方式吸引儲戶。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某網際網路平臺開展「雙十二年終回饋季」活動,每筆申購成功的訂單均可獲得年利率3%的加息券,加息時間為180天,疊加該加息券的產品通常為中小銀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換而言之,每10萬元存款,除了獲得正常的定期存款收益外,還能額外獲得1500元的利息,如以年利率為4.8%的5年期定期存款產品計算,儲戶獲得的實際年利率為5.1%。

11月初,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網際網路平臺存款存在營銷行為不當、增加中小銀行流動性管理難度、區域性銀行偏離市場定位、導致監管考核指標失真等問題,將銀行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攬儲」的可能風險推上風口浪尖。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發文規範高息攬儲產品,引導銀行降低負債端成本,進而降低貸款成本。因此,網際網路「攬儲」是否推高銀行負債成本的問題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一位網際網路平臺人士表示,加息券為平臺推出,成本均為平臺承擔。但亦有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加息券屬於獲客成本,網際網路平臺作為獲客通道沒有「貼錢」引流的動機,因此這部分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銀行身上,由銀行來承擔。

「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位知情人士說,平臺支付的加息券費用,其實也是來自銀行支付的渠道費。他透露,網際網路平臺的收費比例是浮動的,「有的小銀行、新銀行能給到很高,也看總包大小,階梯性收費,換句話說,就是平臺引流能力越強,拿錢越多。」

但與中小銀行本身的攬儲成本相比,網際網路渠道成本不一定會更高。有網際網路金融從業人士表示,線上攬儲節省了租金、設備、人力等成本,增加了技術投入、擴大了客群,反而更容易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

此外,方正證券研報也指出,儘管中小銀行個人定期存款付息率較高,但仍明顯低於其同業存單的發行成本,所以相比於大行,中小銀行更希望通過「攬儲」降低負債端成本。

理財、小微貸全條線覆蓋

與中小銀行「開門紅」活動期間力推存款儲蓄產品不同,券商中國記者在走訪國有銀行網點時發現,銀行理財經理多在主推銀保合作類的理財產品。某國有銀行理財經理推薦的一款5年期銀保合作產品利率為4.5%,存滿三年即可保證收益。

孔繁強表示,銀保合作產品為銀行提供通道業務收入,相對銀行自有理財產品和存款產品而言,其潛在貢獻較大,對一部分客群也很有吸引力,因此,銀行也在積極的推動此類產品的銷售。

一位地方監管人士進一步指出,銀行與保險公司的業務合作按照不同的繳費方式,提取不同比例的手續費,有的年繳費產品手續費率高達15%。也因此,基層行對員工銷售銀保合作產品的獎勵較多,而且銀保產品的獎勵是連續的,「今年有、明年也會有」,而銀行理財、存款產品的獎勵都是一次性的,員工推薦銀保合作產品的積極性也就更高。

「推銀保產品就是為網點增收的。」某股份行理財經理直言,如果是年紀較大的老人,銀保合作產品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但對於風險偏好較高的人群,他推薦選擇更靈活、收益率可能更高的理財產品。

此外,有的銀行「開門紅」任務覆蓋全條線業務,除了攬儲任務,還有貸款任務等。其中,小微企業貸又是年末衝指標的一大重任。例如,招商銀行就在12月期間推出「閃電貸」9折利率優惠券。一位銀行人士表示,當前銀行小微企業貸方面的考核壓力較大,臨近季末年末關口,不少銀行為達成監管要求目標推出優惠活動。

負債端成本上行壓力不減

今年以來,銀行業受疫情衝擊,淨息差整體承壓,與此同時,為引導銀行業承擔讓利實體經濟的社會責任,負債端成本成為監管重點把守的對象。但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明年銀行業負債端成本上行壓力依然不減,其中又以城農商行最為明顯。

中信建投楊榮團隊指出,今年上半年,國有銀行由於存款佔比較高,資金成本較為剛性,加之讓利實體經濟,淨息差下滑顯著,而股份制行、城商行得益於負債端存款佔比低、同業存單利率下行,淨息差較為穩定。

根據中國銀行研究院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36家上市銀行中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存款佔總負債的比分別為80.7%、63.9%、64.4%和76.6%。

楊榮團隊認為,銀行負債端成本主要受佔比最大的存款供需關係影響。今年三季度負債成本率改善主要來自高息結構性存款壓降,明年隨著上半年低利率的同業負債到期以及存款競爭激烈下銀行發行定期存款吸儲存款,資產端成本上行壓力仍在。

方正證券研報也指出,今年國有銀行、股份制行存款付息率下降,但城農商行存款付息率提升,主要是在存款競爭加劇態勢下,越是小的銀行對存款越是渴求和焦慮,容易抬升成本。與此同時,央行已傳達出貨幣寬鬆告一段落的信號,銀行間七天回購利率(DR007)已經開始在震蕩中上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仍有上行可能,也增加了銀行負債端成本抬升壓力。

相關焦點

  • 銀行年末「吸金」調查:大行高息攬儲動力弱化、中小銀行熱衷線上營銷
    銀行年末「吸金」調查:大行高息攬儲動力弱化、中小銀行熱衷線上營銷
  • 銀行年末「吸金」眾生相 中小銀行忙線上搶客
    歲末年初是銀行攬儲營銷的關鍵時期,每當這時大量資金會湧入市場,年復一年的「開門紅」任務也成為各家銀行員工年底的關鍵一戰。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與往年的硝煙四起不同,今年大型銀行的「開門紅」活動未見明顯的活動力度,大幅提高利率攬儲動力減弱。
  • 銀行年末「吸金」眾生相 中小銀行線上忙搶客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與往年的硝煙四起不同,今年大型銀行的「開門紅」活動未見明顯的活動力度,大幅提高利率攬儲動力減弱。反觀中小銀行「年末衝存款」勁頭十足,部門銀行較往年提前吹響「開門紅」號角,越來越多中小銀行借力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線上營銷產品,競爭激烈。   大行「雷聲大雨點小」   提高產品利率,顯然是各行為了攬儲採用的最有效辦法。
  • 艱難提升存款利率 銀行鏖戰「開門紅」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2020年的高息攬儲,使得很多議價能力弱的中小銀行難覓好的貸款項目,因此在備戰2021年「開門紅」期間,銀行增強了對貸款項目的儲備和營銷。搶奪新客戶「在爭取存量客戶的同時,銀行更希望藉助『開門紅』搶奪新客戶。」上述北方城商行管理層如是說。
  • ...開門紅」!銀行線上作業成趨勢 引入三方機構培訓營銷技巧價格不菲
    近日財聯社記者調查走訪發現,產品方面,攬儲始終是銀行開門紅的重點項目,貸款、信用卡、貴金屬等各種產品也齊齊發力。同時隨著疫情等因素影響,銀行的線上開門紅營銷也加快了向線上發展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提高營銷效率,多家銀行引入三方培訓機構,培訓員工營銷技巧,且價格不菲,壓力可見一斑。
  • 年末攬儲眾生相,大銀行不急,中小銀行恨不得貼錢,怎麼存較好?
    文/龍小林臨近年底,整個銀行業又到了攬儲大戰的關鍵階段。所以最近一段時間,也是頻頻可以看到一些銀行推出的攬儲新招。不過,在今年的年末攬儲大戰中,大型銀行相對來說要淡定地多,而中小銀行則顯得更急迫,甚至有個別銀行為攬儲都快要貼錢了。
  • 銀行驚現攬儲艱難,近50家銀行網際網路平臺攬儲引監管關注
    只不過,這只能夠化解它們的燃眉之急,中小銀行若想徹底走出困局,最終或許還是要回到提高攬儲能力上。但在線下網點受困信任危機波及期間,此時中小銀行若想靠線下網點攬儲破局,幾乎毫無勝算。於是,通過網際網路線上平臺攬儲,成為了眾多中小銀行破繭重生的重要武器。
  • 銀行年末攬儲降溫,資本市場或分流存款,銀行如何應戰?
    餘額寶收益率跌破2%、多銀行下調大額存單利率、靠檔計息產品陸續「下架」……在今年各類存款產品直接或變相降息後,年末銀行攬儲大戰也幾近「熄火」。浦發銀行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在記者近日走訪中,不少銀行理財經理都如此表示。不僅國有大行延續了前期的「佛系」,中小銀行「踩點」攬儲的熱情也明顯減弱。  受訪銀行普通定期存款多比基準利率上浮30%左右,如民生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為2.13%。三年期定期存款可達到3.75%;招商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48%,「半年前還有3.57%,現在反而下跌了0.09%。」
  • 銀行布局「開門紅」 大額存單依舊熱門 多種「玩法」攬儲力度不減
    新年伊始,銀行業燃起新一年攬儲熱情,多家銀行已布局好2021年「開門紅」。所謂「開門紅」,是指銀行採取各項措施,以在陽曆新年伊始大力「吸金」,為全年工作奪得「好彩頭」的一種營銷現象。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今年攬儲仍是各銀行的主要任務,部分銀行推出了高利率存款產品和多種促銷活動來吸引客戶。
  • 歲末年初銀行存款利率走高 中小銀行押注自營渠道「拉新促活」
    相較於大型銀行,中小銀行更有動力推出較高利率的產品吸引儲戶。1月12日,北京商報記者查看多家中小銀行App發現,部分中小銀行5年期的存款利率高達4.875%,另有中小銀行推出期限較為靈活的滿期派息存款產品,比如某行推出的一款產品每滿6個月派息年化利率達4.6%。
  • 花式攬儲不再 有銀行定存利率不升反降 銀行如何應戰?
    攬儲大戰也幾近「熄火」。不僅國有大行延續了前期的「佛系」,中小銀行「踩點」攬儲的熱情也明顯減弱。他認為,如果這種分流成立的話,會對銀行儲蓄形成一定挑戰,但不見得造成非常大的打擊,因為銀行也在轉型,一方面可以通過多元化融資渠道的制度化發展來彌補存款的減少;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轉型參與到市場中,其中銀行理財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 攬儲搭上流量「快車」 存款「觸網」風險湧動
    業內人士表示,風險管理和監管亟需跟上,解決中小銀行攬儲渠道之惑應從精細化管理著手。  在合作模式上,一位民營銀行業務人士介紹:「在實現技術對接後,銀行的存款產品得以在第三方平臺上展示。通過這種渠道存款的客戶,平臺分成約佔存款本金的千分之三。這樣的分成比例幾乎是業內不成文的規定。」  綜合業內人士觀點,存款「觸網」背後有三大動因。一是適應用戶習慣變遷。
  • 多家網際網路平臺下架存款產品 中小銀行或加大自營渠道建設
    下一步,應該採取更多措施鼓勵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多元化獲得資金,同時中小銀行也應增加自營渠道的吸儲能力,做好客戶精細化運營。銀行收縮網際網路平臺存款投放「今年下半年,原本我們沒有打算在網際網路平臺投放存款產品。因年底考慮到衝一下負債端業務,同時銀行也有開門紅的慣例,才在平臺上線了產品。」
  • 六大銀行取消定存靠檔計息,取消後對攬儲有什麼影響?
    對於銀行來說靠檔計息是為了攬儲而想出的辦法,如今國有大行取消靠檔計息,相信其它銀行也都會跟進,由於監管對於銀行為了攬儲惡意競爭的做法不滿意,所以國有大行走出了第一步。在央行下發文件之後,從2020年開始各大銀行的智能存款就不斷的收縮直至完全消失,在目前大家是很難在市場上找到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智能存款了。雖然大額存單跟智能存款有區別,但是大額存單也屬於靠檔計息的存款產品,既然央行早已要求各大行停止發行智能存款,那大額存單也是不能倖免的。
  • 銀行基層員工陷入周期性煩惱 攬儲贈品瘋狂升級
    6月底臨近,為在最後關頭實現監管部門提出的存貸比控制在75%以內的要求,各銀行之間的攬儲大戰頗有烏雲壓城城欲摧的架勢。  陳靜(化名)近來就為此事苦惱。作為股份制銀行地方分行的一位員工,並不負責一線業務的她不僅要分擔傳統的存款指標,6月初其所在分行還全體動員額外加碼。
  • 銀行網點分化:中小行多擴增 6大行1年縮減超800個
    在過去的2019年裡,六家國有大行網點再度精簡,合計減少網點數量超過800個,與此同時,六大行員工數量合計減少1.15萬人。降本增效,是大行當前力求實現的目標,而與大行頻頻瘦身不同的是,近年來部分中小銀行仍在網點規模擴增上發力。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成為多家銀行年報中的超高頻詞語。開年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考驗著銀行「零接觸」的線上服務能力。
  • 長期定存變形 中小銀行攬儲壓力凸顯打擦邊球
    來源:北京商報網在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小微企業政策號召下,銀行信貸投放加速,而隨之而來的攬儲壓力也在凸顯,體量小、網點資源少的中小銀行吸儲需求更為迫切。北京商報記者近日注意到,有銀行通過自動轉讓方式,將長期限大額存單「拆分」成短期;亦有銀行將長期限存款「包裝」成按周期計息產品進行銷售。
  • 積極高息攬儲 民營銀行「花式」發力自營渠道
    分析人士稱,民營銀行發力自營渠道,有助於降低負債端成本,但僅依靠高利率攬儲不可持續。未來民營銀行應精耕細作,通過長期經營逐步建立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逐步獲得存款人認可。賣力拓展自營渠道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發現,當前多家民營銀行攬儲具有起存金額低、期限靈活、年化利率較高等特點。
  • 網際網路存款產品「急剎車」 中小銀行自救轉型發力點在哪?
    近期,多家網際網路平臺都對其平臺上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進行了下架處理。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主要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來自於民營銀行以及地方城商行、農商行。暫時失去網際網路平臺的「流量陣地」後,銀行做了哪些「自救」措施呢?  記者在調查後了解到,網際網路「吸存」渠道關閉後,中小銀行紛紛開啟「自救模式」。
  • 資金面年中大考:存款荒波及國有大行 流動性問題待解
    資金面年中大考 「存款荒」波及國有大行本報記者 顧月 北京報導導讀雖然中下旬資金市場擾動因素增多,銀行對於中長期資金融資仍然謹慎,但總體來看資金平穩跨過年中預期穩定。與此同時,流動性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