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小哥」是個地地道道的保山妹子。她學名叫董梅華,小名叫「盆雞」,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阿盆姐」。畢業於四川警察學院的她,在2010年支援映秀期間,突遇「8·14」泥石流,參與抗洪救災工作,表現突出,被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公安局授予「個人三等功」;2011年,在她一次乘坐公交期間,公交突然起火,她參與救援,被四川省公安廳授予「個人二等功」;2012年,她被瀘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瀘州市見義勇為勇士」「瀘州市江陽區見義勇為公民」,被共青團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優秀共青團員」;2019年,她被雲南省青年創業協會授予「公益大使」稱號。而現在,人們所認識的「滇西小哥」是推介家鄉保山美食的網絡紅人。近期,保山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李紹鮮帶領工作人員來到滇西小哥家,與她就保山文化旅遊品牌宣傳打造展開交流——
清晨的山村,晨霧還沒有散去,太陽便升起來了。山峰河流,沐浴在金色的朝暉裡,坎坷曲折的山間小路上,呼吸著暗香浮動的清新空氣,觀賞那芳香碧綠的花草樹木,聆聽這林間百鳥的宛轉吟唱,嫋嫋炊煙,儘是人間煙火的味道。還在不遠處,就看見滇西小哥一股勁的朝我們揮手,長長的烏黑髮,一雙眼明亮,讓人不禁想到了最近網絡熱門的一首歌曲《橋邊姑娘》,如視頻裡的她一樣,熱情、率真且實在,趕忙招呼著我們隨她去家裡坐。一進屋裡,她的狗「大王」就朝我們跑來,歡快地圍著我們轉圈圈,好像是它表達熱情的一種方式。天井左手邊有一個大石頭打成的石缸、水在滴答、滴答地往下滴,旁邊還擺著好多種我們叫不出名字的多肉和一些花花草草,整個院子都是一片生機勃勃。房梁是老式木架結構,鏤空的雕花窗桕中射入斑斑點點細碎的陽光,牆上還有幾張舊時代的老照片,清新整潔的地板上放著用簸箕晾曬著的辣椒和大蒜,還有阿公阿婆的笑臉和她父母的熱情,是那麼令人動容的真切和溫暖。
我們圍坐在熾熱的火爐旁,打開話匣子。交談中,我們得知,畢業後她一直在外省工作,原本計劃在重慶買房接父母一起生活的,因父親突發心肌梗塞,需要做心臟支架手術,就算手術成功了,也需要終身服藥,而且不能勞累辛苦,不能幹重活。她便決定辭職回雲南,給家人更多的陪伴,她說,沒有什麼比一家人整整齊齊地在一起來得幸福和踏實。起初她嘗試在網絡銷售家鄉的土特產,效果並不太好,甚至還被嘲笑過,可面臨重重困難的她也依然沒有放棄。她就是想把家鄉的美食美景展示給外界,用自己獨特的視頻、也是粉絲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把保山的特產用自己的好手藝展示出來,記錄雲南鄉間的地道特色美食,森林鄉間,青山流水,追尋鄉間的美食記憶,感受美食背後的故事,是藝術亦是生活。
她的視頻可以被稱之為「溫暖」,灑滿了陽光。視頻中,弟弟每周都要去寄宿學校讀書,周末才回家,她便做些小零食塞到弟弟書包裡,比如:酸角、麥芽糖、板慄等。有時候鄰居到家裡串門,她也會把親手做的小吃或者美食和鄰居分享,這些都是真實的村裡生活,讓人回味了兒時親近的鄰裡關係,也讓遠在他鄉的遊子學會了做家鄉菜,溫馨且治癒。也可以說是打開了一扇雲南美食的大門,做美食、嘗美食、賞美食,是旅行的重要體驗,她的美視頻,受到省內外乃至國外粉絲們的一致好評。
辛苦得到了回報和認可,她成為深受國內外歡迎的傳播中國特色文化的佼佼者,擁有328萬微博粉絲,在YouTube有377萬人關注,54萬個Facebook用戶訂閱,抖音有143萬粉絲,國內外粉絲量達到1100萬,她的微博視頻在年度自媒體榜單排名前十,2018PGC美食榜前十,視頻總播放量高達7.4億,集均播放量高達142.4萬,就在上個月,還受百度百家號「超級作者日」邀請,在牛津大學分享中國雲南的美食故事。
她告訴我們,在漫長的三年裡,身邊出現過無數的質疑聲,她不是沒有想到過放棄,可她更不想讓支持她的人失望,哪怕只有寥寥無幾的粉絲,那也是她堅持的力量,她不斷努力不斷創新,不管是策劃寫作還是攝影技術,從一開始的摸爬滾打,到現在的得心應手,都是日積月累的進步。我們看到的十秒視頻、一分鐘視頻、亦或是五分鐘視頻,她可能都是用了一天、一個禮拜亦或是一個月甚至是更久的心血來完成的,就好比視頻中吃晚飯的畫面,有可能都是半夜一兩點的時候了。她也很感謝,不管有多晚,她的家人都一直陪伴著她,不管有多難,粉絲們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與肯定。
愉快的暢談結束,大家深深地被她的堅持和情懷感動。李紹鮮局長感謝她一直以來對保山美食文化的宣傳與分享,聘用她作為「保山文旅宣傳大使」,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介紹保山,講好保山文旅故事,傳播好保山文旅聲音,開啟新徵程、謀求新作為。滇西小哥欣然接受,表示非常願意,她很期望未來能通過短視頻、抖音、微信、微博等多種方式向國內外展現更多的保山特色、保山文化、家鄉美景,讓更多人了解保山,愛上保山。
座談結束,大家一起合影留念,並與她一家人一起吃午飯。滇西小哥製作了網絡上非常受歡迎的美食和小吃給我們品嘗,從地裡摘下新鮮的食材,在暖呵呵的柴火裡,變成熱騰騰的飯菜,綠色、生態、健康,滿是色香味……
來源:保山日報 記者:楊梅梅
責編:李佳怡
編審:周曉雪 符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