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最浪漫的方式,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希望每一個你我,在惴惴不安地迎接三十歲時,能夠坦然面對未知,活出更閃光的自己。
01 不討好,先愛己而後愛人
看過這樣一句話:「若他愛你,不必討好;不愛你,更加不必。」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性的討好別人,百分百的先考慮別人。
才女張愛玲,曾寫過這樣的一段文字: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就像埋下了伏筆一般,在和胡蘭成的愛情中,她也是如此的低姿態。
在胡蘭成逃亡的那段日子裡,張愛玲擔心胡蘭成的安危,四處打聽他的下落,並寄稿費給予其生活保障,還冒著危險去找胡蘭成。卻沒想到,他卻流連於溫柔鄉裡。
先是與一名叫周訓德的護士交好,被張愛玲發現,並給予包容,但胡蘭成不知悔改,後來又多了一個範秀美。
孤傲如張愛玲,為了胡蘭成低到塵埃裡,最後卻被他無情拋棄。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可以得到回報,不是所有的愛都能收穫同樣的愛。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貝勃定律」,應用到感情中就是說:
如果只是單方面的對一個人好,非但得不到對方的謝意,還會讓他習以為常,甚至索取無度,變本加厲地榨取你的付出。
永遠要記得,愛人愛七分,需留下三分愛自己,那樣你才不輸。
畢淑敏在《願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中說過:
「等著別人來愛你,不如自己努力愛自己。」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付出與討好他人,世間長了,不僅會迷失自我,還有可能失去他人的尊重。
但如果我們把三分的愛留給自己,即便身邊沒有一個人噓寒問暖,也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即便是一個人,也過得幸福快樂。
此時你會發現,得到的東西,往往比想像中還要多。
每個人的世界,說白了,看透了,其實都是自己給的。
今生為人,就要好好愛自己。
02 不解釋,做最真實的自己
《論語》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特殊」的客人拜訪孔子,孔子的弟子子貢問道:「前來所為何事?」
客人說:「求問時節。」
子貢道:「這個問題簡單,不需要請教老師,你直接問我就行。」
客人便問:「一年有幾季?」
子貢道:「四季。」
客人搖搖頭,反駁道:「一年只有三季,何來四季之說?」
子貢感到非常震驚,類似於1+1=2這樣簡單的問題,居然也有人不知道?
於是子貢依然堅持己見,並與客人爭論了一個上午,也沒有辨出個結果。
此時,正好孔子路過。
客人趕緊抓住孔子問道:「一年到底有幾個季節?」
孔子思考了一會兒,答道:「一年只有三個季節。」
客人聽完答案,開心的離開了。
子貢滿臉疑惑,孔子解釋道:「這個人渾身發綠,顯然是蚱蜢變化出的人形,它春天出生,秋天就死了,從未看過冬天的樣子。你若與他說一年有四季,他恐怕要與你一直爭辯。」
子貢聽後,深以為然。
在生活中,很多人也和子貢一樣。總是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稍有不同,便喜歡去解釋和證明自己,以求迎合所有人。
但最後才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你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
你善良,別人說你沒腦;你沉默,別人說你沒用;你冷靜,別人說你孤傲;你活潑,別人說你癲瘋。
人活著,眾口難調,不管你做得多好,總有人不滿意。
懂你的人,不需要你的解釋,不懂你的人,再多的解釋,也是對牛彈琴。
所以,永遠不要向別人解釋你自己,因為時間就是最強有力的回應。
03 不糾纏,不負餘生不負己
《後漢書》裡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名叫孟敏的人背著瓦罐在路上行走,不小心失手將瓦罐掉在地上摔碎了,便頭也不回地繼續向前走。
這事被當時的名士郭林宗看見了,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你的瓦罐碎了,你為什麼不回頭看一下呢?」
孟敏答道:「既然都碎了,再看又有何用?」
郭林宗覺得此人談吐不凡,便勸他讀書進學。十年後,名聞天下,終成一方大儒。
生命是一場艱難跋涉的旅行,我們不能因為錯過月亮而繼續錯過滿天星空。而是要學會用「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的心境去為人處事。
唯有努力地做生活中的智者,不與人爭辯,遇事不糾纏,一路砥礪前行,才能與最美的風景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