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這將是一篇乾貨滿滿的「魚菜共生」專題資訊。筆者力求一文帶你讀懂「魚菜共生」的概念與原理,分析該類模式優劣,探密其前世今生,一瞥它的知識寶庫及相關外延。
本文轉載自【智漁】編輯:於智海毒舌:賽可
01概念
「魚菜共生」是一類同時養殖魚類、種植植物的綜合種養系統,這並非是一個全新的理念,我國自古有之。2005年浙江省青田縣龍現村的"稻田養魚"被列為世界首批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稻田養魚也被普遍認為是魚菜共生的前身。
圖源:微博 銅仁日報
圖源:頭條 農村故事兒
圖源:微博 羊羊和饅頭星球的第一位居民
水稻田
在西方,「魚菜共生」(Aquaponics)一詞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由「水產養殖」(Aquaculture)和「水培」(Hydroponics)兩個詞組合而成。近來,也有人提出漁植共生、漁農綜合種養等說法,以期改變大眾認知中的只能是「魚」和「蔬菜」共生的第一印象、拓寬其想像的空間。
圖5-7:美國的一個魚菜共生農場(圖源:002mag.com)
02原理
一般而言,魚菜共生系統由水產養殖、植物生產兩部分子系統組合而成。在水產養殖子系統中,投餵後未被攝食的餌料、魚類排洩物在養殖水體中會轉化成有害的氨、亞硝酸鹽,而這種富氮尾水則是植物生產子系統主要的營養來源。系統中的微生物藉助水循環將魚和植物聯繫起來,將含氮類有害物質轉化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硝酸鹽,水體得到淨化後又回到水產養殖池內,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如圖8-9)。
圖8:魚菜共生流程圖
圖9:魚菜共生原理圖
03優劣分析
「魚菜共生」,通過科學的生態設計,使得魚、微生物、植物三者之間在水體循環中達到和諧共生的生態平衡,從而實現了養魚不(少)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茁壯成長的生態共生。
這種新型綜合種養模式不僅比土壤栽培時的病蟲害更少、節水節地、生態循環,還能發展天台農園、科普觀光等項目,產出綠色健康的農副產品。那麼問題來了,除了用於養殖池塘淨水的漂浮筏魚菜共生系統之外,其他類型的系統為何遲遲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呢?
圖10:浙江杭州某公司的天台農園
筆者認為,魚菜共生的技術體系雖然已經相對成熟,但還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生產地水土資源的稀缺性,地方的消費習慣,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市場開發、運營管理等方面都是制約推廣的關鍵因素。
至此,我們開篇提出的問題便有了答案。如能理性地進行推廣,魚菜共生則是有望解決傳統水產養殖與水培產業弊端的「朝陽產業」;但若忽視了因地制宜,那再好的模式也只能淪為難當大任的「未來科技」。
04前世今生
魚菜共生模式可分為自然型、循環型兩大類型(筆者只管大膽"胡說",各位看官可以辯證來看哦)。
圖11:魚菜共生的發展歷程
目前,國內以種養一體的自然型系統更為多見,該類系統以池塘漂浮筏魚菜共生系統為代表,主要目的是為了淨化養殖池塘的水質。
因此,在農副產品的質量、生產上存在著一些硬傷:首先,由於野外養殖生態環境複雜,在施加藥物時魚、菜無法隔離,系統產出的農產品存在安全風險,消費者接受度較低;其次,自然型系統裡只能種植空心菜、水芹等水生植物,一旦種植非水生植物,其根部就會因為缺氧而導致爛根,這大大限制了可種植植物的品類。
圖12:自然型——池塘中的空心菜生態浮床
圖源:重慶池塘漂浮筏魚菜共生系統
而發源於西方的循環型系統,則以模塊化商業系統為代表,該類系統的水生動物養殖區、微生物硝化礦化區、植物種植區均被物理分割開來,整體設計可控性更高,可種植植物品類、產出農產品的安全性都得以提升。
砂培是最早的閉鎖循環型系統,後逐漸演化出基質培、深水培、礦化系統等類型的系統。生產者可以根據所需供應農產品種類的不同,來導向性地選擇石英砂、鵝卵石、陶粒、火山石等基質、或純水培方式。但此類型下衍生出的各類系統均需要電能驅動,或對基建及運行成本、系統的綜合管理要求較高;或因基礎研究斷層而在系統穩定性上有待驗證(出於多方面的原因,NCSU砂培系統自Mark McMurtry博士(圖15)之後無人繼續研究)。
圖13-16:循環型-Mark McMurtry博士發明的砂培系統及上海某農場的砂培種植[1]
圖17-19:循環型-美國深水培UVI系統[3]
圖片及數據源自UVI大學官網
圖20:循環型-礦化系統
將魚糞礦化後添加回系統完全利用[4]
圖21-23:循環型-重慶璧山某兩處陶粒基質培系統
圖24:循環型-湖北鄂州某魚蝦菜共生系統
石斑魚、澳洲淡水龍蝦搭配根系發達的多年生植物
05知識寶庫
Dr.Mark McMurtry的NCSU砂培系統(iAVs)[1],是最早的循環型系統。後以此為基礎逐漸演化出多種類型的魚菜共生系統,如:基質培系統[2]、以Dr.James Rakocy的UVI系統[3]為代表的深水培(Deep Water Culture)系統、Dr.Wilson Lennard的礦化系統(Symbioponics[4])等等。
2014年,FAO發布了開源書籍《小型魚菜共生系統指南》[5](國內魚菜愛好者對其進行了編譯);2019年2月,歐洲科技領域研究合作組織(COST)1305行動資助全球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合著的《魚菜共生食品生產系統》[6]一書,也以開源書籍的形式被發布在網際網路上(該書由來自29國的68位魚菜共生研究和實踐專家歷時4年共同撰寫而成)。
此外,自2016年起,每兩年都會舉辦一次國際魚菜共生大會[7],以促進魚菜共生產業內外部在技術手段、商業模式創新、行業規範及凝聚力等方面持續向好發展。
圖25:2020年國際魚菜共生大會(線上)
各位看官大人,如果你已打開下方的連結,相信你會發現一個龐大的魚菜共生知識寶庫(複製網址到網頁打開喲),請恣意享用👇👇👇
["魚菜共生"共享知識庫]
[1]iAVs砂培模式介紹
https://www.myyucai.com/index.php/knowledge/iavs/
[2]小型基質培模式案例
https://www.myyucai.com/index.php/instructions/
[3]UVI深水培模式介紹
https://www.myyucai.com/index.php/knowledge/uvi/
[4]Symbioponics礦化模式介紹
https://www.myyucai.com/index.php/knowledge/uvi%E5%88%86%E6%94%AFsymbioponics%E7%B3%BB%E7%BB%9F%E8%AF%A6%E8%A7%A3/
[5]《FAO小型魚菜共生系統指南》
①原版:http://www.fao.org/3/a-i4021e.pdf
②譯版:https://www.myyucai.com/index.php/
[6]歐盟COST《魚菜共生食品生產系統》
http://www.developonics.com/2019/06/aquaponics-book-aquaponics-food-production-system/
[7]2020國際魚菜共生大會
https://www.runtheworld.today/app/invitation/6000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集萬千關注於一身的魚菜共生,還有哪些其他的具體或者相近的形式叭~
06相關外延
1、堅持可持續養蝦,就業生態兩手抓
編譯顏溢毒舌議璠
蝦類養殖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的糧食生產方式。但在養殖過程中,人們常常忽略其對海洋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根據全球紅樹林聯盟(GMA)的估計,印度尼西亞約有70%的紅樹林因蝦類養殖而遭到破壞或退化。遵循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Selva Shrimp計劃即是將NbS與水產養殖相結合的一項舉措,養殖戶通過種植紅樹林並改善耕作方式,為紅樹林裡的塞爾瓦蝦提供生長所需的能量與物質,在增加收成的同時保護紅樹林生態的穩定。蝦養殖過程帶動周邊一系列產業,不僅能夠可持續地生產糧食,還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保護當地生計。
圖26:濱海紅樹林生態系統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藍色自然資本融資的支持下,印度尼西亞成為了Selva Shrimp計劃的試點。初步的試驗結果表明,紅樹林間的可持續養蝦為當地帶去了經濟效益。
回歸到國內,海南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是我國最大的紅樹林生態系統。隨著世界向更綠色、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續的經濟轉型,這種遵循基於自然的可持續養蝦模式,似乎是一個值得我們借鑑的經驗。
紅樹林的作用紅樹林保障了許多沿海地區的經濟和糧食安全,它們能夠抵禦洪水和暴風雨,固碳,還能為許多物種提供棲息地,具有極大的生態價值。
▍輔助報導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0/10/shrimp-aquaculture-jobs-environment/
2、魚菜共生系統助力龍蝦高效養殖
編譯承豪毒舌顏溢
在過去兩年裡,新加坡小龍蝦(Singapore Crawfish)公司創始人Desmond Chow投入大量資金,研究開發了一系列小龍蝦養殖技術和產品,其中就包括綜合養殖系統。
最初,Chow被常規水稻-小龍蝦共生系統所吸引,但他很快意識到,集約化系統更適合新加坡等城市和地區,於是他決定開發適用於缺乏戶外小龍蝦養殖條件和資源地區的水產養殖系統。
圖27:小龍蝦(圖片來源於網絡)
土地昂貴,勞動力昂貴,提高產量就成了關鍵。基於循環水養殖系統,Chow構建了這樣一個系統——缸底的小龍蝦,水中的寶石鱸(草食性魚)和水面上的蔬菜(利用廢水中的氮元素)。
該系統已經成功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工廠建立了示範點並且運轉平穩。這些試點達到了2019年的生產和銷售目標,現在正尋求約1474萬人民幣投資來擴大業務。
但是,真正的挑戰並不是研發生產技術,而是指導農民如何掌握這些新技術。例如,東南亞許多傳統農民的識字水平很低,因此有些人可能難以對氨氮、溶氧等指標進行監測。同時,還面臨著推廣過程中如何降低建造和運行成本的挑戰。
▍輔助報導
https://thefishsite.com/articles/the-singaporean-firm-that-aims-to-transform-asias-crayfish-sector
3、開掛清潔魚,啪的一下解決海蝨
編譯子鈺毒舌承豪
據《福布斯》雜誌2020年10月13日報導,在三文魚養殖場使用捕食寄生蟲的「清潔魚」可以使養殖更加可持續化。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鮭魚養殖場就一直受到海蝨的困擾。海蝨這種小型甲殼綱動物(crustacean)寄生在鮭魚的鰭、皮膚和鰓上,它們用小顎吸食活魚的血液和粘液,造成的傷口常使三文魚感染病菌並死亡。
儘管全球的相關研究機構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來尋找解決辦法,但目前仍然無法消除海蝨問題。尤其近幾年劇烈的氣候變化使得蟲害加劇,有時不得不使用藥物治療,但這種方法也會讓寄生蟲產生抗藥性,導致未來的蟲害更加不可控。
為了漁場的可持續化發展,大量養殖場開始使用「天敵除蟲法」,即在三文魚養殖場放入「清潔魚」——圓鰭魚或隆頭魚,讓這些「清潔魚」吃掉三文魚身上的海蝨。
圖28:「清潔魚」之一——圓鰭魚
圓鰭魚更適合在秋冬季節較冷的水裡生活,而隆頭魚則更喜歡在溫暖的夏季生活,這種除蟲方法不僅對環境友好而且很高效。同時,未來要想使得整個養殖過程更加「環境友好」,水流分離海蝨法、雷射探測法或者深海養殖法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輔助報導
https://www.forbes.com/sites/ariellasimke/2020/10/13/cleaner-fish-gobble-up-parasites-to-make-salmon-farming-more-sustainable/?sh=59c8cd0440f1(
本文轉自【智漁】。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wx@fishfir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