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根據縣疫情防控指揮部要求,作為駐村工作隊長,我按時下沉到村,走上疫情防控最前線。因要求吃住在村,妻主動提出陪我駐村。特以日記形式記錄疫情防控戰役中的人和事、思和悟,純屬流水帳,以期銘記。
今天是2020年2月23日,農曆庚子鼠年二月初一。我作為駐村工作隊長下沉到村參加疫情防控的第六天。
官方公布數據:2020年2月22日0—24時,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30例,黃岡市新增確診病例5例,羅田繼續保持確診病例零增長!
2020年的啟動模式太意外,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城市按下了暫停鍵,讓大多數人度過了有史以來最牽動人心、宅家時間最長、活動範圍最小的春節假期。好像一切都在改變著,就連老天爺也開始偷懶,不停地重複著回放鍵,抄襲著昨天的天氣。
一場災難,讓人們似乎明白了很多原本不清晰的東西。當原本的平凡成為追憶難忘,當原本的平常變成奢望難求,當原本的平淡成為真情難捨,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惟有平安健康才是彼此最好的祝福。
當危險降臨時,任何個體都是脆弱的。在沒有下沉到村參與疫情防控之前,我時常會想起扶貧駐點村的安置點,想著安置點裡的貧困戶如何應對疫情,他們還好嗎?不是我愛多想,而是因為安置點確實比較特殊。農村安置點居住的基本上都是弱勢群體,除了低保五保,就是老弱病殘,很多是單身居住,有的平時生活自理能力都令人不放心,更別說是疫情防控意識、自我防控措施了,至於「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之類的話對於他們幾乎沒有作用,還不如乾脆不說,說是也白說。
十八號上午下沉到村報到後,我就向付書記和革新主任了解安置點的防控情況,得知平安無事,才安下心來。中飯後,我邀付新喬書記到安置點轉轉,一是給各位老朋友拜個晚年,二是看看疫情防控實際情況。因為天晴,安置點貧困戶都在各家門外曬太陽,看見我們來了紛紛圍了過來。好在付書記及時阻止,我才得以與他們分別問候。
宋淑蘭一家最熱鬧,兒子一家都回來了,大大小小擠了一屋;方秀英還是老動作,打招呼總是喜歡一下子湊到你面前,年前就念叨的大兒子一家沒有回,好在有小兒子作伴,也不至於寂寞;付林紅一家幾口平時在外務工,今年過年回到了安置點,小女兒正在乖巧地做作業;付漢民老兩口還是那樣,婆婆又一把抓住我:怎麼好幾個月沒來呀?我想哪有幾個月?一個月都沒有!匡勝存的母親總是坐在那兒,笑而不語;付定元又是笑眯眯地端著碗,站在外面吃飯,我就不明白:怎麼十次到安置點,九次都看見他在吃飯?付本華還是老樣子,搗鼓著他的那輛舊摩託車,今天拆這個零件,明天修那個零件,但摩託車還是能騎,看樣子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付福生的情況就不太好了,腳痛得都拄著拐杖了,但還是捨不得拿下手臂上「森林防火」的紅色袖章……
駐村扶貧兩年多,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堅持每天都要到安置點轉轉、看看,這已經成了我的習慣,這幾天我依然保持著這一習慣。其實,並不是每次到安置點都有工作任務,有時純粹是陪他們聊聊天、說說話,了解一下他們的想法,收集一些他們的需求,調解一些鄰裡之間的小矛盾,解決一些水電等日常小事情,聽聽他們常發的牢騷,讓他們感覺有人在關心自己,僅此而已。除了安置點是重點關注的地方外,每個月的入戶走訪,我都會到其他五保戶家裡坐坐,問問,說說,力所能及地幫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五保戶肖鳳海老人很少開口,很多人都說他不能說話,經過兩年多的扶貧走訪,一直不肯開口的他雖然言語還是不多,但現在每次都能跟我聊上十多分鐘,說出去很多人都不相信!
尊老愛幼,扶殘助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體現的是關愛的力度,標識的是社會的溫度,凸現的是和諧的深度,彰顯的是文明的高度,散發的是素養的熱度,傳承的是守望的長度。我們這個物種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有守望相助的本性。在此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我們要讓這一本性繼續發揮力量,讓人人都能得到關注和關愛,與所有人一齊攜手,共同走進花開的春天。
有時候,災難就是一副清醒劑,讓人濾隔掉窒息的包袱,讓我們在劫後重生,更輕易地放手,更輕快地奔跑,更輕鬆地生活。只要能擁有平安健康,能如常地迎接每一個清晨陽光,能如約地牽手每一次不期遇見,能如初地堅守每一項無悔選擇,哪怕日子只是粗茶淡飯,哪怕道路充滿荊棘坎坷,哪怕未來亦是不可預見,但仍值得期許和感激,銘記和感恩。
你若平安健康,春鳥便是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