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項關於畢業去向的調查顯示:
在一本大學中,59%的畢業生會選擇考研。
在二本大學中,78%的畢業生會選擇考研。
二本學生的考研的比例還在逐年上升,並且有成為考研大軍主力軍的趨勢。
仔細分析二本學生考研熱,不難發現:
考研是眾多"二本人"的無奈之舉。
在我們國家的大學中,有著這樣一條潛在的等級階梯:
"三本-二本-一本-211-985-top2"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改革,三本大學已經逐漸被取消。
曾經的二本大學成為了這條階梯鏈的最底層。
二本大學的畢業生成了社會招聘時的"底層"。
所以,二本學生大多數選擇考研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處於本科大學金字塔最低端的他們,在學歷的質量上競爭不過別人,所以要通過考研這個方式來提升自己學歷的高度。
二本學生在考研複試的"強差人意"
二本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儼然已經有成為考研大學主力軍的趨勢,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在考研這條路上走的順風順水。
相反,他們由於本科大學不理想的原因,在考研這條路上走的要比一本大學的學生更加心酸。
很多二本大學的學生在以上大學就知道,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之下,要想找到一個好的工作,考研才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二本大學也是鼓勵學生考研,把考研率作為考核專業質量的重點。
所以諸多因素之下,二本大學的學生進入學校之後,就被灌輸了"考研>就業"的觀點。
他們可能從大一開始就開始著手準備考研。
還在上學習專業課時,就已經找到考研的真題來刷。
他們上的是大學,就好像進入了另外一所"另類的高中"。
很多努力的二本畢業在這樣度過大學四年之後,能夠很輕鬆地通過筆試分數線達到了大學研究生錄取的分數線。
但是研究生考試畢竟不同於高考,研究生考試還有複試,也就是所謂的"面試"。
學生和導師之間面對面交流,最終是否錄取這個學生的決定權,還是在導師手裡。
能否成功考研"上岸",複試環節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本科期間一直專心準備考研"筆試"的學生,在這一方面的競爭力遠遠比不過其它一本大學或者更好的大學。
對於二本學生來說,他們在本科期間,沒有出彩的實習經歷;
沒有能夠證明自己能力的科研經歷;
甚至與導師交流的談吐也遠遠比不過本科大學更好的學生。
他們在面試中,自然就難給導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面試的成績直接取決於導師的主觀判斷。
所以,二本學生考研的路走的遠比其他大學的學生更加心酸。
二本大學的學生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
1.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
很多人可能認為,對於二本大學,考研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專業考試只要能及格,順利拿到畢業證就行。
這是一種非常畸形的觀點。
首先,本科教育的教學重點就是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
本科的教育模式就是順應社會就業對於學生能力需要的而制定的。
本科期間學好專業知識,不僅有助於培養自己在以後工作中的專業能力,
而且在考研的複試中,導師也是很注重學生本科的成績。
2.增加自己的閱歷
對於二本大學的學生來說,在考研的過程中,複試是處於劣勢的環節。
其中,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經歷,是主要"扣分項"。
所謂的經歷,對於考研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科研經歷"和"實習經歷"。
這兩項經歷都是能力的代表。
對於科研經歷,自己本科學校的老師都會了解考研時,科研經歷的重要性,所以他們也會對自己學校的本科生開放自己的研究項目。
本科生要多與老師聯繫,諮詢他們是否有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自己能否加入他們的團隊。
爭取在老師的科研報告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這在考研中,是很重要的加分項。
3.通過閱讀來獲取更多的專業外的知識
現在的時代,信息繭房日漸成熟,人們漸漸只能在網際網路看到他們喜聞樂見的事物。
這對提升一個人的認知是一件非常不力的事情。
但是通過閱讀專業外的書籍,就能獲得自己意料之外的知識,重塑自己的認知。
在考研的過程,認知和思想也是導師非常看重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