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是旱柳 、腺柳、垂柳等柳屬植物的總稱。據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柳葉:柳葉功同柳絮,它含有豐富的鞣質,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之功。水煎服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搗爛外敷,可治療足跟疼痛。
【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葉。春,夏採收。
【性味】
①《綱目》:"苦,寒,無毒。"
②《本草再新》:"柳頭(枝梢嫩葉)味苦,性涼,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柳頭入心、脾二經。"
【功能主治】清熱,透疹,利尿,解毒。治痧疹透發不暢,白濁,疔瘡癤腫,乳腺炎,甲狀腺腫,丹毒,燙傷,牙痛。
①《別錄》:"療心腹內血,止痛。"
②陶弘景:"療漆瘡。"
③《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病,疔瘡,傳屍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並下水氣;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牙痛煎含。"
④《綱目》:"療白濁,解丹毒。"
⑤《本草再新》:"柳頭平肝,發(散)熱,能託能升,敗毒,發斑,治小兒痧痘等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研末調敷或熬膏塗。
【複方】
①治小便白濁: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瀕湖集簡方》)
②治下痢後成醃魚水,險症也:柳葉煎湯(服)下,如止,可救。起病不多日下醃魚水,年少者方可治,老者難治。(《慈惠小編》)
③治小兒丹,煩:柳葉一斤。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渣,搨洗赤處,日七、八度。(《子母秘錄》)
④治卒得惡瘡,不可名識者:煮柳葉若皮,洗之;亦可納少鹽。此又療面上瘡。(《肘後方》)
⑤治眉毛癢落:垂柳葉,陰乾,搗羅為末,每以生薑汁,於生鐵器中調。夜間塗之,漸以手摩令熱為妙。(《聖惠方》)
⑥治癤腫、乳腺炎:柳樹葉切碎煮爛,過濾,除去殘渣,濃縮至糖漿狀,備用外敷。(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柳葉膏)
【臨床應用】
①治療炎症感染
用柳樹嫩枝葉製成注射劑(每毫升含生藥1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毫升,小兒酌減。臨床觀察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癤腫、膀胱炎、化膿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等各種炎症共120例,結果治癒107例,佔89.1%。用鮮柳葉熬膏外敷創面,每天換藥1次,對癤腫已潰者有治療效果。
②治療傳染性肝炎
參見"柳枝"條。
③治療高血壓病
鮮柳葉0.5斤,加水煎成100毫升,2次分服。6天為一療程。觀察38例,經一療程後,28例降至正常,8例有所下降(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但未恢復正常,2例無變化。降至正常的28例中,19例經半個月觀察,其中13例療效鞏固。半數以上病例的頭昏、頭痛、失眠、多夢、夜尿、口乾等有明顯減輕。胸透複查22例,原來主動脈弓纖曲延長的6例中有5例恢復正常。眼底複查13例,部分有所改善。服藥後有2例黨上腹不適,2例出現蕁麻疹,乃中止治療。
④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
將柳葉製成糖衣片(每片相當於生藥2克)內服,開始每日8~10片,2~3次分服,連服3~4周;以後日服3次,每次5片,服至痊癒。兒童劑量酌減。54例患者經第一階段治療後,有34例獲得好轉:頸圍縮小1釐米,腫大降低Ⅰ度或Ⅰ度以上,自覺症狀好轉。未見副作用。據測定,柳葉含有豐富的碘,每公斤鮮品達10000微克。單味片劑以對瀰漫型輕度病例效果較為明顯;如配合海帶或黃藥子,白藥子製成複方片劑,則療效有所提高。
柳花:亦名柳子,性涼柔軟,作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效。若將柳花研細,可治療黃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閉經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滇南本草圖說》:味甘苦淡,平。
【功用主治】祛風,利溼,止血,散瘀。治風水,黃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婦女經閉,齒痛。
①《本經》:主風水,黃疸,面熱黑。
②《滇南本草圖說》: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症。
③《品匯精要》:主齒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搗汁,或研末,1~3錢。外用:研末或燒存性撒。
選方①治室女發熱經停:柳花五、七錢,紫草一兩二錢,升麻九錢,歸身七錢半。上為末。每服七錢,葡萄煎湯調下。(《赤水玄珠》)
②治走馬牙疳:楊花燒存性,入麝香少許搽。(《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文獻論述1、《綱目》:《本經》主治風水黃疸者,柳花也。
2、《別錄》:主治惡瘡,金瘡,潰癰,逐膿血;
3、《藥性論》:止血療痺者,柳絮及實也。 花乃嫩蕊,可搗汁服,子與絮連,難以分別,惟可貼瘡、止血、裹痺之用,所謂子汁療渴者,則連絮浸漬,研汁服之爾。又崔實《四民月令》,言三月採絮愈疾,則入藥多用絮也。
4、 陶弘景:柳花熟,隨風起,狀如飛雪。陳元正方以為痺者。當用其未舒時之子,亦隨花飛,正應水漬取汁耳。
5、《本草拾遺》:柳絮,《本經》以絮為花,花即初發時黃蕊,子為飛絮,以絮為花,其誤甚矣。
6、《本草衍義》:柳花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及其華幹,絮方出,收之,貼灸瘡,及為菌褥。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溼處便生,如地丁之類,多不因種植,於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陳藏器之說是。然古人以絮為花,陶隱居亦曰花隨風、狀如飛雪,誤矣。《經》中有實及子汁,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
7、《綱目拾遺》:柳椹,乃柳花未放時,其枝垂下如椹形,所謂柳蕊也,淡黃色,若俟花出,則無用矣。
8、《閒居初夏午睡起》:楊萬裡,日長睡起無情思, 閒看兒童捉柳花。
柳枝:柳枝是中醫傳統的接骨妙藥。水煎服,可治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燒燙傷等,水煎燻洗,對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有明顯療效。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無毒。
②《滇南本草圖說》:氣味苦辛。
歸經:《得配本草》:入足陽明、厥陰經。
功用主治:祛風,利尿,止痛,消腫。治風溼痺痛,淋病,白濁,小便不通,傳染性肝炎,風腫,疔瘡,丹毒,齒齲,齦腫。
①《本草拾遺》:治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煮柳枝浴之。
②《日華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圖說》:主治血凝氣滯,風寒外束;小兒痘症,有烏頭陷頂,漿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⑤《得配本草》:去風熱,除溼痺。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2兩。
外用:煎水含漱或燻洗。
常用選方
①治小便淋濁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錢。煎湯飲之。(《肘後方》)
②治小兒胎火不尿:柳枝,幹者一握,煎湯服之。(《濟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湯,傾坐桶內,被圍住燻。再內服。(《綱目拾遺》)
④治黃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鬥,煮取濃汁,搦半升,一服令盡。(《外臺》)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內嫩柳枝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⑥治疔毒及反花瘡:煎柳枝葉作膏塗之。(《獨行方》)
⑦治漏瘡腫痛:楊柳條,罐內燒煙,燻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陰卒腫痛:柳枝三尺長二十枚。細銼,水煮極熱,以故帛裹包腫處,仍以熱湯洗之。(《婉僧坦集驗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從背起:柳木灰水調塗之。(《外臺》)
⑩治牙齒風齲:柳枝(銼)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盡,於磁器盛之,謂酒三升漬之,經三日,臺之頻吐。(《古今錄驗方》)
⑾治齒斷腫,連耳腦腫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楊皮各一握。上藥細銼,每用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鹽一錢,攪令勻,熱含冷吐。(《聖惠方》柳枝湯)
柳根:能祛風利溼、消腫止痛,可治療乳癰、牙痛、中耳炎、黃疸等疾病,酒煮飲服,其祛風、消腫、止痛作用更佳。
性味:苦,寒。
①《滇南本草》:味苦,寒。
②《滇南本草圖說》:味甘,寒,無毒。
功用主治:利水,通淋,祛風,除溼。治淋病,白濁,水腫,黃疸,風溼疼痛,黃水溼瘡,牙痛,燙傷。
①《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
②《滇南本草圖說》:治大腸下血。
③《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④《草木便方》:祛風除溼,療熱痢,崩、帶,四肢拘攣,筋疼,湯火,牙痛。
⑤《分類草藥性》:治水腫。
⑥《中醫藥實驗研究》:治黃水溼瘡,痔瘡,淋濁莖中癢。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外用:煎水燻或酒煮溫熨。
選方
①治黃水溼瘡:水柳須燒存性,研末,麻油調塗。(《中醫藥實驗研宄》)
②治耳痛有膿不出,及癰已結聚:柳根細切,熟捶,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鬥門方》)
③治痔瘡:水柳須二、三兩。水煎滾,加入皮硝三錢,再煎數滾,傾入罐或盆內;另用圓桶一隻,將罐放桶中,坐桶上,使藥氣燻入肛內,水冷為止,渣再煎,日燻二次。(《中醫藥實驗研究》)
④治風火牙痛:水柳須五錢至七錢。豬精肉二、三兩燉湯,以湯煎藥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⑤治癭病:柳根三十斤。以水一斛,煮得五鬥,同米三鬥釀之,酒成,先食服一升,日三。(《姚僧坦集驗方》)
⑥治血崩:紅龍鬚五錢。甜酒一杯煮服。(《貴州中醫驗方秘方》)
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熱祛風,水煎燻洗尚可治療疥癬頑疾。
柳樹皮故名思義就是柳樹的樹皮。不論是古代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有把柳樹皮入藥的記錄。柳樹皮含有天然的水楊苷,吸收後經酵素轉化成水楊酸,更是一種天然的止痛藥。在西方現代製藥技術未普及之前,「柳樹皮提取液」(Willow Bark Extract)就是當時唯一的止痛藥水。因此仍 然是非處方藥物的常用組成部分,屬於草藥的一種。從遠古時代起,柳樹皮就被用來治療疼痛、發熱和痛風。
柳屑:是柳樹蟲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熱布包溫熨,可治療痒疹、皮炎。
【用法與用量】外用:煎水洗浴或炒熱熨敷。
【選方】
①治風癮疹:柳蚛屑一斤,蒴藋根一斤,黃櫨木一斤(銼),鹽二合。上藥,以水五鬥,煎至三鬥,去滓。暖室中看冷熱,洗浴後,宜避風。(《聖惠方》柳蚛屑浴湯方)
②治柔風筋骨疼痛,手腳拳攣:柳蛀糞二升。上一味,甑上炊一飯頃。攤於床上,著舊袷衣,蓋襯,令患人臥,時蒸熨所患處。(《聖濟總錄》)
③治溼氣腿腫:空心柳樹中屑,取出篩細,入鍋內炒熱,以臭泔水灑溼,又炒,加面少許拌勻。趁熱取起,敷腿上,候水出再炒,敷數次。(《慈幼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