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寫人物往往雜取各種人,合成他筆下的人物,他的小說《在酒樓上》也是如此。
01
《在酒樓上》寫了一個叫阿順的女孩短暫的一生。她是男主人公呂緯甫的鄰居,她的父親叫長富,是個船戶。
作為長女,自幼喪母的阿順努力操持家務,拉扯弟、妹,年齡稍長後,訂了一門婚事,但很不幸的是,還沒過門她就死於肺癆。
小說中極力描寫了阿順的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長,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無風的晴天……」從這眼睛中我們讀出了阿順的清純。
小說寫了關於她的三件事,也都極寫她的清純。
第一件事是小時候看別人戴剪絨花,自己沒有而哭紅了眼眶。
第二件事是再大點時為客人調蕎麥粉,生怕客人不滿意,在一邊偷偷看,露出「害怕和希望」的神情。
第三件事是出嫁前,受了大伯的騙,擔心嫁到夫家的生活,結果鬱鬱而終。
阿順的一生是個悲劇。
02
阿順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之一是魯迅兒時的一個鄰家女孩。這是周作人在《魯迅小說裡的人物》中講到的。
阿順的父親長富,在現實中叫阿有,並非船戶,而是以舂米為生的無產者。他們一家三口寄居在魯迅家裡。
阿順的原型叫什麼名字,周作人已記不清了,但可以確定「她是一個很能幹的少女,替她父親管理家務很有條理」。
這個女孩確也在出嫁前死去了,小說中說是死於肺癆,而現實中是死於傷寒。本來傷寒漸愈,但她吃了點涼東西,引發了腸出血,最終不治。
小說中她受大伯的騙,也是實事。這個鄰家少女有個叔叔叫阿桂,是個二流子,因找她借錢未果就誆騙說,那個女婿連自己也不如,結果讓這個女孩非常憂心。
借得一提的是,阿桂還是魯迅名篇《阿Q正傳》裡的主人公阿Q的原型之一。
小說中還寫道,阿順的女婿在她的葬禮上大哭,這個情節據周作人說,也是實事。差別僅在於現實中,這個新女婿非船戶,而是一個店員。
至於剪絨花的故事,周作人說也有其事,但是不是和這個無名少女有關,語焉不詳。
03
後來,人們發現,阿順這一人物還有另一個原型存在,那就是魯迅的一個表妹。
魯迅的三弟周建人先生講過這樣一個往事。
魯迅在迎娶朱安之前,差點和他的一個表妹定婚,她叫「琴」,是魯迅小舅的女兒。這位琴姑小魯迅兩歲,打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魯迅12歲時,他祖父因科場舞弊案系獄,於是他在小舅家住了四五個月,與琴姑朝夕相處。
可能是看到兩個孩子關係特好,所以魯迅的母親後來就去提親。可是她以為的天大的好事卻被她兄弟家拒絕了。
原因現在看來十分荒唐:原來琴姑屬羊,要找一個「命硬」的,而魯迅偏偏不符合條件。因為魯迅出生時胞衣(胎盤)先落,按照舊說法,命弱,難養活!
就這樣,這樁婚事無疾而終,琴姑最終嫁到別家。
可沒多久,琴姑就病逝了。在臨終前,她對身邊親近的人說:
我有一樁心事,在臨死前非說出來不可,就是周家來提過親,後來忽然不提了,這一樁事,是我的終身恨事,我到死都忘不了的。
琴姑和小說中阿順的命運一樣,這是認定琴姑是阿順的原型的理由之一。
更重要的是,魯迅通過呂緯甫之口說出的一些話,也能大致看出些端倪。
得知阿順訂了婚,呂緯甫「也還是祝讚她一生幸福,願世界為她變好」。因為在呂緯甫那裡,她就是「那些舊日的夢的痕跡」。
對於和表妹的那樁婚事,魯迅終其一生未沒公開提及過,但不妨害他會選擇其他渠道來表達他的情緒,比如通過小說中人物之口。
總之,魯迅這些細膩的內心刻畫不可能來源於道聽途說,而只能說他有同樣的心路歷程。換句話說,他是在通過呂緯甫揭示他自己的「舊夢」,那曾經的少年心事。
04
魯迅在《在酒樓上》寫順姑的遭遇當然不是表達愛情主題,他要表達的是一種傷逝。
小說中的順姑,現實中鄰家無名少女及魯迅的表妹都在最好的年華鬱鬱而終,所以是悲劇,而任何青春之殤都是悲劇。
但這種悲劇的深刻性還在於她們雖死於疾病但根本原因還是死於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的痛苦。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
魯迅之所以把順姑寫得那樣清純,宛如天使,一者可能與他記憶深處的「夢中女孩」相關,但更重要的是,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張力,從而讓被毀滅的美好顯得更有價值,讓悲劇控訴、鞭撻的力量更強大!
有人說,呂緯甫為順姑尋找剪絨花是對愛情「獻禮」,更是為生命「獻祭」。
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不也是這樣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