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佛田,又名慶香,號慧僧,1891年出生於鮑河村七組一個名叫「方關」壪裡。早年拜宋河名師、革命黨人秦典元為師,經秦典元介紹參加孫逸仙領導的同盟會。同時參加的還有同鄉、摯友以後成為中共一大黨員的董鋤平。
辛亥革命前夕,大清在宋河設立巡衙。當時擔任宋河巡衙的是「黃老爺」。黃老爺理政時,為官不仁,魚肉百姓,民怨沸沸。在革命黨人秦典元的組織下,宋河的革命黨人鮑佛天、董鋤平、鄭汗青等參加了著名的「宋河驅逐黃老爺」的運動,黃老爺見勢不妙,在逃往雨大嶺時,當場被幾個激憤的叫花子用石頭砸死。
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在起義後第三天,返鄉組織百餘熱血青年參加劉英部隊抗擊清軍。
1912年春退伍入湖北省立工業中學讀書。1914年春因反袁被開除學籍。
1915年與田桐等組織中華革命黨湖北討袁義勇軍任三區支隊長,開展反袁鬥爭。並在劉英領導下,在大洪山附近花山巖洞為部隊製造火藥。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再次退伍入湖北法政專科學校就讀,畢業後到上海與孫鐵人、劉英一起繼續從事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1921年春夏間南下廣州,隨後奉孫中山命令,前往南洋在華僑中從事革命宣傳工作。先後任新加坡《新國民日報》編輯、吉隆坡《益群報》編輯,仰光《緬甸晨報》總編輯。
1924年1月因文字觸忌英政府,被緬甸英殖民當局逮捕入獄並驅逐出境。同時被捕的還有共產黨員董鋤平。途徑新加坡、香港時又被當地英殖民當局逮捕入獄,經孫中山派宋子文、彭湃營救回廣州。回國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廖仲愷主持的秘書處工作。
1925年9月出任軍委會軍醫監及航空局少將黨代表。10月當選軍委會執行委員。
1926年7月任北伐軍總司令部殘廢軍人教養院院長。10月當選北伐軍總司令部特別黨部執行委員,兼國民政府簡任參事。北伐戰爭中曾參與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徵討陳炯明之役。多次應聘到黃埔軍校講課。其間,與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宋慶齡、何香凝等過往甚密。
1927年初,兼任國民黨中央黨部海外工作部秘書。受命作為北伐軍總部代表陪同國際工人代表團鮑羅廷等到北伐軍收復區參觀,正準備去南京時,得悉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遂轉往武漢。任武漢國民政府參議。在汪精衛亦叛變革命後,被通緝逃往香港。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時,會同彭澤民攜華僑捐款潛赴潮汕接應,因葉挺、賀龍起義部隊戰事失利未能到達,遂折返香港。隨後赴菲律賓任馬尼拉《新中國報》社長兼主編,後主辦《民號報》。
1933年在"九一八"事變後,國難深重,全國抗日呼聲高漲。蔣介石派陳果夫到菲律賓,勸說:"通緝令已取消,盼以大局為重,回國共赴國難"。鮑佛田受騙回國,豈料事與願違,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被先後安排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部少將參議,南昌行營文書課課長等職。1936年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地方自治委員會專門委員、軍委會政訓處設計委員,因不願助紂為虐,不參不諮,尸位素餐長達4年之久。
「九一八」事變後,鮑佛田從菲律賓回國,途徑香港,與妻子方頤芬及四個孩子合影
1937年"八一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初他辭去重慶行營參議的新任命,毅然接受湖北省代主席嚴立三"湖北三佬"(石瑛,張難先)的邀請,不計名利地位,出任湖北應城縣縣長,以便組織民眾,投入保家衛國抗日的第一線。
1938年8月29日,日機狂轟濫炸京山縣城後,鮑佛田立即聯絡在漢京山籍人士陸德澤等多方募款及籌集醫藥,親自率部屬和醫療隊於9月1日趕到京山救死扶傷,安置難民。在此期間,還支持、保護陶鑄領導的湯池合作訓練班,直到日軍逼近,使其完成培訓600餘敵後幹部的任務。
1938年10月在保衛武漢戰役中,鮑佛田動員組織民眾配合張自忠等部在長江埠一帶構築工事,籌集軍糧和軍用物資,阻擊日軍。後戰局變化武漢大撤退,又日夜全力應對過境軍民大量需求。10月26日夜接參謀總長白崇禧緊急命令,連夜親臨現場指揮架橋和拆橋,保證撤退和延阻日軍前進。次日在日機轟炸、掃射下完成任務。鑑於守軍撤走,日軍逼近,縣城遭炸居民逃離,遂率部乘夜最後撤出轉戰京山,建立大洪山李家衝基地。29日日軍侵佔應城縣城,當夜派李又唐率部繞至縣城南部,挖取5挺機槍,返回時與日偵察分隊遭遇,將其擊潰,勝利返回,取得大洪山區遊擊戰首戰的勝利。
11月奉命組建京山、鍾祥、應城、天門四縣遊擊指揮部,任總指揮兼京山縣縣長。當時四縣遊擊指揮部的各層領導,很多是由共產黨人擔任,如陶鑄就被聘為高參,黃定陸被委任為獨立中隊隊長,所屬各級政工幹部,大多是湯池合作訓練班的學員。
12月中旬,鮑佛田在京山李家衝,將應城縣機關,包括1萬餘元存摺和2個遊擊大隊約500條人和槍,移交給繼任的應城縣長孫耀華以及共產黨人陶鑄與孫同來,鮑佛田隨即前往京山出任京山縣長,並接管京山縣自衛隊。
12月25日,京山縣政府機關遷駐孫橋花苑臺,包括鍾祥、天門自衛隊和民間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為3個遊擊大隊,1個直屬特務中隊。逐漸發展成擁有約1500人槍的"京抗"。在張自忠部38師(師長王維綱)的配合下,同陶鑄直接領導的"應抗"密切協作,與日軍大小作戰數十次。
1939年初日軍進攻京山,1月16日縣城淪陷,18日日軍繼續向縣政府所在地孫橋進犯,鮑佛田率部配合38師樊團與日軍激戰,斃敵200餘人,給敵人以沉重打擊。3月28日派黃定陸率獨立中隊約20餘人並攜帶機槍一挺,會同"應抗"蔡松雲大隊手槍隊20餘人30日凌晨於富水公安寨,在陶鑄指揮下伏擊日軍慰問船隊,打死打傷日軍20餘人,皇親的慰問團長被擊斃,極大鼓舞了大洪山抗日軍民士氣。4月中旬某日在黑虎嶺與日軍激戰時,附近落下的一顆炮彈爆炸,鮑佛田腦部受嚴重震傷,失去知覺。清醒後仍堅持職守。鮑佛田因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傷情加重,無法再指揮作戰,臨行前秘密將大部分部隊交陶鑄,併入"應抗"(後成為新四軍李先念部的一部分)。帶走文職人員和其眷屬及少數武裝人員,向上層作交待。雖獲準離職但未予新任命。
1939年5~6月間經勤務兵(警衛員)汪芝傑護送,鮑佛田輾轉到重慶,承朋友們資助在渝治療。但他鑑於當時各家均經濟困難,不願拖累他們,遂轉往北碚救濟窮人的中醫救濟醫院。同年12月終因傷重不治殉國,時年僅48歲。
鮑佛田逝世後,八路軍駐渝辦事處,曾派員到北碚。持董必武、林伯渠的慰問函及恤金200元,前往弔唁。
1940年初,經鮑佛田好友及其遺囑一再申訴,蔣介石不得不以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名義下達優恤令,肯定鮑佛田守土抗戰有功,負傷不治殉國的事實。給予其遺囑優恤金,免去子女學費,抗戰勝利後在抗日殉難地及原籍建紀念坊,忠烈祠等。
鑑於鮑佛田早年參加民主革命,一腔熱血支持共產黨,且為中國人民抗日事業,盡職盡責並以身殉國。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於2005年對鮑佛田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以慰忠魂。
應城縣長任內,上任伊始、大殺逢迎、賄賂官員之風
1939年初某日鮑佛田到應城赴任,縣府官員和紳商各界人士齊集車站迎候,豈料他已自己到縣府上任。隨後與歡迎代表座談,宣布國難當頭,謝絕宴請。後得知前任劉縣長有規定,如需餐會每席四盤兩碗一蒸籠的當地普通飯菜,合四元二角錢。鮑大為讚賞,指示"蕭規曹隨",並聲明如請我赴席,亦照此辦理,否則臨席辭去,並約法三章,不得向官員送禮。後來得悉有人打聽到他的70多歲的母親的生日,擬藉機送禮,他命令秘書王書田一律謝絕,並指示何警長派崗哨阻止送禮者入內。因而殺住向官員送禮之風。
城地方勢力強大,據說前任劉縣長因此幹不下去,特別是商會會長蔣雨山(人稱蔣七老爺)財大氣粗,並仗其兄蔣作賓為國府高官,更氣勢凌人,歷任縣長都要買他的帳。如不就範,則推行政令,籌集財款,均難實施。鮑以其經歷和聲望,自身清廉公正,無懈可擊,其兄又有交待,終於使地方勢力折服,支持他的工作。
大力宣傳抗日,動員各階層人士保家衛國
鮑佛田抓住各種場合和機會,宣傳團結抗戰的道理,並請來知名人士作講演,如劉清揚等。創辦《應城民報》,派張謙光組織應城抗敵後援會,廣泛動員各階層人士,宣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救亡人人有責。為籌集抗日事業經費,多次組織士紳、商人座談,曉以大義,動員認捐,得到響應,每每能達到予定目標。對於認捐後遲遲不交款者,也採取嚴厲措施。有一位紳商肖勁生在應城開了一間全城唯一書店,兼售文具等用品,另在郊外有鹽井。所有事務均交員工打理,整日"吞雲吐霧"抽鴉片,卻推託不肯付款。於是把他帶到縣府扣留,並追查抽鴉片事。迫他通知家人,買掉儲存煙土,付款數萬後,還尚有大部分餘款。從而保證了抗日經費的支出。
支持和保護共產黨湯池訓練班
湯池訓練班於1937年12月20日由鮑佛田朋友李範一掛名,陶鑄負責開辦。鮑到任後不久,即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強大壓力要求取締,並多次派人到訓練班幹擾。1938年3月一天,湖北省國民黨黨部委員楊嘯伊(或楊子福)來縣府要求取締,鮑以國民黨元老身份對這位湖北同鄉後生說:"現在國共合作抗日,就是共產黨辦培養抗日幹部訓練班又有何錯?你和陶鑄是黃埔同窗,為何與他過不去?況且還有李範一在那裡主持"。這一番話黃啞口無言離去。據說回去後向康澤匯報,康通過宋美齡告訴蔣介石,訓練班被迫停辦約10日。後改稱臨時學校因應。5月王明受蔣介石壓力調陶鑄去宜昌,其間,上面又要求鮑派督學前往察看,鮑派張謙光前往,回來後向上面作了一份正面的報告。7月27日陳誠密令取締,鮑未予執行,10月中旬直到日軍臨近時訓練班停辦,共培養敵後工作幹部600餘人。
親臨一線督導軍工施工,武漢大撤退照應過境軍民
根據當時保衛大武漢的戰略部署,要求於應城長江埠一線構築工事,整修公路、橋梁,並儲備軍糧、軍需物資,以阻擊日軍。駐守國軍有張自忠等部。該工事範圍很大,工程艱巨。鮑佛田組織民工親臨一線督導,經日夜奮戰,按要求完成任務。但遺憾的是日軍已從南面突破,國軍放棄武漢大撤退,致使長江埠工事已失去意義,結果無功而返,勞民傷財。所幸鮑和負責項目的莫工程師據理力陳,以為時已過晚為由,抵制了建臨時機場,否則損失更大並致民怨。
武漢大撤退時,沿漢宜公路日夜車流不斷,軍民混雜,到應城多需休息和飲食,局面十分混亂。做到盡力照應,又維護地方秩序十分不易。鮑率縣府人員和保安隊全力投入,十分操勞,還有過境高官,如何成浚、吳國楨等。10月26日夜鮑突接參謀總長白崇禧緊急電話,命令立即組織民工在河上另架一座軍用便橋,以便撤退部隊迅速通過。並同時派人拆毀向武漢方向的一切橋梁以阻礙日軍前進。鮑當即部署,趕赴長江埠,督導實施。次日上午約10時日機輪番來轟炸掃射,鮑身旁落下炸彈險被彈片擊中,腦部受震傷,聽力受損,仍堅持指揮直到完成任務。返回縣府時已是下午3時許。始知縣城亦被炸,死10餘人,傷百餘人,居民逃出縣城。另得悉他昨夜剛離縣府不久,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李品仙即來到縣長辦公室,聽取各軍長匯報總的撤退情況良好,大部份人員、車輛已過漢江。但現在漢宜公路幾處路段被拋錨車輛堵塞,正排除中。有報告北路日軍已至安陸等情況。副官判斷天明日機即將來轟炸,催促連夜啟程,李旋即離開縣府。次日,由於國軍棄守,日機轟炸,人心煌煌,縣府的幾個主管科長不辭而別。幸財務主管方德功挺身而出,指揮縣守備隊布崗,嚴密守護縣府,等待縣長歸來。日機仍不停來轟炸直至日暮。鮑佛田歸來後,分析整個形勢,鑑於在此任務已完成決定乘夜撤至應、京分界處新田(或新口)待命。並命令3個保安中隊立即集中隨同前往,並通知湯池抗日隊伍。又連夜親自寫報告,除匯報上述情況,稱擬轉移至大洪山京山的李家衝開展抗日遊擊戰。隨後即派人送往隨縣,李錦倫專員回復同意撤出安排,財務問題只能撥給一千元,今後經費要靠自籌解決。於是約在10月29日進駐大洪山李家衝。
發展地方抗日武裝,準備大洪山區遊擊戰
鮑佛田任應城縣長後,就組織和發展地方抗日武裝。為此籌集經費購置槍枝彈藥,加強縣府守備隊和3個保安中隊的裝備。同時對部隊做政治工作,講解形勢和愛國愛民教育,嚴明紀律。還聯絡商民自衛武裝。對地方幫會組織寨主郭仁泰,做爭取轉化工作,使其停止擾民活動轉變為抗日力量。但郭陽奉陰違,遂將其關押施壓。當時陶鑄也在做爭取"漢流"工作,經李範一商洽,將郭仁泰放出交陶鑄,終使郭率其武裝參加應城抗日隊伍。武漢大撤退時,鮑要求保安隊在維護地方秩序同時,注意收集國軍遺棄和埋藏的武器彈藥,在率部進駐李家衝後,得悉日軍於29日佔領縣城。當即派李又唐率精悍隊伍乘夜幕繞過縣城到南郊挖取國軍埋藏的5挺機槍和彈藥。返回時與日軍偵察分隊相遇,發生激戰,李又唐組織5挺機槍集中火力掃射,日軍不敵攜死傷人員狼狽逃走,待縣城日軍出動趕到時,李已率部勝利返回山上。此役取得大洪山區遊擊戰的首戰告捷。隨後許子威(中共黨員)湯池抗日遊擊隊等抗日武裝也到李家衝會合,遂整編為2個大隊,1個特務中隊,共約500餘人。因為湯池部隊主要是手槍和駁殼槍,為此在山南設修械所,將收集的國軍受損槍枝進行修理以充實其裝備。
受命組建京、應、鍾、天四縣遊擊指揮部並任總指揮兼京山縣長,認真負責移交應城縣機關和部隊給繼任
1938年11月根據中共方面建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屬下組建國共合作的豫、鄂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第三行政區專員石毓靈為主任,李範一為副主任。下設遊擊指揮部和政治指導部。遊擊指揮部總指揮石毓靈兼,副總指揮為陳超為。鮑佛田受命組建京、應、鍾、天四縣遊擊指揮部並任總指揮兼京山縣長,實際負責指揮開展該地區抗日遊擊戰工作,陶鑄任高參。政治指導部主任李範一兼,副主任為李相符(中共黨員),陶鑄任顧問。12月中陶通過李範一提出任命孫耀華為應城縣長,並陪同來李家衝接收,鮑佛田除移交縣機關和應城抗日遊擊隊共約500餘人外,還有1萬餘元的銀行存摺給孫耀華,交接工作十分順利圓滿。
整編和擴充京山抗日遊擊隊,克服萬難解決經費問題
鮑佛田隨即赴京山縣城,接管京山自衛隊,並與已移駐京山縣城張自忠部38師師長王維綱聯繫,商討抗敵事宜。12月25日率縣機關和自衛隊3個中隊進駐孫橋,立即收編鐘祥、天門縣武裝,組成擴充後的京山抗日遊擊隊,將其整編為1個獨立中隊、3個大隊,逐漸發展成1500餘人的"京抗"。當時曾有一支國軍殘部崔團,聲稱要在山上打遊擊,實際想在山上做山大王,向縣府要錢要糧。為防其擾民,鮑一方面布置對崔團警戒,另一方派人與其接觸摸底,弄清該崔團長是一個狂妄之徒,不可收編。經和專署溝通,將崔團引出大洪山,由專署收編。經過此事鮑更加強對部隊政治思想教育,重申不取老百姓一針一線,說明和老百姓是魚水關係,鮑在大洪山作戰期間,未發生部隊違紀事件,這位鄉親縣長轉戰各處均受到老鄉歡迎。陶鑄也曾多次來駐地,每次住1~2天,商討遊擊戰事宜,協調"應抗"與"京抗"部署。為解決經費問題和民眾食鹽難,派人秘密與應城鹽商達成協議,由山上供燒材和木炭,換取鹽和錢。當時正值冬季為解決部份戰士棉衣問題,從宋河找裁縫帶衣車上山,並組織當地婦女參與製衣,為給病患治療,在山上設診所,請來中醫駐診。儘管當時條件十分艱苦,鮑與下屬同吃同住,故部隊能保持高昂的抗日情緒。當時有人建議鮑佛田將70餘歲老母送返宋河家鄉,以免在山上生活艱苦和隨部隊東奔西走。鮑提及三國中曹操抓住徐庶母親要挾徐庶的故事,必須引為警惕。敵佔領區正要建立偽政權,迫使當地知名人士當漢奸,傀儡。若母親留在家鄉,日軍將會扣留她相要挾,因此只能讓她老人家吃苦了。
配合國軍38師進行京山保衛戰
武漢大撤退張自忠部主力撤到襄樊,但其中38師轉戰京山,師部駐京山縣城。鮑佛田與王維綱師長保持密切聯繫,建立專線電話聯絡。大力組織支前工作,如籌備軍糧和軍用物資,派出人員偵察敵情擔任嚮導等。1939年1月日軍開始進攻京山,戰鬥從三陽店開始,鮑組織擔架隊救護傷員,日軍受挫,遂調來裝甲車和野戰炮,並出動30餘架飛機轟炸、掃射,38師終於不支,16日日軍佔領縣城。18日又向孫橋縣府所在地進犯,鮑佛田率"京抗"配合38師樊團作戰,擊退日軍,斃敵200餘人,打壓了日軍囂張氣焰。隨後不久38師在官橋一役後撤離京山,鮑遂率"京抗",活動於京山、鍾祥間大洪山區。
與陶鑄直接領導的"應抗"密切協作,開展大洪山區遊擊戰
1938年12月底,應城縣政府和"應抗",改以丁家衝為中心。1939年1月初,整編2個支隊2個大隊,發展800餘人,李又唐、郭仁泰分任支隊長,魯爾英、蔡松雲分任大隊長,"京抗"和"應抗"在大洪山區大小作戰數十次,其中還有些趣事,如"京抗"傅部伏擊日軍騎兵隊,日騎兵被擊斃後,戰馬站在屍體旁不走,被俘獲送往隨縣;又一名日軍士兵叫管野義郎,持槍威脅村民,要"花姑娘",村民誘使他入屋內將他打死,並將其所帶的槍枝和背袋交縣府。大洪山區遊擊戰重要戰鬥如下:
1939年2月11日,日軍傾巢出動,對丁家衝進犯。由於郭仁泰部投敵,李又唐部潰散,挺進大隊作戰英勇,大隊長魯爾英犧牲,蔡松雲率部突圍成功。此役"應抗"受到重大損失。陶鑄做了大量政治思想工作,終使部隊情緒穩定下來,並進行丁家衝基地的恢復工作。
3月下旬,陶鑄獲悉日軍將有慰問船隊沿富水自應城至宋河,"京抗"派黃定陸率20餘人並機槍1挺,會同"應抗"蔡松雲大隊手槍隊20餘人,於28日在丁家衝集中,乘夜出發到黃定陸選定的伏擊點天門寨,在陶鑄親自指揮下,30日清晨2時伏擊日軍船隊,斃敵約20餘人,手槍隊涉水衝向船隊,皇親慰問團長涉水逃往對岸被擊斃,此時陶鑄發現宋河方向灰塵飛揚,判斷日騎兵出動,下令撤出,勝利返回基地。為充實"應抗","京抗"黃定陸獨立中隊,調至丁家衝,改稱京、應獨立中隊。
4月中旬,鮑佛田率部在黑虎嶺附近村子開會,被漢奸出賣,遭日軍包圍,鮑率部突圍,激戰中一顆炮彈在身旁爆炸,鮑腦部再次受嚴重震傷而昏迷,被救出清醒後仍堅持職守。此役"京抗"受到一定損失。不久鮑感難以再指揮作戰。經與陶鑄商量,決定將向楚臣、劉芝茂兩個大隊約千人,移交陶鑄領導併入"應抗"。因而"應抗"在4月底第3次整編為4個支隊,2個獨立中隊,總人數達到約2000人。鮑帶走文職人員及其眷屬,和傅部部分人員下山到後方向上層交待,鮑佛田不得不以沉重的心情結束他在大洪山遊擊戰生涯。鮑曾對部屬說:"我堅信將來日本鬼子必將拱手還我失地。"歷史已證實這一預言。
4月下旬又獲情報,雲夢縣城敵守備單薄,陶鑄指揮"應抗"於30日進行夜襲,孫耀華、蔡松雲率部從城牆缺口攻進城內,打開城門,陶鑄率另部直搗敵指揮部,救出被關押群眾數人,殲敵10餘人,俘敵30餘人,獲槍枝20餘支,撤退前燒毀日軍軍火庫。
京山市檔案館
為京山建檔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資料庫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京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