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湘王詩齡又出現在了大家的視野裡,這次不是因為炫富,而是在某綜藝裡,10歲的王詩齡怒掛李湘電話,這個舉動,一時間引來5億人圍觀:
評論區各路網友紛紛吐槽:
「講真,我再怎麼生氣也不敢掛我媽電話。」
「家教不行啊,這孩子被慣得脾氣倒挺大。」
「這要是我家孩子,早就大嘴巴子過去了!」
......
孩子敢掛家長電話?還是在數億觀眾面前,家長不要面子的嗎?
更有一位網友的留言,真實地揭露了中國父母和孩子間的可悲現象:
百善孝為先,孩子無論對錯,都不可以忤逆長輩,尤其更不能跟「我(指父母)」作對。
但是家長哪裡有都對的道理?
那些以「我是你老子」為由擺譜、好面子勝過愛孩子的家長,其實挺可悲的。
因為他們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孩子只有配合他們「表演」的份,還最好是演一個乖乖聽話、沒脾氣的「提線木偶」。
相反,明智的父母,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情緒自然地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流動。
比如,李湘和王嶽倫。
看見情緒背後的原因
允許情緒正常流動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鬧情緒,心理學家帕蒂·惠芙樂說:
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他們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從而獲得最終的康復。
讓情緒流動的前一步,就是看見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
王詩齡為什麼會憤怒,甚至怒到掛媽媽電話呢?
李湘看得很透徹,王詩齡憤怒是因為傷心:
第一,爸爸媽媽不帶她去長沙;
第二,爸爸媽媽在長沙還不想她;
第三,爸爸媽媽還批評了她。
這裡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李湘接到老師的電話,聽到王詩齡有幾個作業沒有交,接著在沒問清楚怎麼回事的情況下,直接沒好氣地批評了王詩齡。
這種方式讓王詩齡很生氣,覺得媽媽對自己不尊重。
李湘意識到確實有自己做得不好的部分,再次打通電話,語氣溫和地對王詩齡說:
「王詩齡,你不能這麼跟媽媽說話,媽媽會傷心的,咱倆和好得了。」
王嶽倫也在旁邊耐心地溝通,最後李湘也道歉了,母女倆和好如初。
在這個幫孩子疏通情緒的過程中,父母的愛和接納,就是一種很好的情感潤滑劑。
王嶽倫談到,王詩齡自尊心比較強,一旦發生父母冤枉、誤會自己的事情,就會不開心,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尊重。
其實,不只是王詩齡,所有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尤其當他們有了自己的主見,他們渴望被尊重。
而父母作為孩子教育的引領者,毋庸置疑,自然要保護和尊重孩子的自尊。
嗯哼曾經在節目裡,因為不想上交玩具鬧情緒,揚言要自己離開。
杜江全程沒有指責他,而是十分耐心地安撫他的情緒。
當時軒軒嘗試說服嗯哼停止哭泣,杜江說:
「軒軒,你讓他自己調節一下。」
因為杜江看見和理解嗯哼的難過,他深知只有尊重孩子當下的感受,讓孩子情緒得到宣洩,孩子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
越是在充滿愛、理解和寬容的養育環境裡,孩子越有勇氣、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情緒。
那些敢於表達情緒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少被打壓,更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創新思維、獨特觀點的人。
相反,總是被打壓、不允許表達情緒,或者太聽話,已經不會表達情緒的孩子,內心往往已經傷痕累累。
那些被父母按下的負面情緒
都在刺向孩子
情緒就像一潭湖水,有波瀾不驚的階段,也有波濤洶湧的時候,但總歸它是時刻流動著的。
一旦孩子向外發洩情緒的出口被堵死,他就會轉而向內,開始自我攻擊和否定。
所以,請不要再以「孩子聽話從不頂嘴」為榮了,那些被父母按下的負面情緒,孩子正在加倍刺向自己。
不被允許表達情緒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低,他無法正常去面對沮喪和挫敗。
要麼沒脾氣,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要麼暴脾氣,可能出現極端性人格。
比如《三十而已》裡的鐘曉芹,就是一個低價值感、不懂拒絕、總在討好周圍人的「便利貼女孩」。
辦公室裡,鍾曉琴忙來忙去,不停地服務於他人。明明同為員工,鍾曉琴卻像一個保姆一樣,被呼來換去。
而這樣的性格,在親密關係裡也處於劣勢。
尤其是女孩子,總是委屈自己,討好他人,又怎麼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呢?
情緒這種東西,如果沒有表達出來,它就會積壓在心底,直到量變演化成質變,孩子就會爆發。
比如,當年轟動全國的藥家鑫事件,藥家鑫就是一個典型的不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
藥家鑫的母親說,小時候藥家鑫學琴,學不會就用尺子打,一邊打藥家鑫一邊哭,母親他不準哭,他也不反抗。
因為從小情緒得不到宣洩,藥家鑫在開車撞了張妙之後,腦子一片空白。
他無法理智控制自己,擔心事情被父母知道又要挨打,所以他失控地殺了張妙,以為這樣就能瞞天過海。
一言概之,不讓孩子表達情緒,他的內心就無法在成長中,從無序走向有序,最終只能淪為情緒的奴隸。
最好的富養
就是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楊瀾說:
「富養孩子,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教會他敢於表達自己。」
深以為然。
唯有在愛和寬容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有勇氣和能力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為人父母,允許孩子發脾氣,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是我們在教育道路上的必修課。
當孩子發脾氣,背後原因跟我們不當行為有關,那麼先處理好家長自己這部分的問題,再去疏導孩子。
就如李湘的做法一樣,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如果確實都是孩子的原因,家長也不必過分認慫或激動,要管教,更要選時機。
雙方情緒都因為矛盾處於「亢奮」階段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
此時孩子聽不進去,家長也容易在氣頭上出口傷人,最好的辦法是先冷處理,讓「教育的子彈」飛一會。
等到雙方情緒平穩之後,再教育也不遲。
*作者:夏林。來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