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年金+萬能」的保險產品形態受到了廣泛追捧。保險公司願意開發,營銷員喜歡推廣,消費者也願意買。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市面上幾十家保險公司,此類產品組合有數百種,總銷量超過了百億規模。
不少消費者,也包括不少營銷員,紛紛提出了一個「新」問題,開始糾結「保底利率」和「結算利率」這兩個概念。比如:
˙ 到底什麼是「保底利率」和「結算利率」?
˙ 這個概念的實質含義、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消費者,到底應該關注哪一個概念呢?
˙ 如何看待「保底利率」和「結算利率」的高低呢?
˙ 營銷員,到底應該如何去解釋這兩個概念?
敲黑板、劃重點了!
只有結算利率與落袋相關
所謂「保底利率」和「結算利率」,是有投資功能的萬能保險中的兩個專有名詞,前者的大名叫「最低保證利率」,意思是告訴你「萬一保險公司投資失敗,至少你還能拿回的部分」,而「結算利率」則是告訴你:看,經過保險公司的一頓實力操作,你的「真實收益是這個水平的」。
也就是說,
前者是你買萬能險之前就告訴你的,通常只會在宣傳材料、條款、保險方案和保單上各出現一次,高中低三種假定的測算中最低的那個就是「保底利率」,會白紙黑字印在保險合同上,相當於官方承諾與擔保的可預期最低標準;
而後者,是買了保險後,每個月都通過簡訊、電子帳單、微信消息,或者保險公司的官網官微等向你匯報,相當於當前實際客戶利益兌現的現行標準。不難看出,結算利率才是落袋的實際真實的收益。其利率高低直接影響消費者保單帳戶的鼓漲程度。結算利率才是真實的。
打個比方,男女雙方談婚論嫁,丈母娘來為女兒的婚後生活品質把關。女婿「買80平的房、購15萬的車、每月上繳5000元的家庭公款等等承諾」,對丈母娘而言,這叫「保底預期」。婚後,女婿三月按揭160平的大HOUSE,五月開回來一輛50萬的寶馬,一到六月半年時間為家庭貢獻存款10萬!對丈母娘而言,這叫「真實兌現」。女兒真正享受到的,只有「真實兌現」,與「保底預期」無關。
在萬能險這件事上,實際上的結算利率,不可能低於當初承諾的保底利率。所以,保險合同上白紙黑字印著的「最低保證利率」,對於消費者而言,安慰劑作用大於實質。
保底利率這麼設計,更有利!
至於「保底利率」與「結算利率」之間的差異水平,市面上大抵有一下幾種情況:
˙ 保底利率低、結算利率高,是成熟穩重靠得住的實力派;
˙ 保底利率高、結算利率低,明顯不靠譜;
˙ 保底利率高、結算利率高,是吊到了金龜婿,還得看是否穩定不花心;
˙ 兩者都低的……祝你好運吧!
某種程度上看,這就是不同公司「萬能險」的風格,有些喜歡信誓旦旦,有些喜歡埋頭實幹。
那麼哪種更好呢?我們不妨這樣思考問題。
在生活中,跳高時,我們都習慣深深下蹲,蓄力更多,希望跳的更高。
保底利率和結算利率,同樣如此。
保底利率是險企投資必須要獲取收益的部分,對此部分的投資必然偏向保守,追求幾乎無風險的保本增值。高保底利率和低保底利率,留給投資團隊的空間是明顯不同的。投資領域,很多人信奉一句至理:給多大空間,就能創造多大收益。設定低的保底利率,反而能給投資團隊更大的空間,選擇更高收益的投資標的,擇選更多、更靈活的優質投資組合,實現更高、更穩健的結算利率。
平安聚財寶,穩健的實幹者
縱觀目前內地險企的萬能險保底利率和結算利率概況,平安聚財寶萬能帳戶可被視為「低保底+高結算+低波動」穩健持續增長的典範。
在消費者這個挑剔的丈母娘的眼光中,平安更懂得敬畏市場、敬畏風險,所以寧肯選擇做那個「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成熟女婿。其萬能險資金受到了多地政府的支持,近6800億的資產規模,布局於實體經濟、國家戰略、優質民企、民生普惠等領域,拿下了大量優質標的,為消費者者連續60個月提供高達5%不動搖的穩健收益!
比如:大型基建項目類的京滬高鐵、四川藏區高速公路、粵港澳大灣區基建、一帶一路相關港口基建、長江電力等,醫藥快消類的雲南白藥、上海家化、中國中藥、鹽野義製藥等,不動產類的英國勞合社大樓、倫敦塔橋大樓、平安香港總部大樓等,地產類的碧桂園等……收穫了大批優質投資標的的同時,有力地保障了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單是從京滬高鐵項目,僅2019年就為平安分紅超過6億。
筆者看來,保底利率低,也可以說是平安選擇客戶的標尺。了解並接受這一低調承諾的消費者,對未來有著更為冷靜和理性看法,更能與平安的做事風格產生更多共鳴。
平安,為這個行業貢獻了太多的標杆和人所不解的前瞻足印,可以預見的是,不做過頭承諾、不譁眾取寵,悶聲給予貼心保障,將再度成為行家研究、學習之處,並將成為新的模仿趨勢。
新財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本文內容版權歸新財網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