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學習詩經《國風·鄘風·定之方中》,這是一首歌頌衛文公的詩,衛文公是衛國的中興之君。
根據前面我們學過的《新臺》、《北風》等,可知衛國經歷幾代國君的淫亂和殘暴,已經到了百姓相攜奔逃的境地。可見如果衛國沒有一個力挽狂瀾的出色君王,那麼等待衛國的將是滅亡。或許是天不願衛國亡吧,衛國終是等到了文公這位賢明的君王。
關於文公《史記·衛康叔世家》有言:「文公初立,輕賦平罪,身自勞,與百姓同苦,以收衛民。」,衛文公上位之初,就能做到與百姓同勞、同苦,還減輕了百姓的賦稅,這種行為,是之前幾代衛國君王萬萬做不到的。正因為文公的親和、賢明,才得到了百姓的擁戴,致使衛國富強、興盛起來。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定之方中》
[先秦 無名氏]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kuí)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虛(qū)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於桑。卜雲其吉,終焉允臧。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shuì)於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lái)牝(pìn)三千!
詩經《國風·鄘風·定之方中》全詩共三章。
通讀全詩不難看出文中那種,忙忙碌碌把宮建,辛辛苦苦建家園,建完家園勤耕田,耕完田來還要把畜牧養的場景。
真真是好忙碌的一個君王啊,也是好賢能的一個君主啊。
在這種熱烈的建設中、在這種勤勞的耕作下、在這種辛勞的馴養後,衛國的未來是可以預見的。那城定是,牆高城堅,安如泰山;那田定是,連阡累陌,糧滿全倉;那馬定是,良馬三千多如雲。這樣的衛國又怎麼能不強大呢?
《毛詩序》講:「《定之方中》,美衛文公也。衛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處漕邑。齊恆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徒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得其時制,百姓說之,國家殷富焉。」
文公在衛國遭受滅頂之災後,面對滿目瘡痍的城市和荒蕪的田野,以及經歷過幾代淫亂、殘暴統治而變得極不信仼君王的百姓時,他選擇了和百姓共同面對,發動百姓建城池、耕田野、養畜牧,與百姓同勞、同苦,這不僅贏得了百姓的信任,更是使國家逐漸繁榮、富強起來。
可見賢能的領導者,總是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以上就是小蟲子對詩經《國風·鄘風·定之方中》的學習,有不當之處望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