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今年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GZDOC上連映的《廉價公屋》、《波士頓市政廳》,都出自於美國紀錄片大師弗雷德裡克·懷斯曼導演之手。
懷斯曼曾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是該電影節歷史上第一次將此獎頒發給紀錄片導演。
1930年生于波士頓,懷斯曼上過耶魯,參過軍,當過教授,做過律師。在偶然接觸電影工作的幾年後,他帶著處女作《提提卡失序記事》踏入紀錄片界。
驚人的創作生涯由此開啟——從1967年起,懷斯曼幾乎每年拍攝一部紀錄片,每天工作10-12小時。直到本次新作《波士頓市政廳》,懷斯曼已經90歲高齡,仍堅持親自擔任導演、製片、剪輯。
威尼斯電影節主席巴爾貝拉稱其為「電影界的巴爾扎克」,將紀錄片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像一隻牆上的蒼蠅,默默的觀察事件的發生,捕捉著生活的本來面目,持續觀察美國各種公共機構。
他像外科醫生一樣用沉穩的鏡頭剖析美國複雜的多樣的社會「軀體」,記錄了美國超過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被影評讚譽為「30年來最偉大的美國導演。」
懷斯曼將其電影的拍攝過程稱為「研究」,《廉價公屋》、《波士頓市政廳》就是其出色的社會研究項目之一。
摘得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首位的《波士頓市政廳》,是懷斯曼執導的第45部紀錄片,延續了其「零採訪,零旁白,絕少配樂」的純觀察式拍攝手法。
從最基本的日常會議開始,波士頓這頭城市巨獸在懷斯曼的鏡頭下慢慢甦醒。
選擇家鄉作為拍攝地並非刻意為之。在美國,要拍一個市政府不是容易的事。懷斯曼先後聯繫了6個大城市的市長,最終只有波士頓市長同意,於是機緣巧合下成就了這一「本土作品」。
波士頓位於美國東北部,是麻薩諸塞州最大的城市,著名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都坐落在這裡,至今已擁有超過447萬居民,人口密度非常大。
在這裡,市長每四年選舉一次,是整座城的實權「一把手」。
懷斯曼沒有對城市或市長做任何背景介紹,而是從市政熱線中心忙碌的場景切入。
「311熱線」是沃爾什市長上任後的第二年推出的市政服務項目,只要是非緊急但又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任何波城居民都可以撥打311向市政府反映。
選擇這個場景作為影片開場非常聰明,因為311是連接政府與民眾的重要節點。我們可以看到接線員們處理各種瑣碎問題,諸如救助流浪動物、道路維護、甚至房東和房客的矛盾。
透過街頭巷尾的日常,政府與市民的息息相關被懷斯曼巧妙地具象化。
懷斯曼的影片裡通常沒有特定的人物主角,但這次是個例外。市長馬丁·沃爾什以演講、會議、採訪、甚至「信函」的方式出現在各個場合。
隨著「劇情」發展,我們漸漸知道他也是波士頓人,出身於工人家庭,曾因為愛爾蘭裔的身份被歧視,曾患過癌症、有重度酒癮。但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爆炸案發生後的第二年當選,如今他已經管理這座城市6年。
而在城市運轉方面,小到市民家裡的鼠災,大到政府的預算大會都被懷斯曼一一捕捉。在這275分鐘裡,波士頓的日與夜盡收眼底。
懷斯曼利用了大量的空鏡頭來分隔講述市政工作的片段,這使得影片像這座城市一樣整齊有序。其中有非常有趣的一幕——環衛工人在清理街道垃圾,兩張看起來難以處理的舊床被垃圾車的「鐵口」像薯片一樣嚼碎,吞進肚子裡。
這一場面映射了沃爾什領導下的波士頓,仿佛一切問題都能被它的有序性和規律性消化。
然而更有趣的是,由於特殊的時間節點,影片中的「有序」正好和現實裡的「無序」形成對比——影片拍攝於2018年到2019年,在疫情期間完成製作,而在美國上映的時間正是總統大選一周前。疫情、封城和美國大選的嘈雜格局似乎意外地使這部「無觀點」的紀錄片更值得玩味。
一部分觀眾認為,本片其實是一堂「民主課」——影片裡多次出現沃爾什市長鼓勵市民向政府反映或投訴的場景,他不厭其煩地承諾會跟進市民的問題,強調「我們的工作是代表和支持波士頓人民」。
而對另一部分觀眾來說,這部長達四個半小時的影片過於「事無巨細」了。因為它幾乎涉及了一個城市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什麼都拍,那你拍的什麼就都沒有意義了。」
懷斯曼本人對這種爭議不置可否,他相信現實生活中有一種模糊性,「真正的影片不發生在熒幕上,而在觀眾的眼睛和腦子裡。」
創作於2020年的《波士頓市政廳》與創作於1997年的《廉價公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後者這部時長三個小時的影片中,芝加哥威爾斯之家的居民生活圖景被次第展開。
在幾個完整的片段中,我們得以了解這個的黑人社區居民生活的狀態。
關心居民的社區主任芬納夫人,致力於為弱勢人群爭取住房,為居民服務,為威爾斯建設著想。
她說:「CHA(芝加哥住房管理局)並沒有僱傭我,是居民僱傭了我。」但,因為規則,就連申請一支筆,都要等三個月以上的流程。
被警察盤問的中年黑人女子黛博拉,沒有工作,曾經吸毒,偷竊,入獄,酗酒,如今借住在姐姐家裡。
當被詢問「你過得很艱難嗎」的時候,她回答:「沒有,只是最近有些偏離正軌。」警察苦口婆心地勸告:「你得醒過來...你的未來還很長」
被告知要搬走的獨居的老人,他沒有別的住所,也沒有人可以求助。
雖然不忍,但警察還是得讓他離開。
尋求幫助的吸毒者,在交談中回顧了他的前半生:酗酒、吸毒、製毒,販毒.....
面試官想幫他,但礙於法律規定,最終也無計可施。
在性教育講座中,社區的工作人員向黑人少女們科普保險套的用處,並強調未婚先孕的後果。但許多參加的黑人少女懷中都抱著嬰兒。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威爾斯社區的貧窮也不是。繁碎的入住申請,被縮減的公共援助,毫無幫助的就業培訓,嚴重匱乏的基礎設施,難以實現的社區保障。
一代又一代黑人男性對香菸,毒品,酒精上癮,一代又一代黑人女性缺乏「性」保護。他們的孩子們在「貧困,失業,犯罪,酗酒,毒品,暴力和虐待」的環境長大。
處於一個缺乏穩定社會秩序的社區,如何能夠催生光明的未來?
血脈膚色傳承中,貧窮也在傳承著。威爾斯社區的貧窮在相互循環之中,剝奪在一代人與下一代人中延續。
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變」不僅僅是指生活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改變。
「我們無法揮動魔法棒,讓你突然一下就變好了。」
威爾斯社區不僅給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了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而且不斷的鼓勵居民去改變。
「當你的生活向更好的方向轉變時,你會希望有人伸出援手。」
能拯救黑人的或許只有自己的同類。
兒童之家保護中心,致力於維護家庭關係穩定,阻止了家庭的破裂。威爾斯男人幫志願者,希望凝結成強大的集體,接納想要改變的人,讓其他人回歸正軌。幼兒園老師,通過表演的形式向兒童們普及毒品的危害。
前NBA球員隆尼卡森,退役後重回家鄉。他開辦創業課程,並鼓勵年輕人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你自己。
除了懷斯曼的兩部經典之作外,本屆GZDOC還有許多值得推薦的紀錄片佳作,在此不全部談及。
喜歡紀錄片的友鄰們,在這個12月一起來廣州,看本年度最優秀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