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紀,被日本人視為「南蠻」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來到了日本進行商貿活動,當時的戰國亂世反而為外貿和「切支丹」的傳播創造了條件。隨著亂世被江戶幕府統一,無「放眼四海」之志的德川家閉緊了島國的國門,「南蠻」商人被驅逐,基督教活動被鎮壓,就這樣,天皇和徵夷大將軍一代傳一代「一聲不吭」地來到了世界業已發生大變革的19世紀。如同中國一樣,日本也被列強視作一個很好的商品傾銷地,也是可以用武力使之屈服的地方。最先以堅船利炮轟開日本國門的並非英法,而是太平洋另一邊想要擠進帝國主義俱樂部的那個「沒有歷史的國家」。
(黑船圖)
1853年7月8日,在兩次要求開國通商無果後,出身於海軍世家、在年輕時參加過北美1812年戰爭的美國海軍將領
馬修·佩裡(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四艘日本人前所未見的遠洋艦船來到了相模的浦賀(今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這四艘艦船一共載炮六十三門,從美國東海岸出發經大西洋、印度洋、南海和琉球海域抵達浦賀。這些美國船由於船體被塗上了以防生鏽的黑色柏油,而被日本人稱為「黑船」。黑船的出現給日本帶來了莫大的騷動,當晚,江戶城一片混亂,德川家的太平夢終於被一擊敲碎了。
佩裡將美國總統的國書遞交日本官方,要求開國,時值幕府將軍
德川家慶重病,幕府老中
阿部正弘以此為由稱需要更多時間做決定。由於總統要求佩裡不要輕易動武,佩裡便對日本人說他一年後還會再來,遂率令日本人膽寒的艦隊離去。1854年2月13日,不到一年的時間,佩裡率領九艘軍艦再入江戶灣,幕府諸臣被迫與美國締結了《神奈川條約》,打開國門,以伊豆的下田、蝦夷的函館為通商口岸。1858年,幕府與英法美俄荷五國再籤《安政條約》,增開橫濱、長崎 、新潟 、兵庫四港及江戶、大坂兩市,日本半殖民化危機加深。
(孝明天皇,他反對外國幹涉,支持公武合體,反對激進改革派倒幕)
當時,日本的政治形勢和清國不同,有兩大勢力可以聲音高昂地對江戶幕府喪權辱國、籤署不平等條約的行為說不,一是象徵著日本傳統與國魂的天皇,二是基於封建契約輔佐幕府的強力大名,而此時的大名和武士階層,正在受到財富日益增長的町人階級(資產階級)的影響。19世紀的中期,每個認為自己和國家命運有聯繫的日本人都要在「尊皇」、「佐幕」、「開國西學」、「攘夷」上做出選擇。明治的父親
孝明天皇(こうめい)是反對幕府但支持攘夷鎖國的代表,他基於自傲的「上國」心態不願向歐美低頭,並於1863年3月11日和4月11日兩度發布了「驅逐南蠻令」。
長州藩的領主
毛利敬親(もうり たかちか)積極響應天皇的命令,無視幕府方面開始驅逐外國人,並命令長州部隊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向所有穿越本州和九州之間下關海峽的外國船隻開火。第一次襲擊發生在1863年6月25日,美國商船「彭布羅克」號在下關海峽外拋錨停泊時,被兩艘歐洲製造的日本軍艦攔截,日本水手高喊著「尊皇攘夷」向美國人開炮。一天後,一艘法國軍艦也遭到了來自下關島上岸防炮的轟擊。7月11日,以為自己是日本「老朋友」的荷蘭艦船也遭到毛利海軍襲擊,荷蘭總領事險些喪命。
(大衛·麥克道格爾)
作為對一系列襲擊事件的應對,美國海軍將領
大衛·麥克道格爾(David McDougal)指揮自己的螺槳動力風帆軍艦「懷俄明號」在7月16日抵達了下關海峽。上午11時,懷俄明號頂著來自多個方向岸防炮的壓力從西向東硬衝下關海峽,期間,懷俄明艦艦體直接中了幾彈,出現破損。在即將駛出海峽的時候,懷俄明號又不慎擱淺,長州武士乘小船逼近試圖登船,懷俄明號用艦炮阻止了他們,擊沉兩艘日本船。最終,懷俄明號得以掙脫泥灘,有驚無險地成功駛向了橫濱。
麥克道格爾孤艦闖下關並對著海岸進行炮擊,妄想著以一己之力威懾日本,讓他們乖乖聽話,不料卻被一頓痛毆,懷俄明號險些沉沒。在此次被稱為「下關海戰」的衝突中,美軍傷7人、死4人,長州方有40餘人傷亡。這次的衝突更加堅定了毛利氏族的抵抗決心,也讓改革圖強、尊皇倒幕攘夷的風氣在長州進一步傳播。由於麥克道格爾的努力未能改變結果,列強準備集結更強大的軍力「懲治」長州藩,保護自己的商貿。
在麥克道格爾與長州交戰後,7月20日,法國海軍對他們商船的襲擊進行了有計劃的報復。法國軍隊由海軍陸戰隊和兩艘軍艦組成,有250人在班傑明·焦雷斯上尉的帶領下登陸馬關並摧毀了一個小鎮,以及至少一個長州岸防炮兵陣地。這次法軍襲擊事件後,列強受資本家們的影響還是希望先和平解決問題,因為同日本哪怕只是長州打全面戰爭是得不償失的。然而,日本武士「尊皇攘夷」的口號喊得越來越響,1864年5月,一夥受到僱傭的浪人大肆破壞了美國駐江戶公使館。
(一處被法國人佔領的下關炮兵陣地)
1864年8月17日,一個由9艘英國船、4艘荷蘭船以及3艘法國船共2000名陸戰隊士兵組成的聯合艦隊在皇家海軍上將利奧波德·庫珀爵士的指揮下從橫濱出發抵達下關海峽。長州無法抵禦大艦隊的猛烈攻勢,在傷亡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毛利家在1864年9月8日投降,江戶幕府則要因為長州的反動賠償列強更多金銀、增開港口。整場下關戰爭中,毛利軍約傷亡600人、西方諸國傷亡總計約200人。
(1864年9月,英法荷士兵在海峽沿岸被佔領的炮兵陣地中)1862年,在長州尚未火力封鎖下關海峽的時候,英國人和另一個重要的日本藩國發生了衝突,英國人招惹到了九州南部的強力大名島津家和薩摩的那些不能忍辱負重的剛強武士。9月14日,一位名叫馬歇爾的英國商人和他的妻子在武藏國生麥村遇到了剛從江戶啟程準備返回薩摩的藩主
島津久光(しまづ ひさみつ)一行,洋人不知日本禮儀,見到大名行列沒有退到一旁,隨即被島津家臣砍殺,是為
生麥事件(なまむぎじけん)。英國當局獲悉此事後,要求幕府進行巨額賠款,幕府甩鍋島津家,而薩摩藩認為「關於生麥事件並無責任可言」,無視英方要求。與此同時,島津家內的攘夷派奈良原喜左衛門、海江田信義、黑田清隆、大山巖等人計劃喬裝登上英國停泊在鹿兒島的商船進行襲擊,因英軍戒備森嚴未果。
(生麥事件)
(島津久光)
1863年8月14日,代理公使約翰·尼爾通告薩摩方使者,若不接受其要求即會訴諸武力,此時,島津家在攘夷派家臣的影響下已決定開戰。家主島津茂久(即
島津忠義しまづ ただよし,久光之子)與島津久光判斷鹿兒島主城位於英艦炮射程範圍之內,而將本營移向較遠處的千眼寺。15日,英國艦隊扣了薩摩藩的三艘蒸氣船。中午,薩摩岸防的80門炮臺突然對射程內的英艦發炮,英艦被打的措手不及。14點,英軍艦隊艦炮向炮臺和鹿兒島城回擊,英軍火炮更加先進、射程更遠,破壞了薩摩藩近代工廠集成館附近。薩摩藩的炮擊使英國艦隊重傷一艘,中度傷害兩艘,包含艦長副艦長一共死傷60人。英國認為損失慘重的原因是開戰當時正逢驟雨來臨,艦隊搖晃嚴重,而英國艦隊停泊的地方正好是薩摩常常軍演訓練的地方。薩摩藩則在戰後聲稱在衝突中僅死亡5人、傷13人。
(薩英戰爭)
1863年8月17日下午,停留在鹿兒島附近海域的英艦在進行了最後一輪炮擊後向橫濱撤退。1863年11月15日英薩講和,薩摩藩賠償25000英鎊,由當時的中央政府德川幕府代付。之後因倒幕運動發展之故,薩摩最終並未將這筆借款償還幕府。這場衝突事實上成為了之後薩摩藩與英國緊密關係的開端,英國人認為和薩摩這個強藩聯手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遂與其交好,其後薩英還在戊辰戰爭中結為聯盟。薩英戰爭讓部分薩摩藩志士明白攘夷已不可能實現,轉向主張開國,學習西方科技技術,不少來自薩摩藩的人士成為了明治維新中的佼佼者。後來成為海軍大將的
東鄉平八郎(とうごう へいはちろう),在此次薩英戰爭中曾作為炮臺炮手參戰。
(幕府官員與法國人的會談)
(鹿兒島灣附近)
前文已經提到,日本因為其特殊的封建政體以及資本主義的萌芽較快湧現出了一批希望進行改革的志士,但這些改革者派系複雜,勢均力敵,有希望幕府進行改革與天皇攜手共政(即公武合體)的人、有希望完全由天皇執政徹底剷除幕府的人,有想要把外國人完全趕走的人、有想讓西方國家教會日本人先進科技以讓日本從根本上跟上強國步伐的人。
(櫻田門外之變)
在長州徵伐前,幕府保守派、公武合體派以及倒幕派的對抗多體現在口頭上,最多會有一些搜捕、暗殺事件,其中最有名的便是
安政大獄和
櫻田門外之變。安政大獄是幕府大老
井伊直弼(いい なおすけ)在1858年對江戶尊王攘夷運動的一次大鎮壓。支持公武合體的以水戶藩(常陸國)藩士為主的一橋派人士有許多遭到逮捕處決,安政大獄是導致兩年後刺殺井伊直弼的櫻田門外之變發生的直接原因。薩摩志士
西鄉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親歷了安政大獄,幸運地成功逃回薩摩。
(井伊直弼)
所謂一橋派,是在12代將軍德川家慶病逝、而13代將軍家定因身體虛弱無法執政後,為決定下一任將軍人選而導致的德川家分裂中的主要一派。一橋派支持讓水戶藩藩主德川齊昭的兒子一橋慶喜(即後來的
德川慶喜 とくがわ よしのぶ)就任將軍,與一橋派對立的則是支持
德川家茂的以井伊直弼為首的保守派。井伊直弼死後,一橋派勢力重新壯大起來,倒幕運動愈發激進。1862年,當時支持公武合體和一橋派的薩摩志士
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和大名島津久光一起進京,要求孝明天皇任命德川慶喜為將軍監護(即德川家茂的監護),讓越前藩主松平慶永就任大老,並由薩摩兵擔任京都警衛。
(德川家茂,第14代將軍,1858-1866在位)
(德川慶喜,幕府末代將軍,1866-1868年在位)
1863年,京都各個派系混雜,暴力衝突時常發生。這裡不僅是尊皇派和佐幕派交鋒地主戰場,還是幾個尊皇強藩的激烈內鬥之地。由於歷史原因以及在公武合體問題上的分歧,薩摩和長州兩地的武士互相傾軋,彼此看對方不順眼(長州支持徹底廢除幕府)。因此,以德川慶喜為中間人,水戶、薩摩、會津等藩聯合起來,計劃將長州派逐出京都。1863年9月30日,針對長州人的行動展開,史稱
八月十八日政變,長州派藩士連夜從京都逃回藩內,藩主毛利敬親也遭到處罰。1864年7月8日,支持幕府(德川慶喜)的武士團體「
新選組(しんせんぐみ)*」根據會津藩士提供的情報,在京都搜捕長州藩浪客。通過拷問俘虜,新選組副長
土方歲三(ひじかた としぞう)得知長州人計劃縱火製造混亂再趁機殺害德川慶喜,新選組隨即迅速突擊了長州密謀者所在的據點池田屋,
近藤勇(こんどう いさみ)、
衝田總司(おきた そうじ)、永倉新八和藤堂平助四人作為先鋒率組員攻入屋內,肆斬長州浪士,挫敗了長州派密謀,也給予了激進尊皇派沉重一擊。
(土方歲三)
池田屋事件(いけだやじけん)後,8月20日,剛被列強聯合艦隊奪回下關海峽的毛利家派出約1000人的軍隊逼近京都,希望天皇為長州人的遭遇「主持公道」,史稱
禁門之變(きんもんのへん)。可惜,長州士兵連天皇的面都沒見到,就被薩摩、會津等藩兵和新選組擋在了京都
蛤御門。幕府軍在狹窄的街道上擺設拒馬和木牌作為掩護,用步槍和西洋野戰炮向衝來的毛利軍射擊,造成毛利軍約400人傷亡,其總大將福原越後負傷,毛利家臣久坂玄瑞、來島又兵衛自盡,禁門之變標誌著倒幕運動進入到了直接進行大規模軍事衝突的新階段。20日稍晚,在長州軍殘部撤走後,德川慶喜要求天皇給德川家茂發文,再讓家茂向全國發布了長州徵討令,開始了第一次長州徵伐。
(禁門之變)
*註:新選組成立於1863年,主要在京都東山區活動,負責維持當地祇園、花街和町街的治安,並向當地商家強迫募集組織運作經費,屬於京都佐幕武裝勢力的最外圍。他們在戊辰戰爭中協助幕府一方作戰,1869年戰敗投降後解散。新選組最為人所知的特點有「誠」字隊旗、衣袖上印有山形圖案的獨特羽織以及嚴厲的「局中法度」(維持組織紀律的嚴厲規條)等。
(1914年的鹿兒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