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53年前的今天,新疆羅布泊的上空出現了兩個太陽,左邊的太陽光亮柔和,像似火盤,右邊的「人造太陽」光芒強烈,比1000個真正的太陽還要亮——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
從原子彈爆炸到氫彈爆炸,我國用了全世界幾個核大國中最少的研製時間,只有兩年零8個月,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使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提起那段光輝的崢嶸歲月,我們不禁想起這顆氫彈研製中的關鍵人物——于敏,他被錢三強稱為「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被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稱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還因沒出過國被一個日本訪華團稱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
于敏於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由於生長在抗日戰爭時期,于敏少年時代就崇拜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立志通過從事科學研究來報效祖國、振興中華。他勤奮好學,從小學到大學功課一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學讀了本科、研究生,1951年畢業後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正當于敏對基礎科學研究感興趣,希望乘風破浪、有所發現和建樹的時候,1961年的一天,錢三強先生把他叫到辦公室,非常嚴肅地告訴他,希望他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當時蘇聯撤援、國民經濟困難,中國原子能事業面臨天災人禍,于敏深知這件事對中國的重要性,毅然放棄個人興趣接受了這項沉重的使命。
于敏當時曾想,等突破了氫彈原理,等我國有了自己的氫彈,他再回去搞基礎科學研究,但是世事難料,這次談話改變了于敏此後的人生道路,他一幹就是幾十年,幾乎將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
按照錢三強先生的安排,于敏很快加入了負責氫彈預先研究的「中子物理研究小組」。那時,我國原子彈研製工作也正緊張進行著,但作為重要研究工具的104電子管電子計算機只有一臺,主要機時要保證原子彈主戰場,分給氫彈研究的時間十分有限。為了充分利用機器,于敏帶領的研究小組分成三個組,每組每班八小時,做到人停機不停。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緊接著,我國核武器研製主要工作就轉入氫彈的突破,許多氫彈突破的設想經過仔細討論、計算和分析,又一條條放棄了。面對困難,大家沒有氣餒。1965年底于敏帶隊到上海進行加強型原子彈優化設計任務,同時也加班加點探索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的連續奮戰,終於形成了一套從原理到結構基本完整的理論方案。以此為基礎,大家繼續攻堅克難,於1966年初解決了氫彈引爆彈的關鍵技術問題,同年12月28日完成了氫彈原理試驗。當確認幾個關鍵物理量的測試結果與理論預估一致時,試驗現場一片歡騰。試驗結束後,攻關隊伍乘勝前進,抓緊時機,於1967年2月完成了氫彈的理論設計,於6月17日成功空爆第一顆氫彈。
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于敏為氫彈的理論研究和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5年被授予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文字:王茂枝
編輯 : 李佳寧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