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威夏寺之爭
作者|羊洋洋
責編|Thomas
泰國和柬埔寨在兩國邊界有一塊大約4.6平方公裡的爭議土地,這塊爭議地區南側的馬誇山摩艾丹崖頂上有一座印度教寺廟遺址—柏威夏寺,泰柬兩國圍繞柏威夏寺爆發過激烈的衝突,稱之為「柏威夏寺之爭」。
2013年4月15日,海牙國際法庭舉行了關於泰柬邊境柏威夏寺附近地區領土爭端問題的聽證會。針對這片爭議地區,泰柬雙方從2008年到2011年先後發生多次軍事衝突,甚至動用了榴彈炮等重型武器。在2011年的衝突中,雙方死亡人數就超過了十人。
柏威夏寺雖地處泰柬邊界,但它的位置對泰國十分有利。這座寺廟在柬埔寨一側是懸崖,只能從泰國一側進入。而且該地區還是一望無垠的柬埔寨北部平原的制高點。
某種意義上控制住了柏威夏寺地區,就可以威脅到整個柬埔寨北部平原。如此重要的邊境要地,泰柬雙方自然都不想放棄。
▲柏威夏寺所在地形,其中靠近柬埔寨一側是懸崖
柏威夏寺儘管近幾十年在柬埔寨的掌控中,但是其周邊地區的歸屬卻是懸而未決。在2008年柬埔寨將柏威夏寺及其周邊地區一起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泰國以爭議領土不能申遺為由,強烈反對柬埔寨的申遺行為,自此後的三年雙方衝突不斷。
▲柏威夏寺位於柬埔寨境內,與泰國的邊界位置
一座控制在柬埔寨手裡的寺廟為什麼會引發雙方的爭執不斷,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呢?
一、帝國榮耀與衰落的見證者
柬埔寨儘管現在在東南亞的十一國之中,不論面積還是GDP亦或者是軍事實力都處於不起眼的位置,但它卻是這些國家中歷史最悠久的。柬埔寨是東南亞最早創造出輝煌燦爛文化的國家。不僅如此,柬埔寨一度還是中南半島的霸主。
公元1世紀,高棉人在湄公河流域建立了柬埔寨早期的國家——扶南國,鼎盛時期的扶南國控制了中南半島中南部的大部分領土。中南半島因為離印度近,相互之間也沒有險峻地形阻擋,因而印度教在公元3世紀就傳入了中南半島。扶南國及其之後近千年的帝國統治者都接受了印度教並把它作為控制人民思想的一種手段。
扶南之後,柬埔寨相繼進入了真臘和吳哥時期,其中9-15世紀的吳哥王朝是柬埔寨最輝煌的時刻。吳哥帝國在這段時期曾統治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其疆域從東部的越南向西延伸到緬甸,從南邊馬來半島向北延伸到中國邊境。現在泰國、柬埔寨和寮國所在地區都曾是吳哥帝國的領土。
統一的吳哥王朝擁有著肥沃的土地,再加上政府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使得其農業發達,據記載當地的水稻可以達到一年三到四熟。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國家強盛,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吳哥的國王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修建了一大批寺廟建築群,其中就有柏威夏寺。
柏威夏寺坐落在當時吳哥帝國首都吳哥城東北方海拔550米的馬誇山(扁擔山)上。作為一個橫跨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來說,馬誇山剛好在帝國腹地。在古代君王的眼裡山地是藏有靈氣的地方,再就是這個地方的位置極佳。馬誇山的南側是一望無垠的柬埔寨北部平原,站在柏威夏寺所在的懸崖上可以俯瞰整個柬埔寨北部平原,甚至天氣好的時候能夠看到當時吳哥帝國都城吳哥城旁邊的東南亞第一大湖——洞里薩湖。作為一個君主能夠將自己國土一覽無餘,那絕對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公元9世紀耶輸跋摩一世時期就開始修建的柏威夏寺,經過200多年十幾位君王的努力才得以建成。從扶南國建立到柏威夏寺建成這段時間,由於印度教在柬埔寨居於主要地位,因而這座寺院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溼婆。
公元13世紀後,吳哥帝國因為國內政治混亂迅速衰落。生活在吳哥帝國北部的泰人趁此機會先後建立了素可泰、清邁、蘭納等割據政權,這些政權一開始為了自身的獨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吳哥帝國。
泰人政權的壯大剛好趕上了元軍的擴張。素可泰等泰人政權主動與元朝交好來獲得元朝的支持和認可。泰人政權南邊的吳哥帝國國內王位爭奪混戰不斷,西邊的鄰國緬甸因為攻擊元軍控制地區則是遭到了元軍的打擊。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素可泰等政權逐漸站穩了腳跟並不斷向南擴張。
14世紀,素可泰政權被阿瑜陀耶王朝兼併。阿瑜陀耶王朝為了掠奪柬埔寨的財富不斷對柬埔寨用兵。1351年,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出兵佔領了吳哥城。
從此之後一直到西方殖民者入侵,泰柬之間的爭鬥不斷。在這段時間泰國是柬埔寨的苦主,泰國屢次入侵柬埔寨。在泰國的蠶食下,柬埔寨的北部領土逐漸喪失、疆域越來越小,而泰國的邊界則在不斷向南推進。
亡國不久的柬埔寨趁阿瑜陀耶與清邁爭鬥的機會重新恢復了獨立。泰國不甘心放棄到手的土地,1431年再次佔領吳哥城,想要將柬埔寨徹底納入它的統治之下。
在泰國想要將柬埔寨吞掉的時候,它的西北部緬族人實現了統一。剛統一的緬甸兵強馬壯,為了掠奪泰國的財富,發起了對泰國的進攻,因而泰國只能暫時放鬆對柬埔寨的控制。但泰國在擴張的過程中先後將柬埔寨北部和東部的馬德望、暹粒和烏汶以及柏威夏寺所在的地區納入了自己的控制下。
▲15世紀的東南亞,其中柏威夏寺在瀾滄王國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柬埔寨遭受到泰國入侵的時候,它東側的越南經過擴張統一了南北也成為了一個強國。到了17世紀,越南為了獲得柬埔寨富饒的湄公河三角洲也加入了對柬埔寨的爭奪。在泰國和越南這兩大勢力的入侵下,柬埔寨徹底淪陷了。
▲圖中最下方綠色部分是越南從柬埔寨手中奪取的領土
二、法國入侵,寺院歸屬有爭議
正當泰越兩國在柬埔寨爭奪不休時候,法國殖民者開始在中南半島出現。法國和英國從1756到1763年為了爭奪海外的殖民地爆發了戰爭,最終法國戰敗。失敗的法國只能將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南亞孟加拉的殖民據點割讓給英國。
▲七年戰爭中英法之間的魁北克戰役,此戰役後法國喪失了北美殖民地加拿大
戰爭失敗的法國不甘心放棄在東南亞的特權,轉而入侵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法國想以越南南部為基地打造它在中南半島的勢力範圍,並且法國還想以此為跳板將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的西南。
柬埔寨想要擺脫被泰國和越南控制的情況,保持國家的獨立,但是因為自身太弱小,因而期望有個強國幫助。法國的出現正好符合柬埔寨的需求。柬埔寨想要驅虎吞狼,怎知道引來的猛虎更貪婪。法國為了將柬埔寨變成自己的殖民地,要求泰國歸還佔領的柬埔寨土地,而泰國卻不想放棄在柬埔寨的宗主國地位。最終在法國的武力逼迫下泰國歸還了暹粒省等地。
▲鼎盛時期的泰國疆域,現在的柬埔寨、寮國都在它的控制之下
法國的擴張引發了英國的擔憂,英國不想法國獨佔中南半島,因而從與印度接壤的緬甸入侵中南半島。兩國一東一西開始將中南半島納入了自己的控制之下。
兩國儘管爭奪激烈但是也不想發生戰爭,因而1896年法英兩國籤訂協議,劃分了雙方在中南半島的勢力範圍。其中泰國以西的緬甸等地屬於英國,泰國以南以東的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屬於法國,泰國則成了兩國的緩衝地帶。根據該協議,泰國必須將西柬埔寨(馬德望、暹粒、詩梳風)還給柬埔寨,但柏威夏寺及其周圍地區還掌控在泰國手裡。
在這之後,法國為了擴大自己控制區的範圍,還強迫泰國籤訂條約來擴大保護國柬埔寨的領土。1904年,駐中南半島的法國殖民者與泰國政府成立了一個聯合委員會來重新商定泰柬的邊界。雙方一致同意沿馬誇山山脊作為兩國的邊界線。
按照這個條約,柏威夏寺應該屬於泰國,但是由於泰國沒能力繪製地圖,因而這份工作就由法國官員負責。勘界的法國軍官為了擴大法國的控制區,將柏威夏寺劃歸柬埔寨。地圖繪製後,泰國官員限於對地圖的不懂,沒有發現地圖的異常,因而沒有任何異議地領取並分發了地圖。
▲紅色馬誇山的山脊線和分水嶺線,這也是泰法商議的分界線,黃色是法國勘界時候改動的分界線
泰國直到1935年才發現了地圖有問題,但卻懾於法國的強大僅僅只是表達了不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了泰國機會。1940年,法國在德國的閃電戰下迅速淪陷,這導致了其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政府孤立無援。而日本趁法國淪陷的時機,侵入到中南半島,泰國認為這是出擊法軍奪回被割佔領土的大好時機。
1941年,泰國在日本的幫助下迫使法國將爭議領土(柏威夏寺)以及柬埔寨的馬德望省等領土給泰國。二戰結束後法國捲土重來,法國強調如果泰國不歸還1941年割佔的領土,那法國就反對泰國加入聯合國。在法國的逼迫下,泰國又將這些地方還給了柬埔寨。
三、西方撤離,爭執不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發展,中南半島各國為了自己的獨立與日本進行了艱苦鬥爭。他們相信既然反抗日本能夠取得勝利,那面對法國的再次侵略也能夠取勝。
二戰後的法國實力大大下降,忙於本土的經濟恢復因而放鬆了對殖民地的控制。趁此機會越南、柬埔寨人民進行了反法的鬥爭,其中柬埔寨在西哈努克親王的領導下於1953年獲得了獨立。
當法軍撤出柏威夏寺地區後,泰柬兩國都宣稱對該寺附近地區擁有主權。1954年泰國先下手為強出兵佔領了柏威夏寺,柬埔寨立刻提出抗議,並將泰國告上了海牙國際法庭。
1962年,海牙國際法庭以泰法勘界地圖泰國沒有提出異議為理由,裁定柏威夏寺歸柬埔寨所有,但將神廟的入口通道劃給泰國。這樣一來,儘管神廟屬於柬埔寨所有,但泰國卻掌握了進出神廟的主通道。海牙法庭只是判決了柏威夏寺的歸屬,並沒有將柏威夏寺所在4.6平方公裡的爭議土地的歸屬以及分界線進行裁決,這為之後雙方的衝突埋下了禍端。
1963年後,柬埔寨調整了其行政區劃,將柏威夏寺和周邊一些地區新建立了柏威夏省。為了緩和同泰國的矛盾,西哈努克親王宣布,泰國公民進入寺廟可以不用辦理任何通行證件。柬埔寨的決定使得兩國進入了一個和平時期。其後儘管柬埔寨國內動蕩不安,但是兩國還是堅持共同開發柏威夏寺的原則。
泰國曾想和柬埔寨一起將柏威夏寺及其周圍地區「申遺」,但遭到了柬埔寨的拒絕。柬埔寨獨自「申遺」的行為遭到泰國的反對。兩國關係因此惡化。按照《聯合國申請世界遺產公約》規定只有周邊鄰國沒有爭議的古文物才能「申遺」,泰國認為柏威夏寺周圍的領土還屬於爭議地區不能申遺,最後只有柏威夏寺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柏威夏寺申遺成功引發泰國國內廣泛抗議。泰柬兩國軍隊發生衝突,互有傷亡。在這種形勢下,柬埔寨申請國際海牙法庭對1962年的裁決進行解釋。海牙法庭重申了柏威夏寺歸屬柬埔寨,但是對於泰柬在4.6平方公裡爭議土地的界限還是沒有做出劃分。
泰國和柬埔寨政府都接受了海牙法庭的裁決,泰國也接受了柏威夏寺屬於柬埔寨,而入口屬於自己的現實,但對於爭議地區的解決則回到需要雙方和平協商的起點。對於柏威夏寺泰柬兩國繼續沿用西哈努克親王時期的政策,兩國人可以免籤進入寺廟。雙方的和解使得兩國的邊境再次歸於平靜。柬埔寨在申遺成功後,修築了一條連接吳哥窟和柏威夏寺的公路,大力發展旅遊業,成為了柬埔寨旅遊業中的一條熱點線路。
長期作者|羊洋洋
揚州大學歷史系畢業|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