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糊塗」人生,是別人無法超越的大境界?

2020-12-22 寫乎

作者:陳二虎

(一組《糊塗縣令鄭板橋》圖片)

一、難得糊塗

如果說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人,可能鄭板橋「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各界人士都接受,那句「難得糊塗」人人皆知,蘊含著人生大智慧。

有關「難得糊塗」的來歷,坊間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流傳著不同的版本。無論是自嘲也好自解也罷,無論是抗爭也罷還是心安也好,什麼樣的「糊塗」就有什麼樣的生活。

醉裡乾坤大,是一種「糊塗」;權中福祿齊,是一種「糊塗」;

平淡有真意,是一種「糊塗」;

不聞紅塵滾,也是一種「糊塗」。

據說: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職期間,工餘到萊州的雲峰山遊覽,欣賞自然美景,由於貪戀這好風光,誤了下山的時間,天黑只好到山中一個茅草屋中借宿。

主人是一個道骨仙風、鶴髮童顏的長者,鄭板橋詢問長者尊姓,長者告知自己是「糊塗老人。」

鄭板橋覺得長者很有趣,自然也不是一個凡人,見室內案頭上還陳列著一方硯臺,石質細膩光潤,鏤刻精美玲瓏,是世間少有的好硯臺。

第二天鄭板橋告辭,感謝長者留宿。

長者對他說:「請鄭先生給留一幅墨寶如何?」

鄭板橋爽快答應了,欣然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然後取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閒章蓋上。

長者眯著眼睛端祥了一下這章的題款,提筆在鄭板橋那幅「難得糊塗」書法上寫了一個跋:「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

寫完,也拿出一方章印上,鄭板橋一看那章,上書:「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這一看,令鄭板橋大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是遇到世外高人了,叩手行禮,又提筆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鄭板橋有點相見恨晚,成了他的人生師長加摯友,這長者是著名禪師恆徹上人。

二、幸又不幸的童年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自號板橋,是泰州興化(今江蘇興化)人,曾經步入仕途為七品縣官,後來看透官場腐敗,決絕地辭官歸隱,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是世界少有的大才,詩、詞、曲、文、聯、印、書與畫都是行家高手,在「揚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影響力,以「詩書畫三絕」名世,得到人們的喜歡與崇拜。

清人張維屏在其《松軒隨筆》中贊曰:鄭板橋有三絕,「曰畫,曰書,曰詩。三絕之中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

這真氣、真意、真趣,頗見鄭板橋對藝術的追求,也體現了鄭板橋的藝術風格,更是對鄭板橋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鄭板橋用真我來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鄭板橋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家中的乳母費氏是一個善良又勤奮、仁厚又慈愛的女人。

儘量鄭家日子逐漸貧困,已經沒有能力支付她的費用(工資),她卻捨不得鄭板橋這個孩子,依舊幫助鄭家操持家務,拉扯小板橋,然後回自己家中吃飯,給予幼小的鄭板橋母親般的關愛與體貼照顧。

後來鄭板橋的父親繼娶,這個後媽郝氏也是世間難尋的好人,待鄭板橋如親生,可以說,鄭板橋幼年失母,卻又遇到兩位好母親,讓他擁有了溫暖又幸福的童年,讓他感慨地賦詩道:「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憂饑寒」。

好的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學校,這話頗有道理呀!

鄭板橋的父親鄭之本飽讀詩書,是開私塾為生,他自小耳濡目染,隨父學習與讀書,並且得到博學廣聞的外祖父汪詡文的培養與教導(看來,人生遇到什麼樣的人很重要呀!)。

鄭板橋學習刻苦,聰明又領會能力強,成績自然優異,子、經、史、集無不涉獵(這自小的薰陶十分重要),尤其喜歡「切於日用」的學問,加上他率性本真自然,十分討厭矯飾的風氣(無病呻吟的詩文害人不淺),對於那些不合理不真實的事情,快人快語指斥,以致於許多家長認為鄭板橋這孩子不正常,不讓自家的孩子與之交往(怕學壞了)。

鄭板橋從童年就展現出思想的光芒,喜歡暢言有見解,品評歷史人物,認為下層老百姓才是社會的主體,與那些貴族們一樣,都是炎黃子孫,理應得到尊重與平等。

而被統治者奉為「聖經」的朱理學說,他認為「只合閒時用著,忙時用不著」,對當時士人精神世界的墮落深為憤怒,士子們往往憑藉一篇「腐爛文章」,僥倖考中,時不時地「子曰」、「書雲」裝像糊弄老百姓,實則是沒有真才實學。

他認為除了讀書「寒而思衣,飢而思食,倦而睡覺,病而服藥,凡舉動飲食之間,坐,不必端正之席;吃,不必割方之肉」,這也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那些矯飾之人,都是在裝偉岸。

世間,純樸的老百姓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被當權者剝削壓榨,所以「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自古而今,多少士人太卑鄙無恥,又裝出一個君子的樣子),農夫上者種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還有的僅僅薄田畝餘呀),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

鄭板橋說出老百姓的心聲,「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末也。」

三、世間好官系蒼生

佩服鄭板橋,「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民意心聲,板橋能道,真話切中時弊,但總會令權貴們不快。

願世間多幾個鄭板橋,少幾個貪官汙吏,民之幸也。

鄭板橋不僅心系蒼生,更是一個實踐者,他出任山東範縣(今河南範縣)知縣的時候,重視農桑,體察民意,關心老百姓疾苦,盡心盡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一般情況下知縣出行,都講究排場,前呼後擁,鳴鑼開道,衙吏們打著「迴避」與「肅靜」的牌子。而鄭板橋把這擾民的排場統統取消,他經常穿著與百姓一樣的衣服,訪貧問苦,了解民間的真實情況。

每逢下雨,縣學的孩子們無法回家,他就派人給孩子們送飯;遇到孤兒,他二話不說相助,讓孤兒解決溫飽。

後來又調到濰縣任職,依舊愛民如子。

時逢連年大旱而老百姓沒有飯吃,這時他剛剛任濰縣知縣,二話不說命令開倉賑災,解決老百姓吃飯問題,並且利用修繕城牆的方式招募饑民來濰縣就食打工,還責令城中富豪們煮粥賑濟百姓。

他動員衙吏們捐款捐物,自己帶頭捐出自己的工資(俸祿),還刻了一枚圖章表達心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

按照當時的規定,開倉放糧要報請上級批准,這需要一段時間,而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罰的。

鄭板橋凜然地說:「等批下來,老百姓早就餓死了,一切後果由我一個人承擔。」

就這一舉措,不知救活了多少老百姓。

到了秋後,天災讓老百姓無法歸還借來的糧食,鄭板橋果斷把老百姓的借據燒掉,免除了還糧。

鄭板橋這心系蒼生的措施,自然引起官吏與豪紳的不滿,無法利用災荒發大財,影響了他們的切身利益,就合夥告發鄭板橋謊報災情,將賑災款中飽私囊。

由於鄭板橋兩袖清風,家無私產,無私無弊坦蕩蕩,查了又查,根本就沒那回事,純屬誣告。

他勤政廉潔,儘可能改革弊政,從政策與法律上維護下層民眾的利益,造福一方。

鄭板橋曾經畫了一幅竹子送給上司,題詩曰:「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板橋看透官場的兇險與官僚的爾虞我詐,認清這些道貌岸然的官吏卑鄙的靈魂,便決定辭官歸隱,遠離這個大染缸。

老百姓聽說鄭板橋辭官了,扶老攜幼來為鄭板橋送行,看到鄭板橋只有一些書籍和一個書僮,身無餘物,感動的紛紛落淚。

鄭板橋可是幹了十二年縣大老爺呀,如此清廉,恐怕世上沒有第二人。

鄭板橋看到老百姓對他依依不捨,他就向老百姓贈畫題詩留作紀念:「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杆。」

餘平生最敬蘇東坡與鄭板橋,神慕之,想想世間,真正清廉的官吏能有幾個?貪,是人的本能欲望呀。

鄭板橋一心為民,就是希望「立功天地,字養生民」,以達到「民於順處皆成子,官到閒時更讀書」的境界,然而,官場有官場的規則,要圓滑通融,要上奉下瞞,要察言觀色,要逢迎送往,要與大大小小的官吏們同流合汙,打成一片,他的「糊塗」處事,在官場上行不通呀。

四、辭官歸隱得真意

鄭板橋選擇辭官歸隱,沉浸於藝術中,「師法自然」。

鄭板橋有詩千餘首、詞近百首,曲十多首,對聯百餘副,還有序跋、匾額、碑記、書信等數百件。

鄭板橋詩如其人,自由灑脫,流暢清新,淺近幽默,直抒胸臆,其詞其曲,或慷慨激昂,或細膩悠逸,其對聯更是令人傾慕,立春高遠,情趣橫生,富於哲理。

他的繪畫以蘭、竹、石為主不拘成法,敢於創涼,獨闢蹊徑,竹清瘦挺拔,蘭蕭散隱逸,石雄奇秀拙,脫盡俗習,絕倫畫壇;他的書法被稱為「板橋體」,博採眾長,大膽革新,自成一家,認為藝術「不立一格」,「不為古人所累,氣與意相輔」。

與他同時代的金農贊曰:「興化鄭進士板橋風流雅謔,極有書名,狂草古箍,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也就是說,鄭板橋的書法以楷隸為主,兼揉草書,是超脫傳統技法而新創的一種字體。

鄭板橋能夠達到詩、書、畫三絕,關鍵在於他以書入畫,以畫入書,詩畫交融。「作字如寫蘭」,「寫蘭如作字」,常常用詩歌作為繪畫的題跋,來揭示畫面的象徵意義。

鄭板橋一生喜歡畫竹,也寫了許多題竹詩,或題「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竹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或題「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本是同根復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或題「咬定青山不放鬆,立身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無不體現了人品與氣節。

鄭板橋年輕時積極入世,希望實現胸間抱負,治國平天下,一展宏圖,為蒼生謀幸福,關注人民疾苦,體察社會弊端,然而仕途不需要遺世高蹈。廟堂之高,高不可測;只好退隱,獨善其身,成就了鄭板橋的藝術與人格。

人有所糊塗有所清醒,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糊塗,用「糊塗」來表達「睿智」,用「真意」來演繹「糊塗」,恰如鄭板橋的一首題詩:「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發洩,不畏凋殘」,這分明是大境界呀!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糊塗是一門學問,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
    鄭板橋發現這老人不僅道骨仙風,室內還陳列一方精美的硯臺,鏤刻精美,石質靈透,案頭還有書,相互尋問,鄭板橋知道這老人自稱「糊塗老人」。次日,老人便取出筆墨紙硯,請名滿天下的鄭板橋賜一幅墨寶。鄭板橋便根據老人自報的家門,信手寫下「難得糊塗」四個神採飛揚的字,並在落款處蓋了寫有「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章,顯擺一番。
  • 【視頻回顧】《糊塗縣令鄭板橋》開機儀式在咱範縣舉行,你還記得嗎?
    範縣人民期盼己久的42集電視劇《糊塗縣令鄭板橋》將於2017年1月28日(正月初一)----2月17日(正月二十一),在範縣電視臺播出,為全縣人民獻上一份春節厚禮,文化大餐!  鄭板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但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糊塗縣令鄭板橋》就是講述鄭板橋在範縣出仕為官的故事。鑑史問廉,拍攝這部電視劇,也是響應習總書記反腐倡廉號召。
  • 會糊塗,才是一種福
    適度糊塗反而更好。02糊塗不是傻氣,也不是愚昧,而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西漢瘦羊博士的故事,天下流傳。那位大臣真不識數嗎?挑了最小最瘦的一隻羊;他真是糊塗嗎?主動甘願吃虧。一世為人,對朋友糊塗一點,不計較付出才能得到;對別人糊塗一點,惜福感恩才走得長遠;對親人糊塗一點,給予雙方更大的自由空間;對事情糊塗一點,船到橋頭自然直;對蟬鳴蛙噪糊塗一點,不累耳根心清靜。
  • 趣事,沒錢的糊塗人鄭板橋的一段風流佳話
    趣事,沒錢的糊塗人鄭板橋的一段風流佳話提到鄭板橋,人們就會想到他的「難得糊塗」,然而這樣一個難得糊塗之人,也是個「風流」種子,這是他自己承認的,他曾這樣描述自己:「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餘桃口齒,及椒鳳弄兒之戲。」這也是文人常態,沒有那才是不正常。
  • 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慢慢的,生活的壓力,加之對現實的不滿,鄭板橋得了「氣淤之病」。有一天,因為風雨交加,鄭板橋沒有出去賣畫。百無聊賴的他,躺在床上看風景。這時,大風大雨中的竹子,引起了他的注意。草木在風雨中東搖西擺,根本無法「自持」。有的甚至被連根拔起,徹底終結了生命。
  • 人生中不可違背的2大天規,福報自然來!
    人生中不可違背的2大天規,福報自然來:1、順其自然,得失隨緣最是好我們不要去幻想生活裡全是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跋涉坎坷,品嘗苦與樂。人生就是從一個夢想走向另一個夢想,從一個遙遠走向另一個遙遠。世事無常,福禍相依,總會有失有得,喜憂參半。
  • 鄭板橋與《衙齋聽竹》題畫詩
    乳母費氏不僅養大了小板橋,還培育了他的堅韌之心,仁愛之心,感恩之心。板橋約於康熙55年中秀才,時年24歲。之後板橋為生計,於真州之江村設塾授徒,歷時大約3年。教書生涯清淨平淡,板橋不甘平庸,辭去教職回到揚州,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賣畫生涯。
  • 許多人知道鄭板橋寫下「難得糊塗」,卻不知他為此寫下的一段跋語
    鄭板橋·選自維基百科鄭板橋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最早寫下「難得糊塗」?恐怕已無法考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鄭板橋一生在不同情形下寫過許多次「難得糊塗」。查閱資料便可發現,現在的史料中有多版本有關鄭板橋寫下「難得糊塗」的記載。在此筆者只擇其一論說。一次,鄭板橋借宿於一自稱「糊塗老人」的茅屋。茅屋中有一塊方桌大小的精美硯石,老人請鄭板橋在硯背上題幾個字,以便雕刻於硯背。
  • 人生苦短,只有柔韌處世,糊塗做人,才可將適者生存貫徹到底
    其實,也就是詮釋了包容就是「糊塗」的本質含義。如今是個五光十色、日新月異的社會。對普通人來說,太多的信息需要接受,太多的新知識需要學習,太多的俗務需要應酬,太多的事情需要完成。如果終日奔跑爭先,就會將人拖垮累死。來點「難得糊塗」的超越,可以幫助人們釋放心理和社會壓力,保持一種心理平衡,坐看雲起花落,超然通達地面對人生。
  • 【國學】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是一道菜、一鍋粥、還是一個人?
    【擴展閱讀】點擊標題,可看全文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鄭板橋遊歷莒州(今莒縣),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時,當地王員外大擺筵宴、給予款待。王員外久聞板橋大名,於是,就在宴席上了當地最有名的「糊塗菜」。「糊塗菜」,就是先用麵糊把雞、魚、肉或其他菜包裹起來,然後用小火慢慢油炸至表面金黃。因為此菜上桌時,外形像老虎頭,故稱「虎頭菜」、諧音為「糊塗菜」。鄭板橋品嘗此菜後,讚不絕口,就問王員外名字,員外據實告知:「我們當地叫糊塗菜。」後來,王員外請板橋題字時,欣然提筆寫下了:難得糊塗。
  • 胸中有風雨——鄭板橋詩詞的意境與審美
    劉大傑先生在他的經典之作《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清詩一章中,給予了鄭板橋兩個頁碼的篇幅,比給予清初大詩人錢謙益的還稍多一些,可見鄭板橋的詩在劉大傑的文學史考量中的地位。論書法,恰如鄭板橋在《贈潘桐岡》一詩中的夫子自道:「吾曹筆陣凌雲煙,掃空氛翳鋪青天。一行兩行書數字,南箕北鬥排星躔。」提到鄭板橋的畫竹,名聲就更響了,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鄭板橋的「竹子」好,海內外收藏界早就當作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 糊塗人生酒雲課堂:說文解字·醺
    丘處機與成吉思汗「龍馬相會」糊塗人生酒業傳承三千年的道儒文化,以老子悟糊塗謂之「無為」、孔子品糊塗名曰「中庸」、莊子得糊塗取名「逍遙」為設計源泉研發了數款醬酒,並打造成一個系列取名「糊塗人生酒」主打醬香新柔和品類,酒體協調、醬香濃鬱、口感柔和醇厚、具有典型的醬香酒特點。
  • 千古怪才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塗
    妻子的話讓他恍然大悟,終於明白寫字若要寫出境界來,終究得有自己的風格,古往今來的大家,無一不是如此。於是他不拘一格地將當時流行的隸體「漢八分」融入楷、行、草多種書體,獨創出了自己的「板橋體」,自稱「六分半書」。他自創的這種書體極具特色,能將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錯落穿插,如「亂石鋪街」,縱放中含著規矩。看似隨筆揮灑,整體觀之卻產生跳躍靈動的節奏感。
  • 倪雲林畫竹意境蕭疏,明代徐渭首創畫雪竹,為何鄭板橋最有名?
    鄭板橋一生,以竹為題吟詩作畫,託物言志,秉筆傳情。其筆下之竹,無一不是他那剛直不阿、寧折不彎的人格的真實寫照。 鄭板橋嗜好修竹那清高俊逸的形貌,更加崇敬修竹久歷風霜、挺拔高潔的品質。他追求竹中有我、我中有竹的合一境界,以竹抒情,借竹言志,實現人、竹清高俊拔品質的相互契合。
  • 酒仙榜|酒真 · 鄭板橋
    坦率地講,我個人覺得鄭板橋還是有所執念的,否則他不會特意書寫「難得糊塗」以表心跡,而觀其一生,他從來也不糊塗,更不假裝糊塗。他沒有陶元亮的灑脫釋然,也沒有蘇子瞻的豁達從容,但是他的執念是那樣的一種純粹,沒有遙不可及,透著人間的煙火氣。這樣的執念,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的真實,他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輕易就可以讀懂他。鄭板橋本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祖籍蘇州。
  • 幸福藏在糊塗裡!(深度好文)
    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太較真,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卻覓得人生的大滋味。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白巖松說:「人生的兩個基本點是糊塗點,瀟灑點。」 糊塗不是傻氣,也不是愚昧,而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 「吃虧是福」和「難得糊塗」,讓我們學學鄭板橋的處世智慧
    這是鄭板橋對於世人的警示,也是他自己的處世智慧。我們都知道鄭板橋最擅長的是畫竹。在世人眼中,竹是君子的化身,正直、挺拔、堅韌、長青(清)。這樣的品質,正是鄭板橋所擁有的。所以,他喜歡畫竹,也是以物喻志。 一個人能夠在青史上留名,自然是要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的。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
  • 「被尊重」是最奢侈的境界,成功是自我實現和超越
    1,被別人尊重或許是人際交往中最奢侈的境界了,那應該是你對待別人夠真誠夠坦蕩的回饋,也是你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的人格魅力徵服了別人。反之,不管你用怎樣的假惺惺的偽善都換不來這種敬畏,即便用再多的不自然的恭迎微笑和處心積慮,那種道貌岸然終能被看穿一定會被識破。
  • 穀雨時節,賞析清代鄭板橋的《七言詩》
    賞析談到鄭板橋,就繞不開一個「竹」。鄭板橋的畫,鄭板橋的字,鄭板橋的詩,都離不開「竹」。就連寫穀雨,也要扯上心愛的「竹」,才好下筆。總共兩首,每首都寫「竹」。仿佛鄭板橋喜歡的松蘿茶,不是為好友準備的,倒像是為筆下的竹子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