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寒戰》,或可稱作香港電影中最成功的系列之作。
其成功程度可以用兩件事來證明。
其一是口碑與票房齊飛。
系列兩部連續刷新內地和香港影市的警匪類型電影票房紀錄,第二部更摘下香港影史總冠軍的桂冠。
而一般來說續作大概率會比第一部受歡迎程度打折扣。
其二是期待值在不斷發酵。
前兩部間隔四年,而第三部超出了四年仍未開拍。
但現在關於第三部劇情和陣容的猜測滿天飛,這就是系列成功的標誌,在時間的推移裡自發形成了被動式飢餓營銷局面。
而《寒戰》與其他香港系列電影是有區別的。
很多系列電影,是在第一部電影賣座的基礎上,再去考慮趁熱打鐵去做系列。
這種狀況很多見,也很容易變成狗尾續貂。
但《寒戰》的陸梁二位,一開始就是奔著系列電影去做構思和編劇的,這是先天優勢。
且從其系列兩部推出的時間間隔來看,也是誠意十足。
一個好劇本,絕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做出來的,其中牽涉的細節創作和修訂反覆,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
這也是好電影稀缺的原因。
#
如果第三部劇情製作保持水準,那麼《寒戰》系列或將衍化為影史上的神作。
它也將會是截至目前香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範本。
另外想談一個問題。
那就是在精良製作的基礎上,電影與演員的相互成就。
撇開配角和客串演員不談,聊聊兩位主演。
梁家輝,與郭富城。
#
講個題外。
關於香港表演風格問題。
從直接感受來看,香港演員的表演相較內地演員更加靈動和戲劇化。
這其實牽涉到一個環境和競爭的問題。
香港電影圈狹小,資源有限,演員要出頭首先得學會搶鏡。
哪怕讓你演個屍體,你也要知道鏡頭在哪裡,什麼樣的躺姿更能惹人關注。
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
實際情況是演員需要去儘量發揮自己。
一堆人舉手敬禮,如果你不夠高,那就得姿勢最突出,總之唯有出奇才能制勝。
這就像傳說當年發哥還在龍套階段時,每天很早跑到公司樓下電梯邊去等待大人物們發現的故事。
說到底都是環境逼迫的,不然就得慢慢熬,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在電影裡有正臉。
而這種搶鏡會形成慣性,進而轉化成為搶戲。
慣性也會成為「匠氣」,導致多數人在表演上會有雕琢痕跡。
這並不是哪一個演員的問題。
打個比方,就像用毛筆寫一個「一」字,香港演員一定會去想辦法弄出更大的起伏,而內地演員就只會遵循「橫平」的規矩。
梁家輝幾乎堪稱香港演員中的極致。
他完美發揮了自己高學歷的優勢,對角色的理解少有人能及。
論臨場機變,幾近無雙。
如果對手演技不夠純熟,或者就是偶像派演員,戲會被他搶光。
然而任何事都有例外。
而郭富城正好是另一個極致,他是完全不搶戲。
他的表演方式,是完全沉入到角色中,以角色替代自己去思考。
包括坐臥行走,如何沉默、怎樣爆發。
所以,他能在《寒戰》中做警隊一哥,亦可在《最愛》中變成一個徹底的農民。
這就是一種特出的本事。
回到《寒戰》。
有人說郭富城在《寒戰》中只有一個表情。
這是對的。
尤其《寒戰》第一部,其實導演給兩位主角安排的場景和劇情,幾乎都不容許兩人有絲毫的放鬆時刻。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郭富城和梁家輝二人,幾乎從開始到最後,表情是幾近一致的。
而這種設定下的表演,是難度極高的。
那麼二人差異在哪裡,梁家輝如何拿到金像影帝獎的?
答案在前面已講。
梁家輝是極致的香港演員的風格,善於百轉千回,以不可能中的可能去贏對手。
在任何性格的角色演繹中,他都會著力於刻畫出與眾不同的表達。
而在香港,欣賞這種風格的電影人肯定更多。
所以,梁家輝為角色精心設計的小細節幫助他贏了獎項。
這當然是一種本事。
那麼,郭富城沒有提名和拿獎是演技更差嗎?
如果這樣簡單定義,那多數演員都會被視作演技不行。
其實拿獎這個東西,跟表現、運氣和風向有關,可做參考,但不能視作演技判斷的全部。
而郭富城在《寒戰》中好在哪裡?
一個正面的高層人物角色,不帶一絲的痞氣與江湖氣。
這是香港演員中的唯一之選。
不做第二人考慮。
所以那些動輒說什麼可以換演員的幼稚言論,根本都不屑一駁。
關於這個問題,盡可以放眼所有香港電影和演員來比較。
郭富城這樣的劉傑輝,與梁家輝那樣的李文斌。
正好無人可替。
不得不說陸梁兩位新導,眼光精準。
《寒戰Ⅲ》的消息一直漫天飛。
但只聞樓梯響。
可以想見的劇情是,李sir將以黑化的表象,探入幕後。
與劉sir內外夾擊,共同破敵。
#
當年合作過後,梁家輝說,郭富城正在走上自己的舞臺。
轉眼時間已過八年。
郭富城經歷了《踏血尋梅》中的內斂,《寒戰Ⅱ》的格局升級,《西遊記》中的無所不能,《道士下山》中的世外隱者,《破局》中的灰色幽默,《無雙》中的三重角色表演,以及《麥路人》的心結和無助。
而梁家輝則有《智取威虎山》、《封神傳奇》、《寒戰Ⅱ》、未上映的《阿修羅》以及《深夜食堂》和《追龍2》等影片。
這個過程裡,郭富城拿了他的第一個金像影帝。
演技以可眼見的速度在不斷提高。
梁家輝早在巔峰,但經歷了《追龍2》的演技滑鐵盧。
如果再聚,誰人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