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為一種特殊的飲品,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當中。喜歡喝酒的人很多,但懂酒的卻少之又少。以下分享幾個關於白酒的冷知識,看完讓你更懂酒,漲知識了。
一、即便是滴酒不沾得人,他每100毫升得血液中也會含有0.01至0.03毫克得酒精,這是因為人類得消化系統也具有發酵功能。
二、胖的人的潛在性的一些不友好因素還有更容易喝醉這一個選項。在代謝效率相同的情況下,胖的人會比瘦的人更容易醉。這是因為瘦子的肌肉含水量比胖子高,而高含水量的肌肉能更有效地吸收酒精,從而避免大腦受到影響。日常大家還是多動動,讓自己的體型儘可能的健康點呀。
三、自古以來都有:喝酒暖身的說法,其實是一開始喝酒時酒精使得血液循環加速產生的熱量,然而在此之後,酒精讓毛細血管擴張,熱量一旦散去,體溫就會下降了。
四、人類為什麼會愛酒?一項名為「醉猴」的研究表明,人類愛酒來源於遺傳,因為人類的先祖具有天生嚮往能量性食物的特徵。
五、被稱作是白酒金三角的是長江、岷江、赤水河流域,孕育了宜賓、瀘州、綿竹、遵義這些地方,因此使得它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釀酒環境,我國的很多名酒出自於這些地方。
六、70年代國家計劃過異地生產茅臺酒,但沒能成功。這和茅臺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分不開,而且跟茅臺鎮獨特的微生物群、盆地氣候、水源有關係重大。
七、在馬來西亞,樹鼩以玻淡棕櫚的花蜜為食,這種花蜜發酵可以產生多達3.8%的酒精。跟這隻每天以「酒」為食的樹鼩相比,你還敢說自己能喝嗎?
八、猴子愛喝酒的現象在古書裡都有記載,更有趣兒的是,猴子竟然也會自己釀酒。猴子將在上裡採到的果實堆放在一起,處於最底端的果實,會被上層果物擠壓破裂,從產生出果漿,由於上層果物阻隔了大部分氧氣,所以導致果漿與附著在一般果物表皮的野生酵母菌發生反應,發酵成酒。
九、古時候酒品運輸最普及的方式是用動物的皮(大多是豬皮),把它們洗淨曬乾後用來裝酒。技術上的限制,酒體本身難免和豬皮有輕微的反應,味道或會受到一些影響。相比較現代化成熟的技術,我們現在喝到的酒較之古時候的酒,口感可能不是好了一點半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