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逃離人工智慧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2021-01-07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斐典,36氪經授權發布。

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這個月我已經見了30家投資機構,下個月至少還會再見30家」,2019年7月的一個下午,莫濤對融中財經表示。

莫濤是一家人工智慧「千裡馬」企業的董秘,這個月前剛剛上任,老闆招他來的目的也非常明確,那就是找融資。

「同一家投資機構,會有好幾個FA同時給我對接,有的推過來的是VP,有的是合伙人」,由於需要對接的FA實在太多,莫濤甚至記不清這些人的名字。

「我的態度很簡單,誰先領人過來,單子就是誰的,一切以最終見面為準。」

莫濤所供職的企業,以一家人臉識別技術的AI初創公司,創始團隊由知名科學家組成,在2017和2018年連續獲得A、B兩輪億元級別風險投資,還曾入選某三方服務機構評選出的《2018中國人工智慧創新成長企業50強》榜單。

「他們的融資並不順利」,一位曾幫助該企業找融資的投行人士劉維告訴融中財經。

「這家公司2018年實際營收是6000萬,但實際到帳只有2000多萬,主營業務大部分都是政府項目,回款非常困難,但是估值卻一點不便宜。」

「他們上一輪投前是估值21.5億,這輪需要融3億,投前26億,投後29億,這種價格今年沒人會接」,劉維坦言。

「最近這種情況很普遍,前兩年太多AI企業的估值虛高,泡沫快撐不住了。」

事實上,莫濤的表態也側面印證了這種說法。

「現在我們的態度很開放,投資人覺得估值高不要緊,你可以先開價,具體怎麼算都可以坐下來談」,莫濤表示。

AI革命與「社會人」的逆襲

2016年曾被稱為「人工智慧元年」。

這一年的春天,一場AlphaGo與世界頂級圍棋選手李世乭的世紀對戰,讓「人工智慧」這一概念幾乎一夜之間火遍全球。像科幻小說或電影描述得那樣,吃瓜群眾們第一次意識到被「天網」支配的恐懼已經距離自己如此之近;各大科技論壇之上,人們談論的話題也變成了是「奇點已來」和機器人三定律。

然而人工智慧這個走入大眾視野的所謂「新概念」,誕生至今卻早已經超過了50年。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有研究人員開始嘗試通過模擬人腦的方式,賦予計算機「智能」。

在他們看來,人腦識別物體並不是基於明確的規則,而是憑直覺判斷。比如我們看到一隻狗,我們很明確的知道這是一隻狗,但卻無法說清楚為什麼會知道;事實上,相比於準確定義物體的特徵,人腦識別更像是一種特徵匹配,而這也是「神經網絡學派」的最初思想。

到上世紀70年代,計算機科學家開始研究神經網絡在推進人工智慧上的可行性,但當時的主流學界普遍認為,神經網絡在數學上有局限性,沒有前途;因此神經網絡學派一直到九十年代都視為邊緣地帶的「異類」,拿經費、發論文都很困難。

2010年,史丹福大學一個叫李飛飛的華裔計算機科學家,組織了一個叫做ImageNet的機器學習圖形識別比賽,從2010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

這個比賽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每年都為參賽者提供一百萬張圖片作為訓練素材,其中每一張圖都由人工標記了圖中有什麼物體。

比賽規則是選手用這一百萬張訓練圖片練好自己的程序,然後讓程序識別一些新的圖片。每張新圖片有一個事先設定的標準答案,而參賽的程序可以猜五個答案,只要其中有一個判斷跟標準答案相符合,就算正確。

從2010到2011年的兩年裡,ImageNet比賽中最好成績的判斷錯誤率都在26%以上,但是到了2012年,錯誤率一下子下降到了16%,從此之後就是直線下降。

到2017年,機器識別的錯誤率已經降到了2.3%——這個水平已經超過了人類。

那麼2012年到底發生過什麼,讓人工智慧技術突然出現了一次質的飛躍?

答案是「卷積網絡」被發明出來了。

那一年ImageNet大賽的冠軍,是一個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組,他們創造性的在傳統的「輸入層」和「輸出層」之間加入了幾個邏輯層 —— 也就是所謂的「卷積層」。

這個研究團隊讓每一個卷積層只識別一種特定規模的圖形模式,然後後面一層只需要在前面一層的基礎上進行識別;這樣做的好處是每一個神經元只需要處理一個很小區域的數據,且參數可以重複使用,這就大大減少了運算量。

在這個新模型中,那些只有一層卷積的結構被稱為簡單神經網絡(左圖);而那些有多層卷積的,就叫做「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右圖)。

這個新算法是如此成功,以至於幾乎是一夜之間,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神經網絡派「鹹魚翻身,當家做主」,從邊緣「社會人」一下成為了正統主流派——今天幾乎所有人工智慧企業的底層技術構架,全部是繼承於神經網絡派的衣缽。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來自社會邊緣的「革命者」砸爛舊世界的勵志故事。

而「卷積網絡」和「深度學習」的橫空出世,也讓新技術的曙光照進現實,人類文明似乎踏上一條全新的進化之路。

紅利透支:沒有進展的2018

如此巨大的「風口」,資本當然不可錯過——以2012年為起點,各路投資人開始蜂擁湧入AI賽道。

首先進場的是網際網路巨頭。Google、Facebook等公司開始大舉掃貨,不惜重金購入深度學習領域的頭部學者——比如那個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獲獎團隊很快註冊了一家公司,2013年就被Google斥資5000萬美金收購;半年之後Google 相冊就有了搜索能力,緊接著Google就可以從自家拍攝的街景圖像中識別每家每戶的門牌號碼了。

另一方面,VCPE們也不甘示弱,熱錢洶湧之下,大批深度學習領域中的專家開始在風險資本的支持下自主創業,而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卓越的華人科學家。

2012 年,正在 MIT 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朱瓏,在UCLA 視覺識別與機器學習中心主任、導師Alan Yuille教授的支持下回國,並拉上自己的好友、ACM全球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冠軍林晨曦,共同創辦了依圖科技。2年之後,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湯曉鷗教授扔下教鞭,與自己的得意門生徐立一起成立了商湯科技。

同樣是在那一年,自稱「環顧四周,沒看到一個對手」的格靈深瞳開始登上各大媒體的頭版;據說其投資人徐小平和沈南鵬曾就格靈深瞳未來的市值應該是「1000億美元還是5000億美元」展開過激烈爭論——最後雙方「妥協在3000億美元這個中間數上。」

據烏鎮智庫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發展報告》顯示,僅2012年到2016年,全球人工智慧企業就新增5154家,融資規模達224億美元,佔2000到2016年累積融資規模的77.8%;其中,光2016一年的融資規模就達到了92.2億美元,是2012年的近6倍,相當於2000年到2013年13年間總融資額之和。

在大批投資人看來,人工智慧是繼蒸汽機、內燃機和網際網路之後的第四次生產力革命。

然而烈火烹油般的融資熱潮,也讓我們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

作為一項起初並不被廣泛看好的技術,神經網絡能夠完美「逆襲」,其實非常偶然。

正如《浪潮之巔》作者、矽谷風險投資人吳軍所言:「人工智慧技術20年內恐怕很難再有重大突破,因為今天的人工智慧已經用光了40年來所積累的技術紅利。」

在吳軍看來,通常20年後能產生巨大加速的事情,大都可以在當下的學術界預測出來——「但當下學術界所做的人工智慧領域研究並沒有太多新的課題」,「縱使科學家們比較努力,人數眾多,大概也要20年才能積累出讓人感覺非常興奮、非常驚喜的理論基礎。」

事實上,這個判斷也絕非危言聳聽。

以機器視覺為例,經過了5年發展,神經網絡算法在這一領域的潛力基本已經被開發殆盡,而雷同的技術也讓其漸成紅海。

「現在每年這個領域的比賽很多很多,每家公司都是拿自己最好的一次成績說事兒,但其實技術都是大同小異,很難形成差異化」,一位人工智慧行業的從業者對融中財經表示。

「同樣兩家做機器視覺的企業,一家說自己的識別準確率是97%,另一家說自己是98%,你覺得在甲方眼裡,他們的差距能有多少?」上述人士表示,「最後還是要拼價格、看關係。」

「目前機器視覺最大的應用場景是安防,主要是政府採購,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回款」,莫濤告訴融中財經,「公司96%的訂單來自於政府項目,遇到關鍵人員離職,或者領導改選換屆,項目很容易就會爛尾,抗風險能力很差。」

然而初代人工智慧企業們的最大危機還不在於此。

相比於大家在機器視覺與語音識別領域殺得刺刀見紅,深度學習模型在新領域突破的舉步維艱似乎才是真正的麻煩。

事實上,過去一年業界對人工智慧有一個共同的評價:2018年,人工智慧的進展就是沒有進展。

經過了數年的發展,目前深度神經網絡算法仍處於「黑箱階段」,輕微擾動導致的嚴重的對抗識別的範例尚無法得到有效解釋和解決。對此,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姚期智院士曾公開表示稱:深度神經網絡能產生的「價值有限」,即使未來實現了算法的透明化,其結果也很可能「令人失望」;在他看來,與其對現有的神經網絡模型小修小補,不如另起爐灶,「探索新路徑,尋求突破。」

然而「探索新路徑」這事兒過於看臉,畢竟砸下去的真金白銀,並沒有20年可以等。

一個殘酷現實是,這其中大部分投資的前景並不樂觀。

據it桔子等數據源顯示,2014年至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共發生126起退出事件,數量僅為同時期的投資事件的1/20。其中,IPO退出佔四成,回報僅為1.83倍。

而另一個數據則顯示,2018年全年有將近90%的人工智慧公司處於虧損狀態。

早在2017年9月,李開復就曾預言:「人工智慧創業有泡沫,(融資熱)是今年上半年開始的,融資差不多夠18個月花,明年底估計有一批公司倒掉。」

陽光之下無新事,2010年前後,石墨烯的美好前景同樣曾經迷住了大把投資人,至今七年過去了,全國能量產出三層以下高品質石墨烯的企業還幾乎沒有,無數熱錢全部打了水漂。

前期用力過猛,後期落地太慢,一熱一冷間,2019年的AI行業已如石墨烯一樣,盡顯疲態。

誰在賺錢?誰在接盤?

「我們今年基本已經不看AI技術了,」滬上一位投資人對融中財經表示,「算法其實現在頭部公司已經出來了,沒什麼投資機會了。」

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以來,國內人工智慧投融資數量和金額都呈現下降趨勢,僅完成30起融資,同比下降45.5%,融資總額達50億元,不足去年同期的40%。

然而與之對應的,是「CV四小龍」商湯、曠視、依圖和雲從合計拿到其中200多億,佔總額的五分之一。

資本寒冬之下,不僅投資機構二八分化嚴重,人工智慧企業也無可避免的呈現出二八分化,甚至是一九分化的局面。

一邊是大批第二、第三梯隊的AI企業融資艱難,而另一邊則是「不差錢」的AI巨頭則頻頻出手,投資布局產業應用端。

「AI公司VC化」已經成為人工智慧行業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其中既有商湯、曠視成立的戰投部門,直接進場投項目,也有思必馳、中科視拓等與傳統VC、PE等機構聯合成立的產業基金,通過募集外部資金補充自己的資金池。

一邊燒別人的錢,一邊拿這些錢給別人燒。

「AI獨角獸對外投資或收購,本質上是消化過多融資,實際業務場景太小、太少,支撐不了估值」,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有的公司是主動選擇,有的則是為了撐起高估值,不得已而為之。」

2019年9月,「人工智慧第一股」虹軟科技在科創板上市,這家已經在機器視覺人工智慧領域擁有126項發明專利和73項軟體著作權的低調企業,被認為是目前「市場化落地最為成功的AI公司」。

據招股書顯示,虹軟科技所服務的客戶涵蓋華為、三星、OPPO、VIVO、小米、索尼、LG、傳音等知名手機廠商;2016-2018年,其來自「智慧型手機視覺解決方案」的營收分別為1.7億元、3.1億元、4.3億元,佔總營收比重在2017年後逐年上升;到2018年,其來自智慧型手機視覺解決方案的營收佔比已經高達96.57%,對應毛利率為94.29%。

反觀近期剛剛在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的曠視科技,其營收佔比最大的部分則是「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該項收入分別為1.68億元、10.57億元、6.95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53.6%、74.1%、73.2%,對應毛利率分別為31%、52.1%和65.2%。

而「為完善 AI+IoT戰略布局」,巨資收購的物流機器人公司艾瑞思,在2018年與曠視並表後,其在招股書中的營收佔比也只有約5%。

口號是響亮了的,但身體是誠實的。

種種跡象表明,政府訂單仍是以曠視為代表的初代人工智慧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眾所周知,科創板上市企業普遍存在較高的估值溢價,首批上市25家企業的平均市盈率約在53倍左右;截止目前,虹軟科技的市值為250億人民幣,折合約35億美元左右;而曠視在今年4月拿到了由中銀集團、工商銀行、科威特投資局、阿布扎卡投資局等巨頭所投的5.9億美金D輪融資之後,甚至還沒走到Pro-IPO,估值就已經超過了40億美元;被稱為「融資機器」的商湯科技,9月份剛剛披露的估值更是超過了70億美元,繼續領跑「全球估值最高的AI獨角獸」。

裡面有沒有泡沫,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據曠視招股書顯示,聯想之星(天使輪)、創新工場(A系列及B系列)、啟明創投(B1系列)這幾家早期機構投資人的最終持股數量遠低於當年的投資數量,這意味著其中大部分(約90%)的股份可能已經被曠視回購了。

圖:曠視科技9輪融資情況

資料來源:曠視科技招股說明書

圖:截至2019年8月,曠視科技各股東持股情況

資料來源:曠視科技招股說明書,融資中國整理

事實上,如果按照最後一輪28.48美元每股的價格推算,創新工場在6年前以0.24美元每股對曠視的A輪投資,大概收穫了120倍的回報,年化收益率接近220%;而B輪進入的啟明創投也收穫了16倍回報,年化約在180%左右;總體來說,僅曠視一個項目,就讓「初代AI投資人們」賺的盆滿缽滿——而不同於平常的紙面富貴,這筆投資中的大部分恐怕已經通過提前回購落袋為安,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金融大鱷索羅斯曾經說過: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索羅斯是哲學家,說得文鄒鄒的。

如果通俗的翻譯一下,那就是所謂概念、預期都是扯淡,要想賺錢,先要假裝信,然後建倉,等不得不信的人抬轎,讓真的信的人接盤。

你看,赤裸裸的,就很沒有美感。

相關焦點

  • 給你三分鐘,如何打動投資人?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假設一下,給你三分鐘直面你心儀的投資人,為了打動他,你要從何講起? 36氪融資平臺發起的微BP活動,旨在幫助創業者鍛鍊快速描述項目的能力,同時通過36氪推廣您的項目!微BP活動面向國內廣大創業者開放報名,需要創業者根據項目從What、How、Think It Twice、Who四個方面進行介紹,5位投資人會從提交的項目中篩選出30份優秀的微BP進行專業點評,另外還可獲得36氪首頁以及36氪融資微信號的露出機會。
  • 中概股 | 深氪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但瑞幸事件致命的負面意義不僅僅在於這家公司及其相關投資機構的帳面損失,更在於它讓中國公司多年來在外建立的信譽大幅受損。 不少中概股公司變得緊張焦慮。 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對36氪說,但自從瑞幸財務造假被抓典型後,公司不敢再輕視做空機構。為了避免被做空機構盯上,他所在公司財務團隊已經連續加班很長一段時間進行自查和規範。「怎麼能不緊張?再出現類似事件,性質就太惡劣了。」
  • 淘金科創板,十萬火急 | 深氪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一位參與上市的曠視高管對36氪說。 可就在這年10月7日,美國將包括曠視在內的28家中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這讓曠視的上市徵途急轉而下。 「(曠視)被管制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投資人,很難交易曠視在港股的股票,發行新股遇到很大問題。」一位曠視的投資人告訴 36 氪。
  • 中概股毀於陸正耀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張津京,36氪經授權發布。 稍後PCAOB還在官網列出了目前在年報審計過程中遭遇審計障礙公司的詳細清單,共計224餘家,其中213家為中國公司。 「瑞幸咖啡讓全世界發現(中概股)作假嚴重的程度,之後又出現一系列公司的做空報告,SEC確實有點坐不住」,一位匿名投行人士對字母榜(ID:wujicaijing)這樣評論道。 「十年來開拓國際資本市場的心血毀於一旦」。
  • 深氪| 從18層地獄爬出的「理想」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直到今年6月,最新的職級和薪酬獎勵制度才推出。 理想汽車P7職級以上員工可以拿到股票,但其全公司3000多人中僅有200多人在P7級以上。「大家會懷疑,理想汽車的理想,可能只是李想的理想。」多位理想汽車離職員工向36氪說。
  • 2020東叄CBD生活暢想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紀錄片 11月14日,合生·金茂東叄金茂府舉辦「CBD美學生活論壇」,36氪CEO馮大剛先生、黑洞投資合伙人楊蓉女士、新天三月的創始人賴偉先生,以及東道主——東叄金茂府營銷負責人陳慧茹女士圍聚而坐,站在當代而立精英的立場,講述對北京CBD的生活感悟。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wwwqifu),作者:江一,編輯:李曉松、瑞雪,36氪經授權發布。原標題:《恆業資本江一:2020錢從哪兒來?》 本文來源於5月28日恆業資本董事總經理、慧辰資訊(HCR)董事江一在【ToB大師課】直播間的分享,部分內容有刪改。
  • 嘉興:推動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浙江日報」,原標題《倡議者、踐行者、推動者 嘉興:推動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作者 王杭徽 樓斌 周英俊,36氪經授權轉載。 這是一次乘借國家戰略東風的戰略抉擇。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人才一體化是關鍵。
  • 如何克服機翻「沒腦子」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鹿鳴財經」(ID:luminglab),作者:龐好,36氪經授權發布。 文|龐好 編輯|建東 人類語言相通的意義,可能遠超你我的想像。 聖 經舊約故事裡,人類為了挑戰上 帝的權威想要修建一座能夠通天的塔。上 帝聽聞決定懲罰人類,他悄悄來到人間改變並區分了人類的語言。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只是,在中國見慣了大江大海,水大魚大的投資人,在對越南抱有期望的同時,帶著謹慎和遲疑。有投資人表示,越南的人口和 GDP 約等於中國一個省的體量,跨國投資還要穿越層層監管,不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越南創業公司的崛起,政府和資本的支持終究只是其中一方面,最終能不能成,還是要看創業者本身。希望未來十年,是越南創業者的黃金十年。
  • 皮包批發與AI夢想收割術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放大燈」(ID:guokr233),作者:大綿羊、肖滁,編輯:一萌、Danny、普通醬,36氪經授權發布。 2009年5月16日,廣州流花館像一條巨大的鮟鱇魚,張圓了口,靜候著五萬網商組成的「魚群」從幾百米外的交通樞紐湧入腹中——廣東省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團合辦的中國首屆網商交易會正在此地舉行。
  • 虎撲刮骨療「毒」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圈內事」(ID:quanneishi),作者 商陸,36氪經授權發布。 雖然炒鞋的春風將「毒APP」送上了獨角獸的寶座,但虎撲顯然對這個放雞蛋的籃子還有些「不滿意」。 元旦當天,毒APP在官方微博上宣布正式更名為「得物」,並表示被此更名不影響繼續使用此前的潮流電商和潮流社區兩大核心服務。
  • 淘寶的「秘密戰爭」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淺黑科技」(ID:qianheikeji),作者:史中 淺黑科技,36氪經授權發布。有趣的是,站在今天回望,他們雖然研究的姿勢不同,卻殊途同歸地擁抱了同一個技術:人工智慧。 如今,普通人都理所當然地沐浴人工智慧的恩澤。然而在技術人的具體記憶裡,這卻是一條艱辛的徵程,如同少年騎士打怪升級,這條路上有兩個「怪獸」足以致命: 第一、人類智能進化需要億萬年,人工智慧的進化也很緩慢。
  • 血與火:在線教育殘酷洗牌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發布。 「現在在線教育那麼興旺,都是靠資本輸血。」11月19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說,在2020年全年,資本向在線教育領域輸入了近150億美元,但在線教育的收入只有幾百億元人民幣。 而在俞敏洪看來,在線教育本就不是一個可以獨立成長的商業模式。「到現在為止,我還不認為在線教育是一個可以跑通的商業模式。」
  • 創投圈上演《三十而已》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24新聲」(ID:NewVoice24),作者:也行,36氪經授權發布。 文:也行丨編輯:田豔紅丨校對:千然、蘇良辰 30+女性再次成為備受關注的群體。 《三十而已》火了,這部都市情感劇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榜。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杭州日報」,原標題《大手筆高質量全面建設錢江新城2.0 為打造「重要窗口」扛起國企擔當》,作者 餘敏,36氪經授權轉載。 杭州是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勇立潮頭的創新活力之城,是風景秀麗的生態文明之都,是我省「重要窗口」建設的先行官。
  • 知乎還俗心切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最近蔣凡風波甚囂塵上,客觀上講,如果沒有他堅持手淘社交化,主導引入直播,或許手淘不會成今日電商之大者。 既然知乎無法為原創作者提供足夠變現渠道,那留給知乎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往上聚焦知識,要麼索性還俗追逐熱點。 02 權威與專業讓知乎上不去 往上精耕知識領域,需要解決許多問題。當務之急是解決UGC模式所帶來的風險因素。
  • 初音有未來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發布。 1996 年,蔡明和郭達連著第三年在春晚演小品。 在前一年某個活動現場,蔡明跟人聊天時隨口說了句,「如果一個人能有個機器人做老婆,輸入程序想幹嘛就幹嘛。」 站在一旁的馮小剛覺得有意思極了,又順著接了一句,「從一開始箱子運到家,打開包裝來一句『我訂的毛阿敏,怎麼來的蔡明啊』。」
  • 偉大的時刻,小米的命門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轉載。原題目《偉大時刻:小米的命門》 今天,小米股票將在香港主板敲鐘上市,發行價為17港元/股,對應公司市值約為539億美元。昨天,雷軍說,今天是小米的「偉大時刻」,而對此華為餘承東在朋友圈含蓄地回應,「中國企業不能把上市後的一夜暴富,作為成功與偉大的標誌。」
  • 風投教父瓦倫丁傳奇(下)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鷹眼牛」(ID:Eagle_Bull),作者:名川資本 王求樂,36氪經授權發布。 【題記】倫丁(Don Valentine,1932-2019)投出了蘋果、EA、甲骨文和思科。他個性鮮明,有提攜VC後輩的美名,是美國VC業當之無愧的教父之一。在他逝世百日之後,謹撰此文紀念這位偉大的風險投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