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總攻號令。
脫貧攻堅戰場上,以「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村兩委班子」編者按組成的「四支隊伍」,他們長期活躍在田間地頭、貧困戶家中,作為這場戰役的「排頭兵」,他們不辱使命,衝鋒在最前線,各有分工的同時高效配合,以堅定決戰決勝的姿態穩健前行。因為他們的幫扶和帶動,貧困戶們逐漸走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新路子。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我市各區縣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四支隊伍」,聽他們講述在脫貧攻堅戰場「最前沿」的扶貧經歷,看看他們在幫什麼?
駐榆樹灣村扶貧幹部:增強脫貧攻堅最前沿力量
榆樹灣村位於宜君縣太安鎮東南部,全村217戶73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41人。截至目前已退出貧困戶45戶131人,貧困發生率由19%降至1.64%,於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
「四支隊伍」作為脫貧攻堅最前沿力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四支隊伍」發揮基層引導作用,帶領榆樹灣村打了一場漂亮的脫貧攻堅「翻身仗」。
建強組織,培養一支過硬的村兩委班子。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近年來,村「兩委」一班人把制度從掛在牆上應用到生活當中,打造了一支心繫群眾、服務群眾的幹部隊伍。
嚴格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抓好脫貧攻堅工作落實。「四支隊伍」嚴格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實現了搬遷戶100%入住,100%騰退,安全住房100%覆蓋。爭取就業崗位、教育扶貧措施落實到位……多方面保障村民安心生活。
選準扶貧產業,推動「三變」改革,抓長遠發展。「四支隊伍」爭取各方資金支持,共引進食用菌生產基地一個,帶動20餘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投資20萬元建設蔬菜大棚30棟,帶動貧困戶10戶;爭取宜君縣移動公司投資毛絨玩具廠一個,投資50萬元,共解決28個剩餘勞動力就業。集體經濟也從零積累,逐步實現了集體積累10萬元的可喜局面。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四支隊伍」信心十足。「接下來,我們計劃帶領村民發展中藥材種植項目,由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帶領發展防風志遠300餘畝;利用空餘蔬菜大棚發展藥用菊花育苗項目,實現農民收入的進一步穩定增收,並實現長期發展。」市國資委派駐榆樹灣村第一書記廉明說道。
(記者:陳秀)
駐下莊村扶貧幹部:凝聚「四支隊伍」脫貧合力
「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掉隊。」這句話印臺區阿莊鎮下莊村「四支隊伍」時刻銘記在心。他們肩負重任,到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為了幫助村上儘早實現脫貧,走上小康之路,他們遍訪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2018年下莊村已實現脫貧摘帽,全村貧困發生率由13.25%降到了0.32%,被評為全區先進文明村。
「要想富,先修路」。下莊村主幹道年久失修,一個坑窪挨著一個窟窿,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也制約了村上經濟發展。為此,駐村工作隊多次聯繫相關部門,於2018年為村上爭取到了「油返砂」項目,通過重新鋪設通村柏油路面,沒有了漫天揚塵,沒有了積水橫流,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在入戶走訪時,發現村裡貧困戶王志明房子存在安全隱患,而且他本人獨戶單身,患有精神殘疾,僅靠低保和親戚接濟生活。駐村工作隊長張永剛多次到鎮政府、區扶貧局和住建局聯繫,給王志明落實了危房改造政策,通過「統建」的方式建成設施齊備的磚混平房;同時為王志明協調了公益性崗位,解決了王志明收入偏低的問題。
年初,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四支隊伍」奔赴一線,積極開展疫情聯防聯控工作,在村2個監測點輪班值守,每天組織人員對廣場和人員密集處進行消毒,向群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增強了群眾戰「疫」信心。
不負韶華,砥礪前行。滿腔熱情的下莊村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村兩委班子通力配合,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和關懷。「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做好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細化幫扶措施、建立長效機制,高質量完成剩餘3戶4人貧困人口脫貧任務,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為鄉村振興築牢基石。」張永剛目光堅定。(記者:王煥煥)
駐新村扶貧幹部:「四支隊伍」是群眾脫貧主力軍
在王益區黃堡鎮新村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常常會看到一群活躍的身影。村民遇到困難,他們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村民有需要,他們會給予貼心的服務。他們便是駐紮在新村助力脫貧攻堅的「四支隊伍」。
「黨的好政策,讓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脫貧奔小康的目標!」貧困戶梁月勝高興地說。梁月勝因病致貧,通過享受健康、產業、金融扶貧等政策實現了脫貧退出,用13萬元貼息減息貸款,建起了生豬養殖場,如今產業興旺、收入穩定、看病有保障,還申請到了村上的扶貧公益性崗位。
貧困戶劉玉娥是殘疾人,以前村裡的老房子又偏僻路又爛,出行極不方便,「天上下大雨,屋內下小雨,人還吃不上自來水。」,如今通過移民搬遷,一家三口在新鎮區住上了敞亮的大房子。
梁月勝、劉玉娥的變化是黃堡鎮新村「四支隊伍」幹部幫扶的一個縮影。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四支隊伍」到了村上如何讓扶貧幹部實現同頻共振,發揮最大效應,這是擺在扶貧工作面前的一道難題。
新村通過定規範,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整合力量優化分工,加強幫扶隊伍的組織領導,建立長期走訪機制。傳幫帶,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明確責任推著幹,結對共建幫著幹,促進融合帶著幹。精措施,黨建領航促發展,黨員示範帶頭,建強組織堡壘,加強基礎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探索發展模式,助推產業增收。探索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2019年實現村集體收入14.8萬元,同時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近3000元。2020年擬重點發展「大棚蔬果、特色石磨麵粉加工、婦女手工藝品」等產業、預計能夠增加集體收入不少於10萬元。(記者:張芳)
駐西古村扶貧幹部:長效化助推脫貧致富
西古村位於耀州區北部,距石柱鎮政府8公裡,全村643戶2201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211人(不含2014年、2015年退出的19戶59人)。2016年-2019年已脫貧64戶201人,2020年剩餘貧困戶9戶10人。
「依託於石柱鎮的自然優勢,蘋果產業成為了西古村的主要產業之一,為了幫助果農獲得更多收益,我們組織了果樹服務隊,讓村上的果樹『專家』對果農進行手把手教學。」西古村第一書記董利國說。
為了確保脫貧任務順利完成,西古村嚴格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對村上剩餘9戶貧困戶制定了「八個一批」幫扶措施,經「四支隊伍」研判上報,確定9戶11人享受產業扶貧,1戶2人享受生態扶貧,1戶1人享受教育幫扶,9戶10人享受健康幫扶,9戶10人享受兜底保障政策。同時實現了貧困戶大病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且戶內安全住房及安全飲水均得到保障。
為保證漏點短板清零,「四支隊伍」進行認真落實區級防返貧預警機制,並嚴格按照流程,對標「四個不摘」要求,「四支隊伍」重點對「歷年脫貧戶,監測戶、邊緣戶,收入明顯下降或支出顯著增大的一般戶」3類人群進行了排查。同時完善制定了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方案,對鄉村道路、供水相繼完善了長效管理機制。
董利國告訴記者,下一步要在擴大產業規模的同時,加快今年新建產業項目的建設進度,鼓勵合作社及社區工廠儘可能吸納當地剩餘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實現對不同貧困勞動力精準推送就業信息,常態化開展「送崗入戶」,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群眾每戶至少1人就業。(記者:張衛婷)
駐上樓村扶貧幹部:幹群合力「拔窮根」
一批批基礎設施項目的完成,一批批扶貧產業項目的興辦,一批批民生問題的解決……這是新區坡頭街道辦上樓村「四支隊伍」向全村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上樓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項目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呈現出良好態勢。
建設一支宣傳隊,爭做政策傳聲筒。「四支隊伍」入戶宣講扶貧政策,讓黨的好聲音家喻戶曉。制定村規民約,成立「文明勵志」志願服務隊,弘揚新民風,宣傳脫貧攻堅成效,推廣脫貧經驗,引導群眾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建設一支尖刀隊,引領產業促發展。近年來,上樓村黨支部以產業扶貧為抓手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在「黨建+合作社+集體+農戶」的經營模式下,全村以栽植蘋果、花椒和養殖雞、豬為主導產業,果業和養殖業收入佔全村經濟收入的60%。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採取「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脫貧政策,並為每戶免費辦理「助農保」扶貧專項保險,保障了貧困戶收益。
建設一支施工隊,掃髒除亂樹新風。「四支隊伍」發揮示範帶頭作用,開展環境整治工作。為改善村裡基礎設施,實施了5個扶貧項目,累計資金308萬元;自來水入戶情況100%,水質監測全部達標;通村道路巷道全部硬化,2個村民小組全部通動力電,電力全部入戶100%。移民搬遷戶4戶11人,全部搬遷入住,舊宅基地拆除復墾率100%。
「今後,我們會積極尋求園區項目發展+村集體經濟提升+帶動貧困戶增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推動力不足的問題,找準實現幫扶脫貧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不定時就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幫扶效果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實現工作新成效。」上樓村第一書記周楊說。
編輯: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