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戶嫌協管員哨音太吵 當街上演哨子爭奪戰(圖)

2021-01-16 搜狐網
烈日下的協管員

  早報記者調查發現,哨聲頻繁是因違章的人太多

  有的行人只顧自己趕路,不注意交通規則,故意闖紅燈,我們看了心裡急啊!一急哨子就吹得響了。」

  ——交通協管員朱大姐

  「嗶嗶——嗶——」昨日早上,金河路柿子巷口,交通協管員一陣陣尖銳的哨音如平常一樣在早高峰響起。「你吹啥子嘛吹,再吹哨子都給你搶了。」誰知,臨街小區5樓的住戶卻再也沉不住氣,下樓和交通協管員當街大吵。

  住戶說協管員的哨聲擾了她的美夢,並就此上演了一場「哨子爭奪戰」。

  爭執頓起

  上演「哨子爭奪戰」

  「你吹啥子嘛吹!」上午9時許,早高峰,金河路柿子巷口,一位推著自行車的中年婦女突然在路口停下來,她是來找吹哨的交通協管員「算帳的」,因為哨聲打擾了她的美夢,讓她心煩。「找茬」的中年婦女身穿黑色長裙,微胖,恰好協管員也是一中年婦女,兩人當街吵了起來。「吹那麼大聲,吵得人心煩。」婦女吼道。協管員看了她一眼,理直氣壯:「這是我的工作。」一氣之下,黑裙婦女抓住協管員的口哨就往外拖……

  大約20分鐘後,民警前來勸說,這場「哨子爭奪戰」才告一段落。黑裙婦女騎車走了,協管員繼續著自己的工作,站在路口吹哨。

  記者調查

  大多市民不認為擾民

  附近超市員工對黑裙婦女的行為很不解,「臨街住戶每天早上都會聽到哨子聲,為何突然覺得擾民了呢?是不是心情不好哦?」

  昨日下午,天府早報記者進一步走訪了幾個臨街交通路口。「嗶!」下午3時許,蜀都大道書院南街路口,一陣急促的哨聲響起。循聲望去,一對青年男女正因闖紅燈被困在車流中,交通協管員吹哨警告,並用手中旗子示意他們退回安全島。

  交通協管員朱大姐身後就是一個老小區。「我當協管員7年了,從來沒有遇到居民投訴哨子擾民的事情。」朱大姐說,周末早上,她也會適當小聲吹哨。

  在雙林路天祥寺路口、蜀都大道長順上街路口,交通協管員也都說沒有遇到哨聲擾民起糾紛的。

  隨機採訪附近沿街住戶,大多也表示了理解。住戶秦大爺認為:「我覺得沒什麼,口哨聲音不算啥,轎車喇叭的聲音都比它大。」上班族趙小姐表示:「我起床早,不覺得口哨有多大的噪音。」路上的行人大多也覺得「車流大,如果哨子不吹響點,在馬路對面根本聽不到。」

  協管員說

  紅燈亮時還在「大膽往前走」

  出於無奈才頻繁吹哨

  「有的行人只顧自己趕路,不注意交通規則,故意闖紅燈,我們看了心裡急啊!一急哨子就吹得響了。」交通協管員朱大姐有點委屈,領導要求我們「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每天站六七個小時,這工作要做好還真不容易。

  天府早報記者採訪的幾位交通協管員均表示,不是他們喜歡吹哨,頻繁吹哨實在出於無奈。許多市民交通安全觀念淡薄,紅燈亮時照樣「大膽往前走」。如果光憑肢體語言指揮,市民根本看不見。「不間斷吹哨,我們的喉嚨也會發乾,要不停喝水才行。」「不吹響要遭罰錢,這是我們的制度。」朱大姐還說,隊長檢查時如果發現他們哨聲不大,還要被扣錢,少則10元多則50元。

  新聞延伸

  煩的時候鋼琴曲也是噪音

  看似不起眼的哨子能發出高達115分貝的聲音,其聲音主頻在 3000—4000赫茲,屬於高頻。

  哨子聲能完全蓋過人群聲浪及環境雜音,並可傳音達到一英哩 (約1.6KM)之遠。

  成都市環保局工作人員表示,城市裡,噪音是由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等各種因素產生的音量分貝綜合評價的。「噪音標準只是一個客觀參照物」,工作人員介紹,由於人的個體差異,每個人對噪音的敏感性不同,年齡結構、身體和心理狀態都決定了所能承受範圍內的音量分貝。「從個體來判斷,其實只要是自己不喜歡的聲音就是他所謂的噪音。」工作人員舉例,一個人情緒低落、心情煩躁的時候,就算是鋼琴曲,在他聽來,也是一種噪音。

  記者手記

  這哨子長得真像一個問號

  小黃帽、黃襯衣、白手套,皮膚曬得黝黑,脖子上掛個銀哨子,手舞小紅旗……每天面對如潮的車來人往,他們偶爾會急躁、甚至粗暴,市民和協管員的口舌之爭,也不時在各個路口上演。

  我們在烈日下等待90秒的紅燈,都會感到焦灼難耐,而他們,需要不斷地使勁吹著哨子,為的是阻攔違規橫穿馬路的司機和市民們。

  儘管,這是他們的職責。但哨音的背後,是因為無視交通規則的大有人在。

  為什麼有了紅綠燈還要安排交通協管員?為什麼交通協管員除了手勢,還要不停吹哨?

  這隻有一個出發點:保證市民安全出行。但答案可能是多樣的,比如,在紅燈亮起的時候,他們還不厭其煩地吹哨,這還是對市民遵守交通規則能力的不信任,是一聲聲拷問。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種不信任,是有理由的。

  營造和諧的城市環境,首先要做文明人,多一分理解和體諒,大家都文明出行了,大概也就不存在「哨音擾民」了。這場「哨子爭奪戰」,還真不是一場關於哨子的「戰鬥」。

  天府早報記者 呂瀾希 曾卓琳 攝影 趙霞

(責任編輯:UN011)

相關焦點

  • 韓國男嫌狗叫聲太吵,把寵物零食上插針後灑滿社區被警方逮捕!
    韓國發生一起驚悚案件,一名40多歲男子嫌附近住戶飼養的寵物狗叫聲太吵,便在寵物零食中藏進尖銳的針,撒在社區路邊,日前被警方逮捕,已經立案進行調查。綜合韓媒報導,該名男子事先買好狗狗愛吃的零食熱狗,將裁縫針插進熱狗中,10日清晨5時20分左右將這些零食撒在住宅區內路邊。
  • 嫌打球太吵,居民區籃球場被潑機油、扔玻璃
    有人嫌吵鬧,有人想運動 小球場引發居民大爭議"球場距離居民樓太近,有幾次他們打球持續到晚上十一二點鐘,太影響休息。"" 記者了解到,住在這裡的大都是老年人, 打籃球時的噪音讓他們不堪其擾,尤其是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住戶連窗戶也不敢開。一邊是籃球場附近的居民嫌吵,不想讓人來打球;一邊是籃球愛好者有打球的習慣和需求。 也有居民表示,"大部分過來打球的年輕人還都挺有素質的,這件事雖然有矛盾,但還是要理智的看待和解決問題。"
  • 滄州居民嫌吵竟用這方法報復,樓上不堪其擾報警求助
    接警後,508車組民警冒著嚴寒趕到該小區,經了解,11樓住戶稱因為樓上太吵,吵得他家睡不著覺,所以才在屋頂處放了一個音響不停放音樂。民警告知11樓住戶故意製造生活噪音已經違反相關法律,不聽勸告的可以對其進行處罰。隨後,該住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經民警勸解,雙方握手言和。
  • 樓下住戶嫌棄樓上住戶太吵,用震樓器報復,女子:每天「噠噠噠」
    現在很多人都開始從農村搬到城裡居住,因為在城市裡面可以享受到比較優質的城市設施,讀書工作生活也比較方便,而現在大修特修的商品房也成為了人們的搶手物,但是住進城市小區以後發現缺少了以前在農村的那種鄰裡鄰居的和睦友好,變得就算是撞見了都會當做不認識,最近就有一位業主爆料稱自己樓下的住戶報復他們,竟然在樓下安裝了震樓器
  • 嫌打球太吵,籃球場被潑一地機油
    有人嫌吵鬧,有人想運動小球場引發居民大爭議" 球場距離居民樓太近,有幾次他們打球持續到晚上十一二點鐘,太影響休息。"" 有個籃球架鍛鍊鍛鍊身體挺好的,不少年輕人騎車從挺遠的地方過來玩。而且之前還規定過打球時間,一般晚上不超過 8 點鐘。"
  • 樓上太吵說了對方幾句,竟然一把刀扔下來!
    來源:都市現場(jxtvdsxc)樓上太吵怎麼辦?這個問題有時候會困擾一些住戶。12月30日晚上,江西南昌東湖區某小區一戶人家就因為樓上太吵,說了對方幾句,可樓上的聽不下去了,最後乾脆扔下了一把刀。據這位6樓住戶說,樓上太「鬧騰」了,小孩子跑來跑去,狗也竄來竄去,到了晚上被影響得根本沒法好好休息。為這事找對方理論,沒想到爭吵中,對方竟從樓上扔下一把菜刀,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因實在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他們這才打了110報警。隨後,民警找到了7樓的住戶。
  • 樓上太吵樓下「發飆」 樓上一怒扔下菜刀
    樓上太吵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確困擾著一些住戶。12月30晚上,南昌東湖區某小區一戶人家,因為樓上太吵,說了對方幾句,樓上聽不下去了,乾脆扔下一把刀。6樓住戶說,樓上太「鬧騰」,到了晚上他們就被影響,根本沒法好好休息,為這事找對方理論,沒想到爭吵中,對方竟從樓上扔下一把菜刀,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6樓住戶表示實在沒辦法正常生活了才打110,主要樓上經常會發出小孩子跑跳的聲音以及狗竄來竄去的聲音。
  • 嫌狗太吵七旬老人毒殺小區22條寵物狗,被判3年緩刑3年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嫌狗太吵七旬老人毒殺小區22條寵物狗,被判3年緩刑3年七旬老人胡某不滿小區居民飼養寵物狗,惡意毒殺22條寵物狗,淮南市大通區人民法院一審以投放危險物質罪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緩刑2019年4月、5月以及2020年3月21日,胡某三次用其從菜市購買的「速效滅鼠王」摻拌在日常吃飯剩下的骨頭渣子裡,投放至小區內的廣場上,造成18名住戶的22條家養犬死亡。視覺中國圖經警方檢驗,「速效滅鼠王」及被毒死狗的胃內容中均檢出劇毒化學品氟乙酸成分。案發後,胡某賠償了18名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共計5萬餘元,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
  • 廣西有人嫌樓上吵 用「震樓器」回應 毀了自家天花板還驚動警察
    廣西有人嫌樓上吵 用「震樓器」回應 毀了自家天花板還驚動警察南寧女子嫌樓上吵 以震樓器回應樓上發出噪音,樓下難免受到困擾,通常雙方溝通後,製造噪音一方加以注意,誠懇致歉,彼此之間不會因此產生矛盾衝突。廣西南寧竹溪大道的林女士嫌樓上吵,用「震樓器」回應,致雙方衝突,自家天花板受損,驚動警察上門。(據廣西日報客戶端、百度pc客戶端、南國早報、棗莊網警客戶端訊)樓上噪音大,白天多感覺不強烈,一旦到了夜深人靜,要入睡的時候,噪音問題就會凸顯出來,似乎變得格外吵人。有的人喜好清淨,或是對睡眠環境要求較高,或是本身身體欠佳……種種原因,對噪音格外敏感難忍。
  • 樓下住戶嫌樓上太吵,樓上住戶表示:那你去報警啊!
    太原的蔣先生工作是需要上夜班的,每天晚上辛苦的出去工作,白天的時候回家睡覺休息,可是蔣先生的樓上恰好住了一家有孩子的住戶,樓下的蔣先生需要白天休息,樓上的孩子免不了跑跑跳跳發出動靜,這也讓蔣先生很是苦惱不知如何是好,隨後記者也是見到了蔣先生,他告訴記者自己剛下了夜班準備回家休息,可是每當到了這個時候
  • 杭州:嫌商鋪氧氣泵太吵,2樓要求老闆處理,店員:關掉魚就死了
    有些對聲音比較敏感的住戶,真不適合去住在此類房子裡,不然光是24小時的機器運轉聲,就得被吵得精神衰弱,然而有些人是以為聲音不大能忍受,等到真住進去後就不行,又要求樓下商鋪把聲音給減小。在杭州就有位2樓住戶嫌樓下商鋪的氧氣泵太吵,要求對方把氧氣泵關掉,我們一起來看看合理嗎?
  • 樓上住戶晚上太吵,樓下鄰居睡不著覺:半夜2點鐘還在屋裡拖凳子
    樓上住戶晚上太吵,樓下鄰居睡不著覺:半夜2點鐘還在屋裡拖凳子本期情感調解的主題是神經衰弱的老人老母親和兒子住在一起,兒子平時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才回家,老母親早上出去買個菜,就不怎麼出門了,老母親的年紀也不小了,身體也不是很好,這段時間,樓上住戶夜裡製造出來的噪聲
  • 最美妙的哨音
    最讓人心煩的是,他時不時地將哨子放在嘴裡,用力地吹。  已是深更半夜,我只得將他留在所裡,並為他泡了包方便麵,把他安頓好。可他似乎並不領情,吃過飯後,就躺在值班室的沙發上,時不時地吹起哨子。當同事要將哨子收走時,他就把哨子緊緊地捂在胸口,仿佛捂著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
  • 口哨的秘密:嘹亮的哨音下,集合一茬茬年輕的士兵
    剛放下背囊,突然,一聲清脆的哨音打破寧靜,「所有人員!樓下集合!」我們爭先恐後地跑到樓前。到班裡我才知道,剛才那個吹哨的人就是我的新訓班長。3個月的新兵訓練,對於從小嬌生慣養的我來說,與其說是嚴峻的考驗,不如說是一場噩夢。開始沒幾天,我就扛不住了,感冒了。一天早上,我還在半夢半醒間整理內務,走廊裡傳來刺耳的哨聲。
  • 水泵房離樓多遠不會吵 樓房住戶的水壓一般是多少
    住在樓房的朋友都明白,住在三樓以上的住戶用水都是要通過水泵房進行二次加壓的。水泵房工作時會產生一定的噪音,如果離得太近,就會對生活造成影響。那麼水泵房離樓多遠不會吵?我們來了解一下具體情況,同時對樓房住戶的水壓一般是多少也來做一個學習。
  • 印度松鼠疑嫌啄木鳥太吵,發怒將其趕走
    日前,一名印度居民捕捉到一隻松鼠趕走啄木鳥的逗趣畫面,松鼠似乎嫌啄木鳥吵到了自己,大動肝火。據《每日郵報》12月10日報導,印度南部哥印拜陀市(Coimbatore)居民拉維·拉傑(Ravi Raj)上個月在下班回家時,聽到路邊樹上有敲擊聲。他抬頭一看,原來是有啄木鳥在「作業」。
  • 業主要求我們 填平水景池撒農藥小區內蛙聲一片有人嫌吵有人叫好
    小區內「蛙聲一片」 有人嫌吵有人叫好在龍江雅苑小區住戶拍攝的視頻中,夜幕下的小區內蛙聲一片,此起彼伏,很是響亮。據住戶的描述,蛙鳴聲最大的區域在小區26棟和11棟附近,由於樓下有小橋流水的景觀,因此雨季一來,這些地方就成了蛙類的聚集地。一到晚上,相隔較近的這幾棟單元樓,就會被此起彼伏的蛙聲所「包圍」。小區住戶:「牛蛙的聲音還是很大的,但是我們住的樓層高,還好一點,下面幾層的住戶應該是挺吵的,因為它的叫聲不會斷,一叫一晚上。」
  • 夜讀|一隻哨子的獨白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胡宸藝、崔東浩、翟向坤——這一刻,做你自己我是一隻哨子,對,沒錯,就是市井街邊隨處可見最尋常的那一種。但我跟他們不同,我可不是一隻普通的哨子。不過最讓他們頭疼的要數我的起床哨,每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將將落在窗邊的時候,就會響起我的第一聲哨音,催促著每個人從慵懶的睡夢中醒來,匆忙換好迷彩後從早操開啟一天緊張又忙碌的生活,而與此同時,那些與他們相同的普通生們大多還沉浸在香甜的夢境。看著他們睡眼惺忪,嘟囔抱怨著沒有睡醒的樣子,我在心裡暗暗發笑,這只是一天的開始,也只是他們軍旅生涯的開始。
  • 你聽 那雪原最美的哨音
    上巡邏哨時一次處突演練,急促的哨音催動了他急促的呼吸,讓他昏倒在了雪地裡。安子爾體很氣惱,更不甘心,皴裂的嘴唇始終緊咬不放。    他想起了田徑場上,那一聲尖銳的旗哨——他死死地盯著裁判老師的手,哨音剛落,拔腿衝刺,漸漸超過夥伴們一圈又一圈。
  • 嫌鄰居福特野馬太吵,一怒之下用發泡膠堵住排氣管
    因此,福特工程師便在野馬 GT上搭載主動排氣閥門控制系統,一共有安靜、標準、運動以及賽道四種排氣模式可選,除了會隨著駕駛模式變更外,還可在選單裡手動調整,甚至可以設定發動車輛時就保持在安靜模式,這種模式也俗稱好鄰居模式的排氣管閥門,避免夜深人靜回家,或天還沒亮出門時吵到附近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