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調查發現,哨聲頻繁是因違章的人太多
有的行人只顧自己趕路,不注意交通規則,故意闖紅燈,我們看了心裡急啊!一急哨子就吹得響了。」
——交通協管員朱大姐
「嗶嗶——嗶——」昨日早上,金河路柿子巷口,交通協管員一陣陣尖銳的哨音如平常一樣在早高峰響起。「你吹啥子嘛吹,再吹哨子都給你搶了。」誰知,臨街小區5樓的住戶卻再也沉不住氣,下樓和交通協管員當街大吵。
住戶說協管員的哨聲擾了她的美夢,並就此上演了一場「哨子爭奪戰」。
爭執頓起
上演「哨子爭奪戰」
「你吹啥子嘛吹!」上午9時許,早高峰,金河路柿子巷口,一位推著自行車的中年婦女突然在路口停下來,她是來找吹哨的交通協管員「算帳的」,因為哨聲打擾了她的美夢,讓她心煩。「找茬」的中年婦女身穿黑色長裙,微胖,恰好協管員也是一中年婦女,兩人當街吵了起來。「吹那麼大聲,吵得人心煩。」婦女吼道。協管員看了她一眼,理直氣壯:「這是我的工作。」一氣之下,黑裙婦女抓住協管員的口哨就往外拖……
大約20分鐘後,民警前來勸說,這場「哨子爭奪戰」才告一段落。黑裙婦女騎車走了,協管員繼續著自己的工作,站在路口吹哨。
記者調查
大多市民不認為擾民
附近超市員工對黑裙婦女的行為很不解,「臨街住戶每天早上都會聽到哨子聲,為何突然覺得擾民了呢?是不是心情不好哦?」
昨日下午,天府早報記者進一步走訪了幾個臨街交通路口。「嗶!」下午3時許,蜀都大道書院南街路口,一陣急促的哨聲響起。循聲望去,一對青年男女正因闖紅燈被困在車流中,交通協管員吹哨警告,並用手中旗子示意他們退回安全島。
交通協管員朱大姐身後就是一個老小區。「我當協管員7年了,從來沒有遇到居民投訴哨子擾民的事情。」朱大姐說,周末早上,她也會適當小聲吹哨。
在雙林路天祥寺路口、蜀都大道長順上街路口,交通協管員也都說沒有遇到哨聲擾民起糾紛的。
隨機採訪附近沿街住戶,大多也表示了理解。住戶秦大爺認為:「我覺得沒什麼,口哨聲音不算啥,轎車喇叭的聲音都比它大。」上班族趙小姐表示:「我起床早,不覺得口哨有多大的噪音。」路上的行人大多也覺得「車流大,如果哨子不吹響點,在馬路對面根本聽不到。」
協管員說
紅燈亮時還在「大膽往前走」
出於無奈才頻繁吹哨
「有的行人只顧自己趕路,不注意交通規則,故意闖紅燈,我們看了心裡急啊!一急哨子就吹得響了。」交通協管員朱大姐有點委屈,領導要求我們「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每天站六七個小時,這工作要做好還真不容易。
天府早報記者採訪的幾位交通協管員均表示,不是他們喜歡吹哨,頻繁吹哨實在出於無奈。許多市民交通安全觀念淡薄,紅燈亮時照樣「大膽往前走」。如果光憑肢體語言指揮,市民根本看不見。「不間斷吹哨,我們的喉嚨也會發乾,要不停喝水才行。」「不吹響要遭罰錢,這是我們的制度。」朱大姐還說,隊長檢查時如果發現他們哨聲不大,還要被扣錢,少則10元多則50元。
新聞延伸
煩的時候鋼琴曲也是噪音
看似不起眼的哨子能發出高達115分貝的聲音,其聲音主頻在 3000—4000赫茲,屬於高頻。
哨子聲能完全蓋過人群聲浪及環境雜音,並可傳音達到一英哩 (約1.6KM)之遠。
成都市環保局工作人員表示,城市裡,噪音是由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等各種因素產生的音量分貝綜合評價的。「噪音標準只是一個客觀參照物」,工作人員介紹,由於人的個體差異,每個人對噪音的敏感性不同,年齡結構、身體和心理狀態都決定了所能承受範圍內的音量分貝。「從個體來判斷,其實只要是自己不喜歡的聲音就是他所謂的噪音。」工作人員舉例,一個人情緒低落、心情煩躁的時候,就算是鋼琴曲,在他聽來,也是一種噪音。
記者手記
這哨子長得真像一個問號
小黃帽、黃襯衣、白手套,皮膚曬得黝黑,脖子上掛個銀哨子,手舞小紅旗……每天面對如潮的車來人往,他們偶爾會急躁、甚至粗暴,市民和協管員的口舌之爭,也不時在各個路口上演。
我們在烈日下等待90秒的紅燈,都會感到焦灼難耐,而他們,需要不斷地使勁吹著哨子,為的是阻攔違規橫穿馬路的司機和市民們。
儘管,這是他們的職責。但哨音的背後,是因為無視交通規則的大有人在。
為什麼有了紅綠燈還要安排交通協管員?為什麼交通協管員除了手勢,還要不停吹哨?
這隻有一個出發點:保證市民安全出行。但答案可能是多樣的,比如,在紅燈亮起的時候,他們還不厭其煩地吹哨,這還是對市民遵守交通規則能力的不信任,是一聲聲拷問。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種不信任,是有理由的。
營造和諧的城市環境,首先要做文明人,多一分理解和體諒,大家都文明出行了,大概也就不存在「哨音擾民」了。這場「哨子爭奪戰」,還真不是一場關於哨子的「戰鬥」。
天府早報記者 呂瀾希 曾卓琳 攝影 趙霞
(責任編輯:U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