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7日,NBA各隊的訓練營已經陸續開啟。而林書豪依舊沒有等來一份「Offer」。在與球迷的互動中,林書豪坦承CBA是他的選擇之一。但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重返NBA,林書豪其實還有一個選擇——蟄伏於發展聯盟,等待NBA的機遇。
為什麼在發展聯盟打球更有助於林書豪圓夢NBA?首先,NBA各隊都專門在發展聯盟安排了球探。比起CBA,在發展聯盟打出出色表現,更容易直接引起NBA球隊的注意。更重要的是,發展聯盟與NBA之間的人員流動更加便捷順暢。如果哪支NBA球隊後衛線上出現了傷病潮需要增加人手,林書豪甚至可能實現無縫銜接。
相比於發展聯盟,本賽季的CBA更加封閉。本土球員進出聯賽都需要按照防疫規定檢測隔離,更別說人在美國的林書豪了。如果NBA出現了轉瞬即逝的機會,在CBA打球的林書豪很可能把握不住。最關鍵的一點——無論哪支CBA球隊籤下林書豪,肯定都是盼著他能率隊在本賽季走得更遠。如果在CBA結束前NBA那邊就出了機會,CBA球隊也很難放他回去。
出於上述種種方便與不便,如果林書豪鐵了心要在本賽季逐夢NBA,那回歸CBA的選擇可能真的要排在發展聯盟之後了。
其實,林書豪對發展聯盟並不陌生。因為十年前最開始闖蕩NBA的時候,他就曾被下放到那裡。幾年前周琦被火箭隊下放到毒蛇隊的時候,林書豪還拿自己在發展聯盟的經歷鼓勵他。
然而,熟悉,並不意味著可以輕鬆接受。比起追夢1.0時期,他這第二次追夢之旅,無論是時間、金錢還是勇氣,成本都比十年前高出太多。
十年前,林書豪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落選秀,完全是一種「Nothing to lose」的狀態。那時的他,等得起,也輸得起。而如今,雖然還未被一支NBA球隊籤下,但他已經是名揚四海的知名球星。不打NBA,他可以回CBA打球,名利雙收;也可以去歐洲打球,保持狀態;甚至一邊訓練一邊跑跑通告,都能維持較高的收入和曝光度。而選擇去發展聯盟打球,則意味著要放棄上述一切。
發展聯盟的軟硬體條件有多平庸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只通過一個數據就能有所體會——發展聯盟的官方社交媒體粉絲只有35萬。而林書豪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粉絲量,是這個數字的20倍。簡單的兩個數字背後,同樣代表了發展聯盟和林書豪其他選擇之間商業價值的巨大差距。
22歲的男孩追夢,只需要一腔熱血和一番努力。而32歲的男人追夢,則需要顧慮太多太多。但也正因如此,已經32歲卻還在努力追夢的男人才更勵志,更可愛。